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通用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点击查看: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琵琶行课文对照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它们宛如江南情怀里的六首诗,吟唱出了江南韵味,也吟唱出了自己的风韵。
丁香一样的姑娘 同里
董安琪
步入同里古镇已是中午,寻了一个干净的农家小店,店外就是小桥流水。主人为我们倒上绿茶,开始和我们聊起天来,主人说:“同里原名富土,‘富土’二字竖排,相叠相交点拆分为同里。同里的布局因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水是同里的依赖。同里的马路由青石板铺砌而成,沿着河水的两岸,曲径通幽。桥与路相通,将小镇连成一片。”我们含笑地听着,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古镇的来历和布局,来看望它之前,都已经做好了功课。面对这个热心的古镇居民,我们谁也不愿打断他的话。“太湖三白”摆上来了,菜的做法很简单,普普通通比不上大饭店,但店主的那份纯朴和热情,让我们宛如在家中,吃得不亦乐乎。
饭后,我们撑起雨伞,沿着河岸,开始雨天的寻觅。
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到了同里,退思园是一定要去的。退思园布局小巧细腻,错落有致。此园在不大的面积里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园林给人一种移步换景千变万化的感觉。站在揽胜阁上,亭台楼榭、小园春水,一览无遗。退思园取“进则尽忠,退则思过”之意,可见园林主人的用心。想想我们每日身居闹市,忙忙碌碌,更无退思之心,能寻此小园,闭目养神,陶冶情操,真是得意而忘形啊。
“两堂”分别是嘉荫堂和崇本堂。嘉荫堂建于民国初年,最精美的是其雕梁画柱以及镂空雕刻的门窗装饰。崇本堂与嘉荫堂隔水相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年代早于嘉荫堂,约为光绪初年,特点也是门窗的雕刻精美细腻,其中第一进正房的14扇长窗上,雕刻着全套《西厢记》故事,尤为珍贵。
“三桥”指的是在两堂周围600米的河道上,成品字形构筑的3座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荣庆桥。3座桥大约建于明末清初,不尚装饰,典雅古朴。太平桥,是当地用于婴儿满月;长庆桥,是当地用于居民婚宴;吉利桥,是当地用于老人祝寿。人的一生就这样在桥上走了一个全程。
在同里,而我最偏爱同里的弄堂,尤其是雨天的弄堂。
走在这曲曲折折的雨巷,长长的小道,湿滑的阶石,斑驳的墙壁,忽然的拐角,仿佛是在穿越人生的,体会着人生中跌宕起伏的豁然开朗。独自穿梭于同里幽深的小巷的我,仿佛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拐角处与望舒先生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不期然地相遇。
耳边依稀响起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周庄 宛在水中央
董安琪
朋友说周庄像极了《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它像是一位“宛在水中央”的女子。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一踩上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绕着水乡人家的,是河水;抱着周庄水镇的,是湖水。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白蚬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生出的一片荷叶。
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往来,皆须舟楫”,条条水巷游人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构成了水乡神韵。
周庄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水小阁,比比皆是。尤以沈厅、张厅气势非凡,历经百年,风姿依旧。“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这就是周庄的“沈厅”。元末明初,家住周庄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曾经资助明皇朝修建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但最后仍然得罪了皇帝朱元璋,被流放到云南,客死他乡。如今沈斤仍在,这个颇有分量的古民居中主人公的悲剧故事让人浮想联翩,为周庄的流水小桥平添了一分沉重的气氛。
说到周庄的水,就不能不说周庄的桥。导游说,周庄也是桥的世界。是的,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如果说水给了周庄灵气,那么那些错落别致的座座古桥,则给周庄增添了另一番神韵。这些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贞丰桥畔诗韵悦耳,富安桥桥楼合璧。而最知名的无疑就是双桥。双桥地处周庄中心地段,位于交叉的河道上,呈直角状排列,当地人称“钥匙桥”。关于周庄的双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后来石油大王访华时又将这幅画转送给邓小平。从此周庄随着双桥一起在世界上声名鹊起。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成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园,总让人有一种安宁和平的感觉,让人随便想想些什么就想到什么,让人散开心中的积郁。周庄,这个水做的小镇。让每一个接触过它的人心都化了。
角直 婉转如歌
小 胖
去角直是在一个傍晚,天空没走多长时间就接近夜色。角直的夜极尽水乡的原始:宁静、和谐,静静的河岸边,红色的光从歪挂的灯笼里射下来,在三三两两的行人身上淡淡的罩上了一层古色。整个镇子就在这色调里渐渐的睡去了。
夜色里的角直远离了喧嚣,但还原了它的本色。
夜晚的古街上走动的人显得尤为稀少,护镇河边的廊坊里看不到对对相拥的情侣,廊边的长木椅上空着,显得洁净而空荡。河的两旁还有许多条石砌成的下河的水踏,听说那是乡民登船的渡口。渡口历经风雨,条石上长满了青色,看着这虽微不足道但却年代久远的东西。因为是夜里,白天载人的游船大都靠在乡民自家的水踏上,用一根细缆随意地挽在靠近的树上。船影倒映在水里,黑黑的,失去了生命般地静。
角直的桥多而密,沿青黑色的小河踱不了几步就能见一座横跨河上的小桥,让它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人都感慨地说,看了角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 桥梁的博物馆。
随意地在河两岸来回穿梭,或站立于桥上迎风眺望远处桥上偶尔过往的行人,惬意之感会在这样的夜里由河底慢慢渗入心底,凉凉的带着江南的亲情。于是就想,依河而居的人该是最幸福的吧,在不用出工的日子里,临碧水斜依美人靠,捧一壶新炒的土茶,听听细雨里柳的私语,看看晚风中虹的色彩,有什么日子能如同此般?
除了各式各样的桥,角直的入胜之处还有角直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角直特色的水乡风格。角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至今角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人们来到角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角”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角直?据《甫里志》载:角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角”宇,故改名为“角直”。
西塘 何似在人间
欧 莉
苏轼有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西塘,就让人感觉这是人间的天堂。
西塘她犹如一个美丽、婉约、浪漫而多情的江南女子,影影绰绰漫步于曲曲折折的小巷中。离她是如此之近,却总能发现她新的一面,让你欣喜不已,欲罢不能。
西塘镇很小,古镇区面积才两平方公里左右,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岁月流逝,百年千年,西塘穿越历朝历代的时光,而今犹如一方古玉,更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人道西塘有“三多”:桥多,弄多,廊棚多。
西塘水网交错,河道纵横。小街傍河,人家依水,家家户户。门前是街,门后是河,青瓦白墙,木栅花窗,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清润秀美,如诗如歌。有的人家干脆将河埠头搬进了家中。沿河望去,一个个石砌的河埠头就像一架架古琴,在河的两侧次第排开,弹奏出一江清音。
水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
西塘这个小小的古镇竟有几十座桥,每一座桥都像一首诗。在小镇上,有座环秀桥,高高的桥身犹如一道白色的长虹卧于水上,半圆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合成一个碧玉圆环,有诗来描绘它:“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上下影接波底月,往来人渡水中天”,走在桥上,人便融入诗情画意中了。桥是无语的,但却是有神的,它们横跨在河的两端。阅读着每一个行人的故事。
在西塘,最著名的风景线是那一道1000多米造型古朴的廊棚,据说是河边的人家为了遮风避雨挡太阳,将门前那条小小的石板路也盖上了顶棚,一根根圆木柱支撑着向河边倾斜的屋顶,倘若有雨,雨水便会顺着斜斜的屋顶落到河里,热天时,太阳也照射不下来,所以有人说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也晒不到。
长长的廊棚沿着长长的河岸蜿蜒向前,青一色的黑瓦盖顶。古河道旁边还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古居民,门开了,有婀娜去水边洗涤;船来了,有健壮船夫撑篙点波。轻舟如梭,柔橹如梦,吴侬软语,巧笑倩兮,一河清流如酒,天上人间。
乌镇 水墨中国画
小 胖
乌镇,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了千年,如今会是怎样的一番韵致呢?
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它是那种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让乌镇像极了水墨中国画,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不像其他的一些江南古镇,它特别的静,是清静、幽静、恬静的那一种。进入乌镇东棚景区,眼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我立即感受到深弄曲巷、枕河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问,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仿佛带你回到了那个梦幻中的江南水乡。
在乌镇,我最喜欢它的早晨和夜晚。
早晨的乌镇是温柔的,清晨,当阳光还被挡在窗外时,枕边的橹声就已经把你包围在水的温柔之中。推窗临河,晨雾缭绕中的小桥人家、行人炊烟就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里鳞次栉比的古风民居都呈现出一派青黑色,只是深浅不一,与周庄的青瓦粉墙相比,这里更显得素静文雅。清新的阳光晕出一圈圈光影,柔柔地抚过水乡的每个角落,令人怦然心动。
夜里的乌镇,则是特别的恬静和美丽,让人有一种归去来兮般的安然。古老的石板路,沿着河水的两岸,曲径通幽。古老的木门半掩着,隐隐约约地述说着什么。迷离的灯光让白天里的那些景色变得朦朦胧胧,灯照着水,水映着桥,这就像是梦境。乌镇枕着水,做着一个甜美的梦。傍河而坐,脑海中不断闪过江南采莲女子的影迹:撑一支橹篙,着一袭白裙,任凭涟漪一层层荡漾开去……
乌镇除了拥有大家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水的灵性也孕育出古镇许多名人志士,这里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
当我步入茅盾先生的故居时,仿佛看到几个顽皮的小童正趁着教书先生转背之际偷偷地做着鬼脸。或许,正是古镇的流水、弯弯的石拱桥、悠长悠长的石街赋予了先生灵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如诗如画的篇章。
乌镇,晃走了时间的流韵,晃过了光阴的凿痕,但留下了历史和文化。这里,眼光扫过处,是历史;双脚行走处,也是历史。在这样的古镇里,一切喧哗都是那么浅陋。
有人说走进乌镇,会有一股浓郁而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纵横交错的时空里,令人浮想感慨,思绪游走在这广阔的想象空间。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流水,几千年的沧桑,都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沉淀着。多少故事在这小镇上演过,而这一切,随着“吱呀、吱呀”船桨的声音,慢慢逝去……
南浔 人间水晶宫
小 胖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这是古人对南浔的诗性写照。溪水、楼台、明月,把南浔装饰成了人间水晶宫。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建镇已有700多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游南浔是一个雨天,雨丝穿过灰白凝重的天穹,把南浔涂抹成一片迷蒙幽绝。纵横交错的河网一夜之间平添了丰满,流水的小桥、轻拂的柳丝、摇橹的船娘,写生的学子都融进了这缥缈的丝帘之中。那依水的廊屋有“一落水”、“二落水”,也有用过街楼的顶兼做廊棚的,仿佛是仙女舒展的手臂轻轻地将河水环绕起来,把江南水乡那种浓浓的韵味发挥到了极致。
烟雨氤氲中,河两岸的树比晴天更油绿而富有生机,古老的石板路亮亮的发着油光,河的两岸最多的是廊檐过道,雨滴顺着屋檐滴答着,让人的心情格外地宁静,河的两岸还有几家小小的饭店,把竹制的桌椅就摆放在廊檐下,你可以坐下,让老板泡上一杯南浔的熏豆茶,也可以让老板按南浔当地农村的待客之道,泡上南浔特别的“三道茶”,第一道:风枵汤,甜甜的,代表南浔人的好客之情;第二道是熏豆茶,里面有熏豆、香苏子、芝麻、胡萝卜干、腌制过的橘皮,色彩鲜艳,香味独特,饮之更是美味,代表着人生的五味齐全和丰富多彩;喝完熏豆茶,再让主人端上一杯清茶,这个当然得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是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了,但最建议的还是安吉的白茶、长兴的紫笋茶,因为这两个也是产自湖州的名茶,味香而清远,很值得一尝。
喝着茶,聊着天,看着烟雨中的小桥流水,听着若无若有的音乐和着雨滴的声响,那份闲散的心境,一定会让你流连而忘返的。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关键词】情景 别离 知心 迁谪
《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长期以来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被人们广为重视和传承。所有教辅资料都重点紧紧围绕音乐描写进行鉴赏,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更是要求只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这让我很难理解和接受。况且整个高中教材所选唐诗三巨头之一的白居易的诗就仅此一首,而李、杜二人的诗在高中五册教材是一个独立的诗歌单元,教参对白诗作如此要求很难让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毋庸质疑,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描写音乐的极品,成为千古绝唱,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后人评价是“摹写声音之至文”。
浔阳楼楹联云: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从景、情、意三方面提醒我们,这是我们教学和鉴赏本诗的根本。据此,本文便从“别离醉”、“知心泪”、“迁谪恨”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其一、别离醉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甚至咏叹离别能够“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从古到今,离别都最能让人感慨万端。
《琵琶行》的第一节写白居易给他的朋友送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秋季相送格外难堪;此时又秋风飕飕,落木萧萧,秋花惨淡,秋夜漫长,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又复之以夜色苍茫暗淡,江水迷蒙凄清,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于是心情也倍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诗人在开篇缘情写景,触景生情,象高明的丹青手,浓墨重彩,多层意象叠加,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这对挚友的分手是何等的艰难。
凄清哀婉的送别本已让人辗转伤怀,进入了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但诗人却还要不断的渲染。“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写迁谪之人相送,主、客二人失意,情形倍加难堪,使人读来沉郁苍凉;而酒宴前又没有歌女侍应、管弦相和来渲染依依惜别的感人气氛,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只有感慨万端,一醉方休了;偏偏此时又暗暗地传来了低沉抑郁的旋律,仿佛整个天宇都被笼罩在压抑伤痛之中,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瞬间都达到了顶点。
一首诗,如果既包含了诗人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
本诗开篇,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创设出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去感受意象的斑斓色彩及其背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知心泪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许”传达了千百年来人们渴望沟通,渴求理解,希望呼唤与被呼唤的共同心理。
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久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这本是针对诗歌而言的,但他所提倡的新乐府诗,是一种可以入乐的声诗。《琵琶行》就用诗歌的旋律,写出了音乐的旋律,又从音乐的旋律中传达出感情的旋律,它聚合着演奏者的情感和诗人欣赏时的感情。正是这声情,这旋律搭建了通向知音的桥梁,让琵琶女和诗人敞开了心扉,用彼此全部的真诚与理解去奏响了一曲心灵的和声。
《琵琶行》的心灵和声、知心苦泪,首先表现在主客二人情感的和谐默契上。
诗人遭贬江州,又逢与客别离,离愁难以排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此时此景,主客二人谁都提不起兴致。去者浪迹天涯,归途杳杳;留者前途未卜,心绪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见义,客人下马,主人也下马;客人登舟,主人也登舟;主人举酒,客人也举酒;主人因无奏乐饯行感到难堪,客人也因无奏乐别离感到别难。“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让主客二人同时转移了离别的痛苦,一个忘记了归家,一个忘记了启程。其灵魂间的默契,情感间的共鸣,心息间的相通,让人感到他们二人游丝般的神魂交融是多么细微,慰勉是多么熨帖。
心灵和声、知心苦泪。主要表现在诗人与琵琶女感同身受、情意合一上。《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凄悲之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诗人听完琵琶曲嗟叹不已,此时又听她自述身世,更是叹息不定。同是沦落天涯的不幸之人,只要心灵相通,何必一定要曾经相识!一个“同”字,说明每个人的经历虽然是独特的、具体的,但对某种情景或者经历的感受,却可以是相通的。“同”是诗人从琵琶女的演奏曲和自述身世后获得的一种心交神契的美感和喜逢知己的快意,是心心相印、彼此共鸣而获得的慰藉。于是,诗人也推心置腹地向琵琶女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此,诗人已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诗人与歌女,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一个“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一个已“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一个则“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白居易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更是借此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琵琶的旋律契合了彼此心灵的贴近,而他们心灵的真正沟通还在于互道生平后的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同经历、不幸感受的灵魂被燃烧了起来,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共鸣中演绎了一出千古传诵的充满哀婉之情的知音故事。
心灵和声、知心苦泪。还表现在听众被琵琶女音乐的声情所同化上。“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写所有那些移船靠近来听乐曲的人们都像着了魔一样,在乐曲的余音中悄然无声,以至曲终而人犹醉。这里甚至还有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似乎也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发的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是琵琶女听了诗人的一番真诚的倾诉后十分感动,她久久地伫立着,然后退回原处,重新坐下来拨弄弦丝,音乐变得更加急促而凄凉。而这凄凉的音乐又与刚才的不同,满座的听众被感动得低声啜泣。如果“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只是受音乐艺术美的感染,那么“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就是在了解琵琶女身世和内心世界后情感的契合了。
其三、迁谪恨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还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于是有人就趁此诋毁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遂被贬之为江州司马。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次年他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
白居易本来怀有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也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之后演绎出的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并从琵琶女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漂泊流浪之意渐渐浓稠,于是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继而琵琶女借琵琶曲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来宣泄她隐藏在心头的幽愁暗恨,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演奏结束时“四弦一声如裂帛”,这裂帛,是琵琶女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贬官九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孤独寂寞,举目伤怀。其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它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也是他蔓生迁谪之恨的缘由。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