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不过,是不是不太会写感悟?这次为您整理了《廊桥遗梦》:经典中重温旧梦【精选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廊桥遗梦》是一部有关中年人家庭和感情问题的经典影片。该片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场婚外恋情故事,但影片借助画面、音乐和男女主演精湛表演的完美结合把故事里细腻的感情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年人家庭和情感的描述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影片透过对这份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的演绎对爱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诠释:爱,需要长长久久,需要默默奉献,更需要理解与尊重。
[关键词] 《廊桥遗梦》;爱;永恒;责任;理解
《廊桥遗梦》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并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的影片,曾一度在中国掀起了“廊桥热”。至今2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关注依然未减,堪称是一部关于爱情与责任的经典之作。该片曾被评为1995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1995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96年入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男主人公由好莱坞老牌影星“城市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演,同时他还是该片的导演,这是伊斯特伍德自编自导的第十六部影片。女主人公由美国首席演技派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这两位资深演员在片中的出色表现,为影片增添了无穷魅力。该片以其对中年人家庭和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而得到观众的认同,影片所揭示的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与情感平衡问题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普遍关注。人世间最让人值得珍惜与苦恼的莫过于爱情,人要在社会中生存,要承担起这样那样的责任,对于爱,同样也要负起责任。当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做出选择很困难,有人会为了爱情放弃责任,有人会为了负起责任而牺牲爱情。情感与伦理的碰撞是人世间几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话题,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是选择自由的爱情,还是选择对家庭的责任?《廊桥遗梦》这部影片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并对爱做了真正意义上的诠释。
爱是长久――恒久不变的爱
小说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出生于意大利,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嫁给了美国退伍军人理查德,来到一个只讲生存耕作不讲诗不讲情爱的乡村。在每一天家庭的琐事中,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她渐渐失去自我,生活乏味,毫无生机可言!原有的梦想与激情也渐渐消失。就在此刻,身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的男主人公罗伯特走进了她的世界。1965年的一天,丈夫理查德带着一对儿女卡洛琳和迈克去了集市参加农业博览会,妻子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拥有4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意外地遇见一位迷路的摄影师罗伯特,闲聊中两人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个乡村农场女主人,平淡的生活让她渴望生活中出现点什么变化;一个牛仔,喜欢四处漂泊的牛仔,看似这是一个老套的中年男女婚外恋的故事。任何文化里,婚外恋情都是为人所鄙视的,但他们不是俗套的相逢,不是寂寞空虚时的彼此需求,而是真爱,他们爱得如此坚决,至死不渝,四天短暂的相处时光却在他们彼此的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摄影师罗伯特说:他在摄影,在到处走动,仿佛所有的这些就是为了在麦迪逊桥相遇。经历过婚姻失败的他本不再在乎婚姻与家庭,可这次,他却想带弗朗西斯卡走,让她陪伴他今后的人生旅程。看来,他是真的爱了;弗朗西斯卡也是,她为爱几度痛苦挣扎。那天晚上,弗朗西斯卡在罗伯特的怀里哭诉着说“带我走”,可以看出她多么渴望摆脱原来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多么希望跟罗伯特走,去过一种富有激情的生活,因为那才是她原来梦想的生活。可是在现实面前她又变得无奈,最终为了两个孩子还有无辜的丈夫她选择了留下,继续过着平淡乏味的农村生活。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味着她要放弃爱情,而是把这份爱珍藏在心底。
时间也证明了他们的真爱。罗伯特选择了在终老之后来陪伴她,既然生前不能相伴,他选择离世后去美丽的麦迪逊桥畔与弗朗西斯卡相伴。去世的罗伯特把他保存的记忆送还给了她,他保存着弗朗西斯卡写的纸条,还有在弗朗西斯卡的村庄时的照片,并做成了画册,还有弗朗西斯卡送给他的项链,还有他手上的银镯子,还有他宝贝的相机,甚至是他所有的遗产。这些物品无一不寄托着他对弗朗西斯卡的思念与爱恋。多少年来,甚至在丈夫过世后,弗朗西斯卡一直不肯离开农场半步,因为她在等待罗伯特,她怕他来了找不到她。她把感情放在心里,并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她说:“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她活着的时候把爱给了家人,死了以后,她要与罗伯特在一起,要求子女把她的骨灰撒在那座麦迪逊桥下。
他们只相守了四天,却在短暂的四天里经历了爱情的整个过程:最初的吸引,交谈的愉悦,身心的激荡,选择的苦闷与分离的伤痛,短短四天的相互拥有,却延续成了一生的等待。他们之间的爱虽没有海誓山盟,却更加的刻骨铭心。这是一份一辈子珍藏的爱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正如男主角所说,这样的爱情,一生只会有一次,这也正是影片故事中最感人之处。
爱是奉献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在四天时间碰撞出了轰轰烈烈的爱情火焰。在这四天里,他们超越了责任的束缚和传统的梏桎,找到了几生几世都未必能拥有的真情挚爱。四天时间已过,丈夫和孩子就要回来,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今后他们是天各一方还是终日厮守。当罗伯特请求弗朗西斯卡陪伴他远走天涯时,弗朗西斯卡为了不伤害丈夫和孩子,痛苦挣扎之后断然拒绝,一个人宁愿舍弃梦想的生活继续留在没有一点激情的生活里。大雨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最后的见面可以说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家庭与爱情同时出现在的她的面前,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一方面她渴望爱情,多么希望与她深爱的男人远走高飞,厮守到老,然而此时此刻,面对抉择她并未失去理智,另一个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还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如果自己真的跟着罗伯特走了,那么他的家人就会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冷眼之中。在她眼中,她的丈夫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美国乡村农民,他一生都没有做错过任何事,并且始终爱着自己,如果她这样一走,人们的闲话会把丈夫压垮,离开他是对他的不公平。而她的孩子虽已长大但都还未成年,自己的离去带给他们的伤害是巨大的。卡洛琳只有16岁。她快成年了,要靠自己寻找幸福。而且她会恋爱,很快就会建立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离开对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弗朗西斯卡认为,一个女人一旦结了婚,有了孩子。就意味着她必须对家庭负责任,她必须操持所有的家务,抛弃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尽心尽力地把孩子抚养大,等他们长大,成了家,她的使命才算完成。
虽然她与罗伯特爱得如痴如醉,可是要她离开这个家,离开丈夫和孩子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在她的意识里这样做等于是她亲手把自己的这个家给毁了,所以她只能把对罗伯特的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正如影片旁白所言: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她虽然难以控制对他的思念,可是她也无法放弃家庭的责任,她宁愿把自己的感情深埋心底,也许也只有这样,爱情才不会消失。弗朗西斯卡把爱给了罗伯特,而她自己却默默地为自己的家庭承担起了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她把生命献给她的家,却用余生的时间来思念她深爱的男人。她的爱让人荡气回肠,意味着牺牲、责任和义务。
爱是理解与尊重整部电影随着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打开她的日记本那一刻开始。卡洛琳和迈克姐弟俩,目前的婚姻处在危机之中,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正当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时,突然收到独自住在乡下的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给他们留下的一封长信,深埋在她心底的这段感情秘密让姐弟俩又惊讶又愤怒。但当他们知道母亲年轻时也有她自己的梦想,可为了家庭她舍弃了能够实现梦想生活的机会,只能把这份爱情和梦想深埋心底,成为永远的秘密时,兄妹俩为母亲所作出的牺牲而感动,并被母亲与罗伯特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打动,开始同情并理解自己的母亲,同时,他们也开始珍视各自目前的家庭,放弃了草率离婚的打算,两代人的爱情生活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弗朗西斯卡死后,儿女尊重她的遗愿,将她的骨灰撒入廊桥下,这也体现出子女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感激母亲为他们所做的牺牲。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病危时,他拉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知道你有你自己的梦想,我很抱歉)●(,没有让你实现,但你知道我有多爱你么?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是多么深爱着他的妻子。这说明丈夫一直以来对她与罗伯特之间的感情也有所了解,但他也选择了沉默,而且他不认为自己的妻子做了什么丢颜面的事。透过他临终前的话我们能感受到他也深知妻子为了自己和家庭所做的牺牲。相信有了丈夫与子女的理解,弗朗西斯卡的牺牲再多也是值得的了。
除了得到丈夫和子女的理解,弗朗西斯卡还得到了罗伯特的理解与尊重。轰轰烈烈的四天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罗伯特希望弗朗西斯卡能够陪伴他度过剩下的人生旅程。在商讨如何走向以后的争吵中,罗伯特对弗朗西斯卡说道:“我游遍世界各地,作为一名摄影师,就是为了来到这里,为了与你相遇!”。面对艰难的选择,弗朗西斯卡真的很难回答,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做出要留下来的决定,这让罗伯特无比痛苦、失望,但他还是表示尊重她的决定,在他们分手之后,罗伯特再也没有与她联系,虽然他很想,只是他不愿意打扰他们的生活,从而给她造成困扰。他认为“爱就是尊重”,纵然爱的火焰在他心中炽烈地燃烧,但他还是从此一个人怀着对她的思念,独自漂泊,直至生命的终结,所以说罗伯特在尊重弗朗西斯卡的决定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对他的尊重。
在这场凄美的爱情故事中,理智战胜情感,责任胜过爱情。相恋的两个人虽没能生活到一起,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却此生未断。对于罗伯特来说爱就是尊重,对弗朗西斯卡的深爱足以支撑他继续漂泊直至终老。对弗朗西斯卡来说,爱意味着牺牲、责任与理解。她最终选择把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珍藏心底,给远方深爱的罗伯特以思念,给身边的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它的背后是责任和义务,爱,需要长长久久,需要无私奉献,更需要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武晓燕。现代西方的爱情与伦理价值取向――电影《廊桥遗梦》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8(02).
[2] 邵明霞。对《廊桥遗梦》中女权主义的再思考[J].电影文学,2008(16).
[3] 邓经武。《 廊桥遗梦》的文化价值取向[J].成都大学学报,2000(04).
[作者简介] 刘向利(1974― ),女,河北邯郸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英美文化;甄雪艳(1976― ),女,河北保定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 要] 电影《廊桥遗梦》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摄影师罗伯特与农庄已婚妇人弗朗西斯卡在一次偶然邂逅中产生的田园诗一般的爱情。鲜明而细腻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性格特征。电影最终以两人分手为结局,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实现了从叛离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回归。影片塑造的梦一般的爱恋令人沉醉,就此引出的爱情与婚姻的现实问题亦发人深省。
[关键词] 《廊桥遗梦》;浪漫主义;爱情;性格特征;现实主义
一座桥、两个人、四昼夜、一个梦,这便是《廊桥遗梦》所讲述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在一个小镇,寻访廊桥的途中,意外邂逅了生活在农庄的已婚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两人心性相引,情趣相投,在四天四夜之中,演绎了魂梦相系一生的刻骨之爱。之后便是22年的无尽相思,直至终老。美国摄影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用三天三夜完成的这部构思并不复杂、情节也并不曲折的小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廊桥遗梦》至今已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发行量亦超过1 200万册。[1]在这样一个文学与电影联系如此紧密的时代,影响波及如此广泛的一部小说,没有理由被排斥在电影这个梦工厂的金色大门之外。小说出版3年后便被搬上了银幕,由美国影坛的“城市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该片于1995年与观众见面,并跻身于该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佳影片之列。这部既为美国社会主流观念所容纳又有某些叛逆风格的电影,给观众带来声色光影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情感与婚姻问题的深刻思考。《廊桥遗梦》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艺术经典之作。至今重温经典,倍感廊桥之美常新。
一、浪漫的诗意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浪漫如诗一般的爱情更是无数人向往的情感归宿。在《廊桥遗梦》中,几乎囊括了所有与浪漫爱情相关联的元素,无不令观众所神往。
首先,从人物上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外形俊朗,身材修长,留着灰白的长发,穿着宽松的衬衫和天蓝色的牛仔裤,将主人公罗伯特那既有简练的风度又富有成熟男人的沧桑感表现得极为出色。而饰演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则成熟知性,有着红棕色的长发和一副“优美而有活力”的身材。这不但很好地表现了原著所描绘的主人公的体貌,也同时在视觉上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
其次,从情节上看。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偶然邂逅、一见钟情以及昙花一现。这些无不透射出令人心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前,他们的生命几乎不可能出现任何的交集。男主人公过着流浪一般的旅行生活,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女主人公则在一个宁静的小镇,过着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农庄生活。但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和未知性。这通常是富于幻想和浪漫情怀的人经常期盼的场面——生命中一次美丽的邂逅。接下来便是男女主人公的一见钟情。这又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浪漫主题。弗朗西斯卡说:“我看了他不到五秒钟就知道我要他。”在平淡的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否认曾经幻想着自己的生命里出现这样的时刻。但这样的事情距离现实又太远了,于是人们转而期望看到这样的图景出现于眼前,借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补偿与内心的满足感。于是,电影把梦变成现实,成全了幻想。但诗一般的爱情往往是与平凡的生活所不相容的。很难想象,如果男女主人公终于生活在一起,厮守终身的话,他们的爱如何还会像这几天几夜一样,一直将这种浓烈的激情保持下去。诗意的爱情,就像一首诗。它来自诗人头脑中一瞬间的灵感,这一瞬间很快就会流逝。全因这样才见其珍贵。而诗被记录下来,却正是用来回味与重温那灵感突现的时刻。因此,只有短暂的才是最美的,只有暂时的才是永恒的。这种爱注定只能昙花一现。这恐怕当属影片浪漫主义情怀最极致的体现。
最后,从影片所铺陈的环境中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田园小镇。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自然来说无异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洗劫运动。特别是二战后的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和科技发展极为迅猛。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开始自我反思,并对美国社会模式产生了怀疑。于是很多青年选择了对主流生活方式的疏离与反叛。离开城市的“愤怒与喧嚣”,在路上重新寻找属于个体的精神家园。田园生活宁静的氛围,广袤的土地与天空,往往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向往。田园小镇正契合了这种社会心理。偏僻的乡村和古老的廊桥,只有这里才能生发出天然的、纯洁的爱情。虽然,这样的浪漫主义带有一些消极的、忧伤的情调,但它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此外,影片中红漆斑驳的桥、静静的小河、罗伯特送给弗朗西斯卡的黄束、吉他、夕阳、白兰地酒、小小的床头灯……给影片又进一步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二、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反叛性人物性格
只有浪漫的爱情,却失于表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显然也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罗伯特崇尚个体对于群体的独立性, 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与价值。这也是美国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有许多人都与罗伯特一样,对现实生活采取蔑视和反叛的态度。他们选择自我放逐,通过忽视主流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或逃避或展示反叛。罗伯特便是这样的典型,切合了社会心理。进而,观众对他的接受也从外表进入内在的精神层面。他以一个孤独的旅人出现,从事自由职业,没有了家庭。从身体到心灵都无所依存地在旅途中漫步,寻找归属。在遇到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时,他被她的美丽和气质所打动,没有任何爱情之外的理由,对她心生情愫,也没有对弗朗西斯卡是个已婚女人的现状有过多的顾虑,并决定“待在这里,或者城里,你家里人回来后,我直接跟你丈夫谈”。他想要“两人都进入对方生命的体内”,并与弗朗西斯卡“一起走四方”。而他的请求在弗朗西斯卡以家庭责任为由,受到拒绝后,他几次想打断她的话, 却欲言又止。他选择尊重对方的决定,将自己的感情埋在心底。可见,罗伯特不但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也同时又具有尊重他人选择自由的品格。这些影片都给予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