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 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 设计意图
[题目入手,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 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设计意图
[以“万水千山”为突破口,通过“万水千山”的理解,一方面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增加词汇量,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B、品“只等闲”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 这就是寒 )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渲染气氛,激情总结
1. 同学们,红军长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诗人毛泽东颂扬红军的诗篇也有很多很多,《长征》这首诗,感动了无数人,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歌曲《长征》。
2.再次播放歌曲《长征》,指名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结尾欣赏《长征》,指名配乐朗诵,意在创设情景,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 长征 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 乐观
教学反思: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对于我来说也并不熟悉,为了教好这一课,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关于长征的画面,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这首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我的设计了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利用学生的换位思考以达到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在预设与生成这点上效果还好。
教学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指导,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读诗对语言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同学们还从中认识到诗歌的二四六八句押韵的特点,可谓是意外收获。
但是教学中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教学中放手仍然不够大胆,自己的指导过多,时间的把握也不够科学,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就这些问题做个修正,期盼着一节完美的课。
《七律 长征》案例 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张素雪
教学案例: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 图片 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
生1:“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我读不懂。
师:读不懂的举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学生都举手)。谁能具体说说哪儿读不懂?
生2: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我也有点读不懂。
生4:为什么要说“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探究感悟。
师:谁来谈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我通过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气比较暖和,体会到金沙江畔暖气蒸腾。
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2:通过看历史书,我知道毛主席善用佯攻战术,假装要攻打贵阳,让蒋介石将滇军东调,这时毛立即将军队直插云南,从而巧渡金沙江,作者用“暖”字来形容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
师:真会利用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3毛主席除了用佯攻的战术外,还成功地用佯装战术智擒敌军,不用一枪一炮缴获了六条渡江的船,战士们会为有这样英明的指挥而感到特别高兴。
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片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暖”的意蕴。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诗才能体现出红军战士这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范读——练读——再读(朗读节奏明快)
师:大家还解决了什么困难?
生4:“寒”字不仅写出了泸定桥的奇险,而且也说明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生5:我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体会到了飞夺泸桥的艰难。
生6:我还知道泸定桥是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的,长101米,宽2.6米,离水面14.5米,东西悬挂在大渡河上,从中体会到泸定桥确实很奇险。
生7: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知道这次战斗由1营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边攀缘铁索边向东岸发起进攻。王友才率第2梯队铺好桥板,随后冲进泸定城,与敌人展开了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后才占领了泸定城。这个战斗场面令人心惊胆寒,给人寒气逼人的感觉。
生8: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奇险悲壮啊!
师:是啊!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9: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情特别高兴,后来又战胜重重困难,在翻过岷山即将进入甘肃时,心情就会更加激动、兴奋,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10:我还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会到工农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十分的乐观。
师:谁能具体谈谈是怎么体会的?
生11:我从“只”这个字体会到长征中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仅仅是件小事,战胜困难的信心很足。
生12:“腾细浪”、“走泥丸”说明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迈乐观。
师:围绕第一句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3:还想知道红军长征时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生15: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生16:除了军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困难。比方说,一、四方面会师后,毛主席坚持北上抗日,张国焘试图分裂党,坚持南下,这是长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难。
通过拓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还可以进一步体会红军乐观豪迈的情怀,为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评议——范读——比赛读——优胜者配乐朗读表演——课下朗读录音,并欣赏、交流。
由于学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对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学生对诗的节奏、语气、语速、轻重音处理极富个性,体现了诗歌学习的个性化行为特征。
(4)总结迁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开展“长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我试图以《长征》教学为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 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突破口,尝试探究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1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和运用价值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信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Learn with IT)。这种 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诗歌教学途径
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长征》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 ,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乐观精神。从整个教学来看,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由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 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充分运用我校的校本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查找有关长征的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这样为诗歌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情境中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适合的方法,我采用以读代讲,多元化朗读感悟红军战士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国地图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走进长征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的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灿烂的历史,走近一个伟大的人物。齐读课题【设计思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用《长征》的录像片段作为导入。】
2、指导读课题
(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 (2)同学们知道长征吗?
学生课前网络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学生介绍资料。 这儿有段话关于长征的,我们一起看。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
读后,有什么感受 ?(长征很长,很辛苦)
之后生再读题目。
(4)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 长征
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设计思路: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 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长征
1、预习反馈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词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指生读
不知道,就运用你的电脑查查什么意思?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一幅图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交流 反馈
出示图片,你觉得是哪个词? 在读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
【设计思路:为了扫清诗歌障碍及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岷山”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全诗
把词语放到八行诗里去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课件:
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哪句诗来写的?
3、个别读 齐读
初读后解决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作者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思考、交流:
1、长征难吗?哪些词体现难? (远征 万水千山)
2、哪些词语又体现红军不怕难? (不怕 只等闲)
板书“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平平常常,平凡 普通
“只”什么意思?只是,仅仅,不过是。在红军眼里什么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万水千山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三)细读诗歌,深入长征
探究活动二:细读诗歌,想象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划出。
3、除此之外,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网络查找资料 图片) 交流反馈
A: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
二:议 五岭、乌蒙、腾细浪、走泥丸 什么意思? 三:悟
交流反馈
指导朗读:当时头上有敌人的轰炸,前后有围追堵截,走这样五岭逶迤的山简单吗?读。想一想,他们空着肚子,饥肠辘辘,敌机在轰炸,再读,等闲吗,平常吗?
过渡:这就是红军眼中的山。这山,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设计思路:教师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紧扣前文中“等闲”“不怕”,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运用网络查找资料、交流资料、想象体验、对比朗读地方法,体会情感。基本上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对于距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的文章,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四)课外作业
课后查找红军长征过程中感人的故事。
(五)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也你你们带来一首歌,想听吗? 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
2、觉得这首歌怎么样?(有气势 豪迈)
知道这首歌的歌词谁写的吗?关于什么内容的吗?(毛泽东 长征)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词,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新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千山万水,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红军战士怕了吗?没有?千山,红军战士怕了吗?那万水呢? 出示课件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探究活动三
出示课件:“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 学习要求:
1、学生上网查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交流 学生把查找资料传至腾讯通
预设(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此时红军什么心情?(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的一张张笑脸——暖。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好“暖”。
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你读,你再读,一起读。
预设(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 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观看视频
同学们想看一看飞夺泸定桥那惊险的场面吗?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说害怕,紧张,担忧)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过渡:不管暖,还是寒,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了吗?(没有) 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设计思路: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巧渡金沙江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接着让学生谈感受,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鲜明的感受红军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欢喜及飞夺泸定桥的悲壮,以此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幅画,你能看到字后面的这幅画吗?
预设一:红军战士们很高兴为什么呢?那些字眼能体现出战士们很高兴?
理解: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 通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探究活动四
配乐读 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你可以睁眼小声读,可以闭眼听。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看到了什么样的军队?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又饥又渴的红军们却依旧在热浪中缓慢地移动着„„
在磅砣的大雨里, ; 在凛冽的寒风中, ; 在大雪纷飞的雪山上, ; 学生汇报、点评。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展开想象,呈现画面,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净胜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拓展延伸,丰厚文本
1、出示地图:
过渡: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 长征,这条路是用什么谱写成的?(汗水、鲜血、生命„„) 师:这是一条生命的路,智慧的路,希望之路,这就是长征。 【设计思路:一张地图,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胜利之后战士的心情,更深层地理解了这是一条用生命、血汗、智慧凝结的希望之路。】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思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感悟红军战士崇高的品质。】
3、出示毛主席站立橘子洲头的相片
这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七律。长征》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一首。关于长征,他还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同学们课下查找。 4、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难
七律
长征
(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只等闲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方面佯攻龙街,一方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渡河成功。等敌人援军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到达大渡河边。大渡河是四川境内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两岸高山峻岭,地势险要。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红一军一师一团担任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他们通过夜袭,占领了安顺场渡口,夺得了一条小船。5月23日,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强渡,占领了北岸渡口,并陆续渡过第一师。为了使红军主力迅速渡河,中央决定,已过河的一师为右纵队,未过河的大部队为左纵队,沿河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四团在二连挑选了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缘十三根铁索,冲过大渡河。敌人放火封桥,勇士们跃入火海,夺取了桥头阵地。后续部队迅速渡河攻占泸定桥,歼灭守敌一个团,与第一师胜利会师。几天以后,中共中央率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通过了大渡河。
长征时期,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就发生在长征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几次让小红军上马,他都用各种理由拒绝了,这是因为他不想拖累陈赓,最后小红军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陈赓,自己却牺牲了。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中,我们首先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小圆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小圆点左边的“七律”就像词牌名似的,是七律诗,小圆点右边的“长征”是诗的题目。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首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七律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大家看“闲、丸、寒、颜”这四个字是韵脚,他们都压an的韵。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预设1:查字词典
预设2: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师: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预设: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师: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预设:我从逶迤一词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预设: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预设: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预设: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预设: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预设: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预设: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预设: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指名读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预设: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预设: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预设: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预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