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国宝大熊猫精选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国宝大熊猫(节选)
①大熊猫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xx~3500米的崇山峻岭。那里的森林地带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入云,但也有连绵不绝的缓坡。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夹杂多种竹类。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②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③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会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需两年左右时间。
小题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3分)
选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地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 , ,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 。
小题2:从说明语言特点的角度品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吃15—20公斤竹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
小题4:大熊猫是我国国宝,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名称来历、饮食习惯、繁殖情况(一空1分,共3分)
小题2:“最少”,表限制,说明了大熊猫的食量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3: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列举了科学的数据,将仔熊猫和小老鼠及熊猫母体比较,具体说明了仔熊猫的少和小,从而说明了大熊猫繁殖率低且不易成活。(2分)。
小题4:略
试题分析:
小题1:第1段介绍的是“分布地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第2段介绍的是“名称来历”,第3段介绍的是“饮食习惯”,第4段介绍的是“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第5段介绍的是“繁殖情况”。
小题2:(1)为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经常用一些表限制的副词,如本句中,就用了“至少”一词,说明了大熊猫的食量大这一特征。
小题3:为了突出大熊猫不易成活且繁殖率低这一特点,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特点。
小题4:根据大熊猫的特点来设计保护它们的方案即可。如:(1)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破坏行为;(2)加强宣传、执法和惩处力度;(3)人工饲养和繁殖;(4)建立竹子走廊,保证熊猫的食物。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
1、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完整。(3分)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大熊猫珍贵的原因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3分)
A.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B.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C.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D.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3、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4分)
答: 参考答案:
1、大熊猫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生活习性) 2、 D
3、大熊猫是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几百万年来,它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大;对研究古代哺乳动物有珍贵的价值。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113至少5261800万年,是中国特有种,所以称为“中国4102国宝”。
大熊猫被誉1653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因为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能够经常维持10只以上饲养种群的单位仅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4家。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
因为大熊猫中国独有,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大熊猫还是生物界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