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历史,高中的学习不像初中的那么简单,高中历史更加全面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我们的高中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理解好每个知识点。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篇1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边疆;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_: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_东西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_,俘获颉利可汗,_灭亡。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_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③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为巩固统治,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六、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完整版总结 篇2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

1、由于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到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制度。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3.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2、《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3、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

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第10课 ***战争

一、***战争

1、***前夕的中国和英国(背景)

2、***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虎门销烟——偶然性)

3、***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4、***战争的影响

(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 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二、第二次***战争(***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

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

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

2、后期: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

(3)评价:①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③ 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

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2)日本的以侵华征韩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3)清政府的腐败

(4)朝鲜农民起义(契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及影响

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爱国性,落后性)

2、经过:

3、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战争《天津、北京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辛亥革命的酝酿(基础)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人民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

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公民权利、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及意义

1、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对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统治,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软弱妥协

3、辛亥革命的功绩

(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3、历史意义

(1)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斗争精神)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

(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

(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

(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制定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2)补充说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大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3)国共合作的条件: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

3、国共合作的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

4、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5、大革命的失败(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原因: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的背叛革命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

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

一、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背景: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时间:1927.8.1

领导人:周恩来 贺龙 朱德 叶挺 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

影响: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927.9 ---(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实践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土地革命(基础)——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关键)—— 民主革命的斗争形式

根据地的建设(保障)——民主革命的基地和依托

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三、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

1、武装力量:1万多——10余万

2、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一块 → 全国十几块根据地

3、军事斗争: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0、10—1931、冬)

4、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

四、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长征经过:

(1)长征开始(1934.10) 和初期窘况

(2)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1)

主要内容:课本72页

重大意义:课本72页;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10)

3、长征的意义:(转危为安、播种机、动力、抗日前线)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

1931:九·一八事变

1932:一·二八事变

1932:建立伪满洲国

1935:华北事变

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

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

4、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2)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5、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

(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

(5)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

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高一的历史逆袭技巧 篇4

1、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完整版总结 篇5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社会经济条件(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后果: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

两个后果从根本上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④主观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

【重点问题突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2)主张:

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

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欧文建立的合作组织是“新和谐公社”。

2、诞生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1847年,马、恩与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该同盟写了宣言《共产党宣言》。

要求知道《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①《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从此,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星期,对人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需要背书吗,如何背? 篇6

需要背,但是不是无脑的背。理解为先,下来才是背。就这样。死记硬背,不理解是拿不到高分数的。

背大事年表是毫无疑问的,以及那些细小的知识点,这是选择题肯定会考察。你如果连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那选择题会很惨烈的

关于回答里面各位朋友提及的原因 特点 意义。其实前期文科同学开始学习历史,我建议你们背。记忆这种东西,当你记忆五遍以上,基本烂熟于心(亲测有效)。原因 意义 特点 其实有自己的模板,有的时候做着做着发现写来写去哪个时期也就那几句。前期你的记忆是为了后期你答题时可以很自如地写出,一开始是会辛苦点,但照葫芦画瓢,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高三会轻松很多。

其实高三二轮复习的时候,我已经很少用课本了,背课本,时间那么紧,怎么可能呢。一是我早前的背诵给我打了底子,大题会轻松不少。二是我自己总结了些小套路。三是很多问答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改装。再多列点,问答题只扣一两分很轻松。

历史建议在二轮复习的时候,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自己去整理一个表格或是时间轴,归纳在某个时间段内各个因素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这个最好建立你的课本已经把知识点掌握很熟的情况下),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大题的得分。

自己整理笔记这是我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内容,到了最后高考其实课本没看就直接上考场了,因为课本的东西我在一百天的时候就打好基础了,最后的冲刺我只是在自己内化知识和寻找选择题提高的方法。

所以,要背书吗,当然要背,不是要一直背,是要你在背诵的过程中记住琐碎的知识点的同时,你能拉出一个历史脉络,一个框架,并且能将其运用,这才是背诵的意义所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