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人的故事【优秀8篇】

当你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的时候,正是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的时候。尊重二字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当你遇到的是更需要礼让和尊重的老人家时,你的尊重会更加重要。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尊敬老人的故事【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尊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 篇1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题记

在乘车时,不是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标语;请为老人让座。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原因在于人们尊老爱老的意识已经薄弱,没有这个意识了。

从古到今,有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了。如汉文帝奉汤药、彭德怀不忘老恩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老人们为了下一代成长呕心沥血,是多么伟大啊!他们理应受到晚辈们的尊敬,敬老爱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学会了敬老爱老。

以前,我在家里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更不懂尊敬长辈,爸爸妈妈总是让着我。五一放假时,爷爷因白内障到医院做手术后,需要休息和补充营养。我就把什么好吃的都给了他,爷爷要上药,我就不厌其烦帮助他。我每天给爷爷的房间打扫卫生,把桌子,椅子擦得干干净净,还帮他整理床铺,洗衣服。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爸爸端着一只鸡腿笑嘻嘻地对我说:“子璇,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趁热吃吧!”我一看到鸡腿,恨不得一口把它吃掉。可我刚想吃,想到爷爷,善待和关爱老人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我怎么能自己吃呢?于是,我说:“爷爷,还是您吃吧,您老身体不好需要补补。”爷爷说:“我年纪大了,牙不好使了,这鸡腿我吃不动了,还是给子璇吃吧!”我听后连忙说:“平时我吃的多了,现在您生病了需要补充营养,我怎么能说呢?再说孝敬长辈是应该的。”这时,妈妈走过来说:“是啊,子璇长大了知道尊敬老人,这个鸡腿还是你吃吧。”爷爷会心地笑了,说:“孙女懂事了,变得孝顺了。”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让我们学会敬老爱老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尊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 篇2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这句话,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每个年轻人应该做的事。——题记

时光有如落叶,悄悄而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忘不了的还是对奶奶的不敬,对于

这个我深感愧疚。

奶奶从小对我就好,十分疼爱我,事事都为我想。可我却觉得奶奶太唠叨了。每天在我耳边唠叨,就像唐僧念“紧箍咒”似的,好像我耳朵都长茧了。从这开始,我就十分讨厌奶奶,恨不得马上远离她。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桌上吃饭,每个人都狮子大张开,吃的津津有味,有的人狼吞虎咽。可饭桌上唯独奶奶吃的最慢,而且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于是,我大发雷霆,对奶奶说:“为什么我们一家人吃饭的样子和你的样子一点也不一样,到底是不是一家人呀?”奶奶直瞪瞪地看着我,后来什么也没说。这件事恶化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 篇3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下我们一天天长大,但他们却一天天变老了。我也应该像他们爱护我一样爱护他们。

作为学生的我应该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爷爷奶奶倒水,捶捶背,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逗他们笑一笑,有好吃的东西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让他们先品尝……虽然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小事,但不管我做什么,只要我用心去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心花怒放,心里感到欣慰。因为老人最大的心愿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其实我不仅要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对别的老人也要一样。为老人做好事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在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个人让座,早上起床,放学回家,见到长辈主动向他们问好,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要上前帮忙。下雨时看见老人没带伞要主动与他们共撑一把伞……

在我们国家还专门设定了给老人的节日—重阳节,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但我们尊老爱老不能仅限在这一天。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要把中国的“孝道”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在家不能做“小皇帝”。不能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或者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脾气。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热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呢?“尊老爱老”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贴心的话,一个甜甜的微笑。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陪爷爷奶奶去了厦门。其实厦门我和爸爸妈妈已经去过了,但是爷爷奶奶没去过,他们没看过海。为了陪爷爷奶奶看海所以我们就旧地重游。出发前一天我爸爸还特地给我爷爷买了一双新鞋呢!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是传播美德的先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老的好少年!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不是和你们住在一起记得常回家看看哟!

尊敬老人的故事 篇4

香九龄,能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尊敬老人的故事 篇5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尊敬老人的故事 篇6

于秋萍,女,1973年生,满洲里市平安医院药库管理员。

提起平安医院职工于秋萍,大家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院里每一个人,年,婆婆突发脑出血,生命岌岌可危,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突然遭到意外,让家人们措手不及,面对重病的婆婆,于秋萍选择不抛弃不放弃,尽最大努力照顾婆婆,默默承受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所做出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

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的是,婆婆突然脑出血,出血的面积还很大,非常危险。医生告诉他们“你们准备后事吧,没有多大希望了。”当时就像五雷轰顶,于秋萍和她丈夫都傻了,公爹还病着,需要人伺候,孩子还小,这可怎么办呢?她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就大哭起来,哭着哭着,突然心想“别哭了,光哭有什么用?”她擦干眼泪赶紧去看老人。当时婆婆什么也不知道,头上戴上了一个大冰帽子,鼻子里插着胃管,下身插着导尿管,每天24小时不停的输液。老人在医院躺着,家里老公爹还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孩子还小,怎么办呢?秋萍姐每天早早的给公爹做好早饭,又提着给婆婆的鼻饲食物赶紧的来医院,生怕凉了。中午晚上连个休息的时候都没有又忙碌的穿梭于家和医院,医院不能离人,家里还有孩子和老人,这样日复一日的辛苦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

两个多月后,老人呈植物状态,四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对丈夫说:“没事,只要能活着咱们就有妈,有妈就有家。病人出院了,他们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楼房里,老少三辈住在了一起,相互照顾着。

直到现在快一年了,秋萍姐总是那么任劳任怨,默默地伺候着老人。怕老人生褥疮,她每天给老人擦洗一遍,并在腋窝处擦上痱子粉,比伺候小孩子还精心。

尊敬老人的故事 篇7

杨寿清和陈贤秀是村里一对五保户夫妻。他们无儿无女,住在两间破旧的土砖房里。杨展培中学毕业回家后,就把孝敬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义务。只要两老有什么事,不管多忙,他都会赶过去,嘘寒问暖、洗衣做饭。两老逢人就夸:“展培比亲孙子还要亲!”2005年,两老住的土砖房在一次大风雨中倒塌,心急如焚时,杨展培赶过来了,拉着两老住进自己家里。从此,杨展培与两老同吃住,且特别孝顺,就像待自己的爷爷奶奶。

杨寿清、陈贤秀都爱喝点酒,为了让他们过得开心,杨展培专门配置了一套煮酒工具,每月至少煮10公斤米酒。还将两老的1.5亩田种上双季稻,将稻谷换成钱,存入他们的银行账户。

1986年,“爷爷”杨寿清满60岁时,杨展培特意做了10个菜,给他过生日。生日后第2天,杨寿清从楼上摔下来,杨展培立即将他送进县骨科医院住院治疗。“前前后后半个月,都是展培服侍的,5000多元医药费也是他垫付的。”邻居王雪花说。

从2005年起,每逢两老生日,杨展培都请来村干部、邻居和亲友欢聚庆贺,酒席办得丰盛隆重,费用都是杨展培出的。

年底,杨寿清病重。每次医生来,杨展培都要守着老人打针输液,药费都由杨展培支付。杨寿清患病10个月,杨展培白天黑夜陪护了10个月。次年9月初,杨寿清病故。出殡时,杨展培披麻戴孝,捧着“爷爷”的遗像,一跪一叩首。村民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主动加入送葬队伍,让老人走得风风光光。

杨寿清老人病故后,80岁的陈贤秀老人也瘫痪了。卧床4年来,每夜要起身好多次,杨展培每天为“奶奶”接屎端尿、洗澡、换衣、喂饭。他自己心脏也不好,前几年做了两次大手术,搭了3个支架。年,杨展培45岁生日那天,他正在长沙动手术,“奶奶”陈贤秀打电话给他祝贺生日,得知他在手术台上,急得失声痛哭。

陈贤秀瘫痪后,累坏了杨展培。只要“奶奶”身体不适,不分白天黑夜,他就往镇医院送。村民赵算芳说:“‘奶奶’每年要住院10多次,展培要请人服侍,‘奶奶’还会发脾气,可见‘祖孙’俩的感情多么深,真是世上少有。”

2005年把老人接进家门后,杨展培一心扑在服侍“爷爷奶奶”的“岗位”上,从未离过家。他弟弟在厦门做生意,要他去帮忙。他说:“‘爷爷奶奶’身体这么差,我哪能去呀!”杨展培的妻子也非常支持丈夫,要展培在家里尽心侍奉老人,自己独自去厦门打工。2个小孩读书的费用和家里的开支,都是妻子辛辛苦苦赚来的。

村干部赵雪华指着杨展培家破旧的房子说:“如果舍弃‘奶奶’,他家的新房早该建好了。”年,镇里准备安排杨展培到镇敬老院上班,还准备接“奶奶”陈贤秀去敬老院安度晚年。但“奶奶”大动肝火:“就是死了,也要死在家里!”杨展培没有办法,每天骑着摩托车两头跑,工作、侍奉“奶奶”两不误。

“说来惭愧,七尺男儿还要妻子打工支撑家。但只要‘奶奶’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陪护到底。”杨展培坚定地说。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 篇8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成功之人,都具备有这个好品德。

比如说陈毅吧,他不远千里出国回家探亲。还帮母亲洗尿裤,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不要让这一传统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 而在我们身边却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一些同学们敬老爱老放在嘴边,但在行动上却恰恰相反。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己只要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雷霆,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连自己长辈都不会尊重,他还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吗?

援藏干部孔繁森,他被党组织选派进西藏,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干部,却可以把藏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次,他到敬老院去探望老人。发现了一位老人的鞋子破了,脚冻得又红又肿,赶紧放进自己的怀里。家里人知道他在西藏生活艰苦,不断托人送去干菜和一些营养品。孔繁森不但不吃,竟然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那他自己该怎么办呢?他自己只是经常吃榨菜泡饭或者开水泡馒头。孔繁森动人的事迹,不正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尊敬自己的老人,同时也尊敬社会上的老人。

“ 敬老爱老”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也是一个理解的微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以真情敬老,实际行动敬老,为了人间温情。为了每个老人的幸福微笑,为了发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行动起来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