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优秀3篇)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孔乙己是深受封建士大夫阶层思想影响的一个社会底层文人形象。一起来看看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欢迎查阅!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篇1

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求个性化、典型化。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反应社会生活。

小说的人物有一个复杂、立体性格,并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

散文写人也生动,栩栩如生,但散文写人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可以说人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一般写人就某一方面进行描写,然后抒情议论,所以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社戏》、《孔乙己》同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很多人把《社戏》当作散文来读是很有道理的。《社戏》不但写了很多美的意境,有很多抒情成分,写的人物的特点也比较单一,双喜、六一公公、阿发等,他们都善良、好客、淳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作者理想的社会所应具有的人际关系。

鲁迅先生成功塑造的 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短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国的文学主张要有含蓄、深刻的内涵,这是有传统的。仅从文字的外表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未免太肤浅了,不少人初看孔乙己,觉得发笑,阿Q也是如此。如果你再看变得凝重起来,说明你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懂了鲁迅先生。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的普通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脱不下那身长衫。很多人都解读为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内心可能暗笑他的愚昧、迂腐,那是站在短衣帮的角度思考,或者立场不坚定,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的角度而说的。如果是还有也如孔乙己一样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看,就会肃然起敬!孔乙己是再穷也不放弃追求高贵的灵魂。

孔乙己的善良,不拖赖账,还教我认字等说明他在骨子底里还保留了知识分子该有品性,甚至是再穷也想着帮助他人的济世情怀。

写得一手好字,最少说明他不是白读书,有一技之长!这就是普通知识分子,普天之下普通的知识分子居多,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我们知道:他们很穷。孔乙己不只是穷,而且是没有任何地位,是任何人都可以嘲笑的对象。

一个社会的强盛与否、活力如何,要看知识分子的生活如何。请社会善待知识分子,包括普通的知识分子,这是鲁迅的呐喊!

偷书的描写,其实不仅在于“偷”与“窃”表述上的转换,孔乙己的理屈词穷的表现,正好说明了知识分子的“直”,有点坦荡荡的味道,但我们仔细一想,他说偷书不能算偷,为什么?只有一种解释,穷困的他无法得到这些好书,只能偷着来看。偷是为了肉体享受,偷书是精神享受,两者是有区别的。

社会的有钱人怎么样呢?一个“踱”字够了,这不是真正知识分子该有的修为!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腿,他更不是读圣贤书该有的品德。兼济天下为己任宗旨呢?读书人!

真正的君子在哪呢?孔乙己说:“君子固穷”。好一个“君子固穷”!一个没落的社会就是一个君子固穷的社会,这也是鲁迅所要表达的意思。

“排”字有在穷人面前炫耀、显摆的心理,我认为更多的是孔乙己证实自我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感,甚至是有点优越感。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追求,越是别人不在乎他的人就越有这种追求,孔乙己就是如此心理,有点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通过各种搞怪来吸引别人。

“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窘迫的境地,这时他彻底丧失了锐气,甚至连生活的勇气也一并丧失,是穷途末路了。

“大约”强调社会上没人关心孔乙己,死当然也没人确切地知道,所以是大约,也与文章开头部分众人的取笑,孔乙己名字的由来相照应,都是因为孔乙己地位低下,没人重视。

“的确”表达了孔乙己的死是必然,而且一定是没人知道的悲惨地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述,讲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所隐含的不同内容,一是社会冷漠,一是孔乙己悲惨地死是必然。这种结尾发人深思。这就是《呐喊》的写作意图。

同学们:

读书是为了学会思考,不是一味背前人的解读!但愿我的理解对你有所启发,也许我的理解你不同意,没关系,有这种想法恰好说明你学会读书了。

孔乙己的特点 篇2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很善良、诚实又富有爱心,但另一方他又心智不悟,脑袋麻木不仁。虽然孔乙己是个穷人,但他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高贵的精神。孔乙己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年代的原因。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一书中的主人公。书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末期的晚清时期,那个时候清政府很腐败,并且实行的依然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只有少数的人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处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

后来现代文明开始影响到中国,但是腐朽封建的制度和意识依然深深保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论是物质上还是思想上,都没有办法和西方列强抗衡,虽然有一部分人奋起改革,但人们内心保守的观念没能转变过来,孔乙己处在这一时期的一个读书人。没有勇气,也没有机会接触改革,最后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篇3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1] ,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第一个性格特点是穷酸迂腐,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没有爬上去,不能靠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谋生,还必须得劳动,可是封建教育不仅与劳动相脱离,而且教育人们轻视劳动。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征是一个字:“迂”。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迂”。他说话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有九文大钱时,炫耀地“排出”,只有四文钱时,沮丧地“摸出”。孩子们看热闹时,分的豆是“一人一颗”,可怜极了!而孩子们望碟子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害怕孩子们哄抢。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性格特点是品行端正,被迫为盗,孤独赤诚。

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却只限于偷书。“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偷而至于只知偷书,仿佛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只知偷馊饭充饥,这是因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决不是一个临时抓到的遮羞布。他是读书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个身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作品中写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精神上的孤独,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第三个特点是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因读书而穷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读书人世界所遗弃,又被短衣帮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开始在孩子中寻找知音。于是有一回问我是否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不能写吧?我教给你……”他想要找到一个读书人、文化人的位置。在孔乙己身上,甚至透出了一种高贵。文字,在孔乙己眼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要用。”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目光:看到小伙计,想到的是他以后会做掌柜。在孔乙己眼里,文字,又是多么丰富有趣啊!单是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样写法!这种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短衣帮们和小伙计是无法体会的。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记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可见,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没有一点认识、觉悟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