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教育【优秀5篇】

国学教育指的是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浅谈国学教育,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国学教育范文 篇1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本身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致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中国的国学教育曾一度被冷落,语文教育更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薄古厚今、薄中厚洋、重实用轻原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稀少,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已然凸现。因此,加强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代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底蕴、提高修养。即语文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出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及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而是要汲取民族文化中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论文联盟�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振国学,传承文化,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国学教育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扬创新。在理念上,既要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育人的核心任务,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又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篇章的诵读和对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思想认识升华为行为实践,不搞形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 因此,要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国学教育。

(一)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科学设计教学各要素,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把国学精华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又可以开设如文学鉴赏、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课程等侧重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传统体例,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小学—经学—子学一史学”的学习顺序,把国学中的经典编排到教材中。在教学方法上,先重语感,再重道德品质的教化,强调学生的诵读与教师的精要讲解相结合,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的融入国学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国学教育范文 篇2

关键词: 国学经典教育 基础教育 国学教育制度化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 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②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④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⑤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⑤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国学教育范文 篇3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诚信 心理健康 文明行为习惯 感恩

2010年暑假至今,我潜心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反复研究领悟四个教学视频,充分感受到“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而且这些理论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如此绝妙。

一、读经典,实施诚信教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怎么可以。就好比大车上没有,小车上没有,靠什么行走呢?以其教育学生做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成长中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让我们明白:帮别人做事要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要诚心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要用心复习。这句话使我启发很大,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私利与朋友决裂,同时也不会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做任何事,从而变得丑陋不堪。我想如果他们都能读一读国学经典,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帮助。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体会国学所带来的财富,然后将这些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学习、生活,甚至社会当中� 因此,我将从自己做起,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坚持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以人为本、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经典的教育智慧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我们可以通过感悟经典,教育学生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培养学生守时、守信,富有责任心、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

二、读经典,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思是: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它要我们明白: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不义的行为。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地为了满足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蹈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拈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师通过讲解这样的经典使学生悟其义,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三、读经典,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针对有很多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这一现象,我在开展说服教育的同时,让他们背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以纠正不良习惯,让他们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些同学常常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就偷偷地私藏起来,占为己有,而这些小事在他们是微不足道的。今天他说:“老师我的钢笔不见了。”明天又有人说:“老师我的擦皮不见了。”每天都有人说自己的东西丢了。听到这些,我总是很无奈,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我借助《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来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事虽小,可造成了不良的后果,给自己和同学都带来了伤害。之后,孩子们逐步改掉了不良习惯。教师可通过国学经典,贯彻落实新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使人人形成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四、读经典,进行感恩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 篇4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巴黎政治学院;学术特质

2011年8月~2012年2月,笔者赴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习,对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其教育教学特质和精髓有了比较直观的体验和观察,深感法国高校在学校管理体制、招生方式、学位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后勤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借鉴。目前,从整体介绍国外包括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概况与特点的文章已比较多见[1][2][3][4][5][6],但对具体教育教学特点和案例的介绍还比较少。本文以巴黎政治学院为例,浅析法国教育教学特色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法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重视教育是法国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一直是法国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法国对教育的投入占全国总支出的20%[7],居政府财政预算之首,其中高等教育在法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法国《教育指导法》规定,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是造就未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地方[8]。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与我国条块分割、“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有较大差异,其明显特点是院校类别多样化。目前,法国共有30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90所综合性大学、240所工程师学院、230所高等商业院校,此外还有众多的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等。[9]

法国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és)和大学校(grandes écoles)2类相互独立的教育系统[10][11][12]。前者属于公立普通教育,侧重于教授理论知识,并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这类大学实行“开放式”招生,中学毕业会考合格的学生都有资格在公立大学注册入学,是法国国民高等教育的主体。后者则是法国“精英教育”的体现,以高质量的教学闻名于世,此类学校入学门槛高,需要高中毕业生先在专门的预科班接受2年的高等文理科教育,再通过激烈的竞争考试和筛选才能进入其中学习,教学注重应用而非基础科学研究,针对军政、工商、法律等领域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大学校的规模一般较小,招生人数也十分有限,学生毕业后多进入政府、企业,担任政府官员、工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其他专门人员,可谓是法国社会培养精英的摇篮[13]。此外,还有旨在培养介于工程师与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大学和高等技术学院等。

巴黎政治学院属上述第二类学校,它坐落在崇尚学术思索、充满文化气息的巴黎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德佩街区,这里曾培养出了几乎所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以及普鲁斯特、克里斯蒂安·迪奥、顾拜旦等大师,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四大学科领域享有国际盛誉。[14]

二、巴黎政治学院教育教学特色

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其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朔造人。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它的内涵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显然,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修读相关课程,笔者感受到巴黎政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法国有数百所高等院校,涵盖学科十分广泛,包括文学、语言、政治、经济、自然与生命科学、宗教、神学、地理、历史、考古、艺术、法律等。与其他许多国家类似[15],法国没有我国那样明确具体的所谓“专业”,只是设置若干“课程群”,其课程设置多样化,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的发展目标设立长期和短期性课程、应用与研究性课程等。

巴黎政治学院各项设施都非常完备,如其图书馆是欧洲藏书最丰富的社会科学图书馆。课余时间,学生们大多都泡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阅览室,几乎所有门类的学术期刊都可以在这里轻松地查到。

巴黎政治学院的本科阶段不划分专业,包括国际交流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系各学科的课程。学校开设的多为社会科学类课程,涵盖历史与政治、经济与技术、神学、宗教学、心理学等众多科目。每门主课都由“大课”和“实践课”组成,大课主要由主讲教授进行理论授课,实践课则由助教主持开展习题讲解和学生讨论。

(二)教育资源共享

法国高校实践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都同时在数所高校任职或开设讲座。这些来自不同大学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巴黎政治学院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强,除终身教职外,还有相当数量在政府、企业等各领域任职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以及外国访问学者。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职业素质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教师们通常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和理念,他们的人生经历常常对学生颇具启发性。笔者选修的一门课程为环境政治学,任课教师是一位英国女性,一年中每半年在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总部工作,另一半时间则在巴黎四大、巴黎政治学院担任一线教学工作。由于她本身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骨干成员,授课内容非常真实生动,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实验室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游行活动经历。

国学教育范文 篇5

【关键词】学前语言教育 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5-02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加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很多国学内容被运用到了学前教育的语言领域中。国学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集中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将国学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文明。学前幼儿思想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学习知识也比较快,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成为我国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教育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的意义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达到任何目标的基础。要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需要从小开始,把握一切教育的机会。国学中融合了我国历史文明中丰富的智慧、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目前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很多幼儿往往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还有不少幼儿出现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缺乏集体意识,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行为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集体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中提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通过让幼儿学习这两个故事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老人,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能够愿意将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让他们明白他们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让幼儿形成谦虚的性格。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平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所以这个阶段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三字经》中的“首孝梯,次见闻”这句话中就充分肯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其地位高于知识教育。所以应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在学前语言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并背诵这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思想,幼儿园还可以与家庭教育加强联系,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让幼儿养成好的道德行为。

二、国学教育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材不当

国学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教材方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版本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不少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所引用的国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启蒙读物等等,如《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而且不少幼儿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延续了以往古代教书先生的老方法,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文言文,但幼儿年纪尚小,古汉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而且孔孟的著作中很多内容与治理国家、伦理道德有关,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陌生和难懂的,只能死记硬背。《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虽然属于儿童读物,但也是文言文,幼儿接受起来存在困难。并且这些读物中也存在着错误的理念,如果教师没有仔细挑选,让幼儿学到了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二)教学方式不正确

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国学教材,所以不少教师只能让幼儿学习《三字经》等儿童读物,这些大部分都是文言文类型的读物,教师在教学中会尽量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帮助幼儿记忆,但幼儿并没有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所以无法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于是不少幼儿教师就组织诵读比赛,认为幼儿背得多就是学得好。虽然让幼儿适当的记一些东西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但应该建立在理解该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让幼儿在不理解的状态下去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幼儿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只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国学的兴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让幼儿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学中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中很多是古时候的字,对现在的幼儿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师应该用现代的字来进行替换。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幼儿教师认为让幼儿学习古字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所以保留了这些古字来进行国学教育。但其实很多古字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用,即使幼儿学习了,长时间不用也会逐渐淡忘。例如“苟不教”中的“苟”对幼儿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活中也不常用。目前还有不少学家认为幼儿应学习甲骨文,但实际上学习甲骨文并不实用。

三、如何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

(一)选择合适的国学教材

我国流传下来的国学读物中,虽然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需要为幼儿选择科学的国学读物,做到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将适合幼儿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材料运用到国学教育中。

1.主要选择节奏感强的材料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是为了让幼儿学习语言和识字。由于幼儿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子比较短、有较强的节奏感、适合幼儿诵读的国学读物� 《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这些传统的课本都符合要求,可以被运用到幼儿的语言教育当中� 在《三字经》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道德、天文、历史以及地理等等,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还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历史,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在《千字文》一书中,历史、生活、自然、天文、道德以及地理等等内容也都有所涉猎。《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这三本读物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节奏感比较强,适合幼儿朗读和背诵,应该被运用到国学的启蒙教育中。

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在选择材料时,除了要注重材料的节奏感之外,还需要对选择好的读物进行进一步的编排,从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来进行教育。如今社会发展飞快,国学读物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所以幼儿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适当改编。对于其中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要坚决抵制,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发挥出读物中精华内容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健康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运用诵读游戏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在语言课上,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几个诵读小游戏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多种诵读游戏,如领读、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以及分组竞赛等等形式。在幼儿诵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长。幼儿天生喜欢游戏,运用诵读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营造出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的各种角色来亲身体会,了解各个行为的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带领幼儿阅读国学经典之外,还需要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小游戏,调动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为《出门》、《回家》等几个小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理解《弟子规》中所说的“出必告、返必面”的意义。

(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前阶段的幼儿能够认识的字并不多,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要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学读物上的内容,就需要幼儿教师将所教内容转换为浅显的、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在不少国学读物中都会出现“之乎者也”等语言,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幼儿教师可以将其以儿歌或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愿意学习并且更容易理解内容的意义。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可以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还可以将其中一些形象用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代替,让幼儿愿意认认真真的听故事。幼儿教师还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幼儿识字。例如在教给幼儿“孝”字时,可以说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小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长大之后就应该孝顺父母。“项”字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字来理解,“页”是象形文字,意思是人的头,“工”指的是头上最细的部分,所以合起来的“项”就是指脖子。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国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将其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当中已� 幼儿教师在组织国学教育时应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国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让幼儿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还能够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推动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娜。如何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2]黄晓。建构幼儿班级语言教育环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 2016(28)

[3]王巧玲。幼儿园的语言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4]张敏。浅谈对0-3岁婴幼儿开展语言教育的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