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讲课技巧(优秀3篇)

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这次为您整理了教师的讲课技巧(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内容的要求 篇1

在说课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应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应当避免的。内容正确,是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科学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都都应当科学准确,不允许有任何疏忽和失误。说课的内容要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学科不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该说些什么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无论哪个学科都是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在说课活动中,要根据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有的内容应当略讲、少讲,但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说课的质量。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深刻。说课要求内容有序、联贯,序就是次序,说课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说教法的后面。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说课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篇2

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说课强调说“理”,说课中阐述“为什么要怎样教”说“理”,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

在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保证,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为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教学理论也得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中小学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从本质上讲理论与教学实践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教学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教学理论,而要把说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把握好“深浅”层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未必就好的。总之,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合理、科学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的讲课技巧 篇3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有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腔怨气,对工作抱应付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从教十余年来,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语言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

记得刚上班时,一看到学生捣乱,我就会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弄得学生颜面扫地灰头土脸。现在想起仍觉得很后悔。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儿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上大学时,一位姓顾的老师教我们《理论力学》课,这门课深奥晦涩,但是我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顾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我们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二、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

有些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学校有一位女教师,敬业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学语言速度过慢,远远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因为,那不仅会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更坏的结果是将导致教学对象精力涣散。我上大学时教《测量》的一位教师,说话的速度很缓慢,慢悠悠说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说出了下句,时常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大脑对所收到的信息已经完成了选择,进行了反馈或储存的处理,这时仍然没有新的语言信息传送过来,一再地脱节、等待,持续时间一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自然会引起倦怠,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厌倦疲乏的反应,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和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对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

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四邻是很讨厌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这个学期,学校聘请了一位很有实践经验的老工程师讲课,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学生应该听得很清楚了吧?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震得耳朵难受。

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讲课的弊端就是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总提意见。声音不能覆盖全堂,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响度呢?这要靠教师自己善于体会揣摩,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话是讲给教学对象听的,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标准,是讲课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讲话同时,自己的耳朵也在听着。自己说话声音高低强弱,音响效果怎样,自己的耳朵就随时在“监听”和检验,有一种现象很有趣:大凡耳聋或听力弱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过响的声音说话。这正表明,个人的听觉对于个个把握说话响度的重要。

有经验的讲课,总是很自然地借助个人耳感,根据课堂空间大小,最近和最远的学生座位与讲台间的距离,听课人数的多少,教室有无天花板,门窗是开是关,课堂内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的特点,把握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响度的最佳效果。

对有声语言来说,响度合理的是保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许多复杂的原理,又需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应当充分重视,切切实实地下些功夫。

四、讲课要有节奏感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

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避免难懂的俚语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得好,“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语调只有高低相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再次,说话要快慢适度。一般来说,说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对重点内容要反复地讲,以期使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有时这一点我就没处理好。在学习有关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这一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会不断用到。尽管我在讲述力系合成时刻意放慢节奏,但是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我讲的还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学生在上课时并没有彻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内涵。

对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使学生了解概要。我的学生曾对我说,如果课堂上老师讲课节奏太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学习热情会冷谈下来。比如在我的一节课中,我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讲课。因为这一节中知识点少,而且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内容较少且枯燥。我就多举例子多设问,并让整节课节奏紧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我吸引着,这样的节奏既省时间,又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转入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因此,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铺直叙,那就会机械呆板,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

综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学语言,即要“甜”,又要有恰当的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