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也是初中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但是古诗那么多,大家知道初中我们所学的古诗有哪些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中学生古诗大全(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1]
青海[2]长云暗雪山[3],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4]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后世称赞其为“七绝圣手”,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一百七十余首,有《王昌龄集》。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祁连山。
[4]穿:磨破。
【赏析】
这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雪山”,是指祁连山,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上千里。“青海”以及“玉门关”,都是具体地名。三个地点,跨度数千里,展现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画面:从青海飘过来的云,弥漫在祁连山上,以至于使千年积雪都不那么耀眼了;雪山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再向西走上很远,就可以见到玉门关。
这两句,使全诗的视角极为广阔,横贯东西数千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边塞诗,这两句加强了诗歌“豪壮”的感觉。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面临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吐蕃在青海地区,突厥在玉门关外。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范西方、北方两个强敌,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两句诗,既是景色描写,也是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实写。景色描写,与军事形势的描写浑然一体,渗透着复杂的感情:边疆的广阔、苦寒,戍边生活的艰苦,但同时,戍边将士又充满豪情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融合在开阔、苍茫的景色里。
第三、第四句,从远景拉回到近景,并水到渠成地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强有力地概括了边境战争的残酷。“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对战之艰苦。“穿金甲”,已经暗含着战斗之外的其他可以想见的因素,比如壮烈牺牲,马革裹尸,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胜败得失。
但是,即使铠甲磨穿,将士们的壮志却愈发强烈。“不破楼兰终不还 ”,强有力地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将前几句的悲苦一扫而光。所有的阴霾消失殆尽,豪壮尽显。这一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总体看来,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颇有节奏。第一、第二两句,重在描绘一个无比广阔的境界,其间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军事和感情方面的内容。第三句,有明显的转折,视角突然具体化,而且表露出感情色彩。第四句,强烈的感情呼之而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整首诗的风格是豪壮有力的。虽然也有悲的成分,但并不占主导。毫无疑问,战争是艰苦的,“黄沙”句对此有生动的描写,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将士们能够豁达地承受战争,所以整个句子给人的感受是乐观的、雄壮有力的。最后一句,是在深深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持久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定的誓言。
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在本诗中有典型体现:即使在艰苦的战争中,也充满乐观、坚定和豪情壮志。王昌龄的绝句,往往具有这种阳刚的气质,这也是他最突出的优点之一。
宿建德_
孟浩然
移舟[1]泊烟渚[2],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3],_清月近人。
【注释】
[1]移舟:靠岸。
[2]烟渚:烟雾缭绕的沙洲。
[3]天低树:天幕低垂,仿古与树木相连。
【赏析】
建德_,指流经建德(今属浙_)的新安_段。本诗以船停_边、夜 宿待行为背景,抒写了羁旅之思。诗中虽然也像大部分行旅诗一样,透露了个“愁”字,但轻轻一点,就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而且境界清新,令人愉快。
首句“移舟泊烟渚”,也就是把小舟停靠岸边,准备晚间的休息。停靠在哪里呢?地点是在_中的一个小洲边上,四处烟雾濛濛的。这一句是点题,同时也为后句的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虽不一定“断肠人在天涯”,但不由自主地引起愁思,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作者才会产生客居异乡的“愁”。
“野旷天低树,_清月近人”两句,境界清新,词句澄澈,独具特色,是本诗的名句。首先,这种景物,除非人在舟中,否则是很难看到的。
整首诗,景色以及感情的流动,是跌宕起伏的。第一句点题,第二句流露出“愁”,第三句也带着一丝低落,但突然之间,第四句,使整个愁绪一下子释放开来,宁静的宇宙容纳了所有的愁思。
无限空间,一轮明月。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诗人,孤苦无依,面对着_水、小洲,还 有远处荒野中的小树、天上的孤月,不免平添无限感慨:仕途失意,理想遥不可及,故乡远去,前途未卜……愁绪纷至沓来。
“_清月近人”,一方面,诗人四周是浩淼的_水,似乎无边无际,远流入海;另一方面,头上是宁静的月亮。俯仰宇宙,既加深了现实之愁,但同时也在虚无中消解了现实之愁。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而本诗耐人寻味之处,也许正是这种难以言尽的感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1]鸡黍[2],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3],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4],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 来就菊花[5]。
【注释】
[1]具:准备,置办。
[2]黍:黄米饭 。
[3]合:环绕。
[4]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5]就菊花:一边赏菊,一边饮酒。
【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像是记流水账一样,语言质朴。老朋友邀请我去他家里吃饭 ,吃的是非常朴素的“鸡黍”。这里面没有半点渲染,这也正是田园诗的风格。接下来作者又环顾四周,写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由近及远,描写身处的大环境。周边全是绿树青山,既显得非常宁静,又显得非常高雅。
之后打开窗户,一边看着外面的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与友人饮酒,并时不时地谈一谈庄稼的事,表现出作者心情悠闲。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 来就菊花”,是说临走的时候,主人邀请他等菊花开了再来饮酒赏菊。短短几句话,将主人的热情、客人的惬意、亲切的友情都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古从军行
李颀[1]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2]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 夜 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3]入汉家。
【注释】
[1]李颀:唐朝诗人,曾任新乡县尉,晚年隐居。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最为出名。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今存《李颀集》。
[2]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来煮饭 ,晚上敲击用来打更。
[3]蒲桃:即葡萄。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之所以加一个“古”字,是为了避免引起统治者的忌讳。事实上,此诗所写,都是当代之事,描写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命如草芥。
诗的开篇,具体描绘从军生活。白天,他们要爬到山上,观望四方有无烽火;黄昏,他们又要到河边给战马饮水。第三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一种特制的物件,容量一斗,白天用以当锅煮饭 ,晚上可以用以敲击打更。第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和亲远嫁外族的汉朝公主所弹的琵琶曲。无论是刁斗,还 是琵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令人感伤的,其背景都是茫无边际的塞外,夹杂其中的,也许还 有塞外的风声,感伤哀怨之中,又带有了一丝杀气。
边疆、荒野、刁斗、琵琶、烽火、战马,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苍凉 而悲壮的气氛。军营处于无边旷野之中,“万里”极言其辽阔,暗指军人们的孤苦无依。偏偏暴雪突降,整个大漠不分天地,酷寒充塞其间。
前六句,具体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苦。第七、第八句,“胡雁哀鸣夜 夜 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站在胡人的立场上,突出了胡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这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就连土生土长的胡人都如此艰难困苦,以至于哀啼落泪,那么,驻军〔〕于此的“行人”又会如何呢?
最后两句,挑破主题。统治者穷兵黩武,从军者葬身塞外,而大量的百姓无以为生,一座座村落化为废墟。人烟日益稀少,蒲桃越发茂盛,这是怎样令人悲伤的场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