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最新4篇】

化学教育观念的八个转变03-30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究竟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呢?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学生主体,评价,质疑,创新

从传统的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下面我将对我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数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忽略了探究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知识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跟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是什么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初二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并推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思路很乱,理不清条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说的“差生”,就是身上有闪光点,但是这些闪光点并没有得到发现,暂时隐藏了光茫的学生。

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提高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四、鼓励质疑,鼓励创新。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同笼,鸡兔共有33个头,8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8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8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42只脚。这4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33,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42-33=9(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有结束的时候,而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会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2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张应龙

【关 键 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不是停留在表层上的,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并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在数学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去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时应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们学习的进步,才能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积极参与数学教与学的良好习惯。

4、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做到循序渐进、整体把握。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所以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情况去设计他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行为是逐步形成的,起始阶段可以是被动的,随着习惯的养成会逐步变为主动参与,最后达到自觉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二、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

1、增强参与者动力,激活参与者主体

明确目标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内容前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中学生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表现欲旺、富有创造精神等特点,因此给予他们明确的目标、开放的空间、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消除参与障碍,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经常会有畏难或害怕犯错误的情绪。这是影响他们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和模仿实践活动,培养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开展任务式教学,增加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也就是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给他们以明确的任务并提供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作为参考。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指定一行学生不必站立,不必等老师提问,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省时又高效,特别适合探究性学习。

4、难度适当,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教师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活动,让全班都动起来。当学生觉得自已能行时,就会积极开口,踊跃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教师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

5、形式活泼多变,增加参与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小组即兴表演比赛、单词接力赛、短剧表演、猜谜游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遵循信息互补的原则,即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设法让学生运用语言去获取信息或传递信息,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6、扩大活动空间,增强参与的氛围

传统课堂的布置是学生坐成四组八行,它的主要缺陷是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学生,而且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课桌的摆放可采用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便于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改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课堂要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因此,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获取知识,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 篇3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提高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减少因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带来的种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合理安排应用时事政治的时机,灵活应用时事政治。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应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渐要求教师通过高中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育中,往往只强调理论教学,教学中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不仅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教学的时效性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不断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时事政治。

一、及时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教学主体,这对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并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进行平等、公平的对话[1]。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用合理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时事政治,结合合作式、探讨式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转变其教学理念,合理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积极引用时事政治,并构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二、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时事政治主题相关的专题讲座,或者在班级内部开展时事政治辩论会。由于当前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有自己的电脑与手机,因此,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与途径也较多[2]。学生在面对每天接收到的社会新闻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时,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以及时事政治产生较大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导致高中生产生挫败感,或者对社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这一阶段是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情况,教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针对某一重大时事政治事件进行剖析与讲解,也可以在讲解后组织学生对其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例如,2012年爆发的“钓鱼岛日本国有化”事件,当时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掀起了不同的抵抗运动,在一些地区还爆发了恶性的抵制事件,如规模较大的违法示威活动、打砸活动。针对这一事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交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该事件,同时也能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合理安排应用时事政治的时机

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运用时事政治,还要注意应用的时机,但到底该在何时应用时事政治比较合适,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3]。但是,就一般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通常会在课堂开始后约5~10分钟的时间,或者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开展。课堂刚开始,学生往往还沉浸于上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此时运用时事政治,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中转移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最近国内外发生了什么大事吗?”然后,尽量将时事政治事件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开始学习相关的政治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结束前,通过应用时事政治可以起到较好的归纳与总结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还能将其与时事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结束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的热潮这一时事政治,并结合在近两年举行的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了解到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灵活应用时事政治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减少传统的政治教材中案例、内容的滞后性等问题,对促进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时事政治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兆芳。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5(6):49.

[2]徐小松。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63.

[3]孙寿玉。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10-111.

以学生为主体 篇4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内容提要】

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关键词】

结合文本 主动探索 个性化思维

敢思敢想敢于表达 高效务实

如何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永远不变的主题。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创建小学语文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一、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自学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钻研和掌握,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单实用的语文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设疑、设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带着疑问进课堂,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思、敢想、敢于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主动地转化角色,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课前预习的见解和想法,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语文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确立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弘扬个性,多元解读,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同学们的回答,更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孩子们的对与错。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比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

家》一文时,我问同学们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画家这个队伍呢?一个同学回答“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我立即说错了,青蛙冬眠了。另一个同学问:“老师,什么是冬眠?”。我说:“说了你们也不懂,等到上了中学你们学了《生物》这门课自然会明白。”由于我在课堂上没有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拿自己的答案来否定了孩子们的感受。因此,孩子们似懂非懂。课后我与一位老师一起讨论,他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显然他已经发现了青蛙与小鸡等动物皮肤的不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道不比理解为冬眠更有意义吗?我听了觉得确实这是很惊奇地发现。我这样做不但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且没有创造出让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此下去,语文个性化教学和语文高效务实课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 给学生创建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化表现、解读的情境,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水平。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需要“场”的效应,需要教师借助文本形象,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渲染,让他们融入其中,自觉地运用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我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听我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坐在这弯弯的小船上,在深蓝的天空中飘呀飘,星星在身旁闪烁,像顽皮的孩子和自己在捉迷藏,该多美呀!然后我说你们听了这篇课文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小朋友们争着说,有的说好像自己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的说自己好像在天上

散步;有的说白云从自己身边飘过;还有的说他看到了彩虹,月亮船从彩虹桥下过;更有甚者一个同学说他看到了一个老神仙正在云朵上睡觉呢。大家各说各的,课堂上异常活跃。一时间,我被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感动了。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真正地体现了个性化解读。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昨天课堂上的主宰,更不是“跑道尽头”的裁判。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把握课堂40分钟,给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是建立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陇县有效教学教改实验推广工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