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16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四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30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20xx年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的。愿景和使命是致力于成为行业主导,用户首选的第一竞争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通过建立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对内,打造节点闭环的动态网状组织,对外,构筑开放的平台,成为全球白电行业领先者和规则制定者,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领先者,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品牌。
“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其内涵是:打造产生一流人才的机制和平台,由此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同时,海尔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观念,致力于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适合企业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战略落地,抵御诱惑的基石。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
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
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
“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每个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员工、用户、股东。网络化时代,海尔和分供方、合作方共同组成网络化的组织,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
每个员工通过加入自主经营体与用户建立契约,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从被经营到自主经营,实现“自主,自治,自推动”,这是对人性的充分释放。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是海尔集团建设的重点。经过18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某些优秀部分曾经支撑了集团的高速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某些方面已经成为制约海尔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分析海尔文化,指出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一定对海尔集团和广大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中国企业大有裨益。
短期文化:过度追求指标
海尔集团在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转化为可执行的各项指标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进军世界500强,而衡量世界500强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销售额。因此,追求销售额就成为海尔集团的最终目标(至少从企业员工的角度看是如此)。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第一,销售人员的薪酬完全跟指标挂钩。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配合第二方面,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二,销售人员的晋升、淘汰完全取决于指标的完成情况所体现出来的排名。在完成指标的情况下,一切都好办,比如可以从集团申请更多的广告费、业务费、政策费等。若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指标,则职位直接下降一级。若对各个产品的销售额进行横向排名,连续三个月排在最后一名,则就地免职。
对上面的这种做法形成制度并且长期执行,就使得海尔集团的“短期文化”逐步形成了。只要客户能回款,营销人员就不太关注网络规划,因为网络规划与布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明天是否还在这个岗位上。短期文化直接体现于每月月底为了完成销售额指标而虚开发票的情况。短期文化在营销部门表现比较明显,在其他部门,例如: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也存在相似的情况,甚至有些部门为了完成指标而不惜弄虚作假。
通用电气公司尽管也对员工设定了很高的目标,但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却不仅以是否实现了目标为标准,而是将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若没有完成指标,会充分考虑造成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个人问题,分析该员工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并且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如果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员工以后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样对创新精神是一种抹杀。因此,通用电气的高指标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考核标准。
个人主义,忽视团队文化建设
在个人主义与团队建设方面,海尔集团明显选择了前者。个人主义的形成,也是长期的制度建设的结果。
在海尔集团,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挂具体的指标。没有指标考核的岗位是不需要设立的岗位,没有指标考核的员工是不需要雇用的员工。指标为不同部门的人员以及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员工之间的竞争考核提供了依据。每月的月度例会对不同部门相同级别的人员进行考核。对本月业绩好及业绩差的员工,分别从其个人优秀及较差的角度进行案例剖析,并分别在《海尔报》、《海尔新闻》报道以及在显著位置张贴等形式鼓励或批评个人的行为,而不是从团队的角度进行考核激励。同时,在周例会、日例会上,要对同一部门内部的每位员工进行优劣方面的考核激励。因此,海尔集团内员工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念:只要我个人将我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我就会得到奖励、晋升,集团不会考核我的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在海尔集团实行以市场链为基础的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后,更加剧了这种价值观念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市场链将集团内部的不同流程作为上下工序进行处理: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对上道工序的质量起到闸口作用,并且上道工序所得到的薪酬直接受制于下道工序对其产品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这种做法客观上讲可以提高上道工序的质量,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第一,上下道工序之间的人员关系很紧张;第二,加剧了员工的部门分割意识,将自己部门以及自己的工作作为最高目标,而不会考虑团队合作问题。
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很突出:新产品开发只是产品开发部的事,营销部门以及生产部门的员工很少坐在一起讨论,导致许多新产品并不是消费者所真正需求的,进而导致资源浪费。
骂人文化,减低员工忠诚度
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企业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成功地转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在这方面,海尔集团所做的努力是明显不够的。第一,过长的工作时间使得员工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一周工作六天半,每天早九点到晚九点是很正常的)。
第二,过长的工作时间来源于过大的工作压力,在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念一致并且受到尊重时,员工对于这种工作方式没有什么怨言。但是,在长久的制度建设以及过大的工作压力下,海尔形成了一种“骂人文化”。在员工日益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受到尊重的今天,“骂人文化”使得刚加入集团的大学生在学到海尔管理的内核后,纷纷离开企业。集团无法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员工的价值观念相融合。非式群体文化加剧了这种趋势,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在一起聊天的主题总是抱怨海尔的负激励、高压力以及领导的骂人。对于这种非正式群体文化,没有任何部门进行管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挂这项指标。导致这种非正式群体文化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相背离。
第三,“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许多年轻人以很快的速度登上了较高的管理岗位。但是,职位越高,压力越大,自尊心受到的打击就越大。同时,由于在培训方面海尔主要靠的是师徒制,其他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因此年轻人认为,当他们在海尔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并且整天在领导的“骂人文化”笼罩下,感觉不出个人价值的时候,就会选择跳槽。近年来,海尔的中高层频繁跳槽就是对员工忠诚度低的一个较为真实的反映,如较早的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叶军、较近的空调销售公司总经理、山东销售事业部长刘德辉、空调顾客服务部长王新民以及最近华北二部销售事业部长赵瑞杰的离职等。
优秀人才的频繁离职,会产生三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这些人员大部分跳槽后就职于其他家电企业,做高级管理工作,因此他们会从海尔集团带走许多老部下,从而引起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流失的人才会运用海尔的成功经验逐渐培养自己所就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海尔与竞争对手的差异逐渐缩小,并且这部分人员由于很熟悉海尔的劣势,因此他们会主动规避海尔不成功的做法;第三方面,优秀人才的频繁流失,海尔集团内部就会逐渐形成“庸才沉淀”的人才文化,长此以往,将会使集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投诉文化,轻视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由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水准与顾客事前期望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使顾客的满意度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顾客的期望;二是要从产品与服务两个方面入手。
海尔集团目前做得较好的就是服务,确切地说,在安装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一点可以从海尔集团对服务供应商以及售后经理的考核指标方面得到证实。服务供应商的主要考核指标是:用户满意率、多次维修率以及24小时服务到位率,即在安装的过程中用户的满意情况、当电器出现故障时重新修好所需要的次数以及服务的准时性。而衡量上述三个方面的执行效果的信息来源于电话中心所接收到的顾客投诉信息以及话务员的电话访问情况。售后经理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对投诉信息的处理量及速度,若对投诉信息处理不及时,也会遭到投诉。因此,无论是售后经理还是服务供应商都以自己不被投诉作为最高工作目标,形成了典型的“投诉文化”。当售后经理培养新人的时候,会教导新人:只要你不被投诉,就会拿到全额工资。因此,长期以来,“投诉”文化就绷紧了每一位售后人员的神经。
所以,无论是售后经理还是服务提供商都没有动力去调查顾客到底期望得到什么服务以及所需要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情况,更不用说去调查顾客对产品的满意情况。因此,这种畸形的“投诉文化”正在不断地侵蚀着海尔的竞争力。
卖点炒作,轻视广告文化建设
尽管不同广告的最终目的均是通过提高品牌的美誉度进而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广告策略却带有深深的企业文化烙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家电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长久以来,海尔的广告策略遵循下面的两个原则:第一,从炒作的内容来看,以炒作外观及附加功能为主,炒作的卖点变化很快,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更换炒作卖点,并且卖点的提炼很少考虑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这方面的功能;第二,采用高密度及高频率对某一卖点进行反复炒作。这种做法,在中国处于物质缺乏、追求数量及品质的时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今天追求感情及追求高附加值所带来的满足感的消费者,这种做法却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消费者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越来越需要从广告中得到情感方面的满足。频繁地更换卖点逐渐使消费者无所适从:海尔的核心技术到底在什么地方,是质量还是服务抑或是技术?进而对海尔的品牌产生信任危机。
单赢倾向:经销商始终游移
在对待经销商方面,海尔由于品牌的强大仍然延续了在短缺经济时代的文化传统。更多的时候是将经销商视作“借助海尔品牌发财的工具”。同时,受指标压力的影响,只要经销商能回款,对于经销商所要求的政策都能答应,但是在政策的兑现方面,却很缓慢,给经销商造成一种“忽悠”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经销商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还有,在建立网络的问题方面亦没有充分考虑经销商的利益。因为建立新的网络有回款,为了这笔回款,即使两个网点的距离不超过50米也可以建立。因此,集团没有与经销商形成利益共同体,经销商的忠诚度不断下降,尽管集团很重视终端的建设,但是,缺乏经销商的支持,终端的建设效果会大打折扣。
无论如何,海尔集团是很多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是一家有品牌、有文化的知名企业。但是,经济在飞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到底能够支撑海尔走多远?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海尔在管理上还有一个斜坡球体论。企业就是在斜坡上的一个球体,由于员工的惰性和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这个球体很容易下滑。要想使球体不下滑,就要使球体有支动力,这个支动力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也就是说,你把基础管理要搞好了,要想使球体在斜坡上往上走,就要有种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我们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球体在斜坡上的前进。第一要搞好基层管理;第二要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球体往上走。这是我们海尔的斜坡球体论。清华大学的教授在讲课时称为海尔定律,我们不敢称为定律,我们只叫斜坡球体论。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斜坡球体论,海尔产生了一个日清日高管理法,也就是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跟日清日高管理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像我们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这是第一个层次(观念层)的,是张瑞敏提出来的。我们的业务部门怎么样来落实呢?人力资源开发搞了一个“赛马”机制,把“赛马”机制的办法搞出来,形成制度,在物质层看到人才辈出。我们企业中心把张瑞敏的思想整理一下对员工进行教育时,我们用一种故事,发生在员工身边的一个个事例,对员工进行教育。员工一听这故事,知道了是这么一种道理,我们把他梳理梳理,使它条理化,然后通过我们的报纸传达给员工,来教育员工。我们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是企业把张瑞敏的思想用制度规范,让员工形成共识。
日清日高管理法分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目标系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到年底都要进行方针目标分解。海尔在分解目标过程时坚持这样的观点,不超过竞争对手的目标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定目标的时候。看竞争对手的目标有多大,我们和他有多大的差距,我们怎么样迎头赶上去。在这个方面,我们是借鉴了西方的做法,他们是自己的今天跟别人的今天比,发现自己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己和自己比,我自己的今天同昨天比,是一个纵向的比较,发现比昨天有提高,明年比今年我又更有所进步,往往容易满足。自己跟自己比,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海尔的目标一旦确定,层层分解,一直到每个人。目标一旦确定,各级领导会花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气力,抓目标的实现。你说领导层用百分之百的气力抓不行吗?目标有一个衰减效应,你花百分之百的气力,目标有衰减,最后也可能完成百分之八十。有这么一排人,我是第一个,我趴到第二人的耳朵上说一句话,不让第三个人听到,第二个人知道后再到第三个的耳朵上说,传到第十个人,你问一问你听到一句什么话,这话衰减的不象样了。假如有这么一段话:一只鸟从天空中飞过,鸟粪落在一个步行者头上。他的第二个人怎么说:一架飞机扔下一枚***,将一个步行者炸死了。语言的衰减就这样,目标的衰减也类似于语言的衰减。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必须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气力抓目标,以确保目标完成100%。在海尔,目标就是军令状,考核起来是相当严格的。日清控制系统是目标系统的支持系统。打个比方这一个杯子吧,杯盖就是目标系统,盖要是别掉下来呢,必须有杯支持它。那么杯体就是日清控制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控制系统。日清控制系统,简单的说就是过程,以前我们做工作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现在是既要论结果,也要看过程,我们的工作在控制过程当中走向成功。92年我们在家电行业首家通过了ISO9000论证。我们发现9000论证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加强质量过程的控制。我们在管理上的日清控制和它是不谋而合。日清控制一边写着目标,它要完成哪些未完成的目标,我要控制哪些项目,设备运转情况,质量情况等等。有关的人员要两个小时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及时的汇报。把问题发现在萌芽之中,处理在萌芽之中,不至于使问题成堆。我们的控制讲究是瞬间控制,质量管理上讲PDCA循环,以前我们往往是一个月一个循环周期,一周一个周期。现在在海尔每天就一个PDCA循环,瞬间控制。我们有三句话:第一句,总帐不漏项,就是每个管理者手中都有一本总帐,哪个项目都不漏;第二句,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每件都要落实到人,使企业里面没有死角。人人都管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不管那件事,按照工作职责来,我管到什么样的标准,按照工作标准干;第三句,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你这件事情管的怎么样,是以效果论;一个人表现怎么样,是以考核论,不打印象分。每项工作都量化了一个标准,考核起来相当严格。象我每天做的工作都填个日清表叫自评,完了后放到领导桌子上,第二天早晨上班后,领导把日清卡给打回来了,一看昨天干的怎么样,就清楚了。一个月下来,一个A=2B,B=2C,换算等于多少A、B、C,这就是一个月的考核,是你工资的一个重要依据。海尔的日清考核是天天进行。我听过说海尔经验好是好,就是学不了,日清在海尔天天、月月、年年这么做,这就需要点毅力。海尔不简单。张瑞敏给不简单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一件简单事情,能千百万次的做到位”,这就是不简单。日清没有很高的学问,初中生都会做。绝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很简单的事了。说他不简单是我们天天、月月、年年把他坚持下来了。你的“日清日高”是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我看不是,他不是最先进的,但他是最实用的。最先进的管理办法,不一定是最实用的办法。管理要从成效出发,有成效的管理办法,那就是好的管理办法。日本的一个清洁工,你让他每天扫三遍地,他绝对给你干干净净地扫三遍,你不用检查他,他也给你扫干净了。假如我们中国人也是让他一天扫三遍,头一天可能给你扫三遍;第二天,他看看也没有人来检查,两遍就行了;第三天看看,还没有人来过问,他就变成一遍了;最后,他看领导出差了,干脆一遍也不扫了,往往是这样。日清控制最通俗地说就是我这个人要不断的来检查你是不是扫干净了,是不是一天扫三遍,你做到位了没有。通过这样一种方法,确保我们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通过制度,使员工的素质不断的提高,最终达到自主管理。现在还没有达到自主管理水平。我们的自主管理班组,只占整个企业班组的15%。
1、海尔的核心价值观
是非观: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发展观: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创客、用户、股东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网络化时代,海尔与全球创客、利益攸关方等共同组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圈,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海尔这个开放的平台生态圈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整个创业创新平台才能不断自演进、自优化。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2、企业精神
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3、企业作风
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发展观念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海尔的人才观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康德说过:“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贯穿海尔的发展历程,管理创新的重点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实现,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在海尔平台创业的小微真正握有“三权”,企业把“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完全让渡给小微,使小微可以灵活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决策,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小微的自演进过程也是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并且按单聚散。
人人能在海尔平台创业
海尔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所有创业者都可以成为海尔生态圈的一员,从而形成一个共同创造、共同增值、共同盈利的共创共赢生态圈。海尔员工和小微的驱动力来自用户付薪,也就是能为用户创造多大的价值,就能收获多大的增值分享,不再是传统企业的岗位薪酬。另外,小微也受来自社会化资本的驱动,通过资本社会化不断倒逼小微完善商业模式,全流程驱动小微升级。相应地,海尔文化也从“执行力文化”转型为“创业文化”。
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动态合伙人
海尔把传统的“选育用留”式人力资源管理颠覆为“动态合伙人”制度,给员工提供的不再是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个创业机会,员工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甚至是企业的合伙人,通过互联互通全球资源为用户共创价值,实现用户、企业和利益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互联网为企业利用全球分布式的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海尔从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不仅仅是企业,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无障碍链接全球一流资源。
创新文化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前几年,冰箱厂有位小伙子,有一次厂长奖励他五百元,他悄悄地对厂长说:“不要奖钱了,提提名就行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段,这小伙子可能有点失误,被厂长在会上批了一顿,小伙子心里很难过,但是,他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以后几个月,他干的不错,厂长一看进步太快了,奖励五百元,他就对厂长说,不要奖钱了,你提提名,开个大会表扬一下就行了,这就是对人格的尊重。我们的班组管理,最基础是合格班组,高一层是信得过班组,再高一层是免检班组,最高一个层次是自主管理班组。到了自主管理班组了,以班组长的名字来命名,如:高青班组。三十来岁的女工,班组到达自主管理班组了,就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班组里的成员福利待遇及各方面也相应提高。现在我们有些年轻的领导,他们有一种最高层次的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把他的岗位看作是体现自身的价值,他把这个看得非常重。前几年,我们有位营销中心的主任叫谢巨志,22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在销售部门干,先干科员又干科长,从副主任干到主任,29岁干到集团的中层。谢巨志在营销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几年在他的岗位也就开到20xx来块钱吧。外面公司看这个小伙子是个人才,出价年薪30万来挖他,他不走。以后,《海尔报》的记者去采访他,问他:谢主任,给那么高的年薪怎么还不走呢?他说,在海尔,在这个岗位上能体现本身的价值,假如离开了这个岗位,我将一事无成。现在海尔就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你给他挑重担子,加压,加担子,他认为是赏识他。反过来,有些年轻人,不给他加压,加担子,他认为是冷落他,心里很不是滋味。6月份我去上海与谢巨志交谈(现任上海公司总经理),他在上海市场的开拓上非常有创新。前段,上海电业局对上海用电做出了分时计电,分时计电是指晚上到早上6点用电,电价是半价。谢巨志得此信息后,马上反应过来,上海人很精明,肯定要买大的热水器,在半价的时间烧好热水,一天的热水够用了,洗衣机、洗碗机都可以定时在半价时间时使用。我们的产品都有这个功能,但在没有实行分时计电时,这种功能体现不出来,没有宣传出去,消费者不知道。谢巨志马上在这方面作文章,告诉消费者这几种电器的功能怎么用,还告诉青岛生产厂家多生产这几种型号的家电产品,他又马上到上海电业局去问清是否实行分时计电后每户都要按一个电表,经过协商,他同电业局达成协议,只要买海尔的产品,电业局给免费安装电表,采取了一系列的竞争,使销售额直线上升。《解放日报》发表一篇评论说:分时计电这么大的一个商机,上海所有的家电企业没有抓到,然而,让青岛的海尔给抓到了。我们的年轻人很有创新精神。这些年轻人并不看重收入的分配的利益,看重的是施展才干的机会,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持有多少资产,而在乎自己能支配多少资产。海尔才提拔了一个33岁的梁海山。梁海山被提拔之前在启动公司干总经理,没兼并之前,一年的收入才几千万,98年他干总经理后销售收入超过70个亿,当年仅31岁。7年前,他到青岛找工作,是个农村的孩子,一没关系,二没门子,三没有钱,他是学企业管理的,当时还是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于是他到了海尔,在海尔“赛马”机制里边脱颖而出。在海尔有些高层、中层领导,不少都是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是在海尔这个竞争氛围里面脱颖而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我们海尔这种“赛马”机制、激励机制使那源头的水叫他有活力,喷涌而出,我们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源头的水喷涌而出,是优质的矿泉水。
在教育和培训上,我们和其他企业有相同的地方,我们也派出去,也采取请进来,让国内外专家教授进海尔来讲课。我们自己内部还有一种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互动的学习型团队。
认为现在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以前他们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我们现在认为,企业未来的竞争很重要的是学习力的竞争。企业有没有这种学习力?学习力的要素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这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动力。在海尔,员工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第一,我们的“赛马”机制。你要不学习,在“赛马”的过程中,你肯定上不去。“赛马”的时候要笔试、口试、要答辨。不学习,你肯定要落败。第二,我们提升工作目标,加强考核。提升工作目标,整个员工就有了动力。怎么使员工有动力呢?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他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除非这个人有相当大的进取心。否则,他没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说叫我一天做10个杯子,我很轻松就做完了,下班后该玩就玩,我不用学习。如果领导改定额让我要做20个杯子,天天要考核我,手忙脚乱也完不成。我得想办法了,怎么干,能不能改改工艺,知识不足学知识,技能不足,下班后培训技能。企业再给你创造一些条件,你自己有学习的动力了,因为领导天天考核我,所以,提升工作目标,加强考核,员工才有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部门里边,原来的员工素质不高,不是领导的责任,但是,你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就是你领导的责任,工人素质不高,就说明你领导的素质不高。
在海尔的各级领导,在向他们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可以强调很多理由,但是他们没有说员工素质不高的。这是因为提升工作目标,不但使我们的员工有了学习动力了,我们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了。83年以前,我们做单缸洗衣机的时候,一天八小时的活,用两三个小时就干完了,干完后,员工就聚在一块,张三长李四短,这个领导干什么,那个领导到哪了。三传播,两传播,矛盾就出来了。现在,八小时之内满负荷,你稍一放松,工作就干不完了。职工见面点个头就赶快去干活去了。没有时间在一块干别的了。不用说串岗,没有时间串岗,所以,这样职工的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所以满负荷,不但使学习动力有了,凝聚力也有了。
海尔砸冰箱
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然而,冰箱确实砸了。不但砸了,而且砸出了满城风雨,砸得沸沸扬扬,砸上了媒体,砸进了每个海尔人的心里,也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
海尔吃“休克鱼”
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 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在这些兼并中,海尔兼并的对象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看中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8 件兼并案中有14 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 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 亿元,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做“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而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
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海尔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先是“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
一、海尔企业文化的内涵
海尔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16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四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使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不但得到国内专家的舆论的高度评价,还被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列入MBA案例库。
二、海尔精神与海尔作风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三、海尔理念
1、生存理念
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
2、用人理念
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
你能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多大舞台
3、质量理念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高标准 精细活 零缺陷
4、品牌理念
国门之内无名牌
如果在国内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
资本是船 品牌是帆 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5、营销理念
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
6、市场竞争理念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7、竞争理念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主动权。
8、市场理念
创造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
9、出口理念
先难后易
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10、资本运营理念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11、海尔技术改造理念
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
12、技术创新理念
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造新的课题。
13、职能工作服务理念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四、海尔对市场的三条原则
1、紧盯市场创美誉
2、绝不对市场说“不”
3、抱怨就是投诉
五、海尔的创新观念
1、资源论
不在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了多少资源。
2、源头论
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
3、整合力
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美誉度
海尔要的是市场美誉度
5、吃“休克鱼”
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上的一种形象比喻。
6、国内不稳 国外不热
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只在国内市场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优势也是暂时的。
7、海尔国际化的“三个三”
(1)三个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2)三位一体
技术开展中心、生产基地、贸易公司实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
(3)三融一创
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
六、海匀的形象用语
1、形象用语:真诚到永远
2、各类产品形象用语:
海尔冰箱 为您着想
海尔空调 永创新高
海尔冰柜 创造品位
海尔洗衣机 专为您设计
海尔电脑 为您创造
海尔彩电 风光无限
海尔热水器 安全为本
海尔电工 家务轻松
海尔国旅 诚信相聚
海尔软件 创新无限
海尔商用空调 承领时代新潮
七、海尔旗形象识别标志
图为海尔方圆标志,意为“思方行圆”。方块在阵中排头,意为以它为基础向纵深发展的意思,代表着海尔的思想、理念 、文化。它是一个中心,指导着周边圆点的组合,体现了思方行圆的思想,也意味着在工作中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同时也有发展无止境的寓意。在中国,人们把3认作上升,把6视为顺利,而36又暗含着足智多谋的意思,方圆组合正好36,意寓海尔不断上升,不断发展。
八、时刻提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名牌始于日清。
昨天的优势会变成今天的劣势,唯有动态的优势才是优势。
以定单为中心,以市场链为纽带,带动业务流程化。
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之前。
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
只有创业,不能守业。
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
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
能够把别人认为简单的事成千上万遍都做到位,就是不简单。
昨天的成功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干部的目标: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九、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地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
品牌是战胜经济衰退的惟一最有力的武器。
专注于用户需求,而不是专注于竞争对手。
在市场竞争中,你不可能应付和压倒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你可以领先于竞争对手。
如果你想等待无序竞争中的消亡,其结果只能是你和无序竞争一起消亡。
十、问题警示录
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
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十一、思想警示录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
能不能实事求是,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敢不敢实事求是,是思想境界的问题。
回答领导提问的四种答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1)是 (2)不是 (3)没有任何借口 (4)不知道(需要自己做的事必须马上“知道”)
十二、海尔的个人修养
宠辱不惊 自强不息
得意不忘形 失意不失态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十三、海尔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三心换一心:
解救疾苦要热心;
批评错误要诚心;
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用三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二0xx年十月十四日至二十日,我公司一行84人在公司董事长、书记郭兴银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对青岛海尔集团、龙口南山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学习,让我们感受到这两家企业各具特色的先进性。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形成了别具个性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企业文化方面,能够将两个文明建设做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良好发展格局,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成为现代企业的典范。在此,我想就几天来对这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参观学习,谈几点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一、关于海尔及南山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海尔文化的灵魂是“创新”。
海尔文化的灵魂是“创新”。这一点在我们走入海尔工业园后可以处处感受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在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海尔的理念简单地讲,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是目标无止境,就是要敢于否定自己,敢在别人否定你之前否定自己。因此,海尔人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企业精神。因为追求卓越,海尔人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夺得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牌,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入围世界品牌百强,荣居第89位。从大处看,追求卓越是企业在发展目标和战略上志存高远;从小处看,追求卓越则是追求过程的严谨,结果的到位,是对不论大小事一抓到底的韧劲,而海尔人也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海尔“OEC”管理法中,每人每天的工作不仅要“日清”,还要“日高”,就是今天的工作永远比昨天做得更好。
2、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观念是创新的先导”。海尔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断创新之举,是以一系列创新的观念为先导的。“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的市场观;“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品牌观;“用户永远是对的”、“以对用户的忠诚度换取用户对海尔品牌忠诚度”的服务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观等等,共同构成了海尔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海尔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引导和促进企业创新的活力源泉。
3、体现在文化概念上的创新。在海尔,看不到太多的宣传牌板,他们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主要是通过海尔大学教育基地加以灌输。每个海尔员工都要根据工作的分工不同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海尔思想、海尔观念、海尔文化的灌输,不断地布道,让员工认识到优秀的产品是由优秀的人生产出来的,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同时,在构成海尔文化的“概念”中,既不乏出自老祖宗的“之乎者也”,也不乏类似“SUB”、“BOM”之类的洋字码,而这恰恰是海尔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体现。海尔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战略,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先进的海尔文化。在参观海尔大学时,看到校园内有一湾小小的池塘,居然取了一个十分别致而又耐人寻味的名字──“勺海”。一勺儿水也能称作海吗?能!这就是海尔人的思维和实践。早在几年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写过一篇《海尔是海》的短文,他号召全体干群要有大海一样的品质和风格,把海尔变成团结的海、智慧的海、奋进的海。海尔人不但有着发达的经济头脑,也有着先进的文化头脑。他们把时代的召唤、民族的精神、国家的重托都溶汇成丰富多彩的“海尔精神”和“海尔文化”,并渗透于海尔的每一件事物,体现在时时处处。像“勺海”这样精心设计、以小见大、以物寄情的细小环境,在海尔企业文化中还有许多,形成了赋神以物、以物载神、以神状物、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和效果。在海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听不见单纯的说教,很少有专门的形式,而全体干部职工却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思想、政治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正是形成海尔文化概念的关键所在。
(二)南山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创业,追求发展,永无止境”。
一个企业经过一定的创业、创新过程,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南山集团20多年的发展,始终沿着一条主线,它是一面旗帜,引领南山人义无反顾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艰苦跋涉。南山集团的发展史构成了南山文化,它是南山人的发展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而其精髓就是“艰苦创业,追求发展,永无止境”。
南山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创业,其内涵是创新发展,创新是南山发展的原动力,发展是南山的生命线,伴随着南山的成长。主动参与是南山文化最大的特色,使南山的发展与南山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紧密地集合在一起,打造出南山创新发展的“南山速度”,使每一个南山员工将实现南山追求的目标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达到天蓝、山青、地绿、水碧、人和、业兴的境界。
科学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管理体系、寻获雄厚的设计力量、良好的生产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南山集团创新发展的基础;“高投入、高起点、打造强势产业链”是南山人的经营发展理念,不进则退,退一小步也是退;“事事有人管、处处有责任”是南山的管理理念,无论大项目,还是一草一木的维护,都有严格的责任制;“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干则己,干必一流”是南山性格,追求无止境;“步调一致,雷厉风行”是南山人的工作作风,所有这一些,通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造就了现在的南山集团。
二、通过考察学习,就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谈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1、要在职工教育的创新上下功夫。就海尔和南山两大企业而言,他们的一条共性的经验就是注重以开办海尔大学和南山大学来对职工进行新观念的灌输和新思想的渗透,使职工的思想定位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此来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如海尔的”优秀的产品是由优秀的人生产出来的",南山的“欲造物,先造人”,其观点如出一辙。他们追求的效果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让每个职工找到自我,定位自我,并努力实现自我。因此我建议,要发挥我公司工会培训职工的作用,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教育职工;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将“煤化报”办的更具有特色,注重宣传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增加出刊密度和发行量。
2、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应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海尔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打造企业品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企业形象是一种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我个人认为,在创建企业形象工程方面应在厂容厂貌上多做文章,全方位合理规划,增加和谐度,分步实施,同时要设立企业标识,只要煤化集团出现,就会出现企业标识,能更有力地宣传企业。
3、要通过管理上的创新,形成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先进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海尔、南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追求“零缺陷”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再一点,推动精细化管理模式,规范员工的工作标准,向“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方向发展。在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文化的升华和同步提高,形成一套具有个性特色的先进的管理模式。
4、要追求企业的个性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和企业精神。海尔要求自己永远自强不息,永远如履薄冰,永远战胜满足感,永远战胜自我,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个性和生存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精神。也正是在这种价值个性和企业精神的驱动下,海尔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发展为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去年实现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的骄人业绩。因此,我认为,我公司要在加大企业改革创新力度的过程中,要形成一套自身的品牌观念、市场观念、用人观念、管理观念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煤化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煤化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