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技术方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需要1个近三年的发明专利,或者6个实用新型专利或者6个软件著作权。
二、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等(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三、企业的管理水平:
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产项报告;
2、建立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3、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4、设有研发机械并具有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5、建立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四、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
这是对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总资产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价
1、(必须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2、(近三年自主研发或受让的知识产权)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产品必须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范围内)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4、(公司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需要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指标)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5、(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必须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指标)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6、(研发费用需要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标)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1)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2)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一、指导思想:
为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深入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根据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包河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比活动方案。
二、参评对象
全体在编在职教师
三、评比考察点
重点考察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即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设备的能力及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比赛内容
1、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2、现场课件制作
五、活动程序
(一)初赛安排:
初赛时间为20xx年4月,各校区分教研组组织进行,按教研组教师总数的15%比例确定推荐名额。各校区教研组于4月2日前将本组比赛方案报至校区教导处,在各校区教导处指导下做好初赛工作;4月28日前将组内比赛结果和推荐教师报至校区教导处。
(二)决赛安排:
决赛时间为20xx年5月,学校成立评委组组织评比工作,按教师总数的6%比例确定推荐名额参加区级比赛(20xx年10月进行)。
(三)现场课件制作安排:
现场课件制作时间为20xx年6月5日,由学校统一公布课题,每位老师在100分钟内制作一个课堂教学使用课件,学校组织评比。
六、奖项设置
1、课件单项奖:现场课件制作设一、二、三等奖。
2、教学综合奖:依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现场课件制作三项成绩总和设一、二等奖。
xx小学
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从信号系统宜配置的安全防护等级出发,分析信息安全的设计要求;并针对城轨信号系统信息安全与互联网安全的本质区别,提出适用的安全防护设计原则,最后给出具体的信息安全设备部署方案。
关键词: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级;信息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不言而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等造成影响和危害。信号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神经中枢,对其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大多围绕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进行,认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网络作为专有网络,不与外网连接,不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然而,随着专门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震网病毒”等新型病毒和新的攻击手段的出现,近几年封闭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事件激增。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与信号系统深度融合,信号系统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以各种方式与综合监控系统网络、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等公共网络连接,容易造成病毒、木马等威胁向信号系统扩散,信号系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方案进行研究,从信号系统宜配置的安全防护等级出发,分析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的设计要求;并针对城轨信号系统信息安全与互联网安全的本质区别,提出适用的安全防护设计原则,给出具体的信息安全设备部署方案。
1防护等级
自我国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以来,相关学者对各类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等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等级的定级原则,并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5个方面阐明了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措施。2016年6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检查操作指南》,确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和范围,明确定义了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范围覆盖了运行控制、行车调度、监控、信息显示等,其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一旦信号系统受到破坏,很可能导致地铁运营瘫痪,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参照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去除城市轨道交通不适用部分,增加行业特色部分,依据中交协信号系统用户需求书范本推荐的设置等级,以及综合考虑信号系统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以及侵害程度,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信号系统信息安全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等级可参照三级进行建设。
2安全设计
2.1设计要求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中对信息安全三级标准的相关要求,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的设计要求如下。
1.信号系统具有针对系统网络中的设备、协议、流程、拓扑结构、网络行为等对象进行威胁识别、分析、审计和监控等功能。
2.信号系统需在与其他系统接口间的网络边界进行保护,可深度解析信号系统网络中的专有协议,并对协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3.信号系统宜设置监控审计功能,具备行为审计、数据内容审计等能力,并能形成完整的审计记录。
4.信号系统具有入侵检测能力,能够检测来自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攻击。
5.信号系统支持对工控设备的漏洞进行扫描,并能针对扫描出的漏洞提供风险应对保护方案。
6.信号系统具备密钥管理功能,可以人为随机修改或定期修改网络设备配置密钥和无线接入认证密钥。
7.入侵检测的误报率、漏报率不宜高于1%。
8.网络安全设备支持全网网络节点可视化的拓扑图管理和受控设备的管理。
9.收集并报警信息安全日志事件,具有统计信息安全事件并生成报表的功能。
2.2信号系统与互联网安全区别
在部署信号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方案时,须特别注意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信息安全与互联网安全的本质区别。
1.安全需求不同:信号系统更强调安全运营和系统可用性,而互联网安全则更关注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要求。
2.实时性存在较大差异:信号系统数据传输延时要求高,出现事故后对反应的实时要求同样高,而互联网允许存在分秒级的数据延时。
3.安全补丁和升级机制存在区别:信号系统安全补丁不存在便捷的通路实时更新,且系统运营要求不允许系统频繁的变化,而互联网系统实时在线升级非常普遍。
4.安全防护技术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信号系统资源有限,例如难以承载高计算要求的加解密操作,而互联网系统对安全系统的资源支持是足够的。
2.3方案设计原则
结合三级标准的设计要求,以及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信息安全建设,应当以适度风险为核心,以重点保护为原则,从业务的角度出发,重点保护重要的业务系统,在方案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安全原则。任何信息系统都不能做到绝对的安全,在进行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划中,要在安全需求、安全风险和安全成本之间进行平衡,过多的安全要求必将造成安全成本的迅速增加和运行的复杂性。
2.最小影响原则。任何安全措施(包括在故障情况下)均不应对信号系统的运行造成任何影响,任何安全措施本身的网络传输不应造成信号系统网络传输明显的通信延迟。
3.分区分域建设原则。地铁信号系统中各子系统信息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分区分域将具有相似特点的信息进行集合,加以整体防护,从而保障安全保护策略的有效性和均衡性。另外,分区分域还有助于对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管理,一旦其中某些安全区域内发生安全事件,可通过严格的边界安全防护限制事件在整网蔓延。
4.动态调整原则。信息安全问题不是静态的,它总是随着轨道交通管理相关的组织策略、组织架构、信息系统和操作流程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必须跟踪信息系统的变化情况,调整安全保护措施。
5.成熟性原则。安全设备的选择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的设备。
3解决方案
图1为典型的信息安全方案配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按地域划分为控制中心设备、车站设备、车辆段/停车场设备(含维修、培训、试车线设备)、车载设备、地面设备,通过数据通信子系统DCS相互连接,构成统一的整体。DCS系统由3部分组成:ATS调度集中冗余网、ATC信号安全通信数据冗余网和维护监测网。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建设方案主要从结构安全、行为安全、本体安全和持续性安全4个方面进行建设,构建纵深防护技术体系。
1.结构安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身的网络特点,各子系统结合比较紧密,同时中交协信号系统用户需求书范本要求“信号系统内网与外网相互独立,内网各网段之间应有访问规定要求”,应将信号系统和外部互联系统从结构上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将信号系统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安全域进行保护。为满足等级保护建设对访问控制、边界完整性检查、恶意代码防范等基本安全要求,在控制中心ATS与综合监控、通信、线网应急指挥中心等外部网络接口处配置边界安全隔离设备。
2.行为安全。这是由外部攻击和内部误操作甚至恶意操作行为引起的安全问题,一般隐藏在正常的通信流量或合法的操作行为中,所以通过对关键位置核心流量的实时监控,可实现对异常流量和操作的及时告警和记录。在控制中心、车辆段/停车场、车站的ATS和ATC接入的核心交换机,控制中心、车辆段/停车场和车站的维护网交换机处,配置检测审计设备。主要解决:全网数据、行为审计;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和记录;非授权设备的接入检测等。
3.本体安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主机包括工作站和服务器,这些工作站和服务器直接参与列车运行调度命令的下发、运行图的绘制存储、列车运行状态数据存储等业务过程。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加固措施提升主机自身的安全能力,从而提升信号系统整体安全能力,达到立体防御的安全防护目标。在全线各工作站和服务器配置终端安全防护设备。主要解决:无需升级病毒库、抑制病毒运行、USB端口监控和保护、系统最小化安装等。
4.持续性安全。信号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从边界安全、行为安全、本体安全不同维度部署了相应的防护设备和软件进行纵深防御,多种技术类型的防护设备和软件需要一个统一指挥的平台,才能形成安全防护的合力,构成纵深防护的整体,以达到协同联动抵御网络攻击的目的。为满足等级保护建设对监控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基本安全要求,在控制中心维护网交换机处配置安全评估设备。主要解决:全网资产录入扫描、分析;网络流量分析、定期等级测评、威胁评分和生成报告等,并提供每年三级等级评估所需各种资料。
4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信息安全直接关系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和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一定要强调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号系统信息安全的建设,既要满足国标中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等级的相关要求,同时又要兼顾信号系统的特点,构建符合轨道交通系统特点的分域方式、便于全面管理维护的安全架构和满足实际需求的安全防御体系。
[1]李赛飞,闫连山,郭伟等.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与统一管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50(3):478-484,503.
[2]夏骆辉,王伟,贺鹏,等.轨道交通中CBTC列控系统安全风险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2014,8:44-47.
[3]姚洪磊,史宏.互联网环境下铁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方案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5,24(2):33-37.
[4]肖世龙.广州地铁AFC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设计[J].自动化应用,2015,12:174-175.
[5]史宏.建立铁路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必要性分析[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5,24(2):66-68.
[6]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49.
[7]GB/T2507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9.
[8]刘佳.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研究[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5,351(9):21-23.
[9]刘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信息安全设计方案[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7(3):26-27.
根据公司20XX年采掘作业计划,结合矿井瓦斯治理实际工作开展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瓦斯治理方案:
一、20XX年瓦斯防治计划
1、年度瓦斯事故起数控制为零起,杜绝死亡事故发生;
2、瓦斯一般超限不超过12次,严重超限不超过1次;
3、S3111运输巷、S3111回风巷、S3113开切眼、S3113中运巷、S3113回风巷、S3113运输巷、S3115运输巷、S3115中巷、S3115回风巷全部实行穿层条带抽放(注:S3111运输巷、S3111回风巷、S3111中运巷、S3113回风巷、S3115回风巷已施工完成),本煤层钻孔进尺18300米,本煤层抽放量达到15万吨,预抽瓦斯6万m3;穿层条带按9m一个钻场、每个钻场布孔4个,穿层抽放巷道进尺2160米,预计打穿层抽放钻孔19180m,抽放条带煤量25万吨,预抽瓦斯9万m3。所有工作面必须启用穿层抽先行、本层抽补充、采空抽强化的抽采模式,合理安排采掘抽关系,要先抽后掘、先抽后采,必须在本煤层残余瓦斯含量达到8m3/t以下、残余瓦斯压力达到0.74Mpa以下时才能进行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率、全矿井瓦斯抽采率必须达到35%以上;
4、严格按照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抽放及效果检验。
二、瓦斯防治思路
1、坚持安全发展原则,树立“瓦斯事故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
2、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井下抽采为主,建立完善矿井瓦斯抽采系统,通过加大瓦斯预抽与利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3、加快瓦斯抽放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进瓦斯抽放工艺,探索出适用于本矿井的瓦斯抽放方式和方法。
4、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方针和瓦斯治理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采取“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掘采平衡、抽采达标”的瓦斯抽采措施,促进瓦斯治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5、坚持本质安全型矿井、采区、采掘工作面建设,推进实施瓦斯“零超限”和采掘分类管理,采掘工作面必须通过瓦斯治理,切实做到抽采达标,确保在安全状态下进行开采,矿井优先进行区域性抽放,变防突为消突。
6、着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隐患排除、综合利用”工作目标体系,全面深化瓦斯治理。
三、成立瓦斯管理小组
组长:程会平
副组长:梁浪、韦延明、陈长江、传云明、刘金键
成员:李仕权、郝帮泽、张启军、韦建强、段平、冉茂中、吴江、陈锡华、夏清余、李春华
“一通三防”下设办公室在通防科,下设防突队、瓦检班、监控维修组、瓦斯抽放和主扇抽风班、通维组(负责防尘防火)。
该小组的成立将对我矿的瓦斯治理起着主要作用,制定建立各种瓦斯
四、瓦斯防治措施
(一)技术措施
1、采掘工作面作业前必须先采取穿层条带预抽的方式进行瓦斯预抽,控制范围为整个采掘条带,达标后方能进行采掘作业;
2、采掘工作面穿层抽放效果较差时均采用本煤层深孔超前预抽放措施作为补充,要根据煤层煤质,透气性、瓦斯含量、卸压程度编制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明确制定出钻孔的有关参数;打钻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施工,不能超出允许值范围外;打钻完工后要有专人验钻、封孔、观测抽放效果;技术人员要根据抽放效果及时调整设计;在掘进工作面布置了6个最少60米的超前卸压、抽放钻孔,控制掘进头前60米上帮8米下帮4米以内的范围;在采煤工作面中运巷和运输巷沿走向按孔间距3m,倾角60°,方位角218°,布置抽放钻孔;孔径φ75mm,孔深42m,封孔长度为8m,钻孔孔口抽采负压为13~14千帕,预抽时间以区域措施效果检验为准,没达到预抽效果严禁停抽;
3、打钻时瓦斯涌出量大,我们通过控制钻进速度,控制了瓦斯涌出速度,达到了打钻瓦斯不超限的效果;
4、在掘进工作面抽放同时,在掘进碛头采用深孔高压注水措施,一方面制造煤层裂隙,另一方面提前进行顶板有序卸压,提高预抽效果和瓦斯自然涌出效果,保证瓦斯提前有序释放,减少掘进时涌出量,达到治理超限的效果;
5、采掘过程中,每班落煤打好支护后,在工作面煤壁打超前卸压孔,提前释放压力和瓦斯,减少瓦斯突然涌出的可能性;掘进工作面每班打6个75㎜卸压钻孔,孔深9米,控制掘进头前方9米,煤帮上帮4米、下帮2米以内的范围;在采煤工作面沿伪斜采面每间隔2.0m打75㎜卸压钻孔,仰角3o~5o、孔深9m,布置成双排,每段布孔80个,作为对抽放钻孔的补充,提高钻孔卸压控制的密度;
6、掘进巷采用抽60米掘40米措施,必要时可加密钻孔控制密度。
(二)组织措施
1、为了保证正常掘进推进度,采用了“三巷保两巷”的组织措施,即三条巷道中,保证两条巷道正常掘进,一条巷道进行抽放和注水,处理瓦斯;
2、掘进时采用先掘上部巷道,循环进度定为2米,同时要减小每次爆破量,增加爆破次数,避免瓦斯突然涌出,使瓦斯涌出均匀;
3、在规程允许范围内,将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探头的断电值均降为0.8%,(炮掘巷道每次放炮必须实行巷道内机电设备停电措施),提前断电确保安全;
4、掘进工作面掘进尽量采用双巷掘进,双巷及时贯通调整系统,利用局部通风机正压压入和系统负压抽出,提高通风排瓦斯效果。在单巷掘进时,对风机至巷道口这一段短路巷道增阻调节,提高短路巷道风阻,减少短路巷道风量,增加局部通风机的有效风量,提高通风效果。
(三)管理措施
1、掘进巷道供风风机采用双局扇双回路专用电源并自动切换,杜绝局扇无计划停风;
2、采用两巷或多巷掘进,提高供风效率,同时当两巷贯通后,形成全风压系统后,先倒风机后掘进,杜绝盲巷瓦斯超;
3、将瓦斯含量大的区域作为重点区域来管理,加强矿井通风、监控、抽放管理,加强爆破、落煤掘进管理;
4、对重点区域,公司安排负责任、懂业务、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工人进行管理和作业;
5、每班必须检查风电、瓦斯电闭锁的可靠性,爆破作业必须停电并撤出回风流内的全部作业人员;
6、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三违人员进行处罚;
7、措施、图纸的制定,严格按照《一通三防管理制度》进行,杜绝因人为疏忽造成井下各种事故的发生。
(四)硬件措施
对抽采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投入抽采泵站的在线监控检测系统,实时了解抽采情况及泵站运行情况,通过数据的对比进行有目的的安排、调节抽采工作,并加强抽采管路的维护、连接管理,有效进行堵漏气,满足抽采负压要求,力求抽采达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3、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的能力;
4、了解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通过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生命科学导论、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检测(含仪器分析)、污水处理工程、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食用菌栽培学。
四、课程简介
1、 生命科学概论:
主要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应用,从不同侧面反映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融。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神经科学、生物钟与生物信息传递、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生命科学知识。
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物质代谢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
(3)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及翻译;
(4)学习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或定量测定的方法;掌握离心法、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等基本原理及实验技术。
使用教材: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
《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郑集,陈均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 McKee; J. R. McKee,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xx年;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 B. D. Hames, N. M. Hooper & J. D. Houghton,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微生物学及实验: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生物技术检测
《生物技术检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以分析方法为系统,借助于专用仪器,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有关学科知识,通过实验,加深、巩固对本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生物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生物检测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色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2)光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3)电化学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4)生物技术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使用教材: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参考书目:
《生物物理学》,赵南明,周海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的无性繁殖技术,以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离体操作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是举世瞩目的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应用无菌操作方法培养植物的一个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加速繁殖植物个体,或获得有用物质等。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方法和应用,以实用为目的,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实际操作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掌握开展离体培养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
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器官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种质离体保存、植物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果树与蔬菜的组织培养技术、园林及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等。
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茎段的组织培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叶的组织培养等。
6、发酵工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及产品举例等部分。内容包括菌种的特征和选育,培养基的特性和选择,发酵工艺的控制,杂菌的防治和产品分离提纯工艺的控制等内容,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微生物发酵工程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时间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推荐教材:贺小贤编著,《生物工艺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xx
曹军卫,马辉文,张甲耀编著。《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俞俊棠主编。 《生物工艺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7、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物技术辅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资源特性,水体污染的特性,污染指标和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法,各种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构筑物设计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艺和及有关设备的技术性能,熟悉有关设计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处理系统的管网设计、施工、维护运行方面的知识。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因此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应用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同时具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高廷耀、顾国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水污染控制工程》修订版 张希衡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水处理工程》 顾夏声编 清华人学出版社
《水污染治理工程》 黄铭荣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 胡亨魁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8、食用菌栽培学
本课程是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实用技术课程。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每餐合理饮食结构应是“一荤一素一菌”,其中的“菌”指的就是食用菌。因此,近十年来,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食用菌生产、加工在我国已然形成独立的新兴产业并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了解和掌握食用菌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和服务社会生产具有实践意义。
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部分,比例大体为:1:1。理论教学包括:食用菌基础知识、商业化栽培技术工艺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和加工保鲜技术三部分内容。实验教学重点加强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制种技术、菌种分离与保藏技术,能够进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工艺操作。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见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理化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方法,掌握食用菌栽培过程及加工的多种基本操作技术,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在实践应用中控制生产、服务科研和改造创新的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
五、学分要求
最低学分要求为25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