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教育优秀3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再教育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教育 篇1

关 键 词:行会 作坊 师徒

一、“作坊”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坊”美术教育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早在古罗马它就存在了,但是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崩溃,经济一片混乱,工匠作坊便逐渐消失。直到中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欧洲进入了土地分封时期,大小封建主们各自拥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每个庄园均有制造日用具的作坊。到了中世纪盛期,西欧各国的城镇和都市如雨后春笋开始涌现兴起,城市的建立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使以往的建筑家、雕塑家、画家、金银匠已不再是寺院里的修道士了,而成了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城市手工劳动中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作坊,手工艺生产一片兴盛。新的职业阶层也随之出现了,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组织起了职业行会。而“作坊”的开设者必须是行会中的成员。于是,在这些行会的作坊中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就成了中世纪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坊”就成了一个从事手工艺劳动和绘画相结合以及艺徒们接受技艺训练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它一直存在并被沿用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

二、“作坊”美术教育的教学状况

“作坊”中艺徒的培训都是按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它的教学有着共同的特点。

1.师徒制

“作坊”中实行的是师徒教育模式。如果一个青少年有志成为画家和雕塑家,大约在12—13岁开始便要拜一位师傅,并在他的作坊里当一名学徒或助手。学徒的家庭还要向师傅交纳学费,师傅向艺徒传授所有的艺术和技艺。艺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成家立业,成为独立的工匠或画家。关于学徒制的具体情况,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记载,学生在当时是徒弟,师傅的生活与荣誉名声都有他的一份。一个孩子十二三岁就去拜在画家、金银家、建筑家、雕塑家的门下,师傅通常是兼这几门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学的不是艺术的一部分,而是全部艺术。他替师傅工作,做些容易的活,画背景、小装饰和不重要的人物;他参加师傅的杰作像对自己的作品一样关心;他成为师傅的儿子、仆役;人家把他叫做师傅的小家伙;他和师傅同桌吃饭,替他跑腿,睡在他家卧室的阁楼上,受他打骂;师傅出门,徒弟们跟着,在路上为他打架动武,不让他受攻击、受毁谤。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时刻都有接触与交流。而在作坊中拜师学艺在那时的确是学艺的唯一途径,师傅的地位是非常尊贵、不容轻视的。[1]切尼诺·切尼尼,就在他的《论艺术的书》中说:“要学会在木板上作画……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做老师,在他的画坊里学习,尽管有人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也能学会艺术,但你不可相信这种说法。”[2]

2.丰富广泛的教学内容

作坊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但这一切都是围绕手工艺实践而开展的。学徒在学艺的13年中,第一年是不间断的钢笔、粉笔、碳条、排刷的绘画练习;然后6年的时间掌握制作颜料和嵌板的技巧,还要学会压缩尺寸、碾磨石膏粉、上画布、打底子、学习用石膏制作浮雕、学会抛光、镀金、钻孔和压模;最后6年专攻湿壁画和镶板画,学会起稿、上色、修饰(润色)和上光,还要练习借助辅助剂制作图案,练习给织物涂金。[3]达·芬奇在委罗齐奥的画坊中做学徒时,起初做的也是洗画笔、做模特,后来才学习绘画、制作金属烛台、雕刻墓碑以及许多材料的掌握运用和多种工匠技术才能。因此,作坊教育丰富广泛的教学,培养出的学徒都多才多艺,有极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把艺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作坊”教育中体现了一种严格的教育等级制度。师傅最大至高无上。师傅给徒弟取名,把他当孩子和仆人,可随意打骂,师傅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学徒关心和注目的,学徒们还要拼死捍卫师傅的荣誉和尊严。[4]师傅管教助手,助手管教学徒。交不起学费的贫穷学徒干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而聪明能干的学徒则有可能晋升为助手,甚至是师傅。在作坊中,徒弟要转变成师傅是相当严格的。学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如果再能通过一项权威性的考试,他就有可能获得进入师傅行列的资格。一旦成为师傅,他就可以独立开设作坊招收学徒。但最后如愿以偿的往往是凤毛麟角。学徒在作坊中必须保守技艺秘密,没有出售自己作品的权利。[5]

4.教学目的与经济状况联系紧密

当时的社会手工艺生产十分兴盛,作坊中各类艺术的学习都是为手工生产服务的。而学徒拜师学艺,也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谋生的技术。因此,作坊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精湛技艺的工匠艺人,确保精湛技艺的传承。

三、对“作坊”美术教育体制的认识

(一)“作坊”美术教育有着它的弊端和不足,但是,它的教学体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鉴的

1.在教学体制上的优点

①师徒教育的优势。首先,作坊中的师傅具有全面的技能,兼通好几门艺术,传授的知识较为全面。其次,师傅向徒弟面对面地直接传授技能,并加以实际操作性的示范。这种教学更为直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因为直观的教学而变得具体、鲜明,记忆牢固,徒弟能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样的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②艺术教学和手工艺制作相结合。艺徒们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基础后,立即将其付诸实际的生产制作中,这不仅锻炼了脑的思维能力,训练了手的表现力,还协调了眼、脑手并用的能力,它将艺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艺术中的美应用到工艺领域继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③广泛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较为广阔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作坊”中培养出很多艺术家都是多才多艺的,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阿尔贝蒂等,他们不但是出色的素描家、金银工艺家、雕塑家、金银镂刻家、浇铸家,同时还是工程师、建筑师。这些都得益于作坊中广泛综合的学习内容。

2.作坊美术教育对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①20世纪的包豪斯教育就是对作坊式教育体制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典例。它大力提倡学习作坊式教育模式,将工场和学校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实行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制度,采用两套教学办法,讲课请画家、雕刻家、建筑师担任,而实习工场指导则请有手艺的师傅担任,入校先学半年的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然后接受三年的“师徒制”教育。

②“作坊”式美术教育推动了美术教育在理论上和体制上的发展和变革。正是由于它在教学体制上的弊端才促成了解剖、透视等美术理论的产生和学院式美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直到今天这些美术理论知识在学院美术教育中仍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③“作坊”美术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家。

达·芬奇曾在委罗齐奥的作坊里当学徒,学会了多种技术和绘画理论知识;米开朗琪罗最初练成初步的造型本领也是在吉兰达约的美术作坊中;安德列阿·曼滕纳幼年时就在弗郎切斯科·斯克瓦与乔内的作坊中接受了6年的艺术训练;保罗·乌切罗、皮耶罗·德拉·弗郎切斯卡,都是接受过“作坊”式的美术教育而成为优秀的艺术大师的典例。[6]这些艺术大师为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作坊”美术教育虽然有它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理由,但它最终还是被学院式美术教育所取代

①文艺复兴带来了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封建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手工作坊中,老式的工具器械得以改进,新的发明、劳动分工的出现,封建经济下的“作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坊”在手工艺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也必将被一种新式的,更先进、更符合时展的体制所取代。

②一些艺术家如达·芬奇、阿尔贝蒂等潜心研究透视、解剖、构图、明暗、造型、色彩等艺术理论知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不仅使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引起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对当时作坊式的艺徒培训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纯粹技艺训练方式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促使了技艺色彩浓郁的作坊教育向知识意味更强的学院式教育的转变。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承担起培养伟大艺术家的使命,最终将被一种崭新的教育体制所取代。

1563年迪塞诺美术学的建立,标志着中世纪以来的“作坊”式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学院美术教育作为对作坊教育机械、陈旧的训练体制的反叛,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还设置了一套技能与理论结合的教育方式,艺术不再按所用媒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被新的教育观念统而为一。

参考文献

[1][4] (美)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再教育 篇2

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职业人来说,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想提高自己的学历,有的人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的人想获得更多新知识,有的人只是出于兴趣爱好……

完善自我

被访者档案

姓名:黄辰

性别:男

年龄:32

职业:保险人

薪金:约7500元/月

是否有教育费用筹划:无

年教育投资费用:约5000元

主要投向及比例:没有具体比例,主要用于参加培训及购买书籍

教育投资收效:没有很明显的投资回报,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大学修的是英语专业,目前在保险公司工作。保险公司内部的业务培训较多,但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每年还会花2000~3000元参加其他各种培训班。我很喜欢摄影,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因此有较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参加的培训班中约有1/3就是摄影培训班。除了参加培训班,我每年购买书籍支出约2000元。所购的书籍也多种多样,不仅限于与工作相关的金融类,还有很多摄影、体育相关书籍。现代职场竞争激烈,我们必须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吸取最新的知识,全方位充实自己。我觉得学习像空气,一直弥漫在生活中。

提高学历

被访者档案

姓名:章娜

性别:女

年龄:21

职业:护士

薪金:约1800元/月

是否有教育费用筹划:有详细规划,即3年之内拿到大专文凭

年教育投资费用:约3000元

主要投向及比例:主要用于函授学习和培训,两者比例约为2:1

教育投资收效:效果明显。首先是学历升级,其次是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待遇也有一定提高

我中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在单位,很多同事学历都很高,自然给了我一定压力。我只有埋头苦干,利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我每年用于函授学习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明年就可以毕业并获取大专文凭了。我在一家合资医院就业,为了提高自己英语口语,函授学习的间隙还参加了英语口语培训班。

除了参加正规学习,我获得知识以及最新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除了最初为电脑升级支付的1000多元钱,每月还支付150元左右上网费。现在我家电脑网速很快,很多医药方面的知识我都是从网上获得的。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跟函授同学交流,我觉得这种学习的效果并不比坐在大学教室里听课差。

顺应潮流

被访者档案

姓名:乔辉

性别:女

年龄:35

职业:银行职员

薪金:约3000元/月

是否有教育费用筹划:无一年教育投资费用:约10000元

主要投向及比例:教育消费投向广泛,包括认证考试、继续教育、讲座、专业培训等,尚无详细规划

教育投资收效:目前无明显的投资回报,但我相信学是有用的,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我去年花费8000元参加了理财师资格培训,今年6月刚刚通过考试,马上又报名参加了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事们用很佩服的语气对我说:“你真能考!”听到这个评价,我很开心。现代社会进步这么快,不及时充电就要跟不上形势,而且我国金融业2006年就要对外开放,在金融领域就业少不了这些培训。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艺不压身”,我认为职业人的教育投资必不可少。尽管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职业需要

被访者档案

姓名:黄青

性别:女

年龄:27

职业:财经记者

薪金:约6000元/月

是否有教育费用筹划:无

一年教育投资费用:约4000元

主要投向及比例:没有具体方向,主要用于各类培训教育投资收效:学习投资效果明显,使本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我以前在报社的社会新闻部工作,由于在学校学的是新闻学,所以当时感觉工作还算得心应手。后来由于其它原因,我被调到财经部做了财经记者,由于我对财经知识了解甚少,工作中常面临不知所措的尴尬,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使工作顺利开展,我参加了很多金融业相关的短期培训,每年培训费用大约3000元,购买财经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等约1000元。这些学习使得我及时恶补了一些专业知识,对选题、采访、与人沟通都很有帮助,工作也越做越游刃有余了。

点评

通过这些被访者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职业人对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是一致认同的,并且都在身体力行。但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征,即多数人都没有学习规划.这与学习行为自身的特点、人们生活节奏快而无暇筹划、部分人缺乏发展目标等众多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对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有些学习还是需要事先规划的;

再教育 篇3

[关键词]再教育 高校教师 总量短缺 结构短缺

一、高校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要办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成败兴衰的大问题,而高校教师的再教育问题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这就需要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进修意识和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可以概括为“三不足”,即“实践能力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水平不足”。这表明,在我国开展高校教师再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1.“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多体现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等方面,西方国家教育更强调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了我国各高校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高校教育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所以,高校教师除了应具有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2.“师资力量不足”。

其主要体现在总量短缺和结构短缺两个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供给越来越紧缺。全国高校生师比达到18.2∶1,有的高校甚至超过35∶1。 由于高校生师比例过高,导致部分课程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高校的课堂人数甚至超过200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同时,教师配置也存在严重的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基础课及与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甚至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 按照国家教育发展“十五”计划,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应该达到15∶1。这样算来,高校教师队伍缺口将达11万。

3.“学术水平不足”。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不少高校教师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个别教师缺乏有条理的专业讲授方法等问题,反映出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不足,教学能力不强的现实情况。再加上现在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真正认真搞研究并有所成就的学者少之又少。因此,如果要建立高水平的学府,就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教师再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1.建立高校教师再教育的战略蓝图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探索了多种培训形式,大概至少有十种,包括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骨干教师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社会实践、短期研讨班、出国进修等。为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进修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围绕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我国教育部特别研究制订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高校教师培养培训问题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设计高校教师再教育的三层战略框架。通过这个三层次的战略框架,构建起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1)选派重点学科带头人到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高级研修。高校选派重点学科带头人到国外研修,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促进学术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大师创造条件。

(2)建立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这是立足国内培养高校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是依托国内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重点培训基地,将其他高校同学科的骨干教师选送到这些基地做访问学者,在导师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高校教师学位提升。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1999年制订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高校教师的学位要求提出的“863”目标,努力提高本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争取到2005年,教学科研型大学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其士要达到30%),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达到60%,专科层次的学校达到30%。但据2002年统计,全国高校教师还有三分之二只有本科学历(部属71所高校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只有58%,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的高校只有12所),高校教师的学位水平很不乐观。

2.加强交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

高等院校中教师队伍管理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教学环境中,缺少社会间的交流和校际间的人员交流,因此必须加强交流,积极探索各种有益的培训方式,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高校教师流向社会,同样应吸引社会中有专长、有才干的专业技术干部充实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培训和组成可以打破以往惯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1)打开大门,从校外聘请有突出成就、学有专长的教授、专家、学者来校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带动校内年轻教师的研究水平;

(2)与校外具有很强科研、学术实力的研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人才交流和科学研究;

(3)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携手合作,互相交流,从实践方面不断加强教师的再教育;

(4)从研究生中聘请优秀苗子兼职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评比培训,吸收聘用其中优秀的人员为正式教职工;

(5)与海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及科研指导。

通过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为高校教师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动态,增加信息渠道,对高校教师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加强教师再教育。

3.加强培训制度建设,规范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市教育局尚未建立相关的制度,为高校教师再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因此,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再教育的培训质量,同时把人才的聘用、人事管理与继续教育融合起来,使高校教师再教育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培训质量,保持继续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喻科。高校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培育中的几个误区[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