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下面YJBYS小编解析文言特殊句式,欢迎参考!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常见文言句式——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约定俗成的正反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句式杂糅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