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美喻优秀5篇

业务学习计划.doc喻 篇1

业务学习总结

顾汉生 2013.1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师现有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立足岗位,以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为业务学习载体,脚踏实地抓好教师业务学习,作为教师我要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如下: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已确时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时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生学习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4、所掌握的理论变成教学的实际能力。

二、学习内容

根据自身情况,我主要将学习内容分为政治业务理论,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个人修养四大板块,教学方面将围绕“少教多学”开展自学和研究,个人修养方面,自学课程标准解读

三、具体措施

1、学习《师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改革要求。

4、大胆尝试创新使育教学有新的突破。

5、强化学习,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堂信息,报道文评论员文章,学习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师德、民主管理的报道,并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结合。

6、强化开展新课程的校本培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全书,以阅读为主,自学自读相结合。

7、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教育论文。

四、结果

通过个人自学保证自学效率,尤其是在自学过程中,针对工作实际,要坚持自修为主,转变观念,以过程为主,提高能力,以实践为主,开展创新,在认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结合每一个专题进行自省、自查、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研究认真记录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把学习、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实施建议去学习,在理论上得到提高,还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的美喻 篇2

教师的美喻:

1.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教师是春蚕---吐近银丝赠他人御寒.

3.老师是春天---为人类服务,孕育未来和希望.

4.教师是园丁---用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

5.教师是蜜蜂---采花酿蜜养育着下一代.

6.教师是奶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7.教师是塑工---塑造美好的灵魂.

8.教师是慈父---用心牵着孩子往前走.

9.教师是良母---让学生孙吮吸知识的乳汁.

10.教师是渡船--把学生载向知识的彼岸.

11.教师是航灯--指引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12.教师是钥匙--给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13.教师是火种--点燃下一代求知的欲望.

14.教师是脚梯--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

4、数学家的遗嘱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 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博喻句子 篇3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臵: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臵句:

(1)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例如: “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

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例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

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例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第四种:表反问语气。

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等。

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达标检测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选自《宋史·辛弃疾传》)①、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 无不当于心称善也。b 养生之具不求于人。c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②、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a 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b 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c 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d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③、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a 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b 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c 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d 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④、翻译“故以‘ 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a 因此,他用“稼轩”自号。b 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高考作文万能凤头50例

1、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2、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3、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4、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5、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6、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7、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李白受不得半点委屈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有宰相肚里撑船的邓小平;也有被人逼着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毛泽东。

8、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9、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

10、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美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美是缠绕在青山脚下的绿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湿了的浅绿,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黄。

11、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12、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13、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14、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 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15、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16、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17、冰心说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18、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示例: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着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的拥抱蓝天的白杨。

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丽,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诚信如春天里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诚信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诚信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诚信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太阳好像烧得通红的火球。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月亮弯弯的就像一把金钩。

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阳光都变成绿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夜幕中。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

满天星星似乎成了点点萤火。

星星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闪烁。

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雪末儿像玉屑似的随风飘扬 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高尔基《童年》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

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篇四:句子的类型

第一节 句子的类型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句子的语气,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种,一般称为句类。

按照句子的结构,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或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一般称为句型。

句类和句型可统称为句式。

1、陈述句:陈述、祈使、感叹、警示等功能。(言语意义)

2、疑问句:疑问、陈述、强调(设问、反问)

3、祈使句:多用于命令人、请求、建议、警告等交际目的。

4、感叹句:突出感情态度,调节话语的风格、增强文气。

二、句形的长短——长句、短句

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短句是指句子的形体短,词语的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

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句子的长短并没有一个明晰具体的分界线,只是相对而言。形成长句的原因:

(一)句子带有修饰语,有的修饰语比较长;

(二)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并列词组充当的;

(三)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连动词组充当的;

(四)句子的某个成分也是句子形式。

长句化短方法:

(一)抽出修饰语;

(二)运用叠用句;

(三)合叙改分述。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表示肯定语气的句子;否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子。肯定句一般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语法肯定句语法否定句

2、语义肯定句与语义否定句

语法否定句是指语法形式是否定的,句子中有否定词且否定谓语或否定词本身就是谓语。

五、句式的松紧之分

松句就是结构松散、信息分散的一组句子。而紧句,则是结构紧凑、信息集中的句子。

句式的松紧是相对于确定的信息与其表现的关系而言的。

松句往往是一组句子,紧句一般是一个或两个句子,两者具有相对关系。

一、什么是比喻 ? 概念: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 基本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喻解(相似点)

二、比喻的类型 ? 基本类型:

1、明喻:也叫“直喻” 2.暗喻:也叫“隐喻” 3.借喻:直接借助喻体 ? 变式比喻:

讽喻

? 概念:讽喻主要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来说明某种道理。它要求把抽象深奥的事理寓于带有哲理性或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让人们从中获得一些教育或启示。? 讽喻辞格可谓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的讽喻诗,对后代诗坛影响很大。

讽喻的种类 ? 引述故事——靠引述故事来说明事理,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是不完整的故事。? 引述寓言——引述寓言来说明某种主张,阐明某种道理,教育读者。? 要注意的是,无论讲故事,还是引述寓言,都是让人们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获得某种教益,所以主题要明确,观点要鲜明,语言要通俗易懂。

比喻与讽喻的区别

? 比喻是从形象性出发的,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生动。一般不采取讲故事的方法。? 讽喻重在“讽”,它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事理,要求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或情节,一般篇幅都较长些。“讽”的部分较明了,指责、讽刺、劝告或鼓励,作者态度明确。

四、比喻的修辞作用

? 说理性、形象性、描写性 ? 比喻的语言建构功能:比喻在语言层面上的一些凝固形态。如“潮流”“雪白”“瓜分”等。

? 比喻的认知功能: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甚至认知方式。(p213)

第二节 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 概念

借代,有时候又叫“代替”“替代”“换名”。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原来的名称,而是有意识借用同这个人或事物有较为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来换一个名称。

二、借代的种类 ? 第一种分法:

1、旁借:借客观事物本身所呈现的某一形象(特征、标志)或某些关系来表现。2.对代:指借客观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各样对应的现象来进行表现。

三、借代的修辞作用 ? ? ? ?

四、怎样使用借代 ? ? ?

五、怎样区分借代和借喻 ? ? ? ? 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代一般侧重于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借代一般不能转换成明喻 一句话:借代重在代称 一般要求: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看(读)或一听就可以明白所代指的本体是什么。有时为了理解文意的需要,还必须对事物本体做些交代。其次,借体本身含义要明确;选用借体时既要注意形象,又要具有客观依据;同时借体在运用时要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最后,在运用借代时,还要十分注意时代感、时代气息和人们的一般习惯。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从而引起读者某种程度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借代辞格能够使语言文字精练,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号语重复,又可让语言富于变化。借代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千方百计利用词语转义,大量创造崭新而富于生命力的新词语。借体富于幽默感或讽刺感,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 比拟 ? ? ?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通过想像,把人化作物,或把物化作人,或把此物化作彼物的一种修辞格。

1、拟人

2、拟物 ? 拟物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把人物化,也就是赋予人以物的形态、动作、行为等。另一种是把此物化为彼物。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人为的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语言、行为、思想和感情。(本体、拟体)? 比拟的适用范围广泛。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寓言、童话等。? 第一,比拟能够使表达形象生动,进而激发人们的联想,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比拟能够充分抒发作者的情感,鲜明地展示作者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色彩,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 第三,比拟能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使人们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 相同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 不同点: 1.比喻重在喻,即用甲事物“喻”乙事物,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重在拟,即用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2.从形式上看,一般比拟的本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拟体则可以不出现;一般比喻的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但喻体则一定要出

现。

3、从表达上看,比拟一般重在抒发主观感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喻则重在说明和描写,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和增加事物的形象性。

4、区别:凡是比拟和比喻接连或使用时,如果字面上省去比喻因素乙是比拟了;如果字面上未及省略,就是比喻了。

第四节 移就 ? ? ? ? 移就是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的修辞格。它在结构形式土的突出特征是移花接木,变异搭配。第一,实现各种感觉的转换,能产生新颖的感觉,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二、移就的修辞作用

三、移就和比拟辨析 ?(1)移就是寓情于物,物仍然是物,它并没有实现该事物的人格化。而比拟则是把物化作人,使该事物彻底人格化。?(2)在结构上,比拟往往把人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其他事物上,多用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的词语来表现事物,通常构成主谓关系。移就则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修饰乙事物,通常构成偏正关系。?(3)与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移就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修辞关系的有意错位。从目前的研究上,移就只局限于短语层面。

第五节 夸张辞格

一、什么是夸张(言过其实)

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它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例句:(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二、夸张的分类(1)? 直接夸张:又叫一般夸张。这种夸张用的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言过其实又不离其真,而且一般不借助其他辞

格。? 间接夸张:又叫借助夸张,借助其他修辞格来构成的夸张手法。(p244)

二、夸张的分类(2)

扩大夸张:向上夸张。它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等,故意往大、多、快、高、长、远、强处说。

缩小夸张:向下夸张。它是把事物的联想、象、性质、作用、程度等等,要故意往小、少、短、缩小事实说。

超前夸张:指从时间上进行“言过其实”的夸张。也即后出现的事物抢先说。表面上是不合逻辑常理,却因此得到最大的强调。

三、夸张的修辞作用 ? 鲁迅:“扩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甚至也是“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来”。也即提高表达效果。? 高尔基:“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而使它显 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这种方法,也应当

是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战术?。”也即增强思想感情,使爱憎分明,并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四、怎样使用夸张 ? 夸张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事实(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超前或强化的描写手法。? 注意:

1、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要以深切而真挚的情感为依据,切忌浮夸藻饰。

2、语意表达必须明显,夸张要充分。

3、运用夸张时,一般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更不要机械地模仿、套用。

4、夸张辞格不能滥用,否则会成为假、大、空,令人生厌。

第六节 双关辞格 ?

一、什么是双关 理论上说,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辞格。通俗地说,双关就是”一语双关”、”一箭双雕”。其中隐含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

二、双关的种类

1、谐音双关 2、语义双关

3、对象双关对象双关是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构成的双关,即通常所说的“指桑骂槐”。?

三、双关的修辞作用 1.可以使语言幽默、辛辣、饶有风趣;也可根据需要,较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2.双关顾及”表”、”里”,虽然表面意思大多是次要的,但表里一定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要让读者能体会到。

四、语义双关与借喻的区别 1.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表达的只有一层意思。而双关则是一语双关,即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意义。

2、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才能判断。

第七节 拈连

一、什么是拈连 ? 概念:修辞学上,认为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应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拈连。

? 一般而言,所谓甲事物都是具体的,并且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并且在后。

二、拈连的分类(1)

? 根据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 ? 1、主谓拈连 ? 2、述宾拈连

拈连的分类(2)

? 按照拈词的搭配情况划分: ? 1、语义超常搭配的拈连;2、语法超常搭配的拈连

语法的超常搭配,是指由于本体的引导,在拈体中临时改变拈词的词性,有意突破语法规范而构成的超常搭配。

拈连的分类(3)

? 按照内部结构标准划分,拈连可以分成?明式拈连和暗式拈连两类。?

1、明式拈连

这是一种本体、拈体、拈词都出现的形态完备的拈连。?

2、暗式拈连

又称略式拈连。通常指本体不出现或本体中的拈词不出现的形态欠完备的拈连。

三、拈连的修辞作用(p272)? 总的说,拈连一方面可使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一方面又可以巧妙地用于讽刺、嘲笑,表现语言的风趣和幽默感;还

可以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的强烈感情。? 顺连辞格通常发挥“拈”的作用,深化前面的意义,使感情得以升华。? 拈连还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有时更有启示性,也较易记。

四、拈连与拟物的区别

? 首先两者都属于词语的移用。? 但两者并不同:

1、构成条件不同。

拈连一般要同时出现它的甲项和乙项,而且必须有拈连词。甲事物一般是具象,乙事物则为抽象的东西。

拟物是把用于物的词语用到人的身上,它不需要拈连词,也不用甲乙项事物一起出现。

2、内容上看 ? 拈连中上甲项和乙项主要由“拈连词”连在一起,让感情得以提升。不管本体是否出现,但我们都能清晰指出。?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是浑然一体、彼此交融的。它重在想像,拟体是含而不露,不确指的。

第八节 仿词

一、什么是仿词 ?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环境里,更换现成词语中的结构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叫做“仿词”。? 它有两种情况: 1.语素更换 2.成语翻新

二、仿词的分类

?(一)根据本体和仿体在意义上的联系,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连类仿词,即仿体与本体的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上有类的联系。2.反义仿词,即本体和仿体在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上有对立的联系 3相关仿词,即本体和仿体的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是相关联的。(二)根据本体和仿体在语素上的异同联系可分为: 1.同素仿词,即仿体和本体之间有共同的语素(部分相同)。2.异素仿词,即本体和仿体的语素完全不同。

(三)根据仿体是直接地仿效本体还是曲折地仿效本,可分为: 1.直接仿词,即根据本体的本来面貌和实际意义相仿 2.曲折仿词,即不是根据本体的本形、本义进行仿效,而是或根据本体中某个字的非实际意义来进行仿效,或根据本体中某字的谐音关系,先谐音后仿词。((1)曲义仿词、2)谐音仿词

三、仿词的修辞作用(p260)

四、拈连和仿词的区别

? 拈连和仿词都强调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不同的是: ? 1.侧重点不同“拈连重在“拈”,仿词重在“仿”。? 2.拈连一般要求本体与拈体同时出现,而且正常搭配在前,超常搭配在后;而仿词没有这种要求,它要单独出现仿拟词。仿拟 ? 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第七节 顶真和回环

一、顶真:又叫“顶针”“联珠”“连珠”等,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

二、分类

? 顶真一般可采用两句,称单次顶真,也可以是两句以上,称多次顶真。? 顶真还可以分词的顶真、词组顶真和句子顶真三类。

三、修辞作用(p265)? 在语言形式上,前后衔接紧密,句式又比较匀称整齐,读起来环环相扣,明快流畅,情趣横生。回环

一、回环的定义(p155)? 回环:又称回文,是指运用变换语序的方法,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循环往复的形式

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辞格。

回环一般只有两句,首尾相扣回旋。也即由a-b,再由b-a的形式。

如:(1)、心贴布,布贴心,多织好布为人民。

a-b b-a

(2)、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a - b b - a

二、回环的种类(p273)篇五:作文开头技巧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古人写文章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引发别人无穷遐思的开头,往往能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特别是在应试作文中,“凤头”更能牵引阅卷者的目光,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往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并为文章增添色彩。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在此谈谈作文中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修辞排比法。

修辞排比法。在开头的时候,用上几个修辞排比句,把文章主题的内涵,用排比句的形式写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可用于夹叙夹议类的记叙文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连续把有几个象征意义的句子排比起来,最好把几个比喻句排比起来。而且建议同学们的比喻句不要太长,而且要顺着比喻句往下写,才能达到生动形象具体的效果。

☆、何谓排比?有何特点?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

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的人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感动。

例1《文学经典,我的追求》: 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行更让人心醉神驰,浑然忘俗的呢?那满载思想的小舟便是书——名家经典。它带着我漂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港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

评述:巧用修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美妙感受。例2《我最好的朋友》:

她,犹如一阵清风,拂去我心头的惆怅;她,犹如一股清泉,滋润我干涸的心田;她,犹如一缕阳光,驱散我心灵的阴霾。

写作角度1:生活中对自己帮助大的朋友同学邻居?? 写作角度2:爸爸妈妈教会我做人,同学们教会我道理?? 写作角度3:书、名言警句?? 评述: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书”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原因。

例3《追求心中的绿洲》: 追求一轮红日,便将强壮的身体化作了山峦去托起它;追求一个梦想,便将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线去迎接它;追求一种成功,便将自信的力量去化作风景去展现它。

评述:用灵动的语言勾勒出追求者的执着与坚韧的形象。

排比句式开头仿写练习:

☆、排比技巧: 方法:

1、太阳、星星、山峦、春雨、阳光、大海、海湾、溪流??

2、语言的“陌生化”

种类:

1、陈述式排比

例:凡事感激,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你的意志。感激拌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磨练觉醒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你该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2、设问式排比: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

1、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2001年满分作文《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信用卡”,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2、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寒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2001年满分作文《诚信是什么》)

本文作者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昂然。

练习:以“幸福”为话题用设问+比喻式写一组比喻。

3、比喻式排比

例、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

4、起兴式排比: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在作文开头先选用几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带出所要抒写的主题内容。

例: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这个排比由三个语句构成,作者先写两个假设复句来起兴,目的是为引出第三个句子:“失去诚信”就“一贫如洗”。而这第三个句子是结论,是显示作文中心的句子。三个假设复句造成一种气势,并让读者从中得到警示:人生在世,“诚信”是何等重要!

【随堂练习】

练习:用修辞排比法为下列文题拟写开头。

文题:《微笑着面对生活》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于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寓教喻人 宣美宜情 篇4

寓教喻人 宣美宜情

今年元月八日,敬爱的音乐教育家、声乐艺术家喻宜萱先生离开了我们,仙逝而去。望着三个月前我们在喻先生家里给先生过九十九大寿的合影,回味着她老人家豁达的气度、诙谐的谈吐、端庄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依恋。

喻宜萱先生的一生曾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沧桑巨变,更见证了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发展。喻宜萱先生的声乐艺术生涯与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透过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历程,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声乐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09年,喻宜萱出生于江西萍乡,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33年秋到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1935年,喻宜萱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并在美国17个城市举办了独唱音乐会。1939年结束留学生活,回国执教。抗战结束后,辞去教席,专事演唱,先后在中国十几个城市举行巡回独唱音乐会,获盛誉。1941年秋至1945年冬,她又在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后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48年,喻宜萱受国际教科文组织委派,赴欧考察音乐教育。1949年10月10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天,喻宜萱结束在欧洲为期一年的艺术教育考察后毅然回到祖国,并于一年后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声乐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4年离任系主任一职,1989年正式从教学岗位上退休(1961―1984年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在建国后40年中,喻宜萱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以李双江、黎信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形成了关于“美声”教学的“喻宜萱声乐教学理论”和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声乐教学思想,并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精神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喻宜萱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一名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授,而她在每一次学习、进修之后又都选择了声乐教学,都回到了课堂。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声乐教学生涯中,喻宜萱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喻宜萱先生走过的九十九年,其声乐教学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是1933―1949年。这一时期,喻宜萱先生树立了从事音乐教育、声乐教育的理想,初步掌握了从事声乐教学的知识、技能,并开始了她的声乐教学实践。

1933―1949年的十六年间,喻宜萱先生所走过的路,无疑是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求知、实践的路。第一,这十六年负笈欧美和在旧中国艰难从事教学及舞台实践的经历,使喻宜萱音乐普及的思想逐渐得以形成,从而为她回国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并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打好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负笈欧美使喻宜萱对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尤其是西方的专业声乐教育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无疑也为她回国后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带头人打好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三,旧中国六七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也使喻先生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接受好的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这显然也极大激发和增强了喻宜萱投身新中国音乐教育的热情。这十六年的经历成为喻宜萱声乐教育事业的铺垫。

中期是1949―1984年。这一时期,喻宜萱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丰富教学曲目,编订教学大纲,编写出版教材,引进和培养师资,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后称“声歌系”)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专业声乐教育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1984年的35年间,喻宜萱担任声乐系教授,并出任系主任,直到1984年卸任(1961―1984年,她还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一职),为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位声乐教师,喻宜萱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

喻宜萱不断地钻研声乐教学理论,撰写了《声音训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1980)、《有关声乐艺术的几个问题》(1981)、《美声歌唱》(1982)、《声乐教学漫谈》(1981―1983)、《法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1984)等学术论文。正是在这种“学无止境”的境界中,喻宜萱自身的学养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喻宜萱在建国后35年中,培养出了聂中明、胡静华、刘诵芬、周美玉、罗忻祖、陈瑜、文征平、郭凌弼、黎信昌、李光伦、李双江、赵春琳、汪明洁、张松益、薛明、张凤宜、周维民等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喻宜萱组织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学科体系。从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伊始,喻宜萱就担任声乐系主任,故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她的重要职责。在建国初期,喻宜萱亲自动手编写教材,首先选取了“五四”以来中国的优秀歌曲,编写了《中国歌曲》(共4集)、《独唱歌曲集》、《声乐教学曲选》等教材,接着又和声乐系全体教师一起选取了西方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编写了《法国艺术歌曲》、《外国歌曲选》、《西班牙歌曲集》和《西洋歌剧咏叹调》(共5集)。这些教材体现出喻宜萱开阔的艺术视野,也体现出对中国歌曲的珍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文革”基本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材体系。与此同时,喻宜萱还编写了教学大纲,使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配置、教学安排、教材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喻宜萱知人善任、广纳贤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包括聘请沈湘、蒋英、王增福、李维渤等有舞台经验的歌唱家来校任教;选择周美玉、姜家祥、黄奎春、王秉锐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选派郭淑珍、黎信昌、吴天球等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深造、学成回国任教。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材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成为国际一流声乐教育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作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为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见解并逐渐被事实所印证。

1949―1984年这35年间,喻宜萱先生逐渐从舞台转向讲台,将身心全部投入声乐教学之中,并取得为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进而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但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喻宜萱的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关于中国声乐艺术的论述,也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经受了时代的洗礼。然而,她又始终保持着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对声乐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珍视以及教书育人的理想。透过喻宜萱这一时期的声乐教学生涯,不难看到一个从海外学成回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热忱和奉献精神以及建国后35年中国声乐艺术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后期是1985年至2008年。这一时期,喻宜萱离开领导岗位,逐渐退居教学一线,潜心著述,撰文立说,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兴旺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84年,喻宜萱不再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职务,1989年也正式从声乐教学岗位上退休。在1984年后的20多年中,喻先生虽已退休,但仍心系声乐教学,心系中国声乐艺术。这不仅是常给登门求教者上课,对声乐教育事业及青年歌唱家及声乐教师给予关心,更重要的是笔耕不辍,潜心写作,撰文立说,对自己一生的声乐教学生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声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很深的学术性研究,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这一时期,作为声乐学者的喻先生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学术性工作。

第一,对自身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这主要是编辑出版了《我与音乐》、《喻宜萱声乐艺术》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作为两个论文集,刊载了喻宜萱卸任后撰写的《我与声乐艺术》的长篇回忆录,也辑录了曾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但进行了重新整理)以及1984年以后撰写的论文和译文。这些文字都体现出了喻先生的学养。尤其是作为回忆录的《我与声乐艺术》描述了喻宜萱的人生轨迹,道出了她一生与声乐艺术所结下的不解之缘。透过回忆录中朴实、清新而充满情感的文字,我们不仅能看到喻先生毕生从事声乐教育的心路历程,而且还能看到喻先生的声乐教学思想及她的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和学术理想。

第二,对西方声乐文献的研究。这主要是翻译了三篇声乐论文:皮埃尔•贝尔纳克《声乐作品的释义和表演》(1985年译)、大卫•希夫《埃伦•佛尔谈声区统一方法》(1999年译)、马丁•贝恩海默尔《阿尔弗雷多•克劳斯》(2000年译)。后两篇文章是喻宜萱年逾90之后所译,而且都是《歌剧新闻》上发表的新文章。这表明,90高龄的喻先生还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声乐作品的释义和表演》严格地说是一篇音乐美学论文,它在中国的面世,也表明喻宜萱先生的学术视野已不限于声乐教学。西方声乐文献研究方面的成就还在于对经典作品进行教学阐述。这主要有《五首莫扎特的女高音咏叹调》和《六首法国艺术歌曲》两篇“教学札记”。这两篇“教学札记”不仅对作品进行了精当的分析,而且还对其中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表情术语、情感表现、语言、发音都一一作了演唱和教学上的阐述,后者还详细介绍了歌曲的词曲作者。这些既展现出了喻宜萱高深的学养,又展现出了她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堪称声乐教学札记的典范。

第三,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人声与歌唱艺术”条目。1983年,喻先生受聘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担任音乐卷中“人声与歌唱艺术”部分的主编,直至1992年该卷出版完毕。喻宜萱对该部分框架、立条、分类进行了把关,并对释文一一 进行了审定。不仅如此,喻先生还亲自撰写了“美声歌唱”和“法国艺术歌曲”等条目。不难发现,该辞书中“人声与歌唱艺术”部分条目准确、严谨、通畅,并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也体现出了喻先生良好的学风。

喻宜萱是中国最早让国人感受到“美声”艺术的歌唱家之一,也是中国“美声”教学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喻宜萱的艺术人生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作为一位歌唱家,还是作为一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在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历史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位歌唱家,她曾用美妙的歌声、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听众。作为一位辛勤的声乐教师,她精益求精,诲人不倦,体现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位声乐文献翻译家,她翻译、出版的西方声乐文献达几十种之多,为“美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位学者,喻宜萱勇于探索,笔耕不辍,成为中国音乐界一位名副其实的声乐理论家。

喻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离我们并不远。她凝视着我们,关注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劈波斩浪、自强不息,勤于钻研、精于创作,恰似长江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连绵不断,永不停息,去开创中国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刁笑萌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种子喻 篇5

夸美纽斯之种子喻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2007级

0712324

周文娟

摘要;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1632年,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一本后来享誉全球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共33章,关于种子的隐喻出现在第五章,“种子”是植物学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 但是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中,它被作为隐喻,喻指一种“神圣的可教性”„„

关键字:种子 生命 教育

1、夸美纽斯及其生平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是“捷克兄弟会”16世纪初捷克出现的一种新教派,会员多为下层贫民的成员,夸美纽斯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父母双亡,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

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种子”

1632年,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一本后来享誉全球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共33章,根据他自己的说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12章为“引子”,探讨教学艺术的基础,后21章则探讨了“这本书的真正论旨”,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一切艺术”。关于种子的隐喻出现在第五章,显然是属于教学艺术研究的基础部分。“种子”是植物学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它。但是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中,它被作为隐喻,喻指一种“神圣的可教性”,成为他的所有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

在种子的隐喻出现之前,夸美纽斯论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备、最美好的,他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在预备阶段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熟悉万物;二是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三是使自己与万物归于上帝。夸美纽斯又把它们分别叫作“博学”、“德行”和“虔信”。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的“种子”在人类“失乐园”之前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从而使他自然地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道德律生存,合于敬爱上帝的。但在“失乐园”之后,这些东西变得“晦涩”、“缠杂”和“困惑”了,但是却仍然存在。他说:“我们是上帝的天国所拔掉的树木,但是根柢仍在,一旦上帝的仁慈给了它们以雨露和阳光,它们就仍可以再生。”“再生”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失乐园之前的原初的状态,回复人的本性。“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前一个“人”指失乐园之后的人,后一个“人”是指失乐园之前的“人”。尽管这两者都是上帝的作品,但前者是不完美的,而后者是完美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精心培育、浇灌、管理人心中那剩下的“种子”,再让它们焕发出从前的生机,回复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原形创造的样子。

“种子”以及“阳光”、“雨露”、“培育”、“灌溉”、“成长”、“果实”,夸美纽斯就是用这一连串的隐喻来说明基督教青少年教育的前提和教育的目的、方法、途径等等。后人在研究他的方法论的时候指出他运用类比法,并认为有些机械。表面上看来,确实如此。但是实际上,严格地说,他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至少在“种子”的问题上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而不是类比的手法。隐喻与类比在修辞格上有点相像,但根本的区别在于类比的目的只是为了把问题说明得更生动或更容易理解,而隐喻则在于对语词意义的扩展和创造。隐喻就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例如,“轿车甲虫般地前行”这个隐喻就假定,我们不知道轿车怎么运动,但我们的确知道甲虫匆匆穿过地面的行进模样。这个隐喻即把甲虫的特征变换成了轿车的特征。就“种子”的隐喻来说,夸美纽斯不仅是在一般植物学或生物预成论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且是在宗教的意义上使用的。用它来代替“可教性”就比“可教性”这个概念本身包含了更有价值的思想信息,构筑了一个对于读者来说更为高大宽阔的语词和思想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可教性”这样一个抽象的词语在感情上是贫乏的,在理智上是缺乏生命力的,不能完全地丰满地表达作者自己独特的宗教立场、感情和主张。“种子”以及其它的相关语词尽管不是科学的概念,但正是通过它们,读者才真正感受到了夸美纽斯那火一般的宗教热情,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美好的教育追求。

雅斯贝尔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教育观点。他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氏的教育观奠定了教育的人本思潮、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从教育流向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双方“灵肉的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对“生命内涵的领悟”;不是冷漠的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而是“使他们自由的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无论是夸美纽斯的“种子”,还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都强调了教育的生命本质,生命是独一无

二、无可取代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会使自己接近真实的自我。生命要活出自身的圆满,活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外,还需要教育的呵护和完善。教育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需要教育对人的生命力的影响。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生命所共存的环境。教育应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将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总

之,如果教育离开了人的生命,那么这样的教育便是一种死的教育,不但不能把一粒粒种子培育成栋梁,反而成为戕害他们的凶手。

3、“种子”——生命教育

种子存在于我们本身,但是若想让种子正常的发芽,生长,最终开花结果,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是不行的。我们不但要为种子发芽提供必要的条件,还要好好呵护照顾它,而且这种照顾与呵护并不以其发芽而告终,而是持续其一生。必要的条件即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呵护与照顾即为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

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4、“种子”——希望

种子孕育着生命,生命孕育着希望,有种子就有希望。但希望不会自然的变为现实,这其中需要我们辛勤的耕作,细心的呵护,汗水的浇灌„„青少年们就是未经风吹雨打的种子,他们身上蕴藏了无尽的希望。只要广大教师与家长可以细心的呵护,并且给予他们湿润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以园丁自居,好好教育我们未来的花朵。给他们一个希望,还世界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http://bfr=ala0#1

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霍克斯:《隐喻》,穆南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