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只有通过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增强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识,才能破解信用难题。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精选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合规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银行要结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根据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让先进、健康的风险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
(二)从源头上抓好风险防范工作。研究保全工作的同时,首先要想到如何避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如影随形。因此,应相应地制订压缩不良的目标,找准切入点。首先从源头上分析、预测、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要加强调查分析,把好第一道关口,贷款绝对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只站在区域的角度来衡量;抵押保证手续要全,跟踪企业运行性时,要盯紧企业的风险。
(三)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先进适用的贷前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的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
(四)建立良好的贷后管理体系。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五)运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利于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长期以来,银行主要采取信用等级分类、授信额度限制等预防性的静态手段管理信用风险。由于信贷资产流动性低,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被动,银行在发现贷款出现信用风险损失苗头时,只能通过增加保证、要求提前还款等方式避免损失。而通过合理运用信用衍生产品,银行能够在不涉及资产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有利于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持续控制;有利于推动银行从被动、静态和事前的管理方式,向主动、动态和事中的管理方式转变;有利于全面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了银行信用保险业务,当银行信用发生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银行信用风险损失。
(六)加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客户经理要树立风险意识,除了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外,在具体业务办理时,要尽职尽责,比如客户提供的购销合同和各种各样的发票,客户经理必须核实其真实性;在签合同时,一定要确保当事人当面签字,在不认识对方的前提下,一定要通过身份证来进行核实,避免人情世故代签或在客户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签字和盖章;要学会向客户解释银行内控规章制度,让客户意识到一笔业务的快慢并不是我们业务部门一个人的事情,只有我们业务部门和客户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快速的办理。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来认识风险,只要我们认为风险是可控的,在客户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可以大胆的和客户合作,并不能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业风险加大,而对拓展新客户心有余悸。此外,银行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各种企业家,他们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财富,这是他们一生辛劳所得,并不是通过高利贷和赌博所能带来的。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特别是黄赌毒,我们客户经理一定要远离这些,因为我们是直接和资金打交道的人,如果在心态上出现问题,那么必然是大问题。
(七)防范银行信用风险需全社会的努力。强化信用教育,培养公民、企业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健全信用法规,使银行信用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使其成为强制性的、人人遵守的社会规范。
(一)风险分类标准
按照回收风险程度大小,将授信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授信。
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理由怀疑授信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授信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授信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
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授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能力;
2、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记录;
3、债务人的还款、履约意愿;
4、授信的担保;
5、授信偿还的法律责任,授信抵押与担保的完善性、有效性及可执行性;
只要出现不良授信,我公司需协助贷款发放客户对该笔贷款进行合法的清收,抵押物的处置,以保证贷款发放客户合法的本息受益。
(二)风险准备金提取
五级分类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公司将在每笔业务收入中提取30%作为风险准备金,以应付突发性的风险在时间上给贷款发放人所带来的不便。
资产质量监控
(一)监控原则
1、真实合规原则。2、主动预防原则。3重点和全面、总量和结构相结和原则。4、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原则。5、静态监控和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监控对象
1、授信业务及其变动
通过对授信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授信总量和风险状况,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对授信总额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和授信结构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
2、授信业务的监控
对上所有授信业务的监控,应结合地区、行业、客户的情况,作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三)监控方法
1、非现场监控(通过电话,网络,借款人业务链,上下游客户,借款人业务市场,生意圈,合作伙伴,朋友亲戚,邻居。)
2、现场监控(实地了解:经营情况,经营动向,经营变动,生产经营环境的变更,抵押的使用情况)。
(1)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2)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3)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4)加大贷后管理考核力度。要按季对经营行贷后管理进行考核,将贷后管理与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挂钩,提升贷后管理在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通过综合绩效考核来引导经营行重视和做好贷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