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襄公不合时宜的采取仁的做法,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行为,叫做“宋襄之仁”。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宋襄公之仁是什么(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宋襄公想要当盟主没成功,反而让楚王摆了一道,给抓进去当阶下囚了。气得要死,但又因为自己国力不够,拿人家楚国没什么办法,正愁没地方出气。忽然就想起了,这不是郑国那小子在大会上,要拥护楚王和我作对,楚国我敌不过,就先拿你郑国开刀。
就派兵打郑国去了,这宋国虽然小,但倾巢出动郑国哪里抵得过,吓得郑文公连夜向楚成王搬救兵。都说兵不厌诈,听说宋国出动主力打郑国,有人就向楚成王谏言,现在宋国国力空虚,我们不如先不管郑国,直取宋国老家,这样不仅可以将宋襄公逼回来,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一次性灭了宋国。
宋襄公知道了楚国要来进犯的消息,知道又被摆了一道,带着部队日夜兼程赶回宋国自救。双方在泓水摆开了战线,宋襄公的部下想要劝他与楚国讲和,这宋襄公哪里肯答应,当初在楚国蒙受了这么大的羞辱,如今他主动来犯。我还要任他逍遥法外,我宋襄公颜面何存,打!
看宋襄公如此坚决,士兵将领也就士气高涨,都想为国争光,为帮君王报仇。就约定了交战日期,霎时间剑拔弩张,双方都到了高级戒备状态,早上的时候,楚军开始浩浩荡荡渡江了,谋士向宋襄公谏言,可以称他们过河的时候,出其不意进攻他们。
谁知这宋襄公也是倔脾气,我是要推行仁义的,在人家过河过到一半打过去人家一定遭不住呀。这宋襄公算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吗,等到楚军上岸,排好阵势,宋兵看了都怕,这楚军各个身强力壮,这哪里敌得过。宋襄公这是还没醒悟过来,依旧是坚持老一套。
结果害得部下跟着一起送死,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就告别人世了。他至死都坚信这自己的仁义是对的,不过后来人们也开始认为楚国有点没有人道了,但是诸侯之争就是这样残酷无情。
其一宋襄公曾经主持过诸侯的会盟大会,当齐国因为齐桓公的去世霸主地位动摇的时候,宋襄公想要拉拢周边国家继承齐国的辉煌,匡扶周正。
但无奈自己只是小国,不过好在宋襄公有两点非常受人尊敬,一个是他推行仁义,被国人拥护,大家都很支持他,而且他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也算是小有名气。二来是宋国多是商王朝的王室居住的地方,官员的爵位都在顶级,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有那么多大官会聚在一起的也只有宋国了。
但是我们知道,宋襄公的联盟因为楚国背信弃义失败了,在接下来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有因为自己对敌军仁义,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但就算如此,在宋襄公向诸侯国发出邀请结盟的时候,还是有大部分的诸侯来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了宋襄公的地位。
另一个原因就是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虽然说宋襄公称霸的计划最终失败,但是楚国也因为不守信义,被诸侯国所不齿,也为之后城濮之战中楚国的战败埋下了伏笔。春秋五霸的界定因人而异,孟子笔下的五霸就有宋襄公一位,孟子注重仁义,认为宋襄公在这方面是一位合格的霸主,而荀子则偏重实际用成败来判断。
但是荀子的理论并没有被认可,反而是孟子作为儒家正朔被人们尊敬,所以也就有了宋襄公是春秋五霸这一说说法。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齐国因为齐桓公的死发生内乱,宋襄公这时候和一帮人拥护齐孝公,得到大家的赏识。之后在进军楚国的时候,宋襄公因为讲求仁义,战败。
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太子一位,但是他向父亲谏言,他认为自己的兄长目夷更适合做一国之君,就像让国。哥哥为了避免打破继承制度,逃到卫国。
周襄王二年,兹甫即位,齐桓公邀请各路豪杰在葵丘结盟,约定不将祸水引到别国,在结盟国家中,要做到一国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也不能更换太子,更不能允许妇女参政,齐桓公还委托宋襄公照顾齐国的太子。
之后的几年各诸侯国都有条不紊的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太子齐孝公请求宋襄公帮忙。宋襄公集结了几个小国的人马,想起过进军,齐国的贵族因为同情太子,就联合宋襄公一起把叛乱势力压了下去,并且拥护齐孝公即位。
齐桓公的死,让诸侯霸主地位空缺,宋襄公想学习当初齐国的作风,他吞并周边一些小国家,想要自己称霸,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楚国的不满,有人曾劝说宋襄公,小国若要是称霸,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现在各诸侯国的实力都十分强大,拿什么和他们抗衡。
宋襄公执意要称霸,被楚国士兵埋伏抓了回去,囚禁起来,直到诸侯国再一次会面的时候才被放出来。
泓水之战是决定宋襄公命运的一战,原本可以借用河水的优势,将楚军击退,但是这宋相公脑子一热,号称自己是什么仁义之师,要等他们摆好阵势才可以攻击,最后军队打败,自己还受了伤。
泓水之战战败后,宋国也没什么实力继续抗衡,宋襄公也因为受伤过重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