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研究精选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教学科研研究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科研研究 篇1

一、在渗透科学史中,领略人文精神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

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

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史渗透中,领略科研方法

教学科研研究 篇2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与科研 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划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其中,国家“985”建设的高校、“211”建设的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只培养本科生的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教学型大学。自从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大学以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从两者关系来看,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也有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内高校都在争创一流大学的今天,探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

有人在评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时指出:“从重点大学的科研实际来看,科研几乎从来不为人才培养服务,倒是一直在与教学抢时间,抢精力,以致于教学在科研的挤压下,在学校中没有地位”。这样的批评虽然有过激之嫌,但应该说还是客观地提示了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关系,大多数教学研究大学过于重视科研,而对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关注不够。

1.重科研轻教学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科研工作成为高校的地位和实力象征。相对于教学成果,出科研成果周期较短,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于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把大量的资金投向科研,从而削弱了对教学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撰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很多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现状,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2.考核不公平

大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及对教师能力评价方面,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科研项目经费和获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法,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致于老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使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由于科研资源和科研水平与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研上投入多、产出少。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难于研究型大学相比,有些教师由于急功近利的追求科研成果,导致“学术腐败”产生。

二、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功能各异,教学与科研必须同步进行。但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将两者对立起来的现象。因此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解决思想上的误区,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搞好学科建设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是基础

一方面,通过教学教师自己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对一些自己末曾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更多、更细致的思考,从而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为老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科技互动的过程,教师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学科前沿性知识,向学生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无、无约束的思维视野,促使教师在新的研究领域驰骋,通过教学相长,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取科研灵感,从而更进一步搞好科学研究。

2.科研是保证

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同一进程中也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并提高教学层次,满足学生进一步的求知需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研究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通过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将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加以提升和系统化,补充到课程和教材中,可以促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提供活力。

三、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为科研奠定基础,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而科研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后盾与动力,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要鼓励教师一手搞教学、一手抓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相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1.正确认识、更新理论、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学校领导、教师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科研成果仍处于中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还应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同时在教学工作外,教师还应承担起科学研究任务,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科学定位,开展特色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自身办学资源的相对不足,我国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比较薄弱,要在短时期内赶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不能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大量用于科研投入,尤其要遵循科学办学规律,不能搞科研“”。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与所讲授课程相关联的科研项目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地缘或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根本上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和失衡的传统办学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以教学改革带动科研立项,以深化课程教学引导教师的科研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建立起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并全面实施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双向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就必须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给予同等的重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在科研管理上,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质检”,把考核的重点从对成果数量的统计转移到对质量的鉴定上。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制定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权重。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端正教学科研态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结语

重视教学的大学是好大学,重视科研的大学是好大学,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的大学才是优秀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是立校的根本,科研是强校的保证。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校情制订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上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高职的真正“短板”不是科研是教研[N].中国青年报,2009-12-14.

[2]程良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38.

教学科研研究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史;科学素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史体现着科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以科学史作为基本,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一、在渗透科学史中,领略人文精神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

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

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史渗透中,领略科研方法

小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层面的限制,不能进行独自的研究,然而为了培育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幼小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如,在《宇宙》一课中,我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只凭感官认知承认“天圆地方说”,这是人们认知不足的一大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探索太空,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全世界一片哗然,为人们重新认识天地、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998年,美国“月球勘测者”通过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发现月球上存在水等等。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选取科学史上的关键发现和发明,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温科学家当时的想法,体验了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中的想法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史的特有魅力,在推进科学和人类发展的进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史是一门融合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综合学科。由于科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丰富教育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科学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利。论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和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12).

教学科研研究 篇4

第一条为了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根据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应用研究,正确开展学术讨论,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的跨越发展。

第三条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服务;坚持为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坚持为培养学者型教师和创建特色学校服务。

第二章组织建设

第四条建立下列教育科学研究组织:

1.设立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简称区教科规划办)。由分管教科研的副局长领导,区教科所负责日常事务。该组织承担本区范围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成果评比和推广等职责。

2、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区教科所)。区教科所是区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是区教育局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职能部门。具有指导各校教科室工作和联系市级以上教科所(院)的职责,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相互联系,结成网络,发挥组织管理的系统功能。

第五条学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简称学校教科室)。由校长或分管教科研副校长领导。学校教科室设立教科室主任一名,有条件的配一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第六条学校教科室要与教导(务)处及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要管好本校各级各类课题,对课题研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指导,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第七条区、校两级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组织应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章队伍建设

第八条根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要建立一支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队伍。

1.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在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广大教师、教育行政干部,要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实践,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2.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骨干队伍。由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得者和教科室主任及校分管领导构成,是基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学校(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

3.区级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由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区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组成,是组织、推动、指导全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是各级重点课题研究的承担者,是教育科研活动的指导者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方法的传播者。

第四章课题管理

第九条为了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益,要加强和完善课题的管理。

1.区教科规划办和区教科所负责对区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课题指南,受理区级以上课题申请,组织立项论证,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对课题成果组织评奖等。

2.学校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各课题组负责人,根据校科室和区教科所的要求,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行情况。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以课题申报人所在学校为主。

3.课题承担单位应对课题研究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4、市级以上课题由课题承担学校和批准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区教所给予适当指导。上述课题除按规定直接申报外,须经区教科所推荐。直接申报的课题立项后应报区教科所备案。

第十一条课题的立项原则是:

1.实用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前瞻性原则

第十二条课题申报实行限时申报,每年一次。申报以校(园)、街道(乡、镇)中心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学校为单位。课题申报可按区教科规划办公布的《课题指南》申报,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附课题研究方案。申报数额应按区教科规划办下达的指标,择优上报。

第十三条根据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区教科规划办组织人员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由区教科规划办发文正式公布。

第十四条课题立项后,日常管理工作由该课题申报人所在单位为主。课题负责人应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按时保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管理过程中,课题组要加强自我管理,做好研究计划实施的反馈和调节,做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定期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十五条课题研究如有重大变更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完成时,课题负责人应在结题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报告区教科规划办,经批准可适当推迟,但最多不得超过一年。课题研究过程中,因课题负责人变动等原因,使课题无法进行时,以书面形式主动向区教科规划办提出终止课题的请求。

第十六条立项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应做好结题工作,由课题负责人向区教科规划办递交《区规划课题结题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一式五份);全部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过程的主要资料(包括文字、图表、音像、课件、实物等)。必要时成立专家评审组,对成果进行鉴定评价。

第五章评价制度

第十七条每两年一次进行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由区教科规划办组织人员进行评审。各奖项由评审小组成员无记名投票产生。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并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奖金分别给予1000元、600元、200元。

第十八条积极参加市、省、部、部级各种成果评比,争取获奖。对获奖的优秀成果,区教育局发文公布,并给予相同的奖金。

第十九条课题承担人获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应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优、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消,收回证书和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条区教育局和教科所每两年组织一次区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激励学校、单位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激发学校和单位领导、教科室主任和研究人员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区教育局授予荣誉证书。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是推荐参评市、省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候选人对象。

第六章成果推广

第二十一条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使教育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是教育行政和科研、教研部门的职责,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科研职能部门应做好参谋和指导工作,发挥成果推广应用的中介作用。各校要把推广科研成果当作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十二条设置课题优秀成果推广奖,建立课题优秀成果推广奖评审制度。优秀成果推广奖与科研成果奖具有同等价值。优秀成果推广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与省市级评选衔接、逐级推荐。

第七章档案管理

第二十三条为了使教育科研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校、区、市、省、全国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均要立卷归档。各级的立项课题结题后二个月内,由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将所有资料(立项文件、课题申报表、实施方案、中期研讨情况、实验报告或主体报告以及附件等)立为一卷,或者同一年的几个课题资料立为一卷。

第二十四条卷内文件资料应按序进行排列,依次编写页号,统一在正面有文的右上角,背面有文的左上角,要去掉金属物,采用三孔一线方法装订成卷。案卷封面上标题简明确切,用毛笔或钢笔书写,并编好案卷号。

第二十五条学校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短期;区、市级立课题保管期限为长期;省、全国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永久。

教学科研研究 篇5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

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主成分分析:1995~2006

对教育收益率与教育需求关系的研究

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本科师范院校为例

高职院校实施英语项目课程的师资要求及其对策

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教科研工作

要用高教科研成果指导高教改革实践

2009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

大学章程:落实高校办学自的制度保障——对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思考

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资金管理研究——以财务管理为视角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空间

具有系统性的充实的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体系转型研究及其实践

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生态化模式建构——基于网络约课的教学模式建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方法探讨

论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六大问题析谈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训导的实施途径

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

歧视消除:和谐社会 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浅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刍议高师院校的角色实践教学

为教育智慧而训——对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的思考与研究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艺术

艺术设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发展

高校办学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研究

对完善我国高校教师申诉机制的若干思考——美国经验的启示

日本教职研究生院的出现与教师专业化

澳大利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

地方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从儒家孝道思想解读大学生自杀现象理解、尊重、引导—主体间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践

论德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当代人格危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基于自我归因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分析

大学自治的内涵与形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分析

对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略论大学的知识管理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中外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

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外语课程知识观的后现代解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女毕业生就业 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从高考女状元谈起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与违约行为防范

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与领袖特质开发

高等学校“第四职能”研究述评

论优质高等教育之尺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