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这些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最新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春节是中国民间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中国的传统春节习俗,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
由于民族的不同,南北地域的差别等等,春节文化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综合起来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开始有了“年味”;腊月二十三(多指北方),二十四(多指南方)又称小年;从小年开始置办年货,倒贴“福”字,意为福到;贴年画,对联,剪窗花,挂大红灯笼,意为红红火火;贴门神意求来年财运亨通等一直忙活到除夕,才开始过大年。
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聚餐。三十晚上必须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等。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华夏上空,爆竹声响彻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的欢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声响,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初一早晨,开门放烟花炮竹,也叫“出天方”,意为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在开门营业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即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发。
随着通信手段的进一步完善 ,发短信拜年也是春节文化之一。别看短信虽短,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亲友的浓浓情意与祝福,而且及时方便,这就是短信拜年的魅力所在。
在传统年代里,春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来说,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春节中的许多仪式,如祭神祭祖,是为了重新确证人神关系,以求获得神灵的庇佑;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习俗,等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春节丰盛的团年饭,孩子的新衣等,是对平日艰苦生活的一种补偿,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对外的开放,与世界的接轨等,整个社会逐步世俗化·功能化·理性化了,春节也渐渐脱变成了简单的吃吃喝喝·打打麻将扑克牌以及在春节联欢晚会前打瞌睡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慢慢变味,没意思是必然的,甚至于逐渐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就连兴起不久的短信拜年习俗也在变味,有些人不看对象,不分内容,不分男女老幼一条短信通吃进行群发,只为应付了事。这种行为一点诚意都没有,实在无趣的很,因此马年春晚的一首经典曲目《群发短信我不回》就应运而生。
春节假期,各色同学聚会成为忆青春的方式,也是一种同学 之间联络感情,互相帮助的极好平台。然而,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多了一些炫富攀比的意味,“致青春”变成了名利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很多“恐聚族”不仅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地用工的不均衡,内地大批闲置人员,为生活所迫涌向沿海开发区,只留下 独巢老人·留守儿童在家。春节是他们唯一能够团聚的佳节,因此来回奔波成了必然,相当一部分人为钱所困,为礼所扰,为情所累等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烦恼。累也成了众多人春节挂在嘴边的常语,尤其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累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廉不廉,看过年。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到马年春节前中央针对公务员的十五条禁令,犹如一剂“猛药”,有望根治奢腐“顽疾”,马年春节看起来也的确清淡了许多。笔者认为,与其“大手大脚过年,紧紧缩缩上班”,不如带着感情常回家看看。富也好,穷也罢,过年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被华而不实的东西所累。
现如今老祖宗延续下来的春节习俗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渗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过年,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最基本的传统习俗都不能丢。现在的年轻人实在让人堪忧,懒惰成性,连最基本的对联都不愿意贴,动不动就上馆子,长此以往春节 就失去了它的本义,也就真的离消失不远了。充分享受亲情友情,才是节日的应有之义。让我们共同为维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春节文化,而努力吧!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不少和春节有关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好春联。今年选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一年里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盛开鲜花。人们有在滑冰、有在打冰车。还有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