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优秀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教育随笔(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育笔记随笔 篇1

在今天的区域游戏当中,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在巡回指导时,我突然发现平时不爱画画的涵涵居然选择了美术区,我感觉很好奇,平时的她总会吵着要玩娃娃家当妈妈,今天怎么会选择画画呢,于是好奇心驱使我走向她,只见她正用黄色德蜡笔画着什么,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我心想:咦,平时老喜欢乱涂乱画的涵涵今天怎么这么认真地画画呢?看来是开始喜欢画画了。于是我兴奋地说:“涵涵,你今天真棒!好好画!”她点了点头,只见她照着我的范画飞快地画了起来。我想:这应该会是一幅不错的作品,等她完成后可以展示出来,她的画不会再和以前一样画的黑黑的,脏脏的一片了吧。想到这里我就放心的去看其他孩子了。等我转完一圈回来一看,傻眼了,只见那张画已经面目全非,纵横交错的各色线彩涂满了整张纸,刚才好好的一张画面全给毁掉了。我非常生气地问她:“涵涵,你怎么回事,刚才是一朵多美的花呀,怎么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你为什麽画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线条?重新再画一张吧!”只见她带着一副很委屈的表情看了看我,瞧着她的神情,她似乎并不觉得画面哪儿不好,她低低地的说:“老师,我的花是在雨天开起来的……”

我顿时一愣,于是我说:“啊!原来是这样呀,老师错怪你了,我们一起把她贴到黑板上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好吗?”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中指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涵涵的画虽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画面也很乱,但却充分发挥了她的想象力,在她的图画中加入了她的思想,因此,无论最后这幅画成了什么样子,都不失为一幅好画,所以身为老师,我们更多的是要理解和鼓励孩子,这样她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随笔 篇2

社会的进步以前的工业社会的班级授课制不适应现在的信息社会,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在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应当成为主角。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

的现在,更注重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得手段,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优化,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和谐课堂。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题性。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题体性就是要顺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

教育的随笔 篇3

在上一期的校刊上刊登了一则陶行知教育学生的小故事,故事讲得是学生王友在用泥块砸同学时,被陶校长当场发现、喝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最后却给了四块糖果的故事。

虽然以前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当自己真正站在教师这个角度去看的时候,感触与以往大不相同。在这个故事中,陶校长话语不多,戛然而止,没有滔滔不绝的宏论,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但却叫王友铭记终生。把陶校长的教益根植心中。在我们身边也不乏王友这样的例子,

有一天班级中一孩子的妈妈给我发短信,“孩子说,语文考了95分。我发现他也有考好的意愿,于是我告诉他说,想考好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家长的苦心,我非常的理解,可是对孩子,我却陷入了思考,因为孩子并没有像妈妈所说的,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可是,对孩子这么美好的愿望,自己又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扼杀。于是,我帮孩子圆了这个谎。“是的,他这次考的不错。”我如是回复。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发现他静静的坐在位子上,我走过去,让他拿出书来读,没有了以往的讨价还价,端起了课本,开始了晨读。“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并且也在改正。”我对自己说,于是我离开了他的座位。

但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课上的他依然还摆弄手里的铅笔,还时不时的在课本上画上两笔。下课了,班里的孩子都出去玩了,我叫住了他,“孩子,跟妈妈说考的怎么样?”“哪次考试啊?”他在装糊涂,“就是这次的检测。”我坚持着,“95分。”他就吐出了这两个字。“诚实的孩子是不会和老师、妈妈撒谎的'。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吗?”“我想让妈妈高兴。”“你的愿望非常好,想让妈妈高兴,可是如果妈妈知道了真相,只会更伤心,因为他看到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不诚实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得95分。”我给了孩子一个目标。孩子没有说话,只是点点头。现在孩子在努力学习着,自己也希望在下一次的测验中能得到他满意的成绩。

将心比心,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斥责与否定中,在自己的错误被理解、被宽容时,心中的感动对自己的教益胜过太多的苦口婆心。其实,良药未必一定要苦口,假如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能以暖三冬的良言去启迪我们的孩子,把令人难以下咽的苦口良药在甘甜中赠与,治愈的不仅是顽疾,更是温暖、温馨一颗或许因此而冷漠的心灵。

教育的随笔 篇4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这是大学时代书本上我们学到的知识。当时只是一味的死记,到现在真正到教学实践中才有深深的体会,体会到它为何还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一件件小事或一件件繁琐的平凡事、调皮事、捣蛋事、认识糊涂的事、行为偏差的事,都可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都是大事,都要悉心研究,高度重视,制定解决方案。这些看似小事,处理起来可不容易,既要得当又得善于引导,这才能够出效果。

读了《心灵的对话——我和我的小天使》,感受颇深。书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展开探讨,许多教师觉得艰难、困惑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家长虽用心良苦,却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用第一人称写出了自己教育或教学的真切体验,内容具体,实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发育人的道理。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似曾相识,有的就好像发生在家里,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室。家庭里的、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亲友间的;学习的、考试的、生活的、思想的、性格的、习惯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有的曾使您焦虑;有的曾使您困惑;有的曾使您烦恼;有的曾使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罢掩卷,你会受到启发,会发现更佳更妙的方法来赢得学生的信赖,赢得学生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怕于跟孩子接触,懒于跟孩子沟通的现象也有,这样就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当然也做不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怎样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呢?我想应该主动和孩子们做游戏、邀请孩子们到他家作客,这些做法,正好改变着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们觉得和老师在一起是件快乐的事情,老师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育的力量在于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当教育者被学生认同时,教育的效果才是实在的。教师只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与孩子们平等的相处,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就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快乐。

自然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到底,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这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思潮是一致的,而且,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意识和情感。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儿童,按儿童的意愿去做。如今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也不问问孩子,就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东西,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爱好。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而不要强迫儿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开展活动,要把每一个儿童都看成是优秀的,特别不能对一些能力差的儿童抱有任何偏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我们没有必要对儿童高谈道德、法律、准则,只有他们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才会有所认识和改变。例如,孩子把积木都扔到地上,我们不必急着帮他捡回来,就让那些积木在地上,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藏起来。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积木时,就告诉他们,积木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我想这比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要有效的多,但必须掌握一定的度。

再次,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直观教育”。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长期关置在家里,不少长期娇生惯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对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不能够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不爱劳动,我们根据以上情况,开展“我是小能手”的活动,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价值并热爱劳动,同时更加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更加爱他们的父母,收获将收益非浅。

第四,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天性的发展水平。教育必须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酒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教育在适应儿童天性的同时,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我们只有很好地了解每个儿童之后,才能对他发展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身上的天性自由自在地发展起来。

最后,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我们要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并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仍他们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通过仔细观察,进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是有其实践价值的,他对儿童的认识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的发展。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