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优秀5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另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创新思维训练 篇1

【关键词】 广告设计教学;创新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2

一、广告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设计思维的深和浅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优与劣,现代教学中,学生过于看重作品形式,但创造性不足。在专业作品设计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要不断的求新,在借鉴了其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扩充自己的认识面,同时还要了解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创新思维是广告设计的核心部分,创新思维讲究的是摆脱习惯和直觉的约束,使思考的空间更大。一些优秀作家的设计作品中就很好的运用到了创新思维,值得借鉴和吸收。譬如:荷兰画家艾舍尔的“人马图”,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黑鸟飞起的过程中,周围平面景象也随之慢慢变成了跟黑鸟交相呼应的白鸟。艾舍尔喜欢这种无限的重复,感觉就是音乐中的卡农那样,忽高忽低地轮回。他把自己想象为一只在这种空间的碎片来回穿梭的鸟。他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呈现出这样奇特的视觉效果,主要是因为他充分地运用到了创新思维,这种方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除此之外,拥有悠久历史的水墨艺术也经常会出现在广告设计中,这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设计师合理运用创新思维的代表作,在本土气息的基础上又添加进去了现代设计思维。这种综合式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了设计师设计作品时的一个好的启示点和创意点,这是一种在思维层面上的大胆尝试。

换个角度看广告设计,就会发现,它是科技文明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这也就是说广告设计具备一定的传承性。因此,将传统文化与时尚风格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靳埭强先生的很多作品就很好地运用到了上面提到的水墨艺术,这些都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如:《香港艺术在洛杉矶展海报》,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化的商业气息的完美融合。在注重发掘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奠定本思想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古典的情愫融入到现代的广告设计理念中去,这都是创新思维在广告设计中重要性的体现。

二、广告设计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策略

了解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只是广告设计教学的第一步,之后需要做的就是从各个方面去制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1、学习广告设计的基础理论

广告设计学是一种跨学科性质的科目,涉及到了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的学科。因此,掌握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开阔学生视野,以面向未来市场的眼光来学习广告设计。从这点出发,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去分析广告作品,深入研究作品的内涵,积累设计经验。这个是实际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较为普遍,如招贴广告设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广告设计作品,看似简单的艺术作品却包含了诸多的内涵,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领会真正的意味。实际教学中,我用下面的这幅作品作为模板,让学生分析这幅作品中包含的深层含义,并对次进行总结分析。

学生甲:看人物表情,十分憨厚,两面不同的图画只是给我简单的视觉冲击,看不出深意。

学生乙: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二者巧妙地融合,视觉、心理都有冲击,憨厚的表情意味着这是大众的代表。

学生丙:上面的文字十分简短,顺着车的尾部带过,一锤定音的感觉。

之后进行小组的分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健美的形象加上动感的文字,强化了视觉感受,很好的展示了汽车的设计理念。通过这种实际作品展示,进行讨论、分析、思考训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

2、“一体化”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实现实践和理论的充分结合,就必须根据设计专业的实际需要,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相交织的一体化式教学。这种训练方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分离的固定模式,不再强调实践只是理论一定程度的延伸,只是理论研究的结果,突出表现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将理论知识、观摩、实践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与泽安茶叶有限公司的“茶香”这期广告合作里,将这一主题搬到教室内部进行教学,相当于一个任务,每个同学都要设计一个有关“茶香”的广告,之后,将学生作品交与泽安茶叶有限公司,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合格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就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项目式”的教学

根据现代市场的实际需求,老师可以将一些实际的校外项目引入课堂,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具体地说就是仿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一些广告设计兴趣小组,在了解了设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后,先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相关的参考数据。之后根据调查的材料进行方案的创作、讨论以及实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时,教师要及时地解疑和引导学生,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作品质量。在这之后就是小组成员在合作之后完成了项目的设计。项目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组织、沟通能力,从而掌握从设计到制作整个广告设计的全部流程。实施工学的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工学结合的关键是要打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工学结合贯穿于各个学科当中。广告设计专业需要将工学结合作为突破点,积极与相关企业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推行“双师制”的授课方法,也就是把一门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一些由学院的教师负责讲解,剩下的则由相关的专业人员、企业人员进行讲授。

例如:在讲解《包装设计》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分布式教学模式。在与鑫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手机壳设计时,我们聘请了鑫廷科技有限公司里的设计总监和其他的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手机壳设计讲解、分析,与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最终使一部分学生设计的包装方案还被企业采纳,突出了这种模式的优势。校企之间相互合作的训练模式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共建一些培训和实习基地,共制学生的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能满意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可以实现校内的理论教学与校外的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周围的广告作品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因此,这也是一种效果十分明显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现代的广告设计教学总是会出现教师教学内容与广告的实际情况相互脱节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做到就是,增加与广告公司之间的沟通,这是实现创新思维与实际结合的合理途径。广告设计与很多的其他课程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譬如,CI设计、标志设计等都是设计学中相关联的实效性设计体系,它们都是将品牌的设计、平面的设计、包装的设计等结合起来,共同塑造整个广告体系的整体形象。

三、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思维能够表现广告创意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决定了一个人具备相当的创造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来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

1.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可以取得一个甚至多个猜想的思维模式、一种呈现出辐射性的思维模式。在广告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对已有的、旧的形象进行新的设计,也就是说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发散性质的想象,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多个角度进行构思、纵横之间相互比较等,最后就会产生好的广告创意。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以及多角度的设想是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点。前者是要求对创意要有强烈的牵引力和激发力;后者则是为创意的最终形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实际训练中要多多鼓励每个学生要从一个既定对象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分析、思考,设计更多的方案。不要指责学生的每一个创意或构思,不要限制学生的涉及范围(甚至已经离题)。通过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可以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得思维更加开阔。导图的思维训练指的是以发散性思维作为基础,用图文的方法将对象的有关信息汇聚到一起之后再进行创作。写上一个词或者画上一个图形,并用线将其连接,通过这个基本点向四周扩散,由此触发出更多关键词,并最终从这些创作中筛选出一些好的创意。如:头脑风暴中,我用“圆”为中心词让学生发散思考,有的学生就会从“球――足球――运动员――比赛――胜利――庆祝”等,这样就反映了在广告设计创新思维训练讲究的是如何将合理的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找到新的突破点,创造独特、新颖的广告设计作品。

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就发散性思维导图的训练作了的例子:

这是一幅宣传止痛药的广告,上课之前,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这幅图片,然后做了以下的一些要求:

老师:除了上面的字符是在解释这个广告的含义之外,还有哪些内容都突出了这是一个效果非常好的止痛片?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后学习中可以经常借鉴。

学生甲:设计师选择一个仙人掌,是为了体现出疼痛的一面,这是设计广告的背景。

学生乙:我赞同甲的看法,我还想补充的就是,这个仙人掌的形状是一个跳跃的人样,这就说明它是很开心的,没有疼痛的。

老师:两位同学很好的一起解释了这幅作品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多加一些有意思的想象,连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很有创意的优秀广告作品。

然后老师在黑板板书“疼痛――?刺――仙人掌….”“止痛――舒服――开心――轻松――飞起来….”这样,为学生明了发散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与方法做好了准备,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思考的角度更广,创意更无限。这样的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快速思维,思维的速度越快,思想的组合就会越积极,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使得已有的思维运转起来,在涌出思维的敏感时期捕捉到灵感。这种训练最活跃部分是需要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创意展示出来,大家就每个方案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类比、归纳,最终筛选出创意的切入点,在清晰的构思下进行思路的延展。

2.大脑思维训练

这种方法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作能力以及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切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专长,构建三人的广告创意兴趣小组,设立设计总监、文案策划、美工这三个职位,然后围绕既定的广告主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要多多鼓励一些狂热的想法,构想尽可能的越多越好。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允许学生奔放的想法,甚至是“白日梦”。在得到诸多创意之后,再分类筛选,选出具有价值的创意。当创意不断涌现时,前一个设想会对后一个设想产生诱发作用,这种连绵训练方法会不断激发出新的广告创意。想象与联想综合性训练影响广告形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想象和联想。创意不能离开新奇的想象、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广告设计是二者的组合,也就是从一个相似的东西上(有时是在外形上,有时是在意义上)找到了一些相互联系的内在东西。联想具备跳跃性,能够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或者是把不可能、不存在甚至是相反的内在呈现出来。

所以,在结合了最近的行业发展方向后,向全班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作业,老师在白纸上就画了一个红点,让学生自己发挥,每人一笔,共同完成这个创作。之后,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从最终的那个作品中选取构思,共同完成一个广告设计作品。

任务下达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合理的分配了团队之间各个成员的工作,才能更好完成作品的内容,既有创意总监、美工、文字编辑、策划等,又有收集资料、分析对手、思考比较,通过这样的合理分工,最后都很好的的完成了作品,最后老师将完美的答案公布出来,如下图,并进行了评比:

这幅作品是在强调节约用水,虽然很多同学的作品不是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在创作过程中都很好地体现出了团队合作的魅力,课堂效果良好。

四、总结

创新思维的训练应该从职中一年级到三年级,贯穿了广告设计学习的整个始末,这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设计专业的核心所在。要真正的培养出符合现代设计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抓住创新思维训练这根主线,将培养方法合理地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去,将基础训练落实在实处。只有围绕这个方面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黄金霞。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J].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创新思维训练 篇2

一、实现语言表达的个体性与发展思维独创性的统一。

独创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贵在“新”字,贵在“独”字。而这样思维的独创性,在语文课例,则要凭借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化来实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于影响该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它的发展也是多维度的。我们的思维要适应这种多维度的发展变化,这是我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理论前提。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使学生通过有形可知的语言载体认识一般,更要使学生能在一般中找特殊;既要使学生理解接收课文提供的知识思想,又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达到升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不要局限于课文提供的现成答案,展开发散性思维,以求得自认为与众不同的答案或结论,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在这样的长期训练下,会逐步养成积极思考求新求异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思维习惯。

如在语言《亡羊补牢》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列出各自的“补牢”办法。学生反映强烈,十分活跃,结合课文理解,个个振振有辞,据理力争,归纳起来,提出四种“补牢”办法:之一:亡羊之后,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之二: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东洞,可能西洞又破,羊照旧亡;之三: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在羊圈边,一旦狼再次出现,就将它逮住,以彻底根除祸患;之四:人应该对事物有预见性,最好是“亡”之前先补洞。这样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对未知领域勇于探求的好品质。

二、实现“读须有疑”的进取性与发展思维批判性的统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独创性思维重在“创”字,批判性思维重在“破”字,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应通过“读须有疑”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其标志是不被常规的方式和现成的结论所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对传统的观点和结论敢于怀疑,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反复思考中,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准备,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批判性思维生长时期,能给予引导或激励,无疑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给教材“挑刺”。例如,在学生自学《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学生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疑难及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疑问涉及了教材本身的内容。他说:我游览过杭州的灵隐寺和天童寺,发现这些寺庙的大殿里只有四尊天王,可是课文说“四大天王,四大金刚”。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表示支持,说他们也只见过四大天王;有的说,四大天王就是四大金刚。更多的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似乎也很充足,那就是“教材怎么会错,是你们自己不懂。”

这本来是一个小问题,与课文内容也没有太大的个性,况且,在备课前,我已发现课文内容与常识有误,专门查阅过有关的资料,稍做解释就可以解决。但是引起我注意的是,大部分同学那种迷信教材的思想。我认为,首先,选入教材的,当然是优秀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的范文。但是,这并不是说教材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选入教材的文章,仔细推敲的话,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的。也正因为如此,教材在选编时已经做了修改,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因为时代的推移,认知的深化而更换。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培养他们“读须有疑”的这种阅读品质,它关系到人的创新精神的发展问题。于是,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赞扬了他敢于质疑教材、敢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和思维品质。然后,我又详细的解答了这一问题。

三、实现创设情景的生动性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形象性特点的学科。语文课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图景的反映,语言则是描述这种图景的符号。为了引导学生强化对语文的感受,就必须把语言符号尽可能有效地还原为情景的创设。而这种还原过程,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谓灵活性,一是指思维的速度,二是指思维的应变性。从小刻意训练思维的速度,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高度兴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要方法有 :快速抢答:预先结合课文涉及好的问答题,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抢答。 限时抢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的解答,看谁完成得最准确、最完整。 即时记忆:要求学生通过极短的时间的学习,看谁记忆的信息多。这样的强化训练,由于趣味性强,学生高度兴奋,导致思维高度集中,有意注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时间很少,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的思维频率是很有好处的。

思维的灵活性,是因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着,人的思维要适应这样变化了的情况。创新需要对某一事物的执着研究,要有不到南墙不回头的专一精神,但也要有撞了南墙绕道走的应变。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求变,在不变中求变。除了让学生按照课文提供的思路或材料来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外,还常常变换课文的内容和发展思路,让学生作出新的回答或新的思考,使学生逐步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训练 篇3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1.创新思维的性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对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构想。

2.艺术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式

其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分类: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敏感性、独创性的基本特点。其二,联想是诗词艺术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联想的功用包括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可以看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大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绘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观念绘画,创新思维、创新的意念是观念绘画作品成功的先导。美术学院培养学生速写、素描写生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画记忆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画想象画的能力。因为画想象画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创作能力。试想一个无法想象出一个水杯在空中划过的形象,无法把想象的形象画出来的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以上对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高校对传统绘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应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上文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和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绘画专业应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换言之,绘画专业应以锻炼学生平面思维与立面思维结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陕西部分高校艺术类绘画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其一,西安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①,见表1。其二,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国画系、油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理论系、动画系②。从专业设置上看,没有绘画专业。其三,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油画、雕塑、书法③。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绘画专业。其四,西京学院艺术类专业设置: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④。从以上四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绘画专业。绘画的课程设置数量远大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绘画课程数量,并且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有良好的延展性。

2.结合部分高校绘画专业设置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绘画专业,掌握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艺术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能够在艺术创作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大专院校、报刊、媒体网络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色彩水粉、素描静物、速写、素描人像、构图学、色彩水粉静物、色彩水彩风景、素描人体、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书法、综合绘画、壁画、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绘画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美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西方绘画的素描、水粉与油画到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艺术。作为绘画专业的美术功底训练课程,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都是应涉猎的范围,都是绘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美术专业课程。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 赵静 侯建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舒新城。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创新思维训练 篇4

作者简介:王德平(1974-),男,湖北钟祥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教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关键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造者胜出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个系统包括第一课堂――专业知识教育课堂,第二课堂――非专业素质训练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这三大课堂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基本阵地。

一、专业知识教育课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专业知识教育的主课堂,也就是俗称的“第一课堂”,他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是一项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活动,教师是编剧,需要编写教学舞台上演出的剧本。教师是导演,每一个情景都要精心策划。教师是演员,其教学“话剧”的表演必须生动、细腻、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教师在台下的功夫是默默的劳动,课堂则是教师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和问题激疑等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要坚持启发诱导、思路引导、深入浅出等启发性教学,不断探讨适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发生思想碰撞、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具体说来,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1)小课堂启发提问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思维互动。(2)课堂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设置专题开展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课堂辩论法。选好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性讨论,提高互动的强度。(4)课堂“答记者问”式互动。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彻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由学生通过递条子直接发问的方法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答。

组织好学生的互动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用民主的原则组织教学。用开放式的思维设计教学,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树立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思想上摆脱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配合教师开展好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防止出现对教师的“冷回应”现象的发生。

(二)反向教学――打破正向思维定势

反向教学是针对正向教学而言的。在正向教学中,教师对概念原理的讲解大都是平铺直叙,一般都采用“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形式。反向教学则是采用“否定”、“排除”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授课方式。比如,讲授某一概念,不是正面阐述,讲解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从反面引导学生“不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反向思维教学,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制造了便于加深理解问题的“曲径”,可以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想象,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种方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寻残留缺――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

“寻残留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内容“残”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受到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分三步走:一是“寻残”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变残”通过弥补“残”再“寻残”,引发“残”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是“留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批判式思维,并把这种由内向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淡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该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交联,从而内化成合理的网式结构,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

(四)渗透扩张――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渗透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基于课程大纲,将拓展的超出大纲的新知识、新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要点为学生做概要讲解,不展开论述,为学生业余时间深入钻研问题起到导航的作用。

渗透式教学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纲目渗透式。结合课程讲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个大纲以外的学科专业内容,为学生纲要式地介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框架,使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形成对新内容的概要认识,为课后拓展打下基础。

重点渗透式。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抓住一个重点课题,为学生引导一个研究思路。思路可以是不具体的,但要提供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指出解决问题所应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等等。

展望渗透式。对某一理论或技术手段的发展前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供学生学习研究思考。

二、课外活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课堂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是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关键。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学生非专业素质训练的主课堂,具体说来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一)利用讲座、专题报告拓展学生创新知识

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以及专题报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课外讲座专题报告的内容必须紧扣社会的脉搏和学生的兴趣,即要有拓宽学生思维很广的辐射面,又要有激发的学生兴趣点;即要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又要拓宽到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学校也应该将此项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总体安排中,有计划地组织若干主题的学术讲座。

(二)组织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演讲来锻炼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是素质导师(或辅导员,下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一项必做的工作。

组织演讲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组织专题演讲以及课前即兴演讲。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对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组织专题演讲可以选择特殊的纪念日,可以是全校性的演讲比赛,也可以在班级内部举行较小型的比赛,只要组织稳定,方法得当,训练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能达到。课前即兴演讲则是经常性的训练,可以在每天的晚练习时间举行,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每人一天,轮流进行。即兴演讲最好要求学生脱稿,或者由素质导师临时指定演讲题目,这样效果会更好。

组织学生演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演讲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学生演讲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予以指导。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在演讲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三)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力

辩论同演讲一样,都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是辩论对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要求更高,他要求学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观点用语言组织出来,说出来,而且要善于找出对方语言中的破绽,而让对方及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辩论才能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辩论才能,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开设有关辩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打牢辩论的理论功底。二是开展辩论比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辩论的魅力,锻炼自己的辩论才能。组织辩论比赛则是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必经之路。学校应将组织辩论比赛列入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活动。班级也可以经常举行小规模的辩论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训练。而素质导师应充当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并将指导的重点放在赛前,作好认识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三个方面的指导。

(四)智力竞赛,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同演讲和辩论赛不同的是,智力竞赛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在将智力竞赛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一项手段时,素质导师应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题目的组织。为了适应“智力竞赛”的形式和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动手、动脑的能力)的目的。可将昔日信息(课本知识)与即日信息(当今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结合本专业特色,编成一套一套的问答题,答题一定要难易搭配,适应全班所有学生的需要。有时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拟,从学生拟题中收集信息以供素质导师参考。

2.竞赛形式的安排。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参赛,主要利用素质拓展和晚练习时间进行,要注意竞赛活动的趣味性,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竞赛中有收获。

3.评估结果评估。确定评估结果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同时要注意能顺利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和保持活动正确的导向性。

(五)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综合应用能力。创造性人才,不应该只是创新思维的思想家,他们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形成创造力。学校可以适时举办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小作品等,创新设计大赛,给学生以施展其创造力的舞台。

三、走向更宽广的空间――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实践课堂

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为使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学校应建立稳定的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把基地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一般来讲,能够提供给学生用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有工厂、公司、社区以及机关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工厂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公司着重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区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到政府机关里面去体验生活则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最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实践场所,并将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正规的系统的学习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基础的作用。然而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只局限在教室里的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但无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总归是在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社会也是个有大作为的广阔天地。较之学校,社会实践环节给学生的是对创新思维全新的体验和感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有鲜活生动充满创新精神的个案,又有让学生们实践自己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但社会大舞台也不能代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只有奖三种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4,(8).

创新思维训练 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平面设计;能力训练

一、深刻认识创新思维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自己作为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时常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是形式意味太重,创造意味不强,这种现象体现在专业设计中尤其明显,其中原因我感觉主要是自身忽略了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专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必须要有不断求新求异,借鉴和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和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二、对提升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和运用,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时代美感?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应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自身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灵感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思维。在西方,灵感思维又称“魔岛理论”,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通过训练自己的灵感思维就是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平面设计中灵感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尽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专业的专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是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好的“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培养和时间的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1]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脑就好像是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海面以上为显意识,海平面以下为潜意识,而灵感思维的产生就是潜意识被重新刺激产生的。所以说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二是独创性思维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创造想象的构思常常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更具有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特别在这种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个性表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达到传达信息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当中把自身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重视和鼓励自身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努力让我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有学生提出,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3]另外,训练自身的独创性思维,一定要克服习惯,就是克服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创造思维障碍,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反观我们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什么没有创意,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思维的习惯,没有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平面设计作品是靠视觉进行传达的,所以平面设计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传达,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平面设计的作品有没有独创性,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要在于转化过程上是不是克服习惯思维定势,用独创性的眼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

三是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视培养自身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总之,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程,和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但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运用的都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题材的变换只是表达主题的不同,设计元素运用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创新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是相同的。所以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 冲。创意思维和设计[J].美与时代,2005,(4):53.

[2]米 琪。产品色彩的艺术创意思维[J].艺术设计与理论,2006,(2):3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