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观后感
作为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电影《时时刻刻》,除了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之外,在叙事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电影语言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这位现代主义开山的女作家极力提倡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意识流。它将叙述的时间集中在了一天之内,却大胆的跨越了时空,将三个时代的女人的一天通过巧妙的剪辑联系起来,纵向是对女性生存空间问题的探讨,横向则是对人生存问题的探究。究竟女性应该怎么做,究竟是生存还是死亡,这部浓缩时间但扩张时代的电影,或许在尝试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似乎是给《时时刻刻》打上的标签。这很容易理解,在时时刻刻里有核心女主角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本片三个女主角的角色中,只有伍尔夫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人,她可能在这三个女性中意为着更多。作为迈克尔·坎宁安的原着《时时刻刻》,是一部向伍尔夫致敬的小说,它以《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将故事情节放在《达洛卫夫人》的叙述中。那么以《达洛卫夫人》这本连接这三个时代的线索,伍尔夫是一个小说创作者。劳拉·布朗是一个阅读者,至少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至于克拉丽莎·沃恩,她像达洛卫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她当做达洛卫夫人的扮演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出于自觉的扮演,然而他的好友理查德也觉得她很像达洛卫夫人,并且她与达洛卫夫人同名,都叫克拉丽莎,那么,可以视作是一个扮演者。在这层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所在的不同地位,一个创作者,一个故事的制造者。她是举足轻重的。尽管在她的年代,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个贬义词,女性主义运动尚处在早期自由主义阶段,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前驱式人物,似乎仅凭这一点就能把这部以她占主导,向她致敬的电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了。
其次作为选材来说,电影选取的三个女主角,1923年的伍尔夫,1951年的劳拉·布朗,的克拉丽莎?沃恩。从纵向的联系来看,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三个时代的女性缩影,并且它们是呈前进式与发展式的,当然,这一点是肯定的,电影中显然有意识让女性处境这一点呈现进步的发展,宣告女性的独立。伍尔夫的年代中,女性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认同角度,都从属于第二性的位置,遑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了。女性都认为女性是第二性,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想是无可厚非的。
在第一个故事里,伍尔夫的女仆奈丽对伍尔夫表示了非常的不满,其中一个在于她并未履行当时人们认为的一个女主人应该做的事情。写作当然不应该是妇女完成的正业,决定中饭要吃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在战后的布朗家,布朗先生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因为他在外面工作,劳拉在家里把持家务。这是标准又幸福的状态,对于布朗先生而言。只是劳拉并不这么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她觉得这样庸常的生活并不适合她,每天烧烧水做做饭的,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她做不好这种事情。她的生活不是独立的,她离不开她的丈夫,甚至离不开她的儿子,没有她儿子理查德的帮助,她连一个蛋糕都做不好。她在爱的名义下被束缚地没有了自我。在这个阶段,女性是附属品,但和前一个阶段不同的是,她们已经有了独立自觉的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面临这一切的时候,劳拉要摆脱这种生活,她甚至愿意选择自杀。虽然并没有成功自杀,她最后还是出走了,背负着抛夫弃子的名义也要出走。这里有本关键的被劳拉拿来一直阅读的书,《达洛卫夫人》。这本书告诉她不要做一个庸常的人。劳拉出走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和娜拉出走的意义相类似。伍尔夫说,她爱伦纳德。可是在伦纳德和死亡之间,她选择死。劳拉原来也这样选择的。其实后来她的选择也没多大变化。在家庭和出走之间,她选择了出走。她未必不爱家庭,印证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第三个故事里面,显然当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女性的独立自主能力也得到了保障。克拉丽莎?沃恩堪称新时代独立女性。她经济独立,生活自主。她的女儿与劳拉不一样,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她想要女儿,就生一个女儿,而不是为了家庭委曲求全。她有一个同性恋人,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一切都是伍尔夫时代和劳拉时代所不可企及的。这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女性地位在一个线性的、纵向的时间轴上的不断提升。这毫无以为是一部表现女性的电影,同时由于它涉及到的关注面,女性的从属地位、名称、自由、权利等等,这部电影表现的女性主义应该是很显然的。
二、不仅仅作为女性电影的《时时刻刻》
由于《时时刻刻》在女性主义方面的一些表现,也同样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女性主义这个词应该算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所以当女性主义的标签贴到《时时刻刻》身上的时候,似乎已经概括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意义。然而女性主义确是本片的一个闪光点,但不应该让这个闪光点代表《时时刻刻》的全部光芒。女性也是人,这部电影在探讨女性出路的同时,也触及到了人的出路。更何况它并不仅仅探讨了女性的出路。
首先这三个故事里分别是主角都是女性,因为这一点作为理由来表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女性主义电影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如果真的这么当做的话,那么似乎在暗示将女性排斥出人的类别。她们也都是人,仅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将伍尔夫作为主角表现整个时代的女性,这是不具有可类比性的。我更愿意称呼她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我更愿意理解成为这个故事在表现人的`何何从。
伍尔夫是当时伦敦文化圈的焦点,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她在整个聚会中是个主导型的人物。毛尖曾描述伍尔夫在布鲁姆斯伯里的位置时这样写:“她定义了这个圈子,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傲慢,无限的挑战。她像上帝那样说话,但和圣经无关。”有一个轶事可以作为参照来了解一下伍尔夫此人:伍尔夫的好友维塔的儿子奈吉尔回忆道,有一次伍尔夫和他们几个小孩一起玩,丢面包给湖面上的鸭子吃,让他们描述面包掉到水里的声音。有的孩子说是“啵”的一下,有的孩子说是“啪”的一记……但伍尔夫否定了,她说:“是UMPH一声。”孩子抗议说,没有这个词啊。伍尔夫轻描淡写地说:“从现在开始,就有这个词了。”
伍尔夫可以说是一个精神性的权威。虽然在局里面表现出来的更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或者说是与社会上的庸常,以女仆奈丽为代表的一批人的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甚至到了害怕的境地。在伍尔夫的经历中,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很适合描述她与别人的关系的,特别是女仆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十八层地狱。所以她才需要文尼莎,文尼莎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母亲一样的位置。伍尔夫需要她,但是这种需要仅凭同性之间的一个吻就被定义为同性恋,恐怕太牵强了。不能硬把电影往女性主义上靠而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女性主义的独立定义为不需要男性的同性恋。但是无论在社会生活中,伍尔夫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在写作等精神领域的探讨,她一直是被人敬佩的水平。即使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管头管脚的伦纳德,一听到弗吉尼亚说她想到小说的开头了,也只是说:“work。”因为在精神方面,她是权威。这也有了伦纳德的无限包容,对一个天才的无限包容。
伍尔夫是不可被束缚的,她的痛苦不仅仅在于她反复无常的精神崩溃,还在于她的才能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发挥,甚至她连一些基础的权利都不能拥有,这仅仅是因为她的女性。一个巨人,穿着大号的衣服仍然嫌小,更遑论拿一件小号的衣服硬要她挤在里面了。她属于更广阔的天空,把她锁在爱里面,不如让她死。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主义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自居的问题。伍尔夫不是偏激到非要拿同性恋证明女性能够不需要男性而达到一个独立自主地位的人,她的女性主义是温和的,她一直在寻求一种男女共处的方式,她引用过柯勒律治的话:“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她反对不折不扣的女性和不折不扣的男性,认为这是“毁灭性的”。
而她主张的“正常而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而和谐的生活、在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她主张和谐,而伦纳德的控制究竟是不是造成她死亡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原因,或者说伦纳德对她的“控制”是否能当做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使得女性没有自由权利而备受束缚,这一点是存疑的。首先电影中也交代了,伍尔夫的精神不稳定。事实上,由于童年创伤和她敏感的神经,她常常面临精神崩溃,与其说伦纳德的照顾是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不如说是一个健康人对一个精神性疾病患者的照顾与控制。虽然伍尔夫的时代女性的不平等地位问题显然更加严重,但由于伍尔夫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她不代表庸常,不具有劳拉·布朗这样战后女性的普遍代表意义,所以伍尔夫的死,这个笼罩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中的自杀情节,我更倾向于是一个人该如何生存自处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女性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问题而选择自杀的问题。
顺便说,虽然伍尔夫是一个女性作家,但是女性主义的标签贴给她显然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标签,就跟在犹太人的胳膊上标上印记作为区分是一样的。她是与艾略特,与乔伊斯一样的现代主义作家。相对于女性问题,她更关注生存的问题,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可以作为证据的是同样可以拿来作为束缚与被束缚表现的理查德。他这一生受两个女人的爱与束缚,他的母亲劳拉·布朗夫人。她的叛逃式出走给了他梦靥。而克拉丽莎给他的爱,他是这样说的:“我一直是为了你而活,但是现在你要让我走。”他的房间电梯设计也像一个囚笼,没有阳光,他也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还生着病。在人们把这部电影一定贴上完完全全的女性主义标签的事情,他似乎被人们选择性忽视了。但,倘若他可以叫克拉丽莎?沃恩为达洛卫夫人,在第三个作为扮演者的故事里,他未必不是那个史蒂芬?赛普蒂默斯。在《达洛卫夫人》这部书里面,赛普蒂默斯的结局很“巧合”的也是跳下窗子自杀了。按照伍尔夫在日记里的透露,自尽的本该是克拉丽莎,以后,作者改变初衷,增加了那年轻的“疯子”,为了让他体现“狂人的真谛”,而克拉丽莎成为“正常的真理”的化身。
她在这部小说里使用了“分身”这样的表现方式,让主角化身为两个人。理查德在《时时刻刻》里的两个故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时时刻刻》里,理查德和克拉丽莎?沃恩,理查德和劳拉·布朗也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他们相互束缚,但彼此都追求自由,可是由于牵制,彼此都不得自由。有人说克拉丽莎?沃恩因为要照顾理查德而不得自由,因为爱而不得自由,理查德曾经问过克拉丽莎:“那你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为了照顾生病且精神不稳定的理查德,克拉丽莎可以说是耗尽了这些年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女性不自由的表现。但是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置换,如果把克拉丽莎的性别置换为男性,照顾理查德而没有做多少自己的事情,是否可以成立。通过置换过后,并不涉及一个性别地位的高下之分。换句话说,难道理查德作为一个男性被身为女性的克拉丽莎照顾,是体现了男性的地位比女性低吗?显然不是。对于这部电影里举足轻重的理查德·布朗,他照理说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哪怕硬要把这部电影往女性主义上靠而忽视它对于生存问题的探究。我甚至可以说克拉丽莎?沃恩和理查德·布朗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女性伦纳德?伍尔夫和男性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关系。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事关性别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应该何何从的问题。影片通过伍尔夫之死探讨人如何实现终极自由而不被束缚的问题,同样理查德之死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劳拉的出走也和这个问题有关,克拉丽莎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为什么还是不自由,这也不仅仅是个性别问题了,而是个生存问题。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逃得了女性的庸常,逃不了人性的媚俗。看,女性进化到克拉丽莎的阶段,应该算是已经实现,至少是在影片的意义上实现了一个人的权利,但还是不能逃出被束缚的本质。要摒弃束缚到达最终自由的道路在哪里,还是没有人给出确定的答案。要么出走,要么死。这是影片中人的两个选择,可是似乎都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生存问题是一个永远没有定论的问题。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在探讨女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问题,也显得不单调,更深入,百看不厌。因为可能会有一天男女实现了完全平等,但是却始终无法解决终极自由的问题。人到底何何从?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我们现在能够做的,也就是影片中告诉我们的那样,直面人生。
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永宁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活动过程:
一、班长: 同学们,你们好!“时时处处注意安全”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我们 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看小品《踢球》――
二、小品表演。
三、班长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四、下面我们来进行选择题比赛:
.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①打球。②追赶打闹。③跳绳。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①皮球。②三角尺。③利器、易燃物品。
3.哪种行为不对:①跳高、跳远。②攀越围墙、滑楼梯。③翻单杠、荡秋千。
4.上下楼梯怎样行:①靠右行。②靠左行。③左右行都可以。
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但是当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安全知识也不能少,请看《家庭AB剧》――
六、小品表演
七、 班长:看了这两个表演后,你认为哪一次的同学做得对呢?对在哪里?如果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八、小结:独自在家时,生人敲门别理他,是熟人敲门还要问清情况,刚才剧中的小朋友就吃了这个亏。冒牌“叔叔”被抓去了,真令人高兴,这样的喜事,真该放串鞭炮,庆贺庆贺。 但放鞭炮,也要注意安全,请听快板――
九、 快板表演:
合:节日到,真热闹,小朋友,放鞭炮;
甲:柴草旁,屋前后,严格禁止放鞭炮;
乙:点炮引,要用香,别用火柴打火机;
甲:哑炮未响别去拿,伤了自己损失大;
乙:冲天炮,危险大,引起火灾害人家;
甲:别拿拉炮对着人,免得炸己又伤人;
乙:放鞭炮,害处大,最好自己别放它;
甲:有的城市已严禁,我们带头来执行;
合:来执行!
十、 师:我们小学生,也应知道一些消防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消防知识抢答赛。
1.电器线路破旧应该怎样?(及时修理更换)
2.电路保险丝烧断,用铜线代替对吗?(不对)
3.发现火灾怎么办?(赶快拨打火警119)
十一、师:刚才的同学都很聪明,对消防的知识也掌握好。下面我们来朗读安全警句:
小学生,上学校,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
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
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
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
放学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妈愁。
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
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
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十二、师总结:学校安全人人讲,安全学校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美丽的演出,极度关注生活的导演,《时时刻刻》从开始到结束,都紧紧抓住你的心,让你的眼睛须臾不离银幕,这是一件艺术品”。
着名电影杂志《美国影评人》在评价此片时如此说到。
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拾人牙慧,是因为它确确实实道出了我观影完后最强烈的感受:它捕捉的是三个女人的感情故事,在那三个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际遇不同却又彼此联系,有着自己各式各样的情感纠葛,纠葛中掺满了存在于女人情感世界里独有的细腻、柔弱、敏感,这种�l�l低语是如此的含蓄而浓烈,快要溢出一般,但是导演在处理时并未就此屈服于题材本身的沉闷乏味(对于非文艺党来说),而是延续了自己一贯的“低调摄入,高调摄出”的风格,史蒂芬戴德利擅长刻画沉重深刻的题材,却往往又能开辟出区别于“视觉拉人”别具一格的精彩绝伦的路线,比如反思二战的宏大巨制《朗读者》。就这部影片来说,我想大概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演技――入木三分,惊艳无痕
尽管《时时刻刻》里的每个角色戏份都是片段式的,她们都被掐掉了头,这表现在它并未对每个主人公的背景有所交待,特别是每一种情感和每一个举动的来龙去脉,这一切疑问如果抛给观众的话势必让人不再有耐心看完,没有一个人会对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未给自己激起任何涟漪的人给予过多关注,当然这一成功离不开如影片女主角情感一样精致雕琢的剧本,但演员就此面临了挑战,她们需用自己的风格去诠释角色谜一般的内心,同时这个风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换句话说,她们需要对付的是一个从不按套路出牌的陌生人,角色的情感无法捉摸却需要能引起观众共鸣,就拿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来说,伍尔芙是一个痴迷于自己世界的意识流小说家,她的成就来源于她精神上的意识流,或者说并非是她的小说成就了她的精神意识流,而是她的意识流成就了她的小说,她本该就是如此一个人,像他的文字一样,漫无边际、无法捉摸,又不受控制,她的过于敏感和过于脆弱以及对于某一件事她更执着于想象、添加或是删除,而非去认识赋予了她这一点与众不同,放在这部女权主义影片下,导演又为她的性格赋予了更多命题:反叛、抗拒和向往自由,最终基德曼为我们塑造了如此一个伍尔芙(很明显为此她垫了鼻子),她拥有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习惯将手插在睡衣口袋里,与恶仆对话更像是在喃喃自语,她的脑子不停地想着东西,想象或是联想,她做的所有都在为她的小说服务,为她脑中的另一个世界服务,甚至她的自杀也是为了给小说一个完美的结尾。我想到在《贝拉的魔法》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西部小说家为他最引以为豪的一部小说里留了一页空白给他自己,我想伍尔芙同样也需要在《戴洛维夫人》里留一页给她自己,给她的另一个世界。同样的,朱丽安摩尔的角色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角色不敢面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演员都实现了对角色最极度的诠释,她们将角色拉到了我们的眼前,甚至会使我们怀疑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奇怪的'人。
叙事――三个女人一台戏
影片也可看作是并行叙事法的典型教材,三个故事彼此主旨和情感联系紧密,为我们刻画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三个女主人公有践行自由的,有放弃自由的,为爱情或是其它东西,还有从不敢思考自由的,最后有以自杀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对自由渴望的,也有以出逃来宣泄这种渴望的,还有一个女人很幸运,有许多真正爱自己的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另一点联系则是建立在各种象征符号的遥相呼应之上,比如击碎蛋壳,还包括场景切换之间的物体对照,有镜子,还有移动的花瓶等。总之故事有条不紊,一同发展、一同高潮,最终走向了这三个女人相同命运的不同归宿。
主旨――时时刻刻
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女权主义思潮来自于二战结束时期,大量男兵从战场撤离回国,这意味着大量的女人需从工作岗位退居家庭二线,在这种情况下,女人们揭竿而起,掀起游行活动,要求不被男人取代。所以对于一部女权主义电影,逃不开两个主题,即关于女人的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时时刻刻》告诉我们的是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时时刻刻,而非各种逃避,但这里更符合其女性主义题材身份的还是关于影片中女主人公的独立自主和思想解放。伍尔芙将自己安置于她脑中的另一个世界,与她丈夫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于是她丈夫以爱之名限制她的饮食起居,包括头脑,以致于她渴望逃离大院、奔向伦敦,逃离不成,唯有一死以求在丈夫的爱和对自己的背叛之间找寻平衡。第二个女人同样也是在寻找这种平衡,只不过她放弃了自杀为了保全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最后一丝的传统道德意识――保留腹中胎儿,最后在尽了一个女人该有的职责之后,背家弃子而去;第三个女人也是因为一个男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她因为爱情被牢牢限制在这个奄奄一息男人的身旁,幸运的是,这个奄奄一息的男人拥有一个诗人般睿智而感性的性格,孤注一掷,一死以求全,为这个爱情画上完美的句号,不管是对于这个男人的一辈子而言,还是对那个女人的小半辈子而言。所以,在我看来,《时时刻刻》讲的是面对生活的时时刻刻,它告诉了你即使是同样的生活,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你的面对方式。
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如出一辙,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道理,但用的并非一个平常的载体,就像影片中三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女人一样。
父亲,时时刻刻作文
可以说父亲是一座山,我是山中的一块小石子;父亲是一片海洋,我是海洋中的小帆船。是山,是海扶持着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题记
序
是他支持我,鼓励我;他是我长大的山,他是我平卧的海,我要写山,海;写他。
一
要论其他的长相,没有明星俊俏。额头上没有头发,有点过分,整一个大西瓜皮扣在头上。鼻子的'宽大和长度那个叫相称。唯一满意的是那眉毛和眼睛,可算得上浓眉大眼。虽然穿得很阔气,但和干黄的皮肤一衬,会使人非常的感到惊骇的。至于体格,有顶天立地的感觉,横阔。
二
亲戚朋友都夸父亲的女儿长得漂亮(那就是我),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说:“骄兵必败,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夸奖就自傲无比,作为男生要正直,有能力,女生则更应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三
父亲是工作狂,常常为公司的紧需苗子而到处奔波,我看整个中国都快跑遍了。有一次,天渐渐黑了,浓雾仿佛拉起屏障。8点,9点······还不见父亲回来。次日早,发现父亲早已在桌前写植棵报告,我便过去问问:“爸,为什么这么劳累,早起晚归,身子骨受了了吗?”父亲却坚定的回答:“完成工作是我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不可拖延。作为一个男人要坚守岗位,正派,有魄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四
弟弟已经四岁,得过一次大病。父亲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说已经病入膏肓,无抢救价值。父亲回家黯然泪下,带着不放弃的决心,领着弟弟去了大型医院,在那里,父亲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现在父亲细心照顾弟弟,生怕有闪失。这个美好的结局,是父亲创造的,正是因为父亲那不放弃的决心,带来幸福的一生。
五
以不错的成绩升入初中,这是父亲给予的。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为我有这么好的教师感到骄傲,是他教我做事要负责,作为女生要勇往直前,不放弃,有毅力,向父亲一样坚守岗位,不退缩。
正是因为父亲的一次次事例,教育我一点又一点的知识,启悟。让我在生活中自立成长;他的一句句话,使我不断进步。
是父亲给予了我一切,鼓励着我,教导着我,我才有今天。现在我只想说:“父亲,谢谢您的时时刻刻!”——后记
Virginia Woolf?一个拥有美丽名字的美丽女子。上大学时,跟风看过《墙上的斑点》,曾经尝试YY,去引发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但,无耻地失败了。因此对喜欢她的好友嗤之以鼻,转而继续投入到阿婆的世界里。
《时时刻刻》让我重新认识了Woolf,被这么多人喜欢着的她,其实是有着别样的魅力的,这种魅力大多不是来自作品。现世大部分人是通过昆汀?贝尔的《伍尔夫传》,来对她膜拜的。在这本传记里,伍尔夫拥有超凡的容颜和脱俗的才情。她驾驭着身边所有的人,是圈里不争的“皇后”,男人女人都为她的才貌着迷,而她却再一再二再三地坚持独行。她拥有伟大的灵魂,因此必然“雌雄同体”,一段无性婚姻,让她只一人就承袭了人类从长臂猿那里传承下来的家庭DNA。最后她清醒决然地解脱,更是为自己多彩的一生刻上了高雅神秘的符号。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从她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在我看来,Woolf真的是个自恋达人,她习惯享受他人的崇拜和喜爱,习惯得都自然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她,敏感而自负,我猜从小到大,只要她想,应该是很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的。就这样的一个人,她怎么会专心致志地去爱上某一个人呢,她必定是且行且爱,且爱且行的。
而被爱包围的同时,嫉妒和仇恨也必然如影随行,那么Woolf,在这种氛围里,变得有点多疑和小心、尖酸和刻薄、离经和叛道,也就无伤大雅了。她无疑是个称职的演员,一边耻笑他人不可名状的愚蠢,一边又就着迎合的话题取悦他人。这种内外不一致的张力,肯定把她折磨得够呛,毕竟她生活在上个世纪,心情郁闷时,顶多大着舌头八个卦,还不能披着马甲上各个论坛开天辟地地骂,也不能注册百八十个围脖天天织。她的生活,就这么个圈子,禁锢着她,无法自由,直到无法呼吸。
虽然顶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先锋的名号,但我总感觉Woolf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女权,她只是太细腻又太聪慧,因为伦纳德,她成了既幸运又不幸的女人,深陷泥淖。她真正离世时,业已接近60,容貌和才情都已耗尽,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尽管《时时刻刻》里是一个PS过的Woolf,但我仍愿意相信,她就是那个在美丽的清晨,为了自由而离去的人。她留下了Mrs. Dalloway,隔着时空,引领着看到她的人,或独立或离开。
散文:安全在时时刻刻
吃过早饭,赶紧翻看自家的小药箱。找出创可贴,对着镜子横贴在两眼之间。不禁笑出声来。多么滑稽,活脱脱的一个京剧舞台上的小丑,到班上怎么见人?同事一通乱问也受不了。索性扯下创可贴,可思忖片刻又贴上了。嗨!去他的吧!管他难看不难看,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冷的天儿,冻坏了伤口,遭罪的是自己。
都怪自己工作时不小心。同事问就问吧!就说被老婆给挠了,信不信由你。或者直截了当,实话实说,当一回反面教材,让同事们也受受教育。
昨天上午,在某架飞机上分解加工件。此架飞机是本周的任务,必须赶在下班前完成。我赶紧戴上老花镜,再戴一层防护镜,钻进某型飞机进气道。造型有些难看,可必须这样做,安全是第一位的。由于过于匆忙忘记了接工作灯,原本昏暗的进气道内经身体的遮挡,越发的。幽深,那里还看得到所需分解的铆钉。无奈又爬出来,摘下两层眼睛,找来了工作灯。
可36v插座在毗邻的另一架飞机的机翼下方,距我施工的部位较远。我一边低头抖落开缠得很规整的工作灯灯线,一边盘算着灯线是否够长。待灯线完全抖落开了,我得意的:够长了!急忙朝插座方向走去。只听哐当一声响,自己的鼻梁子重重的撞在了飞机副翼上,顿时被撞得眼冒金星。我下意识的捂住鼻梁子,感觉粘糊糊的,血已经流了下来。好在是皮外伤,稳定一会,擦干血迹照常工作。晚上下班时,我怕冻着伤口,就用棉手套捂着脸走回了家。
业内人士都知道,飞机副翼前宽后窄楔角如刀,平置在机翼后段。距地面高度在1.60米左右。庆幸自己当时摘下了眼镜,否则两只眼睛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庆幸自己身高1.68米,若生的1.78米,估计被撞得满地找牙。生产实践中,安全工作靠庆幸是最不靠谱的。
我们常说:平平安安上班,平平安安下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自己真真正正的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才是。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有半点掉以轻心,安全在时时刻刻。假如我当时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自己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受着皮肉之苦。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一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XX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二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三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XX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颦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you 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XX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四
the 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则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然后维吉尼亚安静地凝望着那只鸟儿,她吟哦着什么,我没听清,但一定有着淡淡愁绪,应该有那么一刻她是微闭着双眼的,对这世界微小的无常闭上了眼。后来的不多久,她永远对这世界巨大的无常闭了眼。此刻我耳畔萦绕的是电影《勇敢的心》的那曲苏格兰风笛,一开始很欢庆的感觉,像泰坦尼克号中罗斯参加穷人舞会时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后就过渡到不绝如缕的空灵感伤,仿佛置身于如黛远山,空气很湿润。极像灵魂倾诉的低低迂回。好不寂静凄凉,令我感慨怎么世界一瞬间就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呢?
五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她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贾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从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 without 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她希望记住the hours的,这也证明了她曾是如此认真的生活过,只是live with shame,其实任何的生活都是可以美丽的,可以不gone with the wind,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是赫斯嘉,只是事实上说得容易做得难,能放的谁愿意执拗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认真地活过就好,平平淡淡,哪怕缺少诗意美好,但诗意不就蕴藏在这么?生死荣枯应运而生,我们不必逾越。上帝只不过想让我们多看一眼世界,我们又何必跟他过不去?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七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切却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八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宁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九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惠安嘉惠中学611班高三:王巧真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裁员,都有很大空间,
时时刻刻降低人力成本
。而实施无薪休假,仅仅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冰山一角。经济不景气,企业削减成本最直接的手段是裁员,事实上,那些能保持长久战斗力的跨国公司,把裁员作为一种家常便饭。美国人力资源协会做过一个统计,在三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中,有一个人是创造价值的;有一个人是没有创造价值的;还有一个人是创造负价值的。而德国人力资源专家马克斯的分析也发现,假如一个人有一份业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数增加,业绩就会翻倍。一个人一份业绩,两个人就小于两份业绩,四个人小于三份业绩,当这个团队达到八个人时,业绩居然萎缩到小于四份!招聘人员过多,会令团队绩效下降。
所以,企业家要准备不断地对绩效差的员工说这些话,“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你被解雇了!”、“你可以考虑到别的地方去发展了!”。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手通用电器,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一次裁了两万人,公司股票马上上涨。过了半年,公司股票又疲软了,他马上通过绩效评估,又裁了两万人,股票又开始回升。
请神容易送神难。人手增加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很多时候,因为一项工作开始增多,有人就对老板说:“老板,我们真的忙不过来了,增加一个人吧。”老板说:“好啊,那就增加。”人马上招来了,可工作繁忙仅仅是阶段性的,但你增加了的人手,就很难送走。最终变成人只进不出,效率低下,反应缓慢,责任推诿,政治斗争,搬弄是非,最后一潭死水,同归于尽……
人人头上一把刀
砍人手,不是挥刀乱砍,见谁不顺眼砍谁,见谁碍事砍谁,见谁和自己意见不合砍谁,那是流氓打架。你要让走的人,心服口服,并且留下的人不惊慌失措。
人人头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是成熟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原则。聪明的领导者,在每个员工的头上悬一把刀,只要他们有所懈怠,不需要领导者亲自动手,那把刀就会自动掉下来把他杀死。所谓“指标”,就是对每位员工用绩效量化,用利润导向,用数字说话。企业家应尽快去完成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不管任何员工,目标必须明确;
第二,必须有可以量化的数字。团队员工有两种:一种是创造销售收入的人,他的数字就是10、20万的销售收入。另一种人是花钱的人创造产品,他的数字就是控制成本,考虑如何在保证品质基础上,把原来的花费十万,降到九万。另外,考核成本花费者的另一个指标是,花出去的钱必须转化成价值,如,花一万元买了一台电脑,而电脑要变成价值,必须为公司创造利润,这就把成本变成了价值中心,把营销变成了创富中心;
第三,具有挑战精神,所有目标应该超越你过去已经达成的目标;
第四,目标合理,不能好高骛远;
最后,目标得有时间限制,
如一个员工一年要完成200万的销售任务,最后完成的时间是12月31号,把200万这个数字分解,根据自身业务规律分解到每月、每周,就知道他目标绩效量化在何处。
人人都要佩把刀
你的企业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怪事,员工收入增多,企业亏损加剧,员工只关心销售,不关心成本。如果是这样,公司管理肯定出现了问题。
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大部分企业都是用收入乘以百分比等于他的佣金。然而,收入是什么?收入只是证明公司有这样的收入进来,并不能证明公司有这样的利润!所以,有时员工是有收入的,但企业是亏损的。这是因为你的管理忽略了成本,所以就别指望员工关心成本。这最终导致员工只关心销售收入,花大价钱请客户,随便打车,把公司钱挥霍一空!
很多顶尖公司不用收入计算佣金,而改成用毛利润(收入减掉直接成本),用毛利润乘以提成比例,这个提成比例可能会增加,从10增加到15,最后等于他的佣金。
这个巧妙变化,结果将大不相同:第一个好处,员工开始关心成本,自动自发地帮助公司一起节省成本;第二个好处,如果原来是用收入计算佣金,员工很容易迫使公司降价。因为这个时候他只关心收入。“老板,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客户说不降价,他们就不买了!”“老板,一降价销售额就上去了!”可公司一旦降价,10-9=1,但10如果降到9呢,9-9=0,公司无钱可赚,但员工个人利益仍有保障。
低工资+高绩效=高利润
真正的人性化管理,不是让员工放松懈怠,或鼓励员工贪图安逸,而是给员工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体现出效率!这是对你员工最大的关怀!
那么,请追求团队的高绩效和低成本,不要让他们拿到工资就满足!给他们最低的工资、最高的绩效!
曾有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老公公,为什么不把草放在地上方便牛直接吃呢?”老农说:“这种草虽然质量也不错,但我要是放在牛嘴边上,它就不屑一顾,吃得很少,如果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人也一样,他们容易满足,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要让人改变,就是要让他有危机感,用难完成的任务激起他的斗志!我们所谓的低工资是什么呢?在其收入比例中,只有20%是工资,80%是绩效。工资低,公司负担就小了,成本也就降下来了,同时逼着员工追求绩效最大化。假如一个员工收入是5000元,有1000元是基本工资,那4000元来自于绩效考核。如果这个员工总收入是一万元,那么他的工资是元,绩效是8000元。用这种手段,即使人手多了,但因为每个人工资低,又都创造了高绩效价值,还是不会给公司带来太大的负担。
后勤人员不能成为绩效考核的漏网之鱼,要让他们关心公司绩效。假设某办公室主任原始收入5000元,但要乘以公司绩效,公司的绩效月月公布,如果说这个月公司是一百万的目标利润,只完成了80万,那么他的工资就要乘以80%,是4000元。总经理、财务总监、办公室主任,所有的后勤团队、人力资源,全部都要个人绩效加公司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