所谓的芒种就是一个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相信有些小伙伴都知道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三候
我国古人将芒种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节气,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气候特点
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一个节气。长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种期间,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也就要到了。
在我国南方地区,芒种时节就进入初夏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此时黄淮平原也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及风、雹等天气,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西南地区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高原地区的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炙热了。
芒种习俗
芒种主要习俗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
芒种前后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皖南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有“打泥巴仗”节,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此时也是煮梅、食梅的时节。
芒种农事
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忙夏收,是因为麦已成熟,需及时收晒。忙夏种,主要是指回茬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种作物,因其可生长期是有限的,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忙夏管,因为芒种节气之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芒种节气有一些美好的寓意,如下所述:
丰收的希望:芒种时节,农作物已经进入了生长的关键阶段,麦类作物的芒开始显露,标志着农民们付出的努力即将获得丰收的希望。这象征着农作物的成熟和丰盛,代表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回报。
劳动的价值:芒种是农耕社会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它提醒人们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农民们在芒种时节进行农田作业,如耕地、施肥、浇水等,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芒种节气让人们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珍惜劳动的果实。
夏季的开始:芒种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这让人们感受到夏季的美好和活力,享受夏季带来的温暖和丰盛。
农田管理和生活调适:芒种节气提醒人们要加强农田管理工作,保护作物健康生长。同时,饮食上也要调适,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调适和管理都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综上所述,芒种节气的美好寓意包括丰收的希望、劳动的价值、夏季的开始以及农田管理和生活调适。这些寓意让人们体会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启示着生活中努力奋斗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的(前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和,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芒种节气没有特定的故事或传说与之直接相关,但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与农作物生长和农田管理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与芒种有一定的联系。以下是一些与芒种有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
芒种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芒种时节进行农田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保佑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这些祭祀活动常伴有特定的仪式和祈福词语,体现了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芒种祈雨:芒种时节正值夏季,气温升高,降雨对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希望能得到足够的降雨,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传统农事活动:芒种时节是农民们忙于农田作业的时期。农民们会进行犁地、施肥、浇水、除草等工作,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给作物。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之间也会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农田管理的任务。
虽然没有具体的故事与芒种直接相关,但芒种作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农田管理以及与自然的互动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通过习俗、祭祀和农事活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期盼着丰收和幸福的未来。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1、芒种的寓意
芒种节气是夏天的开始,在这个节气的农作物正好是要收获的时候,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是一年中最忙的节气。在这个节气的温度会有明显增高,雨量是很充沛的,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增高,在这个节气中,对于农作物来说是很重要的时刻,当然,在这个时候是需要注意洪涝的预防,以及注意龙卷风、暴雨、以及大风等侵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曾提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可以说,芒种这个节气是播种、 芒种节气的来历和风俗、特点!
2、芒种的象征
芒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一般这个时候太阳黄经达75°。可以说芒种是一个转折期的节气,在节气期间太阳将会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那也就说明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要开始了。芒种时节的时候,也有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夏季,比如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很多地区的人在芒种节气的时候都可以体验到夏天的炎热,在民间也会有“芒种不种,种了无用”的谚语,对于包谷、豆类、棉花来说,芒种已经是在很晚的播种期,一定要及时播种,烤烟和红苕也是需要及时移栽,如果错过最佳时期,那就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芒种节气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农时观念。"芒"一词指的是农作物(如麦类)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芒刺,节气名称中的"芒种"意味着农作物的种子已经长出芒刺,即表示作物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时期。
芒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当时人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并赋予每个节气特定的名称。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古代,芒种时节正是麦类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麦类作物的芒开始显露,这标志着农民们要加强农田管理工作,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芒种节气的名称因此得名,旨在提醒人们注意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及时的农田管理和农事活动。
虽然芒种节气的具体由来并没有特定的传说或故事与之相关,但它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夏季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