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下面是整理的柴窑的特点有哪些(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型与纹
纹之内容与当时社会文化相应,如有佛教文化之烙印等
2、工艺
精雕细琢之工,无雕不精,无纹不精。其中双层胎成型于一体,而外观寻不见任何接胎迹,凸显出高超的陶瓷制胎工艺。
3、胎薄量轻
四件瓷器都没达到500g,均属薄胎瓷。
4、釉薄、微透、色青
四件瓷器施釉均薄,微透胎色,积釉处青色色泽较深浓,釉而呈玻璃光泽,并呈现出非油、气、电窑烧成的釉而温润效果。不见釉粘底,器身内外壁釉而皆开细密片,器口呈今人俗称的“灯草口”。
5、款识
四件瓷器款识计有“樂’"大周’“尚食局’三种,字形体皆篆,款字在方形、圆形、长方形单框内,均系浅浮雕工艺雕就,字体工整、严谨。
6、击之石罄之声
显然,在前人归纳的十二字特征外,还可归纳出柴窑瓷器灯草口,细开片,胎灰白,瓷质坚的釉、特征,以及“型仿古,款体篆,纹饰佛,工精镌’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肉眼鉴定柴窑瓷器应具有的较为全面特征是“青如天,明如镜,灯草口,细开片”;薄如纸,声如磬,胎灰白,瓷质坚”;并具有‘型仿古,款体篆,纹饰佛,工精镌’的时代特征,共35字特征。
柴窑产生于五代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显德初年(954),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和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是记载柴窑最早的文献,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从史籍记述中,可理出几点共识:1.柴窑为后周柴荣所烧造,首次御批瓷器釉色为天青色。2.柴窑胎体莹薄,釉色鲜碧,工艺精美。3.“足多是粗黄土”能说明底足露胎。4.柴窑具有“秘色”和“汝窑”共同艺术特征。
柴窑的特点有哪些相关文章:
1、中国瓷器的文化介绍
2、瓷器欣赏随笔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则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天空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