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禁忌(优秀6篇)

元宵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元宵节有着传统的习俗,就是吃汤圆。汤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禁忌(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2023年元宵节的禁忌 篇1

1、不要杀生。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2、元宵节当日,应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则,容易一年破败倒霉。

3、大门不要放破鞋。破鞋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在古代人们常用来骂一些不检点的已婚妇女,通指别人不要的二手货的含义。家里留有破鞋,通常会被人提到,结果就导致了好运不能进宅。

4、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5、元宵节当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否则,今年他人容易将你的运气借走。

6、元宵节当日,米缸、面缸不要见底,因为古有断炊堪虞之说。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篇2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今年是2022年,对应的阳历是2月15日,正好是西方情人节的第二天,而元宵节,在我国古代,也有“情人节”的意思。

元宵节吃什么? 篇3

1、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2、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元宵的做法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适量的白糖、麻酱、桃仁(压碎)、芝麻、化猪油。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将白糖、麻酱、桃仁、芝麻、化猪油和面粉混合拌匀,制成小方块馅料待用。

3、将面粉加入适量凉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放入切好的馅料封口揉圆。

4、将水烧开后放入汤圆,煮时火不宜过旺。汤圆浮上水面,稍过一会儿捞出即可。

饺子的做法

材料准备:牛肉、葱姜、芹菜,把所有材料剁碎混合,加三汤匙食用油,其他调料自己放,牛肉必须多放食用油,否则会很柴的。

做法:

1、饺子皮中间放馅料,对折,买来的饺子皮干,用手指沾点水,比较容易捏紧。

2、拿的姿势,肉馅部分往外,传统的就直接扭上就可以,但是元宝状的,要从上往下扭。

3、大拇指压着一个槽,把角捏在一起,别捏太多,多了元宝就歪了。

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 篇4

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刚过,有人在猎杀凶禽猛兽的时候,误杀了一只迷路的神鸟,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震怒,意欲派遣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所有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心地非常善良,她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希望他们早做准备。

众人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如雷贯耳,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个老人想出一条妙计,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放鞭炮、燃烟火。这样一来,玉皇大帝以为人间已被烧光了,无须再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大家就会平安无事。”大家听了老人的话,点头称是,于是分头去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皇大帝从天庭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熊熊火焰,人畜财产定会烧光,心中大喜,随即取消派遣天兵天将的命令。人们为了感谢玉皇大帝女儿的。恩德,纪念这次行动的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点花灯,放鞭炮,燃烟火,久而久之成俗。

元宵节别称 篇5

元宵节还有其他的名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古代也有人把元宵节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日记 篇6

1、【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2、【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3、【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