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的由来(优秀7篇)

其二是经济落后的原因。 篇1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彝族自治区,所以各自治州、自治县各自过年。就如解放前的各家支过各家支的年没有区别,四川彝族、云南彝族、贵州彝族、广西彝族各自过各自的年。改革开放后,各省、各州、各县成立了彝学会,在努力的呼吁、倡议、倡导彝族要统一过彝历年,但经费有限,无法展开统一过彝历年项目,无法统一过彝历年。用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会来举例,彝学会每年按照彝族的《彝历》(十月太阳历)过年至今。但州政府一年只给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一期刊物印刷费都不格,还谈什么“统一彝历年”的事呢?其余经费都是会长巴莫尔哈先生自己想办法来弥补的。

其五是随意发布命令的原因。 篇2

解放后在极左思潮风行的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某些行政干部随意发布命令规定哪天过年,例如规定树叶变黄了过年,或是落叶树的树叶落完了过年,或秋收完成就就过年。这就使原来的日子提前了一个月,这些草率的行政命令加重了过年不统一的现象。

其六是自己不了解、放弃自己的彝历年。 篇3

党的政策那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是平等的,回族过回历年,藏族过藏历年,傣族过傣历年,就是彝族人不要脸,有历法而不过彝历年,只过彝族年。专家学者们的笔下“彝族是历史悠久……”脸皮厚。彝族有传统文字,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可是他就要“彝历年”写成“彝族年”。彝族年是按照彝历来过的年,过年的“年”字是指历法上说的那个年,不是指动物的那个年,误导年青人而造成彝历年不统一。

其七是解放后没有一部四省通用的历书。 篇4

就拿北部方言区来举例,目前历书中有的马月为首,有的羊月为首,有的猴月为首,有的鸡月为首。所以一年中起首月份不一样,算出来的自然就不一样了,造成了彝族过年过4个月的陋习。历法不统一是彝历年不统一的重要因素。

其八是彝族领导胆小的原因。 篇5

没有一个在任的行政领导站出来呼吁“统一过彝历年”。火把节都搞成那么好,为什么彝族年搞不起来吧?对不起,我说话有点重。

其一是历史的原因。 篇6

两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象对其他民族一样总是对彝族实行歧视、压迫的政策,他们镇压彝族人们的反抗采取“以彝治彝”的手段挑动彝族相互打冤家,械斗致使彝族家支相互对立,长期分裂,而同时由此上溯约30代人近千年的历史中,苦于区域的土司、黑彝首领们为了各自集团、家支的利益,争领地、财物和娃子,械斗不息,占山为王,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统一过彝族年就说不上了。以凉山来举例,有阿侯家支过年的时间,有尼库、俄诗、说果过年的时间,有瓦扎、龙伙、果吉过年的时间。看央视在播的30集接续剧《奢香夫人》就清楚了。

彝族年是什么时候 篇7

调查了解,彝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彝族年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师占卜而定。如果当年五谷丰收,则可沿用上一年时间过年。否则另择吉日。抑或是按照十月太阳历来算。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按照这种历法,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过年日。这种历法无大小月之分,每月都为三十六天,便于人们记忆。十月太阳历选择冬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下为大寒为农历腊月,夏季傍晚观测北斗星(彝语称“沙聂”)的尾巴(斗柄)指上为大暑农历六月。

以大寒和大暑为元日,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这冬夏两个节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节分别订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根据计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时间为365.33日。结构整齐、科学简明,使用方便是太阳历的特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现在彝族地区流行的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日最初就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为大暑时为火把节。而当星回标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为大寒时为彝族年。

彝族年,凉山彝语叫“库史”即“过年”。“年”彝语把它叫做“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循环。彝族时空观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点为起始点,太阳冬天日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几天后又往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古”,意为“太阳转回点”。然后到夏季时太阳落点又移到最北的端点,就不再北移而回归南移,此端点称之为“布久”,意为“太阳回归点”。此后日渐南移,到最南的端点。从最北的端点到最南的端点一个往返周期就是一年。这一时间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这个时候过。

关于具体什么时间过彝族年的问题,凉山彝族地区一般在“布久”时过。根据有关学者(参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罗自强《凉山风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调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区例如:越西、昭觉、汉源等地在公历十月份过。而有些地区如西昌、喜德、冕宁、会理、米易、盐边、盐源、木里和云南宁蒗、永胜、华坪、永仁等县以腊月十六日为过年的头一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