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优秀5篇

草船借箭是三国中的经典故事,那么关于草船借箭的课文应该如何教学呢?下面是整理的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 篇1

我们掌握主要内容,省略次要内容的缩写的关键。

老师:我们通过箭头学习草船这个文本,文本告诉什么内容?诸葛亮的性格是什么?健康:草船由箭头写的周玉月昭由于嫉妒的能力,在十天内建立数十万箭,诬陷他。诸葛亮凭借周瑜的战斗精神,用曹操一个好主意箭头,击败了周玉图,表现了卓然的勇气知识,智慧,才华。

老师:文本的哪一部分是关键部分?

健康:文本集中于通过箭头写草船。

老师:为什么?

健康:这部分最好地体现了人品质量的精神。

老师:哪个学生告诉我,诸葛亮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健康:因为他知道人,像天堂,地理。

老师:每个人都很好,每当你写在里面当时,我们不能忽视。让我们来看看草船的原因。文本的哪一部分写了原因?

健康:文本的两个部分之一。

教师: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健康:周玉壮格梁看起来很有天赋,我的心非常嫉妒。

健康:周玉和曹军由框架设计的诸葛亮,让诸葛亮在十天内创造了数十万箭。

健康:诸葛亮知道周玉心中的罪恶,但他悄悄地,不仅同意周玉的要求,而且还采取主动缩短三天的时间,并设定军事秩序。

老师:同学是真棒!随着不仅。.。 。.。也。.。 。.。和。.。 。.。句子,大大压缩了原来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缩写学习。

老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试着用箭头的原因压缩草船。

健康:周玉壮格梁看到很有天赋,我的心非常嫉妒。

周宇和曹军战争作为借口,在十几天内创造了数十万箭。诸葛亮不仅达成一致,而且主动将三天改为三天,制定军事秩序。

老师:太好了!几句话把事情弄清楚,缩略成功!

文本又写了什么?

健康:写朱志良做草船的箭头准备。

老师:标志军令后,周宇和卢素分别有什么反应?

健康:卢苏感到惊讶和疑惑,当卓然要求他秘密帮助时,他答应了诸葛亮。老师:这是诸葛亮鲁苏,卢素忠老实,诸葛亮会请他帮忙。

健康:周渝不安,也秘密阻挠,安排吕尝试询问这个消息。

老师:哇!你太过分了!这个词在图像的缩写中使用,并且生动,高度概括了文章。我们可以在缩写学习!

老师:诸葛亮知道周宇?

健康:当然,他知道周宇会秘密阻挡,所以反复告诉卢苏不偷偷帮助周玉。

老师:好吧,让我们学习团队一起工作,缩写准备的一部分。老师提醒大家,你可以使用相关的词和四个词。

健康:卢曙听说,很惊讶,怀疑诸葛亮是一个谎言。周玉可以。ude,不仅设置沉重的困难,而且从阻碍,安排鲁苏询问这个消息。

诸葛亮用二十艘船问鲁苏,向士兵和一些士兵发了一千多只草,并多次告诉他不要告诉

周玉。卢苏真的值得信赖,回到营地没有提到船的问题,周宇困惑。

课时 篇2

老师: 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 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 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 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 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 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 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 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 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 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 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 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 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 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 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 (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 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 (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 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 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 吃惊地说。

老师: 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他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 笑着说。

老师: 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 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 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 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 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 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 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 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 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 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 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 刘备。

老师: 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 孙权。

老师: 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 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 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 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 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 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 (讨论、研究)

老师: 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 他是造箭吗?

学生: 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 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 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 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 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 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 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 借船。

老师: 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 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 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 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老师: 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 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 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 (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鲁肃,请你。

学生1: (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 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 (齐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 看到了。

老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 (自由练读)

老师: 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 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 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 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 我。

老师: 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 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 (齐读)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 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 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 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 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 (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 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 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 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 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 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 (齐答)诸葛亮。

老师: 谁的智慧高?

学生: (齐答)诸葛亮。

老师: 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 笑着说。

老师: 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 (自由读)

老师: 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 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 了如指掌。

老师: 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 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 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 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 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

老师: 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 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 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 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 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 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 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 了如指掌。

老师: 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 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 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 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 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 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 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 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 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 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一定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真的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选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和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谁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在深沉悲壮的乐曲声中,我们仿佛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了那个战火分飞的年代,下面让我们走近《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与功过。

二、学习七、八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长叹一声,谁能把这个叹加上去,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不错,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样子,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呢?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

生: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雾中借箭这一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地方,是吧?哪咱们就这样,挑你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好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远距离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你理解得不错,这是一场怎样的雾?(大雾)谁来读一下,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雾。

生:这时侯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真是一场漫天大雾啊!同学们想,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看到了这场大雾,你们说鲁肃有什么感受?

生:他这时候比较惊讶、吃惊。

师:那么诸葛亮呢?他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生:心情非常高兴。

生:他十分自信。

生: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正暗自得意呢!

师:好一个“如愿以偿”啊!但是我认为你只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为,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联系课文找一找,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准了?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师:此时诸葛亮心定气闲,成竹在胸,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罗嗦,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直接写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既简明,又不浪费笔墨。这样改好不好?

生:不能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了这两句话,才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有大雾,如果直接说也许是碰巧第三天四更有大雾呢,就体现不出他的神机妙算,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能预测天气。(板书:预测天气)

生:如果直接写第二天,他就没有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了。

师:如果你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不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而此时,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请他去干什么呢,是不是?他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神

师:妙不妙?

生:妙。

师:刚才我们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系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默默找句子,师巡视)可以前后桌交流一下)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细致。咱们一起来读这两段话,(生读)可见诸葛亮了解曹操性格。(板书:了解人心)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生:笑着说的。

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十一处,但只有一处加了一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一想,觉得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他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

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怎么样。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曹操生性多疑,这种天气有敌人为攻,自然不敢派兵出来。

师:对诸葛亮的笑,你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他是在笑自己本领大,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师:这叫自信的笑。

师:你们呢?都一样吗?

生:他还在笑鲁肃,鲁肃不知道他的用意。

师: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所以诸葛亮怎么说的?

生:他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回去交了箭,周瑜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生:不能了。

师:这叫什么笑。

生:这叫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悦啊!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胜利的笑!

生:齐读。

师: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妙。

师:那么,你觉得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善于把握全面,宽厚待人。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是“借箭”。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三、总结

师: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一五一十地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想)

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下课。

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 篇4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名师课堂实录 篇5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