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书馆作为中医书籍保存、整理和利用的服务机构,其通过绿色建设、节能减排和馆员“低碳”意识培养等措施,建立中医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1]
1 中医图书馆的低碳理念
1.1 中医图书馆“低碳”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医图书馆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图书馆建设能耗不断增加。目前,中国石化资源价格的大幅增长严重冲击了高碳经济价格体系,并造成中医图书馆建设成本的不断增加。中医图书馆必须以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才能满足控制全球变暖的要求。因此,中医图书馆低碳发展成为未来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和政治的焦点之一。中医图书馆低碳发展符合中国政府的低碳经济科学规划,保证了中医图书馆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低碳已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很多行业都被冠以“低碳”。例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文化”和“低碳交通”等。中医图书馆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谋求发展、寻找出路和持续创新,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医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其单位面积人口密度非常大,人均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比一般场所大。同时,中医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电能消耗、工作人员和读者对水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大。因此,中医图书馆应该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1.2 中医图书馆的“低碳”管理理念
中医图书馆应该遵循环保、低碳和节能的原则,进行图书馆建设、管理和使用,并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图书馆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医图书馆要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绿色、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环保和健康的图书馆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采用e-mail进行通信,减少传真、复印和打印机的使用率。同时,中医图书馆采取旧书循环利用的方式,节省资源的消耗。中医图书馆可以通过无纸化办公、网络化通信和个性化服务,加强数字换图书馆建设,降低中医图书馆的能源消耗。中医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低碳”意识的培养,并利用工作人员向读者传达“低碳”意识。
2 加强中医图书馆的“低碳”运行
2.1 加强经费的管理
中医图书馆中电子资源和纸质图书的能源消耗最大,其合理、有效和充分地采购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成为“低碳”运行的主要环节。中医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和在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沟通,充分地了解各类人员的需求,并进行科学地论证,以此提高购书经济的利用率,避免出现经费浪费。中医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利用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效益,又可以满足在校师生的各种要求。
2.2 提供在线参考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形式。中医图书馆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以及在线检索技术,为在校师生营造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环境。例如,中医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e-mail、qq、msn等即时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传送文件、在线通讯和交流。在线参考咨询服务既节省了中医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节省了在校师生检索成本,又提高了中医数字信息的传递和使用效率。另外,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知识挖掘等深层次文献服务,进一步提供文献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师生使用电脑的时间,符合中医图书馆“低碳”对能耗降低的发展要求。因此,中医图书馆提供的在线参考服务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保证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水、电管理
中医图书馆是高校用电大户,其为了保证照明必须进行长时间供电。中医图书馆可以将阅览室和自习室设置在南面,让自然光代替人工光源。同时,图书馆馆员可以打开部分电灯,并养成人走灯灭的习惯。另外,图书馆大量使用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对电能消耗比较大。据统计,普通计算机的功耗在300~500w之间。如果一天开机13h,每个月的耗电量大约为156kwh,而计算机在睡眠状态下的能耗约为11.5w。[3]因此,中医图书馆的计算机,应该进行休眠和待机设置,并在关闭计算机以后将电源拔掉。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养成勤关打印机、音箱、显示器、取暖设备和降温设备的习惯,并将图书馆设备调节到额定功率。中医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经常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所以需要将水龙头更换为感应型。另外,中医图书馆应该保持图书馆卫生、清洁,并注意卫生间的节水问题。中医图书馆员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主要包括洗拖布、抹布时,尽量使用水桶,而不能直接打开水龙头进行冲洗,以此提高图书馆水资源的利用率。
2.4 注重中医图书馆“低碳”材料的运用
随着中医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医图书馆建设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建设材料的使用方面。中医图书馆依据国家政策、学校法案和图书馆规章,对图书馆进行设计,保持图书馆的干燥、通风采光和隔音。同时。中医图书馆还有大量利用先进的节能绿色材料,并积极利用自然光源、自然风等再生能源,降低图书馆对能源的消耗。另外,中医图书馆在选购建筑材料方面,大量采购节能、低耗、无污染、绿色的节能环保材料,并保持图书馆内部装饰的自然,以此实现图书馆内部材料运用符合国家标准,保证了图书馆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自建馆以来,该馆在本校教学、科研和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可使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1000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展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药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约5000余份。展陈包括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动物展览橱窗两部分。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近600种、1500多份中药标本,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展示内容以历代医药学文物为主,采用文字、图画、图表、模型等手段,再现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已展出医药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医书等1000余件(种)。共收藏历代医史文物93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其中有扁鹊行医图(汉代画像石)、历代名医塑像、沙盘模型、仿清光绪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用具、明版医药书籍等。为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博物馆新近开设了中药手工坊,可以自行制作中药香囊和中药饮片贴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展厅里汇聚着中药的精华,从药用植物的标本到中药饮片,从药材实物到丸散成药,让参观者目不暇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推动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地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
电话:
86-010-64286835
89-010-64286845
公交路线:
1 ,地铁:5号线到和平西桥站B出口下车,13号线到光熙门站下。
2, 117、300路、内环快车、367、464、479、547、601、607、641、671、75、847、95、特8路内环、特8路外环、运通104到和平东桥站下。
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高等院校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博物馆已超过110个,还有不少高校正在积极兴建或筹建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按学科特点可分为历史考古、音乐艺术、交通运输、纺织服装、中医中药、海洋生物、地质、航空、印刷、农业、昆虫及民族等门类。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博物馆类型比较单一的缺陷,涉及面宽,专业性强,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互补充,但又因其任务和性质深藏在校园里。为此,国家教育部2001年5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中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里设立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拟对近20个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从而使大学博物馆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2002年6月,教育部在第一期建设中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我校成为第一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主要得益于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将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校中医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自1990年开馆以来,先后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数十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及驻华使节、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外国的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及大量的国内观众、学者和学生来馆参观。因此,我校博物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基本架构及内容
如前所述,我校博物馆是集中医、中药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馆内收藏丰富,展出内容系统。我校实体博物馆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千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展示大厅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医药文物、书画、图表、模型及文字真实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为后人构建了一条通达古今的长廊。光看斑驳的铜锈,拂掉残石上的封尘,游览简断编绝的残卷,也许您能依稀看到中医药学筚路蓝缕的艰辛草创,看到前辈名医薪火递传的伟大业绩,看到中医药学走过的光辉历程;中药部由中药综合展厅、药用植物标本室、中药材标本室等组成,共收藏各类中药标本约8000种,近40000份,并对常用药材的来源、饮片乃至功效都做了详尽介绍。长期以来,我馆受场地、时间等因素限制,馆藏文物、标本、医籍等珍贵资源并不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博物馆融入了科技、智能的色彩――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建成后,不仅提高了中医药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仅实现了中药资源的共享,也成为宣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根据我馆藏品及布展特点,我们与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我校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内容和目标,意在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医药特点、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中医药博物馆的特色通过网络技术展现出来。设计方案以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标本为主,兼收其他重要中医药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从结构设计上打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框架,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数字手段。特色是以数据库为展示的基础,将其作为扩展博物馆教育深度与广度的灵魂元素,包括完整的图片与文字解说,展示时观众可经由点选版面的图片或文字直接连接数据库,以数据库的呈现格式为展示主体,让数据库支持所要展示的内容,简化展示设计并立即显示展品的深层资料。
下图表示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具体建设内容:
其中:
1、中国医学史主要包括:
(1)医史虚拟展厅:以场景、橱窗与主要文物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向登陆网站的观众概括介绍祖国医学的发展及医药文物。
(2)医史长廊:在虚拟场景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医药文物、绘画、碑帖和图片等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历程。
(3)历代医家: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重点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出现的医药学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成就。这部分将从人物角度介绍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力求突出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4)馆藏展品:精选具有特点的馆藏文物,以二维或三维技术手段处理,详细介绍馆藏医药文物及细部特征。
(5)珍本医籍: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在二期完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该数据库将重点介绍重要的中医药典籍的年代、版本及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少数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医疗手段和用药经验。这部分重点介绍了藏医、蒙医和维医,其中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介绍了蒙医和维医的医疗方法。
(7)中外医学交流:我国自秦、汉以来陆续同亚洲、欧洲、非洲多国开始了医药交流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中医药交流更加广泛。这部分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防病治病、保健中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医药在我国的应用等。
2、中药主页包括:
(1)中药虚拟展厅:利用场景、橱窗与主要中药标本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向登陆网站的观众概括介绍若干种中药。
(2)中药基础知识:用图片、文字并配以动漫,简单明了地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及中药的产地、炮制、性能、配伍、用药禁忌、储藏、中药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3)馆藏标本:一期建设中共收录了近600种中药。为了使来访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到要了解的药物,我们提供了30多种不同途径的查询方法。
(4)常用中药材标本:按照中药的临床应用,将550种常用中药材依照功用、主治分为20类,并对每一类药物的性能、配伍、用量、禁忌及来源、植物、饮片等做了一定介绍。
(5)地道药材:中药的优劣与其产地、生长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特定产地的药材习惯称之为“地道药材”这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各省区的地道药材以及地道药材的历史沿革、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等特点。
(6)中药的故事: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中药的趣闻轶事,这里将以连环画、文字、图片等方式讲述中药的传说故事。
(7)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中药中不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我国自古就有“药 食同源”的说法。这里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的来源、功效、药膳的做法及适应症等,使大家获得更多的保健知识。
3展示设计理念及应用
数字博物馆具有空间穿透性,在展示设计上还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学科,其艺术效果取决于开发者的构图创意和艺术设计。我馆在设计构建上融合了知识与艺术的表现形式,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的有机结合,由多个传统文化形式要素构成,整体视觉造型优美、古雅大方,格调清新又富有时代感,寓意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具有博大的发展空间。页面色彩清新,主色来自中国青绿山水的色彩、青铜绿色及其邻近色,既有中国人的审美特色又有历史感,含有自然、生命力、环保、和谐等品质,同时也具有中国文化的某种特质,形色兼备,切合主题。旋转的阴阳鱼表示它卷进了天地自然的万千现象,代表生命力的生生不息,太极至阴阳五行的理论亦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此构成的主题寓意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术理念。博物馆收藏的广博与发展的恒远空间,体现了博物馆探究与收藏医药相关文物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中医药核心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思想。
数字化博物馆以数据库为基础,配以虚拟场景的应用、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同时穿插影视作品及flas、视频技术、虚拟三维的应用,充分体现本馆在设计上的科学性、生动性和艺术性。通过多媒体艺术表达形式,传递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再现了医学家的文化修养,体现了他们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讲究医德,以“济世活人”为宗旨的优良传统;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国医学”得到了保护,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家中饱览博物馆文物将不再是梦想;想要一睹古代医学家的故里、遗迹以及地下出土的有关医药的文物器具、帛书、竹木简、善本医书,欣赏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您也不需要远赴中医药大学及社会,省去了舟车劳顿的人力及时间成本;您可以在网上下载中医药知识相关图片及信息,在数字中医药博物馆中依个人喜好跨越时空任意漫游,对有兴趣的主题深入检索、查询;而对数字博物馆无法提供的信息,您可以使用网络链接到达全世界的数字博物馆搜寻信息:如果某个展览参观到一半失去兴趣,可以随时可以跳出画面,直接寻找有兴趣的主题。
许多博物馆包括我馆的部分藏品因为年代久远,质地变得十分脆弱,展示中必须十分注意光线及温湿度的控制,有些古文物必须隔离保护而无缘与大众见面。数字博物馆可突破这种限制,将古文物外观进行数字化拍摄,在网络上360°呈现在大众面前;利用数字展示特性,甚至可以设计同一主题,使展览无限延伸,小小视频带给您无以伦比的视觉和知识双重享受。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人文哲学与科技智慧的结晶。“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北京人文奥运增光添彩,使中医药国粹的精华走向世界,同时也弘扬了东方文明,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
4数字博物馆与当今教育的紧密联系
博物馆除了加强传统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外,还强化了知识分享及教育传播功能,利用网络传播知识宝库及文化资产到世界各地,成为未来人们取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他们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从中小学生做起。加拿大的学校网工程从1993年开始,而欧盟则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旨在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多项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开发计划。在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日本文部省于1990年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的教育应用;1994年又建立了百校联网工程。
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各地政府都不遗余力加大了教育投入,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这种形式真正突破了学习空间的局限,所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学习者不受职业、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够连接到网络,就好像坐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同时打破了学习时间的局限,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点播适当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所需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