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潜能如同大海深处的石油,丰富但又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只要我们敢于挑战,敢于探索、就一定能发现海底深处的宝藏。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进入初三感想(最新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受青春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行为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就可能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不良后果。虽然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都并非问题少年,也并没有出现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现象,但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从初中校园生活来看,初中生在道德问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他人不够尊重,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同伴,受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影响,对教师不够尊重,认为自己在学校接受教育就是“花钱买服务”,对老师没有从内心去尊重,在家庭生活中与家长发生语言冲突,不服从家长的教育,与同伴交流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言语伤人的情况;二是虚荣心膨胀,攀比心理过强,虽然为了防止初中生出现过度虚荣的问题,初中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穿校服,但明显看出由于无法在衣服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在鞋子和书包上大做文章,进行攀比;三是诚信缺失,不守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作业不认真完成或是考试作弊与抄袭;四是恶性竞争明显,团结友爱缺失,无法正视他人的成绩,嫉妒心强,甚至为了自己得到荣誉而进行恶性竞争。
二、基于转变三观的初中生政治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初中生的三观发生变化正是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职责和任务。那么,在初中生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从教材入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引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敬人者 人恒敬之》《让人三尺又何妨》《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等分别涉及与学生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尊重他人、礼让待人、团结友爱等主题,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三观的确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从生活入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引
从生活入手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是为了使道德教育更具实践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教育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多积累生活素材,对涉及道德问题的社会新闻进行密切关注,同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细心观察。
3.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引
之所以家长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会使青春期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正是因为学生家长没有妥善处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就应该将师生之间的情感处理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师生关系太过疏远,教师始终以领导者或长辈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说教,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却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过于随便,“不把教师的言语放在眼里”。因此,要想对初中生施以有效的道德教育,教师还要正确把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4.从典范入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引
三溪村党总支书记
(2019年10月)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年五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六月份开始,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全党发出了担当作为的“集结号”。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首先必须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强烈担当,抖擞精神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其次作为三溪村党总支书记,更要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打造“幸福原点·魅力三溪”新局面再立新功。今天本人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想干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基础
行始于思,思在干之先。一个人主观想不想干事,是主动干事还是被动干事,是“我要干”还是“要我干”,立足点不一样,效果也是天壤之别。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从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想干事”则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起码要求。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必面拥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时刻擦亮党员身份,为党的事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善作善成,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具体到自己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其次,更要求本人要以敢想敢干的精神充实和完善自己,不甘于平庸、不安于现状、不畏惧困难、不计较名利,为三溪村百姓的幸福埋头苦干、拼搏进取,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换取三溪村百姓的幸福指数。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突破难点、干出实绩。
二、“能干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保障
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干事则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能干事就是要主动工作,做思考的脑而不做等令的手。本人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的最末端,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就要求本人必须要秉持公仆之心,站稳人民立场,勤到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基层群众中,不摆官架、不打官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情感引领群众,用动人心弦的语言凝聚民心团结群众,真正依靠群众找出差距根源,找出难题症结,找出解决路径,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三溪村百姓的幸福生活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干成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目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沉下心来落实好,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今年以来,三溪村村两委班子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全村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导与实践动力,以追寻幸福美好生活为目标,着力打造集党建、法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基层服务综合体。首先是构建“幸福+党建”服务平台,依托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以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目标,推进“幸福民生”主题党日活动,实施“基建保养、关爱群众、产业发展”三大工程,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其次是提升“幸福+法治”服务质量,聚力基层社会法治建设,充分利用三溪“大喇叭”、公园传单以及ITV行业定制服务平台等方式,倡导广大群众做守法护法好公民。将村民调解委员会、法律顾问以及调解能手作用统筹发挥,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稳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稳定感;最后是巩固“幸福+文化”服务实效,以幸福原点文化广场为平台,开展花鼓戏演出五次,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又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大做强幸福文化中的“一戏三灯”,畅通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渠道,营造喜闻乐见的健康和谐文化,全面增强群众获得感和自豪感。通上以上三方面,将政策精准落实到各家各户,将文化活动传递到各家各户,让三溪村百姓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途上一个也不掉队。
四、“不出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底线
初三思想品德课堂包含的领域比较广,它对学生的成长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思想品德教材隐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巧妙渗透,从而有效实现课堂增值?本文从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巧妙渗透;课堂增值
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作为课程的隐性内容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巧妙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实现课堂的增值?
一、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感性
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是大的,学生的叛逆期会随着升学压力而逐渐走向理性。升入初三后,学校会在开学初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这为教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巧妙融入学科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教材理解有更多的感性认知,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如苏教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这对初三学生并非陌生的课题,而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会随着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变化,而理想实现的渠道却是同样的,就是奋斗。思想品德课程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既有双重属性。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下,紧迫感会无形中而产生,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将是学生学习教材重要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对理想的认知逐渐理性,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并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教材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对理想有了较强的理性认识后,教材接下来安排的“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就会在前期的铺垫下更好的得以探究,抽象的理念会因此而变得感性,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二、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灵性
关注时事政治是初三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但我们在研究初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加上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时事政治获取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与当前时事政治的联系,巧妙为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打开一个绿色窗口,使学生感受到关注时事的趣味性,进而以积极心态去了解时事,讨论时事,并将自己置于时展的浪潮中,感受新生代中国人必备的人文素养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如“走向世界的中国”,当前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不少学生对经济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此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学生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民族企业将会是学生课后喜欢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由此打开时事政治的窗口,使学生对时事政治产生兴趣。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学生会想到苹果、三星等国际名牌,而近年来,中国华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华为的专利、研发能力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这些都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时,教师再趁机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时事政治就非难事,因为学生会主动去搜集时事政治,了解国际发生的大事,从而对走向世界的中国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在政治课堂,教师还可以开展比赛,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时事话题,然后在课堂上设计讨论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时事政治思维,促使学生更好的关注时事,并与时俱进,形成较好的政治学习能力。可以说,时事政治为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而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策略。
三、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让课程学习更人性
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而这种力量则来自人文关怀底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接触的范围比较广,有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而人文精神则是教材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升入初三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叛逆逐渐走向了理性的阶段。教师要紧扣时展的步伐,积极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如在学习苏教版《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教师引用了新华网的一段话,即“他们是一群活泼的轻松人,在父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集全家几代人关爱于一身,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讨论80后和90后是否为垮掉的一代?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又播放2008汶川地震中坚强成长的80后和90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总之,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提升而不断变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能让学生感受到教材感性的一面,感受到教师浓浓的人文关怀,它会引领学生更好地深入教材,更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达到借人文精神实现课堂的增值。
作者:倪健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有效设问课前导入
善教者必善问,学起于思而思起于疑。想要学好一门课,就需要学科思维,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故此在初中数学课前导入时,我经常会给初中生提问,而有效的设问往往会引起初中生的注意,他们也爱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通过有效的设问就可以很好的将初中生引入新课教学,为初中生抛出问题,激发初中生数学思维,让其顺利进入新课学习阶段。如,在讲述《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时,我问初中生:大家会打篮球吗?定点投篮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篮球投中率,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篮球投掷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大家想象一下,篮球投掷后呈现什么样的运动轨迹呢?结合我们所学曲线知识,思考篮球投掷最高点什么时候达到?投掷的最高高度是多少?如果想要更好的控制投掷运动轨迹,我们应该怎么办?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一起学习二次函数,相信通过新课的学习,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迎刃而解。
2.生活实例课前导入
数学课程和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生活背景,引入生活实例,将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初中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活经历,增加初中生的体验和感受,初中生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被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吸引,思考数学知识,可以较快的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三角形内切圆》知识点时,我给初中生引入边角料合理利用的问题,让初中生自己结合生活背景思考问题,如果现在工厂生产剩下一个三角形边角料,我们想要在这块三角形材料中制作一个圆形用料,大家结合生活知识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制作圆形用料,实现圆形用料面积最大呢?我鼓励初中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联系实际生活回答问题,然后进入新课教学。初中生在思考时,就会思考生活中见到的情景, 慢慢的找出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这样的课前导入利于训练初中生的生活思维和数学思维,引导初中生应用生活思维思考数学问题,也利于应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故事课前导入
数学故事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学史,数学史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知识点,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认为可以适当的选择恰当的数学故事进行讲解,既可以向初中生阐明知识点的起源和产生,也可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引导初中生开展新课学习。 数学故事是穿插在数学教材中的案例,在课前导入时, 提到讲故事, 初中生处于好奇心就会认真听讲,顺着老师的思路开始学习。如,我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给初中生讲述了这一知识点的数学故事。一个聪明的大臣发明国际象棋,并将其献给国王,国王为了表示感谢,特向大臣进行奖励,要求大臣说出想要的奖励。大臣说在国际象棋上面放米的奖励。国王大笑大臣的愚钝,但是当国王知晓大臣的计算后,哑然失笑。大臣说,在象棋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依次递推,那么想象一下第六十四格需要放多少粒米?当我讲完这一故事的时候,初中生也被惊到了,感觉大臣非常聪明。因势利导,我给出了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在新课学习中初中生兴致高昂,上了一节效率极高的数学课。
4.亲手实践课前导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15-01
引言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情感教学法,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把情感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才能将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和积极观点内化到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当中去,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应当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用热情感染和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让思想品德课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出更为绚烂的情感教育之花。
一、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和得分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
应试教育下学校和学生都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目的,教师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让学生取得高分,在教学实践中看重如何教学生考试、如何拿高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只看重分数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品行的教育更是被抛诸脑后,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方法落后的现状一直被现代教育诟病,但改革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与学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无条件的服从教师也使得师生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和对立。这种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抵触和厌恶,导致学生学习好但品德差的现象出现。
二、 情感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培养拥有适用终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培养拥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学生,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当前初中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情感教学的方式可以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首先,情感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教学法可以营造一个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可以除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排斥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其次,情感教学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情感沟通可以使知识的传输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情感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促进其个性发展。通过情感的交流与鼓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挖掘潜能、不断创新、发展个性。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一个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学要着眼于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情感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教学法能够使思想品德教学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教育力,它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将情感教学法充分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去,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还应当具有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情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好情感教学法,就必须先具备优秀的情感素养。教师要以身作则,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给学生树立一面旗帜。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更要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运用情感教学法,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平等、互动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应用好情感教学法的重要因素,这里要强调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平等施教。教师要尽量摆脱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观念,放下架子,努力和学生成为朋友,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引导其不断进步。其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通过言语、表情、行为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中去探索知识的运用,即使发生错误,教师也应更加耐心的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再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教师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把握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时机,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正是教师鼓励学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最好机会。
(三)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音乐、视频等现代多媒体工具,在教学内容中灵活加入一些奇闻趣事、名言警句等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兴趣,在欢乐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强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生动立体的概念,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结语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颜长青。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3):22-23.
关键词 初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三角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16-02
高中实施新课程以来,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大家议论的很多,因初中教材要求掌握较窄或较浅的内容,甚至于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教材“脱节”现象,从而影响到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中,要引导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定义,几项注意”,更不能以题海战术来取代。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数学学习。由于高中阶段给出的概念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充分利用初中学过的数学概念与高中概念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如:初中阶段讲解锐角三角函数时,主要通过直角三角形边的比值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而高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来定义的,造成高中学生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时,受到初中学习的思维定势,用定义解题时只看到锐角,还不能推广到任意角,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引入、表示、性质和应用等各阶段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景,并应用好书中的例子,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身体验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深刻,在理解基础上才容易记住概念。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结合点剖析
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定理采用描述性定义,而高中数学要求对数学概念、定理采用严格的定义与推导。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范围变广,理论性强。而高一数学大部分知识都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教材不熟悉,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认真研读实施新课程后的初高中教材及课程标准,对初中知识有所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来探究新知识。如:初中学的锐角三角函数仅仅限于直角三角形中,而高一的三角函数讲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难度突然增大,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教材,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过渡到高中知识来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梯度的把握
初中教材内容简单,知识难度不大,要求低,学生容易理解,此外课时多,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突破难点。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难度大、要求高、课时少,即使是教学重点内容,老师也没有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加深讲解。初中教材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关,比较直观,学生一般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根据高中教材特点,我们不能用过高的要求来对待高一的数学教学,在高一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知识铺垫,找到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点,有意识地分散难点,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形成新知识。如:初中阶段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梯子的倾斜程度来引入,通过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来刻画的;而高中的三角函数用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来表示,概念范围扩大,并且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因此,讲解数学核心概念、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时,要让他们有反复接触的机会,从中获得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体验它们形成的过程,真正领悟数学核心概念、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特征,不追求“一步到位”,应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阅读初感;顺守;反刍;织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20-03
【作者简介】许惠芳,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小学高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教科研带头人。
阅读初感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言语图式等,在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对语言材料产生的最原初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个体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和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对文本的价值判断”[1]。儿童阅读初感是指以儿童独特的眼光,在未经他人干预的情况下,调动自身原有的言语、情感、生活等经验,在自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以想象、思考为主的审美行为。
一、儿童阅读初感的特征认识
1.直感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儿童的认知、对书本知识的吸纳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儿童阅读初感中形成的人物形象、事物特征、事件描述等,通常是泛概念化的,文中丰富的描写在他们眼中大多成了“这个人真伟大”“这里的景色真美”“这件事让人感动”,这种直觉且模糊的表达是由于儿童词汇量不足、个人经历不多、感知不够细腻、思考欠缺深度等原因造成的。
2.形象性与投射性的融合。
儿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可触及的人、事、物等具体形象,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文本情境中的一员,在角色的置入想象中,投射进自己的情感,实现个性化的理解。从形象的初步了解,到思考、经验、情感等全方位的角色投射,再到形象的逐步树立,这就是儿童阅读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3.非系统性与非理性的不断生成。
儿童难于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内涵,成人眼中的神圣、信仰、气节等,文本传递的深刻内涵往往会被儿童同化成活泼、顽皮、亲近自然、生活化的某种已知,这就是儿童阅读。这样的阅读感受中包含的直觉、灵感、激情等因素往往是零散且无法进入理性系统的,这些真实而又不可回避的存在恰恰体现了儿童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吸引着儿童沉潜于阅读之中。
二、儿童阅读初感之于儿童的意义
1.潜生自信愉悦的阅读体验。
儿童视阈下的阅读初感需要以一种“信仰儿童”的姿态去冲破教师独语的障壁和部分儿童话语霸权的藩篱,尊重和珍视每一个儿童的阅读初感,使每一个儿童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阅读表达中来,将评价的关注点聚焦在儿童的情感体验、阅读投入度上,有助于创设一个平等、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从而产生学习愉悦,对自主阅读充满信心。
2.育养顺天致性的阅读思维。
儿童阅读初感是儿童个性化阅读最初、最直接、最纯粹的显现,代表着儿童思考的痕迹。把儿童阅读初感作为开展阅读教学的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儿童学习起点的,教学过程中再将儿童阅读初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作为教学契机,顺势而导,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知识的意义建构。
3.指向“下一次”的阅读意义。
儿童的阅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次”的阅读是为了“下一次”“更下一次”的阅读,从而走向生活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珍视儿童阅读初感在实现“这一次”阅读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初感的知识串联、思维碰撞等,能不断激活儿童的阅读期待,更指向“下一次”自觉的阅读。
三、儿童阅读初感的育养策略
1.“顺守”――给予初感倾吐的空间。
初感中潜藏着学生开始阅读的第一份思想,顺势而守,依势而导,“顺守”体现了教师对儿童阅读初感悦纳的胸怀与执着的态度。
(1)基于学生表达的“散点”设计
通常,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会将一个个教学环节安排得很严谨,问题、引导、过渡、媒体等环环相扣,这样精细的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拘囿于教学流程、忽略学生生成。在课堂中可以尝试进行“散点”设计,即以文本解读为x轴,学生发展为y轴,预设多个机动的教学生长点,在学生初感交流过程中随机介入。“散点”设计时首先应注意,适当忽略文本深度,以学生表达为主;其次,若预设的教学生长点不能与学生的初感形成串联,应果断予以舍弃;第三,生长点介入不宜过多;第四,必须注重初感交流后的篇感回归,将学生初感、文本的独特细节、表达方式等都纳入到符合文体特点的系列之中。
(2)基于思维尊重的积极倾听
“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2]首先,教师要抛却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以及预设的教学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儿童的初感表达中来。其次,教师需要掌握和使用一系列的技巧使倾听变得有效,如心理学家加勒特、萨德克等验证的七种行为技巧:“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空间位置、沉默、简短的语言认同和概括”[3]。第三,教师应移情式地步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了解学生表达的意思所在,以便于敏锐地从中提取信息,更好地为指导学生阅读服务。
(3)基于心理契约的伙伴分享
非小班化的课堂上,可以通过建立拥有一定心理契约的伙伴互助组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初感表达。“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假设与主观约定,它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纯粹的、真正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对相对方应然取向的自我设定。”[4]这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理论。“伙伴分享”中的心理契约是一种基于师生、生生团队共同意愿的不成文的约定,通过交流的热情、倾听的投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内隐性的情感来表现。在借助学生的主观意愿来建构、维护心理契约的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反馈“伙伴分享”中的参与率和参与态度、回应与倾听的效果等对心理契约进行维护,以达到分享的互惠性。
2.“反刍”――赋予初感现实的意义。
“反刍”是让学生对所交流的初感信息进行回顾,深入学生表达的精妙之处,切实有效地推进生生对话,更积极自主地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1)精彩再现――“反刍”的基本形态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顾他人的精彩表达,展开复述,予以强调:“这位同学的一个词语用得特别妙,你发现了吗?”“他表达的观点老师特别赞同,谁能再强调一下?”“他的话语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你听出来了吗?谁能来分解表达一下?”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一方面,利用这种形式对精彩的表达进行转述是对交流者最好的赞美;另一方面,“温故”“流连”在“精彩”之中,不仅能考查学生倾听的投入度,还能锻炼学生迅速检索“优秀”的能力,将他人表达中的“优秀”汇入自身语言发展的“流”里,能更好地实现语言建构,提升阅读能力。
(2)经验归总――“反刍”的变式提升
随着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初感交流的语言中会越来越深地潜入文章感受之法、言语表达之法,引导学生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尝试对初感表达进行归总,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如在苏教版五下教材《大江保卫战》的初感交流过程中,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归总:
盖亦华:“几十万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这句话中作者不用“前进”而用“挺进”一词,让我感受到面对灾情毫不畏惧。
陶瑜婧:盖亦华能抓住关键词来换词比较,这个方法真好。
邓屹岩:黄晓文“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鲜血涌了出来”可见伤口有多深,我有一次也被铁钉扎到,还没流血呢,到第二天仍然觉得疼,可是黄晓文还是全然不顾,真是舍生忘死!
吴舒悦:我没被铁钉扎过,我是被文具盒砸了一下手指头,都说十指连心,脚也连着心哪,黄晓文当时的痛一定无法想象……
魏愉尧:刚刚几位同学都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来说自己的理解,我们都应该学会这种方法。
关键词解读、换词对比、拓展想象、联系亲身经历、关注特殊表达方式等文章感悟之法在学生的初感表达中越来越清晰,不是诱导,不是强加,而是点醒,学生在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中,实现了阅读思考力、自主学习力的提升。
3.“织网”――寻找初感延展的方向。
“织网”就是把学生零碎、无序、个性的阅读初感“编织”起来,探索共性,形成序列,从而形成指向更广阔的儿童阅读生活、儿童文化生活的意义网络。
(1)串联“旧知”,渐入初感丰厚佳境
“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时,会不断地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遇到的新知识产生联系。”[5]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领域时的发现。我们应在学生的初感表达后,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激活和运用能够支持新一轮阅读的旧知。
如在分享苏教版五下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初感时,有学生就抓住“飞来横祸”感受到司马迁遭受了人生最大的厄运。我适时提醒,像司马迁一样遭受厄运的人物学过不少,学生马上联系到谈迁(苏教版五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苏教版五上《诺贝尔》)等,通过对这些学过的同类人物知识背景的唤醒,使学生对司马迁的坚定信念、不屈精神的理解更顺畅。异同思考比照,为深入阅读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做好了情感铺垫和迁移储备。
这样的顺势串联,使新旧知识得到会通,学生潜藏于初感中的语感修养,如语言感应力、悬揣力、触发力等,也被同时激活并得到锻炼、提升。
(2)链接“生活”,走向阅读自觉状态
下图是一张“阅读循环”的图表,“它串联了阅读行为中的每一个环节”。[6]透过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窥见生活阅读的一些本质特征,如阅读环境、阅读兴趣、分享习惯等,这些才是促成阅读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精读指导,更何况,随着“好想再读一次”的愿望变成行为的时候,学生的初感就会渐变成“深感”。正如朱熹“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之法,才是内需驱动下最适合学生自己的“生活阅读”之法,才是学生语言发展不竭的源头。
尊重、珍视儿童阅读初感,打破“儿童阅读初感必定肤浅”的固化思维,抛却“儿童阅读初感无用,不能实现语言发展”的杞忧,摆脱儿童初感放任交流的“孤独表达”,以“顺守”之姿,引导儿童对初感“反刍”“织网”,定能实现儿童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重构起指向儿童意义的阅读新图景。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1.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美]威廉・威伦,等。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8-11.
[5]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4.
关键词:思想品德 导入因子 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要掌握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教学环节中最重要一环节就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序,如同电影“序幕”。好的引导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兴趣大门开启了,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对整堂课的作用却很大,一个优秀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会重视导入的短暂几分钟,根据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最优导入要注意以下因子。
一、趣味性因子
1.用有趣味性的故事入题。针对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开扩思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认真安静的听讲故事的同时,用实例证明了要学习的内容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时,我给同学们先讲“苏武牧羊”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故事中后,再让学生感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
2.用娱乐性游戏开头。初中生虽已告别童年时期,但对游戏仍然喜爱,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运用于场景性强的内容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3.用漫画开启。漫画具有幽默、形象和哲理性。而思想品德概念和原理抽象,理论性和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学起来常感到吃力、枯燥。因此教师在导入运用漫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让学生学习既轻松又易懂,又能让教师教学自然、深入浅出。
4.用表演引入。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更注重思维能力的感性认识。课前教师编制微型小品用到课本内容,教师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这一种导课方式是初中学生较喜闻乐见的,这种导课形式气氛热烈,新鲜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时,以法律家族集会的方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民法、宪法、刑法等,然后再做出各自职责,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化。
二、时代性因子
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而言,其突出特征便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收集当今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将新的形势、政策、方针、时事等融入课堂导入。笔者在讲述初一“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课题时是这样导入的:“当前,巴基斯坦哈巴斯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以色列领导人沙龙疾病缠身,使一度蒙胧上战争阴影的中东形势更扑朔迷离。世界人民都渴望持久和平,渴望促进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那么,通过这一节课学习,我们便对当今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引思性因子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但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智能因素影响学生认知之外,还包括那些对认知过程起着启动、定向、维持、强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这一框题时,我就向学生提出疑问:“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你们是否感受到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呢?”以此抛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见,教师在上课始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积极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因此,我们在导入时,设计的导语必具有一定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疑问、探究,激发学生的灵感、智慧、激情和创新性,让学生感悟出道理,并激发他们道德践行的欲望。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指向性因子
初中思想品德要坚持指向性这一基本原则,要做到:(1)导入与课堂教学内容要有密切联系,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老师和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标。(2)情感投入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基调,教学过程也是情感沟通的过程,只有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才能让教学过程达成情感共识,如我们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课前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通过走访、观察我们的校园、街道有哪些环境问题?导入新课时我请两个小组作介绍,我进行引导,同学们初步认识到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入就直接指向了教学内容。
五、衔接性因子
新课导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教师不妨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前后知识的贯通感。如笔者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中讲解初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课题时引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述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原有知识,激发了探索新知的兴趣,又对教材知识体系、内容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乐感性因子
课堂上,往往会造成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总是心情紧张,思想压抑。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气氛,很难开展教学的活动。在导入中可播放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歌曲,一能形成轻松、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二能使教学配合得和谐默契,师生情感协调比较和谐,又能感悟新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师;学生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加上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被推上教育的舞台。因此,我们的语文首当其冲地接受这一新事物。其实情感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我们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其地位。确切地给情感教育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情感教育其实是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同时每一次的情感教育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教师不能盲目地教学,而要有选择、有目的地教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相当感彩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是一大帮助。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来提高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多,尽管多数教师都认为情感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使得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导致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应试方面的教育,这样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越来越少。(2)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没有目的性的,往往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并没有准备一定的素材,这种不正式的素质教育只能达到一般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在学生的忽视中逐渐消失。(3)有些教师确实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教育,可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又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是站在一个长者的角度进行劝导,但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根本听不进这种教育,所以教师的教育业根本达到不想要的效果。
二、情感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多半听不进父母的教育。有时候教师一个小小的提醒就有可能挽救一颗小树苗。情感教育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是对于学生自己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做人做事,人际关系方面;还有就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三个方面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将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青少年需要温暖,这种温暖不仅仅是来自父母的,教师的情感教育也可能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逐渐走出自己的思想极端。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方法探究
1.情感融入很重要
情感融入是指教师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用过多华丽的词语来提升情感,有时候一些普普通通的语言更能影响学生。比如,教师在讲一些关于梦想的话题时,就可以将自己的亲身体会诉说给学生,让学生与自己达成共鸣。教师的真实话语会使学生感觉真实,感觉不是在课堂上,这样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
2.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深入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授一些语文课程时可以根据本文的思想宗旨融入情感教育。比如说,教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童年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不要忘记童年时的单纯,要保留童年时的一些真实,不要被社会上的不和谐现象影响。
3.建立情景,升华情感
建立情景,升华情感是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建立一些情景环境。比如说,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小鸡腿”尼克・胡哲,他的励志故事是很让人感动的。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这些视频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可限量的,同时也能深深地影响学生。
初中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很多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思想左右摇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需要采用方式方法。本文所分析的三种方法将有效地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04).
[2]王春颖。实施情感教育,激活语文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
[4]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