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调查与分析【最新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1结果与分析
护士普遍对药学知识掌握不全面:由表1可知,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不好,总分的最小值仅为44分,平均值为60.42分,其中,药物名称、规格剂量、不良反应三项是临床经常接触的药学知识,护士掌握较好,均值在7以上;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项目是较深层次的药理学知识掌握不好,均值在4以下。个别低年资护士对一些简单的如药物名称也不能举一反三,只知晓商品名,不知道化学名称,相同的药物换一个厂家就不知道其药理作用特点。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高学历护士比低学历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得全面一些:由表2可知,本科护士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专科护士比本科护士掌握药学知识的程度要低;对药学知识掌握程度最低的是中专学历护士。随着学历的升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提高,中专和专科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药学知识的培养。职称较高的护士比职称低的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得好:由表3可知,主管护师比护师和护士的药学知识综合掌握程度高一些,说明药学知识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慢慢积累。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应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对药学知识的积累,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知识储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2对策与建议
学校及医院对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不够重视:目前,各级护理院校的课程安排重点以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为主,药理学在护理专业的课程中多为边缘学科,学习时间短,内容少,学生主要掌握了药名、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而对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等知识掌握较少。大多医院对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还不够重视,培训力度不够,临床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不全,影响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水平,必须加强临床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继续教育[3],对护士进行药学知识培训,可以提高护士的药理基础知识及实际运用能力,保护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4]。护士对药学知识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有研究显示,临床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5]。临床护理工作繁琐,护士也比较辛苦,护士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够,用法用量向患者交待不清楚,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用药疗效降低,有时因护士药学知识欠缺,导致病区药物使用、保管不当(低温/效期/避光),致使药物分解、降解,甚至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导致用药纠纷。有时本身是药物临床正常的不良反应,因护士不能充分运用药学知识为患者解惑释疑,导致患者误解,加深了医患矛盾。因此,在目前基层医院临床药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护理队伍中开展药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6]。护士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药物的应用方法及时间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甚至是成败的关键[7]。护理人员药学继续教育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围绕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的知识由点到面,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对于全院护士都存在的知识欠缺内容,如药物的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等,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专科药学知识培训,如肿瘤科护士培训职业接触危险性药物的防护对策,内分泌科培训糖尿病药物的特点、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产科护士培训药物对哺乳期妇女的影响等。培训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授课形式,也可请药学人员到科室现场辅导,还可利用早交班时间,结合病例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并随机提问,及时总结、分析,使护士熟悉新药,复习常用药,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只有护理人员内涵知识提高了,才能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本文作者:蔡蓉刘晓蓉晏青姜燕荀洪景工作单位: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教学现状
1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设置情况。通过各校9门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了解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的课时安排,其中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设置均为大一普修,时间为一学期,每周两次课;大二至大四为专业课,每周两次课;大四第一学期实习3个月,第二学期5月下旬面临毕业,实际上课时数为60学时。按每学期18周计算,大学4年共420学时,理论教学30学时,占7%,技术教学268学时,占64%,战术教学为96学时,占23%,裁判实习12学时,占3%,考核14学时,占3%。在对“课时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的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足球技、战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具备把自己所学的技能通俗易懂地传授给他人的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86%的学生认为足球专业普修课课时较少。普修课只有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包括足球理论,足球技、战术,足球裁判规则和裁判实习等,大多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足球运动,在较少的时间内难以牢固掌握这些内容,导致学业不精。96%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6所学校中有5所先安排其他课程,再安排体育专业课程。甘肃地处西北,秋、冬两季天气寒冷,早晚温差大,如果足球课安排在早上一、二节或下午七、八节,为保证热身充分,准备活动就需要30分钟。早上9点半上完课,学生出了一身汗,紧接着又坐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其他课程,容易引起感冒,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大一足球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普修课,从最基本的技、战术学起,30%的学生认为大一的足球普修课应将足球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别对待,进行分班授课,或者由足球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足球普修课教学,这样不仅锻炼了足球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也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对足球技术、足球理论的了解及掌握情况。从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了解到,在技术方面,90%的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5%的学生成绩在80~90分,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足球技术动作要领。在足球理论方面,考核的内容较单一,主要以足球运动发展史,技、战术理论等内容为主,对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很少考核,据已毕业并参加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反映,工作后在实践课传授足球技、战术和练习方法及课程安排上能游刃有余,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指导时常常出现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一些专业名词不能脱口而出的现象,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在校学生也有同感。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教学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足球专业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足球技、战术水平放在首位,只重视学期末的技术达标测试,对足球理论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成绩,忽视学生对足球运动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3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足球竞赛工作是足球教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群众性足球运动和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极为重要的措施[1]。系统、规范、不同层次与不同级别的竞赛,是宣传、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群众足球运动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了解到,只有16%的足球专业学生参加过竞赛制定、编排与成绩计算工作,32%的学生了解竞赛制定、编排工作,52%的学生不清楚竞赛制定、编排与成绩计算程序。甘肃省各高校由于受地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开展竞赛活动,学生没有独立组织竞赛的机会,对足球竞赛组织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没有实践,理论功底也不扎实。而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足球竞赛的组织流程也很重要,是必须要掌握的。调查发现,98%的学生的足球裁判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亟待夯实和提高,部分学生对红黄牌的使用、越位等基本概念不清楚,甚至有学生不清楚足球场各区的长度,究其原因:一是教师重视不足;二是地区开展足球活动氛围差,比赛少,实践机会少,不能学以致用。有3%的学生主动参加过甘肃省足协主办的二级足球裁判员培训,但由于实践机会不多,培训也仅仅是一次理论基础的夯实过程。尽管目前的足球课堂教学也会安排为数不多的比赛,由学生作裁判,但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多安排教学比赛,让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巩固足球专业知识。足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基层从事足球教育工作,是足球教育的后备力量,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试想在基层开展足球教学工作的教师,如果连足球比赛都组织不了、裁判不了,何谈培养和发展足球运动。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及进行裁判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法、形式多样
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除学生本身主观因素外,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法及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教会”,还要使学生“会学”“、会练”[2]。调查发现,94%的学生对教师上课评价较高,认为教师上课认真、精神饱满,课堂教学注重教法,教学形式多样,气氛轻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热情,对学生的进步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93%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技术过硬,教学语言生动,示范动作规范,课堂教学准备充分,教案书写整齐,教学形式多样,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26名教师除1人是本科学历外,其余均为硕士学历;在职称结构方面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13人具有10年以上的足球教学经历。这些教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学识渊博,是培养合格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
甘肃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考核主要包括足球专业技术达标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试(技术测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20%)。足球课的考核标准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模式、一个尺度衡量,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主要考核足球基本技术(颠球、绕杆、定位球踢准等),教学实践不在考核范围,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进步程度没有考虑。足球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少,考核内容偏重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史,技、战术理论,对足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考核重视不足,这容易使学生忽视或淡化对足球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学习。而对于一名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3]。
课余足球活动开展情况
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伴随着危害,为了促进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以南航金城学院在校大学生及附近大学城的高校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总有效问卷数为800份,样本构成为男性占53%,女性占47%。理工类大学生占57%,文科类大学生占43%。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程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作为一个模仿性强,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而手机以其便捷,时尚性吸引着这个群体。调查显示,超过98%的人使用手机上网,并且超过80%的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长及流量花费
手机上网时长及流量花费情况反映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及粘性,时间越长,花费越高,依赖性就会越强。调查所示,当今社会大学生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1-2小时,而消费流量则集中在60-100兆。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渐成习惯,超过九成的大学生每天都会手机上网,并且超过八成的人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八成大学生上网耗用流量在30M以上,费用约5元,且五成学生会存在流量不够用,因超流量而担负超额手机话费。而对于流量的消耗则与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异,但这也同时反映出手机上网的时间长短。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手机上网消费的合理运用则更加应该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重视。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段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时间段,可以间接反映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地点,便于对大学生管理和控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会在无聊之时使用手机上网,成为了普遍现象。由于对于手机的依赖,导致大学生上课手机上网,则对于教学管理,调动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上课效率和自身的学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挑战。大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大学课堂的讲授缺乏吸引力、相对自由的个人行为、学校机构的管理不善等也是造成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原因,当然手机对于同学们的积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对于大学来说,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学业,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改善高校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手机上网的优势,这才是大学体制应该重视的。
(四)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的服务
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要是以娱乐和了解新闻资讯为主,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对于课外知识面的求知欲程度都有一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聊天可以说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从这一面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繁,渴望与外界不断进行交流,丰富自身的人际交往面;但是从另一面可以揭示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对于倾诉对象的难觅。虚拟空间的频繁交流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真实生活之间的交往,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甚至会导致交流障碍与语言障碍。
二、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认识
对于大学生对于使用手机上网的认识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
调查显示,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QQ、微博、微信、人人等即时通信的出现兴起和迅速发展,其本身的娱乐和便捷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大学期间,时间较为宽裕,娱乐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了解新闻咨询,大学生伴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对时事政治要求也比较高,丰富和填充大学生知识。
(二)大学生上课手机上网的原因
调查显示,40.8%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是上课时手机上网的普遍原因,36%和35.6%的学生认为无聊空虚,消磨时间及课程无关紧要是其上课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不难看出,老师上课效率和课程实用性直接影响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由于此原因,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空虚寂寞,只能用上网的形式摆脱空虚。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影响
调查显示,67.6%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上网开拓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缓解了心理压力,结识了许多朋友,但是仍然有12%的大学生手机上网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学习和生活,甚至无法自拔。
(四)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手机上网存在严重依赖,近三成的人将无法忍受无法上网的时间。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活习惯、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自身因素成为大学生普遍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手机上网的影响主要分为对于学习,网络行为,心理,自身的认知几方面,如何调整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与共同进步,则需大学生自身的自我认识。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手机上网的认识以及影响手机上网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手机上网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
1.手机的通话功能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通过手机这一媒介,人和人之间相隔千里也可以交流,是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大学生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他们从祖国各地汇聚到学校里学习,远离亲人朋友,通过手机上网可以告知他们生活情况,近期生活中的麻烦寻求帮助。与人交往是每个社会人的实际需求。交往空间的扩大使得大学生社会性特征显现出来,从而排除孤独感等不良心理情绪。
2.手机的上网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报道大量的时事新闻,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能够消除人们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可以使大学生享受上网带来的其他功能。
3.手机上网功能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为大学生提供的便捷:手机上网,将信息整合使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了互联网的终端机,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便宜等优点,而且手机上网与电脑上网相比有着移动性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手机信息载体比报纸、广播、电视信息载体在信息传递上更方便、直接。尤其是3G手机,其强大的上网功能相当于一台移动的智能化电脑。
(二)消极方面
1.精神层面:过度地沉迷虚拟世界而脱离现实是手机网瘾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危害,长期将自身感情寄托于网络,精神空虚,导致其渐渐疏离现实,加剧其冷落现实人际交往。
2.社会层面:由于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上网,导致自身交际范围狭窄、沟通交流能力差,以及价值观不正确,不仅影响自身学习,而且对社会也造成不好的影响,其教育理念受到质疑。
3.健康层面:由于大学生过度沉迷于手机上网,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大学生封闭心门,孤独抑郁,甚至还导致手机上网综合症等现象的日益严重。
4.学习层面:由于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依赖性,导致大学课堂互动性变差。以至于大学教师在要求大学生提出看法或观点时,大学生不能去独立思考,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老师与学生都带来了坏处,同时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具有隐蔽性,无论课前还是课中,浏览网络信息,玩网络游戏,防不胜防。加大了课堂及学校管理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改善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手机上网带来了便利,但是造成的问题是不可估量的,影响严重且极容易扩散和传播,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对于各高等院校,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手机的各种功能,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通过它与亲人朋友交流,通过它获取信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从而打造一个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手机上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主动迎接新挑战,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网络与课堂相互结合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无论学生在上课还是课外,都能看到老师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网络的积极效应发挥最大。
2.端正大学生的手机上网的态度,在于疏导,而非阻止。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成人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利弊向大学生展示,让他们自我思考,明确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端正心态,积极提高自己。
3.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部门,重视大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帮助,重视和解决。很多大学生因没有明确人生目标而自甘堕落,大学教育应该加大职业规划课程课时量和质量。并且成立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每个系,每个班都应该有心理观察员,任何学生问题积极上报,再由老师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措施,并对问题严重学生进行咨询了解,在源头进行预防和解决。
4.大学生在提及课堂手机上网原因时,第一位的是老师上课质量差和课程无意义,无聊。所以,大学选择课程很重要,应以学校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做到经世致用,不能让课程空口而谈。对于教学老师,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教师站在第一位向学生展示学校形象,发掘老师的潜力。将教师上课质量提高到最好,解决学生上课无聊问题。
5.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充实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手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大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目标可以规划。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更加珍惜大学生活,好好去利用大学时间。
6.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对于网联网的监控与管理已经日益得到重视,对于手机网络安全,广告服务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应该日益完善,建立一个健康、健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五、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无论是在大学生学习方面,还是生活中,大学生已经无法离开手机互联网。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网民基数比例大,增长快,并且依赖性强,手机上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问题,特别课堂上网更是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元花。手机流媒蔓延校园之忧[J].人民论坛,2006(07):
56-57.
[2]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理论探索,2005
(6):140-145.
[3]巩晓丽。手机短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建构—基于中国社会的分析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9.
[4]黄明,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4):51.
[5]王莉。qq传播的负外部性及社会控制[J].中国校外教育,2007,(5):1-2.
[6]曹丹,杨清。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J].东南传播,2009(1):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4-03
双语教学是在保证母语教学的基础上,为了适合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采取双语式教学,科目一般是指非外语专业的。最近几年,教育部以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在关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明确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要求,要求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创造环境来支持我们用外语来实现教学。对于平日的公共课、专业课以及专业选修课,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更要根据学科和大纲的知识内容安排,合理的使用外语教学。于此同时,外语环境的构建更是考验着我们教育者。针对于一些高端技术领域的学科,我们更是要争取尽快的与国际接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外语教学课程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基本上可以达到15%左右的水准。双语教学是当代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迎接世界大环境挑战的必然趋势,近些年的热门程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自己添加了更多的责任。
进入21世纪,我们也正式步入了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俨然是生命科学的脊梁骨,也是平日课堂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作为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环节,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其实已经有很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双语教学来讲授《分子生物学》,收到的效果还算理想,大概的教学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英文式教学;第二种是用英文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大致相等;第三种,就是还是要用英文教材,但是授课的模式还是保持全中文讲授。我们将这三种模式概况的称为“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式”。这种双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也可以通过学习更快更好的与世界接轨。由此,我们看到了《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青海大学校级三类立项建设课程,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青海大学“211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从2006年开始,探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2007年底,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对青海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两次结果用/号分开。
一、调查方法
参照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采取集中发放问卷、即发、即答、即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对青海大学2005、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的6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56份,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达96.4%。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评价
66.7%/57.7%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必要,同时75.0%/57.7%比较支持双语教学,这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方式认可程度较高。但随着双语教学方式的逐渐开展,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支持率有所下降,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淡化,更加注重课程知识的获得。但学生从一开始的小部分反对双语教学到支持(4.2/0.0),表明双语教学需循序渐进的开展。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全听懂双语教学内容,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听课效果一般,而且比例有所增加,这表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有不同的需求,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比较可行,但“沉浸式”尚不可行。
45.8%/37.5%的学生还是认可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认为是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在听课状态上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量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比我们的传统汉语教学好,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集中力,而且发展趋势也相对平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水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熟悉专业词汇(54.2%/83.3%,有升高趋势)和提高专业外语水平(54.2%/76.9%,有升高趋势)等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提高专业课学习兴趣(4.2%/15.4%,有升高趋势)、掌握前沿学科知识(16.7%/42.3%,有升高趋势)、开阔国际视野(29.2%/34.6%,有升高趋势)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45.8%/76.0%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合适,主要原因是将纯外文改为中文教材,同时提供外文资料的方式,学生接受更为容易。62.5%/73.1%的学生认为目前采用的教学课件合理,79.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对象,81.5%/73.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质量满意。这一结果表明,鉴于授课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多年的教学积累,学生对双语教学质量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对教师的要求也逐年增高。
(四)学生对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 要 自从“交强险”推行以来,该险种在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车主的广泛调查,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交强险 差异 分析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五千五百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每千人四十辆,汽车产量达到九百万辆左右。在这样的“车速”中,居高不下的汽车事故发生率着实令人担忧。
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国家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同时也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文件。“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一、“交强险”实施情况
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我国“交强险”保费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21%。但全年赔付472亿元,比2008年增长26%;赔付率为78.0%,比2008年增长9.4个百分点。目前,案均赔款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初期的3500元升至4500元。2006年“交强险”制度实施以来,机动车辆的投保率较实施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从34%达到41%,其中汽车投保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58%达到了68%。然而,“交强险”目前还面临着公众信任考验,虽然投保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两个数字都是差强人意。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车主们是如何看待“交强险”的呢?本文在对车主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交强险”调查与分析
1.车主对“交强险”的认可度普遍较高
在对千位车主的调查中发现,车主普遍对实施“交强险”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对“交强险”的实施回答很有必要、必要的达77.3%,而回答完全不必要的仅占6.2%,但是当被问及“您对‘交强险’的保险金额、赔偿方式等情况了解吗?”时,只有24.7%的车主回答“很了解”,而回答“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的达37.5%。由此可见,大多数车主在对“交强险”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对具体实施的标准及实际操作流程不甚了解。
2.不同驾龄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同驾龄的车主认为购买“交强险”的必要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认为必要性(很必要和必要之和)最高的是驾龄为3年以内的车主,达91.5%。究其根本原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拿到驾照,考虑到新手上路的不稳定,交通事故可能对双方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一系列因素,而“交强险”又是规避风险避免损失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购买“交强险”对于驾龄较短、经验不足的车主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驾驶经验较为丰富(驾龄达到3年以上)的车主来说,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包括不太必要和完全不必要)则达22.6%。这跟他们较为熟练的驾车技术和丰富的驾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存在的认可度明显不同,学历层次与认可度呈现出正相关。学历层级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大专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分别为74.1%和82.2%,而本科学历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88.3%,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更达到94.1%。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交强险”强制推行的认可度就越高,更能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发挥保险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职能。
4.车主对“交强险”费率浮动规定普遍持认可态度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交强险”费率浮动与“道路交通事故”挂钩,实现保费最高上下30%的浮动。大多数车主对于费率浮动和与上年度有责任交通事故次数挂钩持认可态度。据本次调查反映,87.3%的车主对该规定予以认可。
5.车主对“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的意见
调查的车主中,有73.7%认为“交强险”费率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不同地区应该呈现差异化。87%的车主认为“交强险”应当提高赔偿限额,其中认为需要大幅提高的占56.0%,需要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29.1%。而对于“你认为哪部分的赔偿限额需要提高”时,认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有88.9%,认为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95.9%,认为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71.8%。由此可见,车主普遍认为“交强险”赔偿限额需要提高。
三、发展和完善“交强险”的对策选择
1.监管部门应该增加“交强险”信息公布、决策推出过程等的透明度
针对目前的情况,对于相关的数据应当及时公布,出台政策规定前要主动举行听证会,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公布全面的数据能取得大家信任,举行听证能使政策规定反映人民意志,同时能为以后的政策调整赢得舆论支持,为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应体现差异化,符合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同等程度的交通事故最后导致的赔偿金额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交强险”在全额赔偿之后,肇事人往往还需要另外支付大笔的赔偿费用。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以固定的保险费率和赔偿限额显然不太符合我国国情。而以商业三责险等作为补充的商业保险,由于规定了较多的责任免除事项和免赔率(额),不能像“交强险”那样涵盖几乎所有的道路交通风险,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建议“交强险”能够分成不同档次,由车主自行选择于其相适应的“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做到差异化。
3.“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合乎常理,但与部分交通违章挂钩显得不甚合理
根据2010年9月13日公布的《浙江省机动车交强险费率与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联系浮动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确定醉酒驾驶、肇事逃逸、饮酒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超速50%以上)、客运车辆超员(超员20%以上)和闯红灯7种行为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强险”费率次年会按照规定实现一定的上浮。我们认为“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是可以接受的,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严重超速、超载、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也应进行费率浮动,毕竟以上行为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但将“闯红灯”这一常见交通违章现象也纳入浮动范围明显不妥。“闯红灯”违章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是电子装置的误差问题,有时是行人或前车违章引起的,有时是开车人不熟悉情况造成的,有时因交通标志不合理而造成的,有时因紧急避险,一次“闯红灯”“交强险”费率就上浮10%的规定过于严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多多考虑现实中实际情况,将费率挂钩浮动的标准制定的更人性化、细致化和规范化,使得其能够被大众支持和认可,提高可操作性。
4.“交强险”的宣传必须重视,加强与民的沟通
为了让“交强险”更能被大众接受和支持,对其的宣传是万万不可少的,尤其是对相关规定的解释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了“交强险”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服务内容,人们才能心悦诚服的执行规定、按期交纳。对此保监会、交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大保险公司应当通力合作,定期举办包括现场咨询、电台广播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与民众的直接沟通,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馈,还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形象。而所有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交通安全,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付荣辉,秦玲玲。交强险实施中限额与费率全国统一问题探讨。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一、发病时期和发病程度
2008年对1队10块白瓜籽种植地块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病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调查表可看出:疫病始发期在6月25日左右,八月中旬进入盛发期,斑枯病盛发期七月下旬、流行于八月中旬,***病始发期六月下旬,盛发期到流行期不明显,发病程度4-5%,炭疽病始发期七月下旬,盛发期八月中旬,枯萎病始发期六月下旬,盛发期不明显,发病程度4%左右。
二、发病规律
通过对2008年的病害调查情况发现白瓜籽疫病、斑枯病是白瓜籽所有病害中发病率最高的,均超过50%,其次为炭疽病。查找相关资料可知它们都是通过病源菌在特定条件下浸染寄主传播的,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土壤、种子上越冬,有些病原菌甚至能够在田间杂草上越冬,在第二年气候适宜时萌发,遇到寄主后实现再次侵染。其它白瓜籽病害的病原菌越冬情况及发病条件与上述三种病菌相类似。
三、病害成因分析
1、长期连作
种植白瓜籽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粮豆作物,受经济利益驱使,白瓜籽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打破了原有的轮作体系。由于连续大面积连作,致使耕地土壤中富集了大量的病菌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卵孢子等在条件适宜时,将迅速侵染寄主植物,2003—2006年1队每年种植的白瓜籽数量均超过一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据统计,连作年份最多的地块可达8-10年。2006年病害大发生后,病残体大量残存在耕地中,使耕地中病菌富集量巨增,加之2008年6—8月份是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年份,这是造成2008年白瓜籽病害大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2、温度与温度
发病的首要条件是湿度条件,湿度大是发病的首要条件。在表4中,由2001—2008年6—8月份的降雨量总和可以看出降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2008年?2006年?2001年?2005年?2004年?2002年?2007年?2003年。而1队白瓜籽病害大流行的年份恰恰是6—8月份降雨最高的2008年与2006年,两年6—8月份降雨量都在300mm左右。6—8月份的降雨量越大对病害的流行发生越有利。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瓜类的地块,以砂壤土或新荒地为好。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做到秋季深翻,减少越冬菌原。合理耕作,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合理密度,采取健身防病技术,创造健壮植株。
2、药剂防治
疫病防治:
(1)种子消毒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用0.1%***浸种10分钟;40%的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或者拌合适的种衣剂晾干后播种。
(2)病菌在即将萌发时,于六月二十日左右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或75%百菌清可湿怀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
斑枯病防治:
斑枯病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及时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
炭疽病防治:
炭疽病在发病初期可用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甲其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五、几点建议
1、白瓜籽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预知未来几天连续阴雨后,提前喷洒药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轮作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根本方法,为防止大面积病害再次流行,按白瓜籽病原菌在户外存活年限计算,建议种植过白瓜籽的地块至少要进行5—7年以上的间隔方可再次种植。
【关键词】垃圾处理;食堂;环境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食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食堂的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餐巾纸等一些不易分类的物品和一次性塑料袋等不易处理的物品。像一次性塑料袋这种垃圾会被直接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处理垃圾的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为这些垃圾比较难处理。食堂垃圾由于含水量较高,容易腐败,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形成二次污染。食堂垃圾一般都被拉走作为猪饲料使用,在直接喂猪的过程中极其容易产生病菌的传播,导致牲畜患病,从而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许多大城市还出台了餐饮垃圾不准喂猪的规定[1],这使得经济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食堂垃圾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状况,也使得食堂垃圾利用率降低,浪费了原本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型垃圾。其实,食堂垃圾有着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如果直接用来喂猪,不免大材小用,大大降低了它的回收利用率及其经济效益。食堂垃圾处理亟需寻找到一条新出路。为此,我们想通过对食堂垃圾的一系列调查来进一步分析它的污染状况,以便达到餐厨垃圾回收利用效率最大化[2]。
1、调查环节
1.1调查的方法
为了对食堂污染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分成三组分别对学校的三处食堂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食堂的每个窗口挨个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食堂工作人员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小组成员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必要的讲解。最后针对食堂人员回答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笔记记录,对于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意见也进行记录,用于之后的分析,同时对于食堂垃圾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照片拍摄。一方面,我们在被调查人员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讲解,以保证被调查者正确理解问题意思,同时,提问被调查人员一些相关的问题,更加全面的了解食堂的相关情况,便于全面分析。
1.2问卷问题的设计
餐厨垃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多,如个人消费,环保意识,就餐人数等,所以我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了问卷设计。一对食堂每天产生的垃圾的具体情况进行提问,比如食堂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等,用于了解学校食堂现在每天产生垃圾的整体概况,为接下来的分析获得基础数据。二对食堂工作人员对于现在食堂垃圾回收的方法的意见进行了解,以便知道传统垃圾处理方法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大家为什么普遍热衷于传统处理而不愿意进行新方法的尝试。三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了解情况进行提问,如请他们写出几样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这样可以从侧面得知他们的环保意识强不强。四询问食堂工作人员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新方法的态度,从中可以了解新方法的可行性。五问食堂工作人员对于国家出台有关垃圾回收再利用新方法的政策有无看法,有便于了解大家对新方法推广的支持程度[3]。
2、调查的结果
在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系统性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食堂每天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这些垃圾每天都统一倒放在一起,然后再统一回收用于猪饲料。食堂的工作人员对于这种垃圾处理回收的态度大多数都觉得没意见,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很方便,而且他们对于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新方法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垃圾处理的新方法并不是很普及,大家对于垃圾处理利用新方法没有概念。二食堂每天产生的垃圾中剩饭剩菜和塑料袋居多。高校学生普遍不知节俭,如果在这方面能够好好宣传和改善一下的话,食堂的垃圾将会大大减少。由于学生有时要打包饭菜,食堂每天还会产生很多塑料袋垃圾和一次性餐盒。这些都是难降解的垃圾,对于环境的污染很大。三食堂每天产生这么多垃圾的原因不仅和学生的浪费有关,还和食堂人员每天制作食物的控制量有关。比如快餐窗口每天都会烹饪饭菜,有时会供过于求,于是多余的就会当垃圾处理。如果能做到像其他窗口一样,学生来一份做一份,这样餐厨垃圾也会少很多。四食堂每天的剩饭剩菜都倒在一起,没有很好的分类,这样不利于对餐厨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如果专门有人负责这一块,就可以提高餐厨垃圾的利用效率。
餐厨垃圾是属于易腐的资源型废弃物,通过对餐厨垃圾的分类收集,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采用多元的处理模式,将多种资源化方式相结合,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减少食堂垃圾的污染的同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获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建议
在食堂食物的搭配上,更加注重荤素的搭配,使得膳食搭配合理化;同时食堂工作人员在打饭的时候,也要注意量的平衡。
在对食堂的垃圾进行处理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环境等各方面。尽可能地采用环保的方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并且实现垃圾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学校或者单位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按照食堂的要求,饭后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同时按照个人的情况打饭,尽量避免浪费,同时也减少食堂工作人员对垃圾回收的压力。另一方面,食堂要对垃圾的回收处理作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人员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郝庆杰,江长胜。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江安河青羊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5(2):136-142.
[2]朱灵峰,王燕,王阳阳等。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海浪河水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26-327.
[3]陈仁杰,钱海雷,阚海东等。水质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6):581-585.
作者简介
于焱,女,(1993-),本科,主要从事管理调查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摘 要 自从“交强险”推行以来,该险种在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车主的广泛调查,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交强险 差异 分析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五千五百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每千人四十辆,汽车产量达到九百万辆左右。在这样的“车速”中,居高不下的汽车事故发生率着实令人担忧。
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国家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同时也出台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文件。“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一、“交强险”实施情况
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我国“交强险”保费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21%。但全年赔付472亿元,比2008年增长26%;赔付率为78.0%,比2008年增长9.4个百分点。目前,案均赔款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初期的3500元升至4500元。2006年“交强险”制度实施以来,机动车辆的投保率较实施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从34%达到41%,其中汽车投保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58%达到了68%。然而,“交强险”目前还面临着公众信任考验,虽然投保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两个数字都是差强人意。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车主们是如何看待“交强险”的呢?本文在对车主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交强险”的缴纳情况、费率浮动以及无赔偿限额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交强险”调查与分析
1.车主对“交强险”的认可度普遍较高
在对千位车主的调查中发现,车主普遍对实施“交强险”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对“交强险”的实施回答很有必要、必要的达77.3%,而回答完全不必要的仅占6.2%,但是当被问及“您对‘交强险’的保险金额、赔偿方式等情况了解吗?”时,只有24.7%的车主回答“很了解”,而回答“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的达37.5%。由此可见,大多数车主在对“交强险”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对具体实施的标准及实际操作流程不甚了解。
2.不同驾龄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同驾龄的车主认为购买“交强险”的必要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认为必要性(很必要和必要之和)最高的是驾龄为3年以内的车主,达91.5%。究其根本原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拿到驾照,考虑到新手上路的不稳定,交通事故可能对双方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一系列因素,而“交强险”又是规避风险避免损失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购买“交强险”对于驾龄较短、经验不足的车主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驾驶经验较为丰富(驾龄达到3年以上)的车主来说,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包括不太必要和完全不必要)则达22.6%。这跟他们较为熟练的驾车技术和丰富的驾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必要性的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车主对“交强险”存在的认可度明显不同,学历层次与认可度呈现出正相关。学历层级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大专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分别为74.1%和82.2%,而本科学历的车主认为“交强险”非常有必要存在的88.3%,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更达到94.1%。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交强险”强制推行的认可度就越高,更能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发挥保险分摊损失、分摊风险和经济补偿职能。
4.车主对“交强险”费率浮动规定普遍持认可态度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交强险”费率浮动与“道路交通事故”挂钩,实现保费最高上下30%的浮动。大多数车主对于费率浮动和与上年度有责任交通事故次数挂钩持认可态度。据本次调查反映,87.3%的车主对该规定予以认可。
5.车主对“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的意见
调查的车主中,有73.7%认为“交强险”费率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不同地区应该呈现差异化。87%的车主认为“交强险”应当提高赔偿限额,其中认为需要大幅提高的占56.0%,需要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29.1%。而对于“你认为哪部分的赔偿限额需要提高”时,认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有88.9%,认为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95.9%,认为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需要提高的占到71.8%。由此可见,车主普遍认为“交强险”赔偿限额需要提高。
三、发展和完善“交强险”的对策选择
1.监管部门应该增加“交强险”信息公布、决策推出过程等的透明度
针对目前的情况,对于相关的数据应当及时公布,出台政策规定前要主动举行听证会,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公布全面的数据能取得大家信任,举行听证能使政策规定反映人民意志,同时能为以后的政策调整赢得舆论支持,为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应体现差异化,符合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同等程度的交通事故最后导致的赔偿金额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交强险”在全额赔偿之后,肇事人往往还需要另外支付大笔的赔偿费用。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以固定的保险费率和赔偿限额显然不太符合我国国情。而以商业三责险等作为补充的商业保险,由于规定了较多的责任免除事项和免赔率(额),不能像“交强险”那样涵盖几乎所有的道路交通风险,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建议“交强险”能够分成不同档次,由车主自行选择于其相适应的“交强险”费率及赔偿限额,做到差异化。
3.“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合乎常理,但与部分交通违章挂钩显得不甚合理
根据2010年9月13日公布的《浙江省机动车交强险费率与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联系浮动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确定醉酒驾驶、肇事逃逸、饮酒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超速50%以上)、客运车辆超员(超员20%以上)和闯红灯7种行为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强险”费率次年会按照规定实现一定的上浮。我们认为“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是可以接受的,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严重超速、超载、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也应进行费率浮动,毕竟以上行为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但将“闯红灯”这一常见交通违章现象也纳入浮动范围明显不妥。“闯红灯”违章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是电子装置的误差问题,有时是行人或前车违章引起的,有时是开车人不熟悉情况造成的,有时因交通标志不合理而造成的,有时因紧急避险,一次“闯红灯”“交强险”费率就上浮10%的规定过于严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多多考虑现实中实际情况,将费率挂钩浮动的标准制定的更人性化、细致化和规范化,使得其能够被大众支持和认可,提高可操作性。
4.“交强险”的宣传必须重视,加强与民的沟通
为了让“交强险”更能被大众接受和支持,对其的宣传是万万不可少的,尤其是对相关规定的解释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了“交强险”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服务内容,人们才能心悦诚服的执行规定、按期交纳。对此保监会、交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大保险公司应当通力合作,定期举办包括现场咨询、电台广播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与民众的直接沟通,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馈,还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形象。而所有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交通安全,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付荣辉,秦玲玲。交强险实施中限额与费率全国统一问题探讨。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2]郑鸣哲。我国交强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经营管理者。2010(4).
关键词:门诊退药 调查分析 对策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根据《医院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六章第27条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然而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患者在门诊取药后要求退药的情况却经常发生。这不仅给医院的药品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存在较大的药品安全隐患。
一。 资料来源
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所有退药单(246份)
二。 结果
* 门诊药房每月平均退药率为0.123%
* 退药科室分布:内科、急诊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
* 退药品种,涉及到不同种类
* 退药原因
1. 药物过敏,感觉不适(81例)
2. 患者病情加重,住院(66例)
3. 患者用药后,感觉无效,改药(45例)
4. 患者转院治疗(15例)
5. 患者取药后,发现家中有该药(3例)
6. 患者取药后,认为所开药品太多,退部分(3例)
7. 某些慢病患者,取药后发现药品规格与本人平时所用药品规格不同(3例)
8. 患者要指定厂家药品品种,药房没有(3例)
9. 患者认为药品价格太贵(3例)
10. 患者要求改用国产或进口的(3例)
11. 静脉注射时,无法正常注入(6例)
12. 患者有事外出,退注射用药(6例)
13. 医生开错药品,重复开药(3例)
14. 药品近效期,患者要求退(3例)
15. 患者死亡(3例)
三。 分析讨论
* 综合分析我院门诊退药情况,退药原因以药品不良反应(32.93%),病情加重转住院(26.83%),病情变化调整用药(18.29%),患者拒绝用药(10.98%)等为主,具体分析如下:
1. 药品本身因素
药品药理作用选择性低,具有双重性,既可治疗疾病,又会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不良反应。如患者不能耐受药品引起的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机体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继续用药。
2. 疾病因素
疾病进展变化,使患者转为住院、改变药物治疗方案或转院治疗。
3. 医师因素
3.1医师对某些药品不熟悉,以致药品通用名、剂型、规格等书写不准确,与所需开具药品信息不符。
3.2医师与患者沟通不到位,对患者信息掌握不清楚,如患者家中的备药情况,目前正在使用的药品种类,对药品生产厂家的需求,以及对药品价格的承受能力等。
3.3医师责任心不足。患者先后到不同科室就诊,后接诊医生未仔细查看患者病历,造成重复开药或开药过多。
4. 患者因素
患者对药品有特殊要求未提前向医师说明,或患者对药品可能产生的某些不良反应不能正确认识,甚至产生畏惧。
5. 医院因素
医院所供应药品品种有限,选择性低,不能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6. 其它
我院退药时有发生,涉及多个科室,退药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院迫于各方压力,同时也担心患者不满,甚至吵闹,影响日常工作,也不得不满足患者的要求。
* 退药科室以内科(41.46%)、急诊科(26.83%).儿科(6.1%)为主。内科、急诊科、儿科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且与其他科室相比较,我院内科、儿科、急诊科就诊人次相对较大,所以其退药量也相对偏大。
* 退药品种主要是静脉注射药品,这是由于静脉用药作用迅速,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迅速且明显,同时注射药品存放于医院内,一但停用,患者实际没有拥有药品。退药品种其中以抗感染药品为最多,占所退品种一半以上,当中最多的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头孢类,其它所退药品种类相对平衡。
* 退药产生的不良影响
1. 退回药品质量难以绝对保证,可能被污染,可能没有按要求存储,存在安全隐患。2患者或家属往返于注射室。药房。医生。收费处之间,增加患者负担,易产生不满情绪,同时浪费药师资源,影响医院日常工作。
四。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入进行,医学模式也在转变,服务需要更加人性化。医生不仅应拥有精湛的医术,还应该拥有高尚的医德,有高度的责任心,用科学的医疗技术和爱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诊疗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根据病情选用恰当的药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首次服用某种药品或待确诊的患者,处方量应适当。医院应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尽量减轻患者负担,使就医过程更加畅通。便捷,构进和谐医患关系,这样才能使患者满意,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依赖,医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为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医疗系统应该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以及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向广大群众普及宣传科学用药常识,减少用药疑虑,科学认识药品,正确使用药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药发(2002)24号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六章第二十七条。
关键词 农民;营销;调查;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87-02
1 调查概况
2012年7—8月,对广西农民营销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剔除问卷中户主提及在2011年种植或养殖时受过较大自然灾害的问卷,最终进入汇总统计分析的问卷有151份。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
此次调查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籍学生完成,每人问卷完成2份左右,调查对象以学生本人家庭或其亲友为主。由于调查任务不重,且访问对象为家长或亲友,所以调查质量较好。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农民2011年的纯收入、营销观念、营销方法等相关问题。
2 调查对象的收入状况
调查对象的收入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2011年总收入(种植、养殖纯收入)在1 000~19 900元,其中种植收入在1 000~17 900元,养殖收入在0~13 700元。将收入金额分段统计,表明广西农民的收入不高,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只有30%略强。
3 调查对象的营销情况
3.1 营销观念
对于农民营销观念的调查,问卷设置的问句是“您家去年是如何决定种植或养殖该品种的?”(多选题,半开放问句),对相应调查结果的汇总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近几年一直种、养这种”最多,占72%;其次是认为“地理条件适合做这种”,占49%;然后是“村里人都种、养这种”,占43%。以上3种想法,除第2种有客观原因的成分,其他2种属于沿袭或跟风的想法,不算先进营销观念[1-2]。
表3中打“*”的是比较先进的营销观念,对相应的户主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有较先进营销观念的户主数仅占19%。
调查对象营销观念对其收入影响的分析见表5。可以看出,营销观念较先进的农民,总体上收入较高。由于较先进营销观念的样本较少,且有一个单元格期望频数小于5,所以使用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卡方检验对营销观念对总收入影响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营销观念对总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表6)。
3.2 销售方式或渠道
调查对象种、养产品的销售渠道或方式的汇总统计数据见表7(问句为多选题,半开放问句)。可以看出,订单式生产的比例较低。
3.3 销售价格的确定
对调查对象确定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的汇总统计见表8。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确定产品销售价格的主要方式是“到集市后与买方讲价”,这种方式占总人数的66%。但这种营销方式所确定的价格具有随机性,收益的保障性比较低。
3.4 是否宣传促销
对调查对象是否进行产品的宣传或促销的汇总统计见表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没有进行过产品的宣传促销。
3.5 是否参加合作社或协会等组织
对调查对象是否参加合作社或其他组织的汇总统计见表10。可以看出,有13户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社或协会等,占样本总数的9%。参加农村合作社或协会等的13户农户的收入均较高,都在1万元以上,具体见表11。
3.6 村、乡、县政府是否有信息指导
对提及村、乡或县政府是否有信息指导的调查见表12。其中有信息指导的农户有23户,仅占样本总数的15%。对村、乡或县政府信息指导与总收入的关系见表13,其中有信息指导的农户中收入较高者的比例高于没有指导的农户;表14是其卡方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为显著。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西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多数农民的营销观念较为陈旧,营销方法不够先进。参加农业合作社或协会的农户和有村、乡或县政府信息指导的农户,收入相对较高,但这类农户占样本总数的比例较低[3-4]。这些都说明广西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在经营和营销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1] 张敏。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2] 谭用发。市场营销: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J].求是,2004(22):54-55.
[3] 徐燕洁。更新营销观念,提高农民收入[J].现代商业,2009(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