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本文是编辑首席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岳飞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最新11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在内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报告越来越重视。原审计报告准则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使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
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在审计报告国际协调方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指南第13号——审计师对会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的要素、格式、报告类型等进行了规范,1989年和199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1994年的修订主要以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58号一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报告》及1993年英国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为基础。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在2001年6月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审计实务委员会批准对《国际审计准则第700号——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报告》(ISA700)修订稿。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审计报告在要素和格式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一致。为遵循国际惯例,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规定,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执业人士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是真实的;法律界则认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审计结果的真实,不能说审计过程真实就是审计报告的真实。从国内外审计实践看,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通同舞弊的可能,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可能是失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法律通常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免责条款。因此,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不提及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弥合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的理解差异。此外,对审计报告合法性的定义过于空泛,因此也一并删除。
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
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更加清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引言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各自的责任,范围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发表意见的基础,并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与原审计报告格式相比,修订后的准则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删除引言段中对其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通常受到了严重限制,未能完成重要的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程序等内容。
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将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理解为撤离被审计单位审计现场的日期,而该日期往往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这样就导致在会计责任尚未明确时注册会计师就已承担了审计责任,颠倒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修订后的准则删除了“外勤”二字,将审计报告的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即注册会计师完成了所有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日期。注册会计师在界定审计工作完成日时,须考虑:(1)应当实施的程序已经完成;(2)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已经提出,被审计单位已经作出或拒绝作出调整或披露;(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已经正式签署会计报表。
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从审计理论和实务看,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则不用提及。因此,修订后的准则将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删除。
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这条规定给某些注册会计师随意操纵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留下了空间。近年来,在实务中存在着把应当发表意见的事项简单地放到意见段之后予以说明、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已经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规定除特殊情况(持续经营问题和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我们认为,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将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效遏制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对规范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内涵尚需进一步明确,是否包括《会计
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能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明确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尺度,而且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体现了《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7.其他方面的修订
(1)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避免了原来用词的生硬和主观印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意见段之前披露发现的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重大事项,同时明确了在审计报告基本内容上与其他意见类型的区别。
(2)删除了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中作了规定,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了描述,因此删去。
(3)删除了有关审计差异的调整、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处理等内容,使审计报告准则的规范内容集中在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意见类型上,而将上述内容放在《审计报告指南》或由其他审计准则项目来规范。
(4)根据法律专家的意见,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总则”和“一般原则”合并,将适用范围从“总则”移到“附则”。根据谁制定谁解释的法律原则,删除了原来的解释权条款。
(5)将审计报告的收件人进一步明确为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
(6)将原来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条款进一步细化,分别表述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7)将出具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前提条件进行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加突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运用。
二、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原持续经营准则”);对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恰当地发表意见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但另一方面,原持续经营准则在规定的内容和执行效果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我们掌握的信息看,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证券分析人士在内的许多会计报表使用人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及其披露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的表述(包括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和之后的强调事项段)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审计报告类型却差异很大。总体上讲,某些注册会计师针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上述问题,既有审计准则方面的问题,也有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问题,急需通过修订审计准则予以解决。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责任
在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时,原持续经营准则并没有明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并借鉴国际惯例,修订后的准则明确规定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并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并考虑是否需要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
2.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
原持续经营准则仅从原则上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而修订后的准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即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这一变化贯穿于修订后的整个准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明确了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
原持续经营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模糊不清,且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不符。例如,原持续经营准则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且管理当局没有相应的改善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已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后增列说明段,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疑虑予以说明。也就是说,即使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且无改善措施,注册会计师仍然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严重误导。针对原持续经营准则中的问题,修订后的准则在要求上更加明确和严格,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无法确定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的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
4.在审计报告中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在准则修订前的审计报告实务中,普遍存在着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例如,“如果公司继续出现经营性亏损,且净资产继续出现负数,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再如,“截至审计报告日,贵公司对于已经到期的借款协议难以展期。除非能够获取财务支持,否则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种表述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只是一种假设,未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任何有用信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因此,修订后的准则禁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三、关于起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的说明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现象。这些现象也逐渐引起市场监管部门、学术界、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通过经验证据发现,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发表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上市公司解聘该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而且在更换了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之后,后任注册会计师为上市公司发表的审计意见严重程度显着降低。这就从经验证据上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最主要不利经济后果就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规避不利审计意见,或通过提出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威胁影响审计独立性。这些都有可能降低审计质量,而被审计单位的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或妥协掩藏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潜在不利经济后果,并加强相关的准则制定和监管工作。
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监管重点应放在抑制公司管理当局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能力和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上。监管部门应当在制度上确保离任注册会计师与公司股东、与监管部门、与后任注册会计师、乃至与社会公众在实质性信息方面的充分、及时沟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中注协自2002年初便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主要包括:(1)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报备规定;(2)《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3)对后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检查,对其中执业不规范的事务所分别给予 谈话提醒、限期整改和通报批评的行业自律性惩戒;(4)制定相关审计准则,即《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以下简称“前后任沟通准则”)。总体而言,中注协自2002年初开始就一直把上市公司审计中“炒鱿鱼,接下家”的行为作为行业自律监管的重要内容。而前后任沟通准则作为相关自律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审计独立性、加强行业自律和执业质量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国际惯例上看,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并要求前任注册会计师与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早在1975年10月便了审计准则公告(SAS)第7号“前任与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在1997年10月,又了SAS第84号,SAS第7号同时废止。与SAS第7号相比,SAS第84号无论在条款数量还是内容及措辞方面都有明显改进。尽管中注协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专门就会计师事务所变更问题进行了规范,但针对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而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还存在不少技术方面的要求,因此中注协拟订了前后任沟通准则。在起草本准则过程中,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参考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还借鉴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如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4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台湾《审计准则公报第17号——继任会计师与前任会计师间之联系》、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第1.207号——业务委托的变更》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二)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含义
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前任注册会计师通常包含两种情况:(1)对最近一期已审计会计报表发表了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2)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审计意见”属于第二种情况中的特殊情形,通常出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可能与会计师事务所在重大的会计、审计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并试图通过接触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审计意见,而一旦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就会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后任注册会计师通常包括两种情况:(1)已经接受委托接替前任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2)正在考虑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情况就是在典型的“购买审计意见”情形中的后任注册会计师。此外,如果被审计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重新审计,正在考虑接受委托或已经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视为后任注册会计师,之前对已审计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视为前任注册会计师。
2.在接受委托前的必要沟通
在以往的审计实务中,后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前普遍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沟通,并对沟通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后任注册会计师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的内容应当合理、具体,通常包括:(1)是否发现管理当局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2)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3)前任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机构了解到的管理当局舞弊、违反法规行为以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4)前任注册会计师认为导致被审计单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3.接受委托后的其他沟通
前后任沟通准则规定,接受委托后,如果需要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征得被审计单位同意,并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工作底稿获取的信息可能影响后任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其实施的审计程序及得出的审计结论负责。后任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中表明,其审计意见全部或部分地依赖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工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4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形成性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评价方式。但是,目前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进行的形成性评价策略研究仍然较少,影响了这种评价方式的推广应用。因此,研究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很有必要。本课题结合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专题教学,对形成性评价在化学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及成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以期为形成性评价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与实施要求
化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就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旨在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情况的评价,强调评价是化学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化学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评价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实况,而且能够为广大化学教师改善教学实践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化学教师改善教学实践提供及时反馈信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化学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收集反馈信息,具体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真实感受、所取得的进步、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从而准确获取有关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教学状况的真实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与改善教学实践策略,有效实现化学课程教学目标[2]。
2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策略设计与操作过程
根据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操作实施要求,结合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化学教材元素化合物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中的知识内容与目标要求,我们设计了针对化学教学与学习关键环节获取反馈信息的三种形成性评价策略,即“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以及“学评教反馈信息表”策略。随后,我们从宁波慈湖中学的高中一年级选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在该班学习这一内容专题时具体实施了这些评价策略。最后对上述形成性评价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该实验前后共用了一个学期时间。现对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策略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简介如下:
2.1“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
“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把“学案导学”[3]的基本思想与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环节的基本要求结合起来,针对元素化合物专题教学中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学习收集各种反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张表格之中,实现课堂学习环节与评价过程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每节课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自我检测和及时整改课堂学习方法过程的有效工具,以及沟通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获取学习过程反馈信息的便捷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功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即每节课关键知识内容掌握情况反馈、学生对上课及作业情况的反馈以及教师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反馈建议(如表1所示)。
“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在课前发给学生课堂学习信息反馈表,提示学生预习新课时注意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并在上课时通过教师的引导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从而使课堂学习信息反馈表成为“学案导学”的工具,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其次,学生根据反馈表列出的关键内容进行课后复习和自我检测,并将学习效果与掌握程度在表中标注出来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在学生反馈栏中,学生把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在学习与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写下来,同时还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想法写下来,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最后,课堂学习信息反馈表与学生作业本一起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前两项内容提供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作业分析批改情况,在反馈栏中方便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对学生学习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反馈建议。
2.2“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
与“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关注每节课具体内容学习的设计思路不同,“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着眼于一周时间内学生在元素化合物专题学习活动关键环节上的具体表现情况,如课前预习、课堂投入、课后作业、课后复习等环节,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态度、习惯的改善,同时把学生自评(自我期待与环节表现)、组评(组内成员评价与期望)、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多个环节、多种角度和多种渠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反思。因此,这种评价策略除了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态度、习惯之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技能、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合作学习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有利于教师对促进学生下周学习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建议。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自我期待”、“评价项目与评价标准”、“本周自我回顾”与“教师对下周学习的建议”(如表2所示)。
“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的实施过程主要是每周组织一次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的评价活动。在每个小组内,对照人手一份的“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首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成员轮流进行负责任的组内评价,并把评价结论填入“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该表填写完毕后,由组长统一收齐上交任课教师。教师最后根据表中每个学生的自评和组内评价结论以及每次“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每个学生的下周学习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建议。
2.3“学评教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
前面两种反馈信息表主要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因而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与过程的评价,而“学评教反馈信息表”侧重收集有关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教师主动收集直接来自学生的对自身教学情况的反应与感受信息,并据此调整化学教学策略,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涵与实施策略之一。这不仅由于化学教师教学状况与能力素质是影响化学学习方式与成效的重要方面,而且由于学生是化学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合宜性和能力素质高低的感受最为直接,因而最有发言权。因此,该反馈信息表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六个部分,即学生对教师五个方面基本情况的反应或感受,以及学生想对教师发表的心里“感言”(如表3所示)。
“学评教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的实施过程主要是每隔一周组织一次学生填写“学评教反馈信息表”,然后,把所有学生填好的表格及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则根据来自学生的有关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策略,包括根据学生的感受和要求改善自身教学素质与教学行为。
3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策略实施效果
在实验结束时,就三种形成性评价策略实施成效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3.1“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实施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导学”效果显著。有超过80 %的学生认为借助“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引领、检测与反馈,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反馈”效果显著。有71.4 %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上课及作业情况反馈栏中向老师提出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4.5 %的学生向老师提问在各种化学学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总之,有95.9 %的学生会通过“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向老师提出问题。对学生在反馈表中提出的问题,有77.6 %的学生认为老师基本上帮助他们解决了;4.1 %的学生认为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总之,有81.7 %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帮助。
(3)“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交流”效果显著。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情况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有57.1 %的学生有时会通过反馈表与老师交流想法和建议,而且有24.5 %的学生出现想法时总会通过反馈表与老师交流。总之,有81.6 %的学生开始通过反馈表与老师交流想法和建议。
(4)“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促教”效果良好。有38.8 %的学生认为教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进行了部分调整,24.5 %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总之,有63.3 %的学生认为自己提出的反馈建议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5)“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的“促学”效果显著。有79.6 %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14.3 %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总之,有93.9 %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3.2“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实施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在自我评价中,67.3 %的学生有时会自我反思一周表现并找出存在的不足;
(2)在小组评价中,73.5 %的学生能找到别人的优点并对照出自己的不足,其中有20.4 %的学生会据此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进。
(3)在教师评价中,83.7 %的学生会根据教师评价意见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10.2 %的学生会据此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进。
3.3“学评教反馈信息表”策略实施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6.5 %的学生觉得通过“学评教反馈信息表”评价策略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有部分学生反映,“学评教”评价实施的时间间隔太短,难以觉察教师的变化,所以只能凭感觉填表。
另外,从该实验班(共49名学生)在“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学习中的前后测试成绩的变化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化学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成效(如表4所示)。
4 结论
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和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变化表明,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学习中实施本课题所提出的三种形成性评价策略,即“课堂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每周学习反馈信息表”策略、“学评教反馈信息表”策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该元素化合物知识专题的教学与学习,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充分证明了形成性评价在改善化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功能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35.
[2]周勇。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1):11.
内容摘要: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才干无双,忠义两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先后两次率军北伐,也因此而留下了两篇《出师表》。《前出师表》就写于公元227年初次伐魏前,当时的诸葛亮豪情万丈,奈何首战失利,深受打击。公元228年,他又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后出师表》就写于此时。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这些变化在他的两篇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变化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努力实现匡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先后写出两份出师的表章,表现出忠诚竭智,而两篇文章成了千古名作。学界一般比较重视《前出师表》,对《后出师表》注目者较少。我们觉得将两篇出师的表章对照着看,两者不仅体裁相同,主旨似乎也一致,但是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同,这显得颇有意趣,且会有不少发现。
一。从内容上看,前者侧重内政,后者侧重外战
《前出师表》主要写的是对于内政的劝谏,虽然也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的笔墨还是用在劝谏刘禅任用贤人,励精图治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中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召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这些文字读来真挚感人,诸葛亮希望刘禅可以亲贤远佞,向先帝学习,不妄自菲薄,做到内外公正,赏罚分明。只有如此,朝廷方能安定,民心才能归附。诸葛亮把外战的使命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关于内政,刘禅一个人肯定是管不好的,他只能够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贤臣身上。从这些告诫看,诸葛亮从大政原则和具体操作都作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欲藉此培养出一位贤君,以达到原定的政治目标,完成刘备生前的夙愿。这些处理国政的方略,可以帮助目前弱小的蜀国强盛并统一天下,实现刘氏江山归于一统的宏大目标。
《后出师表》呢,则是更多的在讲外战的必要性。开篇先讲先帝把讨贼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原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既然伐与不伐都有被灭亡的风险,那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从局势上来看,此时敌人兵力以疲,正好是进攻的好机会。接下来,诸葛亮又提出了六个连续的疑惑。“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他认为高帝那么有才能的人,都要以身涉险来获得国家的安定,刘禅才能不及高祖,想要用长久的相持来取胜是不可能的。第二个不解则用了孙策的事迹,正是因为刘繇、王朗不征不战,所以才使孙策逐渐强大,吞并了江东。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战,那么就是增加了魏国吞并蜀国的机会。第三第四个不解举了曹操的例子,说明讨伐的大业遇到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即使失败个一次两次也不能放弃。“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第五个不解说的是在有贤才能用的时候不出兵,难道要等无人可用的时候再进攻吗?这也说明了及时出战的重要性。最后一点则说进攻和防守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的,想要拿一个益州来和敌人相持是痴心妄想的事。六个不解把外战的必要性阐述的淋漓尽致。
其实,这种高谈外战的必要性更多的是在诉冤,对刘禅不满诸葛亮用兵方略,诸葛亮只有陈述自己的用意,使得刘禅不要怀疑自己甚至听信身边奸邪之徒的谗言。而前表则明显是忠臣(顾命大臣)的教诲,性质完全不同。
二。从情调上看,前者激昂有斗志,后者消极悲观
第一次北伐前,诸葛亮是信心满满的,他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几句话读来让人觉得气势磅礴,可见他对当时蜀国的局势很乐观,对北伐胜利充满信心,认为兴复汉室指日可待。“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是他出战前立下的军令状,虽然说目的是想让刘禅同意他率军北伐,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胸有成竹,对完成大业很是乐观。当然,诸葛亮的这种乐观并不是盲目的,刘备向他托孤后,他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得蜀国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在军事方面,他刚刚率兵平定了南蛮之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上,诸葛亮自然对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充满信心。
然而第一次北伐的结果终究还是让他失望了,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让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夺取了街亭,最终北伐失败。刘备在临终前曾提醒过诸葛亮,这个人不能重用,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听他的话,马谡的失误事实上就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误,这次失利使得主动权被司马懿把握,诸葛亮只能用一个“空城计”来撤退。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使得他的心态从乐观变成了悲观。《后出师表》中写道:“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段话中流露着他的不自信和悲观,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蜀国前景的悲观,他认为不北伐王业一定会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命一搏。“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对于北伐,他也不再充满希望,他认为一切都不是他可以预料的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句读来让人感到心酸。在现实的打击下,他的心态从积极乐观变得消极悲观。最终,的确也如他悲观的预测一样,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而告终。
这两者情调上的相异,其实是诸葛亮职务虽然依旧,但是处境已经大变。前时没有信任问题,诸葛亮大胆地告诫刘禅,导之以方略;后者是表明心迹,疏通君臣沟通障碍,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有不小的间隙。对于诸葛亮来说,前者是如何实现政治抱负;后者是担心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生命了。在那个时代,君臣不一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三。从语言上看,前者诚恳委婉,后者犀利直接
刘禅是历史上有名的懦弱无能的皇帝,被人戏谑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是被刘备赏识提拔起来的,而刘备是一个英明能干,有谋略,有耐心的领导者,刘禅完全没有遗传到他的优点。对于任何人来说,辅佐这样的一个君主都是痛苦难熬的。但是刘备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并说如果他实在不成才的话,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将诸葛亮逼到了深渊,他如果不好好辅佐刘禅,那就是不忠不义,会被天下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刘禅。从《前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禅还是充满耐心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从这些殷切的期待来看,诸葛亮还是对刘禅抱有希望的,他认为通过自己的教育刘禅的心性还是可以改变的。这些嘱托读来让人感动,诸葛亮于刘禅,如父如兄。
但是朽木不可雕也,在他带兵北伐期间,刘禅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他被奸臣蛊惑,对诸葛亮心生不满,可以说是无能又无知。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对刘禅的少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无可奈何。《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六个不解,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些文字透露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失望。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能力,还识人不清的君主,诸葛亮的无奈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诸葛亮的不解,明显是对刘禅完全忘却先帝的遗愿,似乎不理解君臣之间的默契,表现了深刻的痛心。
通过比较两篇《出师表》,我们可以发现,前者诸葛亮劝谏的语言是比较委婉诚恳的,而后者就比较犀利直接了,可见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篇《出师表》的差别绝对不仅限于这三个方面,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的所想所感一定是有差异的。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前后期的心态变化,他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外,更是一位为人传颂的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忠,使得他可以流芳百世,成为后代臣子的楷模。
(作者介绍:赵方婷,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辽南满族的太平鼓(又称单鼓),是满族民间的一种乐器,在节日中人们用来配合表演舞蹈。本活动是在幼儿对乐曲的风格、结构有了一定了解,并能运用已掌握的舞蹈语汇进行自主创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前,教师引导幼儿集体设计了《满童乐》的A段节奏鼓谱和舞蹈,并通过练习基本达到能熟练表演A段鼓舞。另外教师还分组指导幼儿合作设计了B段节奏鼓谱。
活动目标
1 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新创编的舞蹈表演得更加熟练。
2 应用原有的动作、队形知识和教师新提供的动作语汇,分小组进一步完善自己创编的B段舞蹈。
3 在小组活动中体验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舞谱比较熟练地表演A段舞蹈。
2 三个小组各自创编了不同的B段舞蹈和舞谱,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表演各自的舞蹈。
活动过程
1 幼儿表演已经学会的舞蹈。
2 欣赏和模仿教师示范的新动作。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欢快的太平鼓舞,请你们欣赏。看一看,老师都做了哪些优美的动作?
幼儿饶有兴致地观赏老师表演的太平鼓舞。教师表演之后,组织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老师表演的什么动作?为什么喜欢?
幼儿1:我发现袁老师做了一个在后背打鼓的动作。
教师:噢,后背打鼓的动作像什么?
幼儿2:像人们在搓澡,很有意思。
幼儿3:我看到老师打鼓时,头先往后绕一下,再转到前面来打鼓,像照镜子一样!
教师:请你来学一学这个照镜子的动作好吗?(幼儿3模仿表演这一动作)
幼儿4:我喜欢腿下打鼓的动作,像满族人骑马的样子,很勇敢、很神气!
教师:咱们一起来表演腿下打鼓的动作,看看像不像骑马?(全体幼儿跟随着老师表演这一动作)
幼儿5:我喜欢两边打鼓的动作,这个动作特别有气势。(幼儿4边说边表演)
幼儿6:袁老师“向上跳打”的动作,好像要摸白云!
教师:“向上跳打”这个动作特别有气势,表现出满族人豪放的性格,请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这个动作。(全体幼儿跟随着幼儿6表演这一动作)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是,由身体时不同部位敲打鼓面的动作。还有哪位小朋友有不同的发现?
幼儿7:我喜欢老师敲鼓沿的动作,感觉像跑步一样。(幼儿7边说边表演)
幼儿8:我觉得老师扭腰铃的动作特别好看,铃声也好听。
教师:你们知道扭腰铃的动作,为什么又好看又好听吗?
幼儿9:老师前后扭腰铃,扭得很用力。
教师:小朋友说对了,因为满族的腰铃特别长,所以要前后扭动,才能使腰铃发出清脆、好听的声音。咱们一起来扭一扭吧!(全体幼儿跟随着老师表演扭腰铃的动作)
(本环节。教师舞蹈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舞蹈语汇,激起了幼儿发现学习的欲望。教师适时将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幼儿去发现新动作,联想丰富的动作,并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动作,以加深幼儿对新步法和舞法的理解、学习和掌握。)
3 分段创编。表演展示。
(1)根据A段乐曲的节奏鼓谱,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创编。
教师:上节课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为《满童乐》这首乐曲设计了节奏鼓谱。请小朋友看A段乐曲的节奏鼓谱。(出示A段乐曲的节奏鼓谱)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鼓谱中四分音符的节奏是用“大鼓的图形”标志出来,为什么这样设计?
幼儿1:用四分音符打鼓,能发出又响、又有力的声音。
幼儿2:能表现出满族人民的勇敢。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作适合打大鼓?
幼儿1:一只手把鼓高举在头上,用另一只手来打鼓。
幼儿2:两边打鼓。
幼儿3:上跳打鼓。
幼儿4:在腿下打鼓。
幼儿5:下腰打鼓。
教师:八分音符的节奏,我们用“小鼓的图形”标志出来,打起鼓来比较俏皮、有趣。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些动作适合敲小鼓?
幼儿1:跪着敲小鼓,要用快的动作敲。
幼儿2:敲鼓沿。
幼儿3:转圈打小鼓。
教师: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我们用“腰铃的图形”标志出来。扭腰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原地站着扭腰铃,还可以有什么变化?
幼儿1:蹲下扭腰铃。
幼儿2:半蹲扭腰铃。
幼儿3:跪下扭腰铃。
(教师出示直观形象的节奏图谱,引导幼儿通过分辨“大鼓、小鼓和腰铃”的图形标记,复习和巩固了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并通过有序的提问,引导幼儿将其拥有的丰富经验应用到新舞蹈的创编中去。)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自己喜欢的动作编到A段乐曲的鼓谱中去,要注意给大鼓、小鼓和腰铃选择合适的动作,过一会儿,老师邀请小朋友来表演。
(幼儿根据图谱中的节奏型展井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幼儿自主创编、有的幼儿与同伴合作创编。教师鼓励幼儿把已掌握的舞汇、发现的新动作和自己创意独特的动作,融入到A段乐曲的创编中。)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编出了非常好看的动作。下面,老师请小朋友来表演。
全体幼儿安静地坐在地上,观看个别幼儿的表演。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他们表演的什么动作?
幼儿1:我喜欢两边打鼓的动作,因为两边打鼓很漂亮。
教师:这个动作我也喜欢,因为两边打鼓,像满族的小女孩在行礼,真好看!
幼儿2:我喜欢上跳打的动作,胳膊伸得很直、很好看!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太平鼓舞很精彩!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创编的动作和鼓谱节奏配合在一起,非常好!(教师指着活动室的场地对幼儿说)现在,这里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请小朋友用你们优美的舞姿,随着音乐尽情地跳起来吧!
教师示意幼儿安静地听前奏音乐,然后,全体幼儿自主、激情地表演创编的A段太平鼓舞。
(本环节的创编活动,突出了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意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把创编的动作与A段乐曲的节奏建立联系,体现了动作与节奏的和谐统一,表现了舞蹈的创意美,为B段进行合作创编、合作表演奠定了基础。)
(2)根据B段乐曲的节奏图谱,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创编。
教师:太平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适合个人表演的,也有许多人在一起合作表演的。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录像。看看人们是怎样合作打太平鼓的。
幼儿1:在外面围个圆圈打鼓,里面有一个人在中间跳舞。
幼儿2:大家一起跑个大圆圈打太平鼓。
幼儿3:两个人对脸打鼓。
幼儿4:有串排的动作,两排人换位置打鼓。
(本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片,自主地发现太平鼓舞队形的变化和伙伴间配合表演的形式,为小组合作创编太平鼓舞做好铺垫。)
教师:(出示带有“红、黄、蓝”标记的B段乐曲的节奏图谱)现在,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是红队,第二组是黄队。第三组是蓝队,请各组小朋友按照你们预先设计好的节奏图谱创编太平鼓舞。
教师提示:各组在编舞的时候,能根据鼓谱中的节奏变化,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要体现出舞蹈队形的变化,可以把满族人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编进舞蹈中。
(3)幼儿按照“红、黄、蓝”的标记开始分组,并进行自由讨论,商量动作的编排。
(4)各组按照编排的动作,进行变换队形的练习。
(B段乐曲的节奏鼓谱,是各组小朋友在上节课中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讨论,目的是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感受相互配合的默契,体会共同创编的快乐。)
(5)大组交流。
教师:下面,请各组的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创编的?
第一组幼儿:我们小组编的是,草原上小朋友们在玩翘翘板。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打鼓,另一个小朋友蹲下打鼓。
教师:让我们来欣赏红队小朋友的表演吧!看看他们合作表演了哪些好看的动作?(第一组红队的幼儿进行表演展示。)
幼儿1:有的小朋友先站着向上跳打。有的先蹲下来扭腰铃,然后再交换动作,很好看!
幼儿2:打大鼓时,他们做了好几个不一样的动作,有上跳打,有腿下打,有后背打。
幼儿3:晃腰铃时,有站着摇,有跪着摇。
教师总结:第一组小朋友表演的动作很新颖,特别是两个小朋友蹲、起的动作配合得非常好!咱们来看看第二组黄队的小朋友是怎么编的?
第二组幼儿:我们编的是,草原上赛马比赛。前后串排的动作像赛马一样,比赛结束了大家很高兴,一起跳了起来,做后背打鼓的动作。
教师:原来你们是草原上的小骑手在赛马呢,表演给我们看看吧!(第二组黄队的幼儿进行表演展示。)
教师总结:黄队的小朋友表演出了太平鼓舞的队形变化,在表演“前后串排”的动作时,小朋友眼睛相互看着,就更好了!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小朋友是怎样编的?
第三组蓝队的幼儿:我们编的动作是,一个小朋友当大树,另一个小朋友当小动物,围着我转,就像在森林里捉迷藏一样。
教师:噢,你们的创意真好!请小朋友欣赏他们的表演吧?(第三组蓝队的幼儿进行表演展示。)
教师总结:第三组小朋友创编的“围着一个小朋友转圈跑,然后把鼓放在头上扭腰铃”的动作很有趣,很好看!
教师:现在,我请三组的小朋友共同合作,随着B段乐曲的节奏,表演你们创编的太平鼓舞!(播放B段乐曲,三个组的幼儿进行合作表演。)
(从本环节我们不难看出:没有先前积累的丰富的太平鼓舞知识技能和先前逐渐培养起来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水平的创编、合作和交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四、完整表演
教师:《满童乐》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小朋友在表演时,要用好看的表情把我们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现在,请小朋友随着这首欢快的乐曲完整地表演吧!
教师语言提示:A段乐曲,小朋友们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表演:B段乐曲,用小组合作创编动作的表演:c段乐曲和A段乐曲一样,还用小朋友自己创编的动作表演;当音乐停止时。每个小朋友要非常高兴地做出一个喊起来的动作,看谁的动作造型最优美、最独特。
(本环节,是完整的乐曲与完整的表演融合再现的过程,是把幼儿个人创编的舞蹈与小组合作创编的舞蹈进行完整展示的过程。表演中,幼儿根据乐段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情绪,表达着对太平鼓舞艺术的独特理解与喜爱,此时孩子们的激情表演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艺术整合”的教学效果。)
综合点评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发现学习、舞蹈创编、合作能力培养等几方面,并在教学活动中着重体现了以下四方面的教学策略:
1 运用了启发联想,激感的教学策略。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出“你创编的动作像什么”“你能学一学这个像照镜子的动作吗”“咱们一起来表演这个动作,看看像不像骑马的姿势”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记忆新动作,并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和丰富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动作,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动作学习的要领,又有效地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 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策略。教师经常通过适时的提问,如“你喜欢老师的哪个动作”“你觉得哪个动作更适合大鼓?适合小鼓”等,支持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使幼儿通过语言的表达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3 运用了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后播放了两次录像片、一次由教师个人示范表演了舞蹈。通过观看纪录片,使幼儿了解了满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特点,发现了太平鼓舞各种队列的变化和多人合作表演的方式,为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高级榜样”。通过欣赏教师的表演,让幼儿从中发现了许多新动作,这也为幼儿自主创意性表演提供了更丰富的可用舞蹈语汇。
老师们,个人档案的完善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望你们认真对待,若不认真对待和不配合我们工作的老师,我们将逐级上报,以后有什么问题责任自负。现将教师们要做的事情作如下说明:
1、请各位老师认真阅读表3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样表说明,认真填写表2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定认真填写,以后所有表以此为准;工作经历中包括任职、职称、学历;干部任免审批表不能更改表格格式,加粗字体等操作;家庭成员父母、配偶、子女必须天填完整,去世的也要填,信息必须准确)。
2、附件4中有各位老师档案中所缺材料,请各位老师务必找齐后订在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如:张三:成型1-204。张化艳:08特-40)。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说明个人档案中有多个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这个由教育局档案室统一认定,个人不管。职称资格过度表全称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
3、表5中出生日期是个人档案中最早材料形成的,各位老师要以此出生日期为准,这是政策规定。参加工作日期若不对的,请老师找到相应的参加工作文件来,我们重新认定。
4、2006年以前的材料(如调动表等)那时候,没有什么文件,请大家统一出证明材料来印证。2006年以后的材料尽量找原件。
5、出证明材料的的时候如果时间不确定,时间就空着,把章盖好,(如,入团时间)。到时候查到档案里面的时间在填上,如果时间不吻合,同样要不得。如果去出证明的地方较远的,可以让朋友帮忙出好证明扫描过来,然后彩打。但原件不要丢,以后可能还要!最好是把原件寄过来!
6、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这个由档案室做,然后教师个人打印出来签字后拿到教育局盖章,再交档拿室,这个要后期点做!
7、请大家认真核对表5,参工时间,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有疑问的电话咨询。出生日期我们是以最早材料的出生日期来认定,可能和你的身份证日期不一样。
8、学历报名材料、入学材料就相当于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或学生登记表或入学登记表,若没有的,需去读大学的学校出证明。
9、以前乡内调动的如果有多次。证明出在一张A4纸上,跨乡镇调动的需要文件或者调动申请表!
10、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请严格按照样表说明先填电子版,错了好改!如果不合格的将要来档案室填,这样浪费你们的时间,请大家认真对侍。
11、请各位老师以后填表时所有时间要填一致,逻辑关系要吻合。不然会很麻烦(如表彰那些,可以不填的尽量少填:懂什么语言那些没有证的就不要填了:工作经历时间要连贯)。
12、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要去教师资格证上发证单位去问!
13、附件4统一由教管中心做。
14、各位老师,档案专审工作任务繁重,难免有审错的地方,如果真的有审错的地方,望谅解!也请各位老师积极配合我们完善你的个人档案,对个人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不配合完成档案资料,后果自负!让我们的专项检查能顺利过关。
以上所有欠缺材料全部找齐后订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学校收齐后统一交教育管理中心。请黑石教育管理中心王进老师按顺序收齐后统一交教育局档案室。
谢谢各位老师了!你们辛苦了!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
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试问,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忠诚更伟大更崇高呢?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精神追求却少了,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行,只要有利可图,还讲什么忠诚。这些人看重的是物质,是金钱。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忠诚,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流逝的岁月、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销蚀它的光芒,相反已经将它打磨的更加光焰夺目。诸葛亮也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象征,是“鞠躬尽瘁”的象征,是忠诚的象征,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出师表》是他对蜀汉政权竭尽忠诚的表白,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肝胆热血在“报先帝”、“忠陛下”的路上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五丈原”令多少英雄落泪伤悲。
2.看一看,比一比。
[多媒体动态演示: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8个圆。]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行圆的个数是第一行圆个数的几倍?为什么?
让学生规范表述出:从“第二行圆的个数是第一行圆的个数的2 倍”可以知道,是第二行圆的个数和第一 行圆的个数比,把第一行4 个圆看作一份,第二行摆了8个圆,8里面有2个4,所以第二行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 2倍。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3倍
教师边贴圆片,板书出例3,边让学生读题。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行应摆几个圆?
在学生回答出“应摆6个圆”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为什么应摆6个?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复习题的解答 思路,再回到例3 想:现在第一行摆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那么第二行要摆几个几?
在学生回答出“第二行应摆3个2”后,教师再请一学生完整叙述出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把第二行应摆圆 的个数填在书上。
2.学生独立完成例3后面的“做一做”。
[多媒体动态演示: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未摆小棒,仅说明是“第一行的4倍”。]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摆一摆,并把摆的结果填在书上题中的横线上。
教师抽学生回答:第二行摆了几个几?第二行摆了多少根?
[多媒体动态演示:投影屏幕上第二行摆后面的“第一行的4倍”消失,显现出应摆的12根小棒,并每3根为 一组依次闪烁。]
3.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教师指出: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学生接着总结出:第二行摆4个3。教师再说出 :第一行摆2个圆,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学生接着总结出:第二行摆3个2。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 考:如果是求第一行圆的个数的5倍、6倍呢?让学生总结出:第二行分别要摆5个2、6个2。最后教师指出:这 就是同学们学习的例3。今天我们就用例3的思维方法,来分析、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4.教学例4: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 做了多少朵红花?
先让学生把例4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指出例4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是谁和谁比?你从 题中哪句话知道的?
当学生回答出“是红花的朵数和黄花比,是从‘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知道的”后,教师指出:这句话 找得很好! 红花和黄花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用什么来表示,让同学们一看就很清楚呢?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 介绍一个“新朋友”——线段图。
[多媒体演示:屏幕出现“线段图”三字, 并逐步缩小移到屏幕的左上方。]
教师设问:想一想,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黄花有7朵”后, 教师指出:我们就 把黄花的朵数用一条线段表示出来。
[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显现“黄花”二字并在字的右面用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
教师继续设问:题中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出是“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表示红花多少的线段又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认识:要画5 段表示黄花朵数那样长的线段。
[多媒体演示:屏幕在“黄花”二字的下面显现“红花”二字, 并在字的右面显现出一条线段,该线段闪 烁,并向上移动与表示“7 朵黄花”的线段完全重合,然后向下移动到原位。]
引导学生思考:已经画出的这一线段表示7朵什么花? 要表示出所有红花的朵数,要画出一条几个这样长 的线段?
[多媒体演示:逐段补画完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
学生随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数:1个7、2个7、3个7……5个7。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并思考: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出是求“5个7是多少”后,教师再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是求5个7呢?再次强化学生的认识: 因为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教师板书出:要求红花的朵数,就是求5个7是多少。
教师指出:线段图这个新朋友真好,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问:例4应怎样列式解答?
在学生回答出“用算式‘7×5’计算”后,再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让学生认识:由于是 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继续设问: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算式中的“7”表示7朵红花( 是与黄花同样多的7朵红花),“5”表示有5个7。
学生独立完成算式的计算和口答。
5.师生共同进行教学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例4进行教学小结:想一想, 这道应用题的分析过程:首先是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是 什么(由学生指出,以下同),再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的关键句是— —红花朵数是黄花的5倍, 从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得出——要求红花的朵数,就是求5个7是多少。
教师的应答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言行表现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反应行为,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有效应答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幼儿的“学”更有价值,让幼儿能够从教师的应答中有所收获,实现幼儿和教师发展的双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如何通过有效应答来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解读幼儿的心声是实现有效应答的前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应答?“解读幼儿的心声――对教学活动中幼儿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和想法的关注和解读”是教师有效应答的前提。关注幼儿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和想法并对其进行解读,就是要以幼儿教师敏锐的专业眼光与幼儿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幼儿言语、表情、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想法及所反映的幼儿的核心需求,以便应答中能做到“以幼儿为本”。
那么,如何去关注和解读幼儿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外在的表现从而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呢?
首先,教师要以幼儿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幼儿言语、表情、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幼儿言行举止表现的背后往往会有一定的意图,这是教学活动中幼儿真实想法的体现,教师能否正确解读,直接决定着其应答能否对该幼儿产生有效和积极影响。要做到这点,教师则要运用幼儿心理学的知识,以幼儿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透过表面看本质,而非主观臆断。
其次,教师要以敏锐的专业眼光和视角,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幼儿的表情、言行表现与想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在某方面需要获得发展的信息,教师能否以教育者的专业眼光进行解读,直接影响着教师能否在应答中促进幼儿在已有基础上获得有效发展。
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树叶”中,教师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表现小树叶在风中飘舞的动作,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多数幼儿的动作都是单一的左右摇摆身体,从多数幼儿单一的摇摆动作中,教师解读出幼儿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舞蹈语汇,所以教师及时采取了应答――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和幼儿一起创编小树叶的动作,结果是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模仿老师的动作,有的在老师动作的基础上发挥,使原本单一的动作呈现出多样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实现有效应答的基础
教师对于当前情境中的价值判断能力,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选择有效的应答策略,而如何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实现有效应答的基础。幼儿表情与言行表现所反映的幼儿核心需求,则直接影响该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和教师应答策略的选择。因而在关注和解读幼儿表情与行为表现的前提上,研究如何满足幼儿的核心需求,对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做出判断、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实现有效应答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和行为,满足幼儿言语、表情、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教师友善的态度和行为,可以给幼儿带来充分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可以促使幼儿向教师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对幼儿言行表现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需要的关注和解读,是教师做到以幼儿为本,展开互动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倾听和询问幼儿,给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和空间,在应答中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以敏锐的直觉和判断,满足幼儿语言、表情、行为背后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活动中,幼儿某些表情与言行表现往往是特定情境下基于幼儿个性特征的需要的外在反映,教师敏锐地发现并判断出幼儿的个性化需要,并在接纳、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因幼儿、因情境、因事、因时而定的“个性化”应答,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这是有效应答最终要追求的。
在以往的公开教学活动中,班上总会碰到一两个故意引起大家关注的幼儿,他的行为往往与多数幼儿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关注和满足他的真正需求。如在“有趣的图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看书吗?幼儿齐声说“喜欢”,可小宇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喜欢看书。”教师结合平时对小宇个性的了解,通过解读把握了该幼儿的真正需求,于是答到:“是吗,可据我所知,爱看书的小朋友才会有知识,还有可能成为小博士。”这么一说,小宇马上抢着说:“我爱看书。”教师巧妙的应答不但保护了小宇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幼儿一个良好的引导。
三、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实现有效应答的关键
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应答策略与幼儿展开互动,这是教师将有效应答的观念落实到具体行为层面的保障。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情境中对幼儿核心需求和情境核心价值做出准确解读和有效判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选取有效的应答策略,与幼儿展开高质量的互动,从而促进幼儿发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进行敏锐地观察和判断,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需求,到底哪些需求对达成教学活动目标是有帮助,哪些与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需求应该及时应答,哪些需求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然后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朝着我们预设的教学活动目标发展,获取教学活动的最大效益。
其次,教师要选择有效的应答策略,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的需要往往是极具个性化的,作为教师不能只停留于解读与满足幼儿各种需要,还得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施展教学艺术,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如在拼插活动中,有的幼儿会说:“老师,你帮我拼吧。”有的幼儿边拼嘴里边不停地叫着“老师,老师。”有的幼儿则用眼睛一直看着老师,有的幼儿使劲拍打玩具,以引起老师注意……。在幼儿的这些言语、表情、行为中,碰到困难想得到老师的帮助:渴望得到老师认可和表扬;依赖老师的心理需求等都可能成为其行为背后的核心需求。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来应对才能满足幼儿的这种需求呢?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块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 这个分数表示这块饼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 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 和 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 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
的
生3:它是
的
生4:它是 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 、 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 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后出师表
**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译
**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
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惟:助词。
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
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被,通假字,同“披”
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于黎阳: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伪定:此言曹氏**北*,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因斥曹魏为“伪”。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
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年**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年:一周年。突将、
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叟、
青羌:蜀军中的****部队。散骑、
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图:对付。
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授首:交出脑袋。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蹉跌,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逆见:预见,预测。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亦即“逆见”,预料。
创作背景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陈仓。
鉴赏
伪作论据
(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
(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 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 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标》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再看二表的用辞风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说的是当前的任务,与《后表》“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辞义仿佛,所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说的是自己的职责和决心,与《后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脉相承;所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长远的目标,非认为一举大胜,它与《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三) 诸葛恪不可能伪作。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吴*督诸葛瑾致书**军情,言“与贼争竞之计”的《后表》应是此时传送到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诸葛恪看到,再有吴大鸿胪张俨撰《默记》时收录。
假使诸葛恪伪作,他当会大赞叔父,贬抑曹魏,决不会造“难可逆见”一类有余之辞;假使他做伪作的目的是为自己伐魏的乐观主张做“旁证”,则会转引其辞以说服他人,然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叹息”而已;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时蜀汉尚在,两国使者频往,***均在;又诸葛恪作为吴臣,安肯曰“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所以,诸葛恪伪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张俨伪作,起码首先骗不了诸葛恪这位***。
至于张俨将《后表》收入《默记》,一则因为俨是主战派(由裴注引《默记·述佐篇》)可见,二则因为《后表》与《默记·述佐篇》体例相符。张俨曰:“余观彼**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显然,其“陈进取之图”的,主要当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战并对诸葛亮屡以弱攻强的进取方针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 关于赵云**时间,可能是《三国志》有误。今但知建兴六年夏初赵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动一概不见史载,即使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二郡之重大战事亦不见有赵云出现。由此窥测,赵云有可能卒于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上《后表》前,灵柩运回大邑县(蜀汉蜀郡江原县境)安葬时至七年春,陈寿或有可能因此误记卒年。
1. 认识“又”系统中的“彐()、聿、隶、斗、父”等部首及构形的相关字“尹、君、聿、建、取、逮、虐(疟)”等。
2. 引导发现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领会汉字构形系统性的规律,学习科学分析汉字的方法,初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3. 正确书写“尹、扫、父”,掌握相关要领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又”
1. 出示课题,齐读。
2. 复习“又”。
师:“又”最早表示什么?为什么只用这三个手指呢?“又”作意符时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设计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又”音形义的认识,了解它当意符时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为学习“彐”打下基础。
二、学习“彐”部及相关的字
1. 说说带有“彐”部的字。
2. 学习“妇、归、扫”。
(出示:妇、归、扫,生读)
师:这三个字中的“彐”并不表示“手”,它们是“帚”字的简化形。“帚”的金文,像笤帚,上部是帚毛,下部是帚柄,中部是把帚毛和帚柄捆扎在一起的护手。“妇、归、扫”繁体写作“D、w、摺保它们很有意思:撸手持帚表示洒扫;D,女持帚表示做家务;w,指女人嫁到丈夫家拿着扫帚做家务。“帚”在这三个字中简化作“彐”。
3. 学习“当”。
师:知道“当”下面的这一部件哪来的呢?(出示:)这是“当”的繁体字,写成草书逐渐演变。(出示:)
师:在以上四个字中,“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只是个构字符号,叫“记号”。(生读)
【设计意图】记号是一年级学习汉字的一个难点,依照思维顺进习惯,展开教学,既有顺接,也有波澜,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学习“雪、寻、灵”等字。(师生共同分析中表示手的“又”)
三、学习表示书写的“又”
1. 学习“尹”。
师(出示:):这是金文,是哪个字?(出示:尹yǐn,生读,试着分析意思)
师:是的,用笔批文书,说明他有管理的权力,本义就是管理、治理。后来引申为古代官职。比如,管理一个县的人是谁?(县长)古代称县尹。(生读)
师:知道包青天吗?他在开封当市长,开封的市长在宋朝就叫府尹。(生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古文字猜字义,激发兴趣,而后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尹”,理解意思,使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生活化。
2. 学习“君”。
师:孩子们,在“尹”下面加个“口”,是什么字呢?表示什么意思?
师:“口”这里表示发号施令。古时候,一个既能批文书、又能发命令的是什么人呢?(生思考略)
师:君王的地位至高无上,备受尊敬。于是,“君”就引申为对人的尊称。比如,古代时妻子称丈夫为(夫君)也表示对人的敬称。(生回忆背过的古诗中的“君”,理解意思)
3. 学习“聿”及相关的字。
(师出示:、,生找到“书、画”繁体字的共同点)
师(出示:聿):它读yù,甲骨文写成“”,像人的右手拿着笔。
师:“聿”指的就是(笔);这里的“书”就是用笔写字,“画”就是用笔画画。后来,古人就在“聿”上面加个竹字头,变成“P”,是“笔”的繁体字。
师:孩子们,你们还在哪些字中见过“聿”呢?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认过的字入手,引出“聿”,并结合形象的古文字理解,“聿”的意思就显得通俗易懂,其部中字的形义关系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4. 拓展学习“建”。
5. 小结,齐读刚学过的字。
四、学习表示打猎的“又”
师:古人还经常打猎,因此,“又”也表示一些打猎的部首和字。
1. 学习“隶、逮”。
师(出示:):找到“又”了吗?
师:这字是一只(手)抓住动物尾巴,表示抓到、捕获的意思。是金文“隶”字,最早读“dài”,后来古人另造了“逮”字表示捕获的意思。注意,逮在“逮捕”中读第四声,在其他表示捉的意思的词里读第三声。(生齐读)
师:“隶”也就分化出来,读lì,指打仗捉来的俘虏,古代的俘虏经常被当作奴隶。(出示:奴隶)由于奴隶受奴隶主控制,隶又用来表示附属,属于,这叫“隶属”(出示:隶属),像我们一年级6班归学校管理,我们就说一年级6班隶属学校。(出示:隶书)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古文字让学生分析字义,教师再顺势讲解。不管是具象生动的“隶(dài)”“逮(dǎi)”还是抽象的“隶(lì)”都能迎刃而解。
2. 学习“取”。
师:古时候,打猎捕获到猎物或者抓到俘虏,就要割下他们的左耳,作为立功的凭证。于是,就产生了什么字呢?(取)
师:后来,“取”就表示用手拿。(理解“取钱、取书”等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出“取”的构形并理解字义,得来全不费工夫。
3. 学习“父”及相关的字。
师:古人把捕获到的猎物宰杀后,由谁来分配呢?(男主人)
师(出示):这个字的“又”在哪呢?
师:这是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是“父”字。最初部落里成年男子用石斧宰杀猎物后进行分配,后来“父”就成了家长的象征,就是“父亲”。引申表示对男性长辈的尊称。(引导学生理解“祖父、伯父、岳父”等词的意思)
(拓展学习:“父”作意符的字――爷、爸、爹;“父”作音符的字――斧、釜)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引导学生理解“父”的本义及引申义,又拓展了带“父”的字串,达到“教一个,学一串”!
4. 学习“斗(Y)”。
师:古人也经常发生打斗现象,(出示:)甲骨文:一个人出手向右,一个人出手向左,像两个人互相殴打的形状。(生猜字)
师:它是“斗”字,本义就是争斗、搏斗。“斗”的繁体字是“Y”,怎么会简化写成“斗”呢?
(生比较:T、Y)
师:它们长得很像,所以啊,古时候就经常有人把“Y”写成“T”。比如,“闹”本应写作“[”,却写成了“m”,后来“T”简化为“门”,就把“Y”也就归入“门”的范围了,“闹”也就成“门”字旁。不过,这里的“门”既不表音也不表意,是记号。
(生组词,读词语)
【设计意图】古今对照,结合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斗”的形义关系,通过繁体字辨析,让他们牢记“闹”中的“门”为记号。
5. 学习“虐、疟”。
(师出示:虐nüè,生观察和分析这个字)
师:“虐”是老虎“打猎”中的一个场景。“”是反爪,在“虐”中表示老虎猎得动物后,不马上吃掉,而是把猎物拨出去又用反爪抓回来玩弄,猎物被折磨个半死后再吃掉,这就是虐待。(出示:虐待)所以人们经常用“虐待”表示手段残忍。(生读)
师:2015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药学家是谁吗?
师:屠呦呦发现了什么而获国际大奖?
生:青蒿素,是抗疟疾药。
师:“疟”字,原来写作“”。(生观察比较)“”表示人得了这种病,就像被老虎用爪子折磨猎物一样的痛苦,这就是疟疾。这种病传播得非常快,会祸及成千上万人的性命。“疟”简省了虎头,但是留下的反爪“”同样表示了疟疾病对人的折磨……
【设计意图】遵循字理,将汉字学所解析的单字“虐”构形原理教给学生,由此及彼学习“疟”,体现知识的迁移,又真正领会了汉字知识和文化。
6. 小结。
五、理解中书写
1. 范写:尹?摇扫?摇父。
(师边范写,边讲述写“尹”的要领)
2. 生书写,互相欣赏、提醒、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