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读书报告格式(优秀3篇)

读书报告,就是一种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一般的读书报告格式(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报告范例 篇1

读书报告标题 《一个悲剧命运的女子:苔丝》

主要内容: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勤劳、善良、纯朴、美丽的农家姑娘。作为长女,在父亲嗜酒、母亲虚荣、家中因事故失去了支撑全家生活的老马后,苔丝不得不去认一门富亲戚,遭到亚厉克的欺辱而丧失贞节,并生有一子。婴儿夭折后,她到一家奶牛场做女工,认识牧师的儿子克莱尔。面对克莱尔的追求,她决心用理智抑制情感,但理智屈于情感。新婚之夜,出于忠诚,苔丝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却惨遭离弃。后父亲去世,母亲患病,一家人露宿街头,苔丝在亚厉克的威逼利诱下沦为情妇。这时远在巴西的克莱尔幡然醒悟,回到英国找苔丝忏悔。绝望的苔丝悔恨交集,近乎疯狂,认为都是亚厉克一手造成的,举起利刃将亚厉克刺死,之后被判处绞刑,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同时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O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苔丝的悲剧命运:

1、两个男人的伤害。亚厉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代表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财富和罪恶。他毁掉了少女苔丝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亚厉克曾经一度皈依宗教,但这个身披道袍虚伪的资产阶级见到被抛弃的苔丝后又百般纠缠,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克莱尔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正是身上的闪光点,使苔丝答应他的求婚。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然而,事情的真相使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他的那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反抗却极为有限、极不彻底。他形式上当了农民,但思想上仍与本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因其传统的贞操观而背弃了自己与苔丝之问原本看似真挚的感情。

2、家庭悲剧。家庭的贫穷是导致悲剧最直接的因素。苔丝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贫穷农民家庭,作为长女,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家中的老马被撞死这一因素拉开了苔丝悲剧命运的序幕。父母为攀上富家,命女儿前去认亲。在女儿遭受亚历克的侮辱之后,母亲关心的只是亚历克会不会娶苔丝。与克莱尔相爱后,母亲得知克莱尔向苔丝求婚,嘱咐苔丝不要将过去告诉克莱尔,企图通过隐瞒真相使苔丝过上幸福的日子,从而为家庭提供帮助。后父亲去世,母亲患病等事件使一家人沦落街头。面对困难与窘迫,苔丝沦为亚厉克的情妇。如果不是家庭的贫穷,苔丝就不必连夜去赶集而痛失老马;如果不是家庭的破败,苔丝就不会受到那么多屈辱,更不会回到亚历克身边。家庭这个重担对稚嫩而又单薄的苔丝来说太重太沉。

3、哈代的悲观主义命运观。l9世纪八九十年代,垄断资本代替自由竞争把资本主义的英吉利拖向危机的深渊。作者一方面认为苔丝是社会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认为苔丝是命运的牺牲品。作品中,苔丝更多倾向一种宿命论。第一次的失足,她将错误怪在自己身上,第二次被真爱抛弃,她为了爱情勇敢的杀人,最后还是害了自己。苔丝在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的因素,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剧的结局。苔丝悲剧中,每一次偶然转折,都使她向毁灭的深渊坠落一层。这些都是哈代构思的结晶和他的悲观主义命运论的发展轨迹。

4、苔丝的性格特点。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她的孝顺迫使她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她的纯洁导致了她的轻信与单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同情女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立场。哈代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尔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

苔丝的悲剧是时代、命运、人为和性格的悲剧。哈代用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她身上闪现的不是时代进发的火花,不是进军的号角,不是摧枯拉朽的力量,而是人类善良、质朴、勤劳、自我牺牲、渴望自由的美德。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以自身的毁灭来维护人的尊严、情操和美德,来获取我们全部的怜悯和同情,这便是悲剧的魅力。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读书报告格式 篇2

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見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來。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來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現几个重点可以发揮的。把这几個重点列出來,有时间的話,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資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來补充你的論点。这样,你閱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徹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來看,包括﹕1. 作者的传记;2. 作者其他作品;3. 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來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誇獎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見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內容丰富,描写細膩,刻劃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養往往遜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變成一種公式,四平八稳的結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結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來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读书报告(标准版 篇3

题目:《偷书贼》

作者:马克斯�苏萨克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201x年2月第二次印刷

内容概要:本书讲的是一个德国小女孩莉塞尔�梅明格在父亲死了,弟弟死了,母亲失踪的境况下被寄养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里。自从意外偷到一本书后,就对文字产生强烈的渴望,并此后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偷书”与读书之旅。于文字中,她的灵魂得到喂养,同时,通过文字,她更帮助了一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

我喜爱的文段:(1)后来的日子里,他会成为一个施舍面包的人,而不是小偷——这再次证明了人性中的自相矛盾,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只需加点水和和。 (2)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悔。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嫩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身,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

(一)读后心得:“一切在瞬间发生。老人挣扎着前进时,那只紧握着莉赛尔的手松开了,她感到自己的手一下子打在屁股上。 爸爸走到小车旁,拿出来一样东西。他推开围观的人群,走到路中间,那个犹太人站在他面前,准备接受另一番羞辱,可是他和旁人一样,看到汉斯�休伯曼像变魔术似的递过来一片面包。

犹太人刚接过面包就倒在地上,他双膝跪地,抱着爸爸的小腿,把脸埋在中间,感谢爸爸。……

一个士兵走过来,发现了这起罪行。他审视了跪着的老人和爸爸一番,又把目光投向围观的人群,然后稍加思索,就从腰间取下鞭子,开始鞭打。 犹太老人被打了六下,鞭子落在他的背上,头上,还有腿上。‘你这头坑脏的猪! 鲜血从他耳边滴落下来。接着,轮到了爸爸。”(书村网 )

这是《偷书贼》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为什么有人会怀着巨大的悲悯之心伸出善意的援助之手,而同时又有人冷酷甚至残忍地挥舞恶毒的鞭子?他们不同样是人吗?怎么人性深处潜藏着如此不同的品质?也许正如作者马克斯�苏萨克所说的:“在同一刻里,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这恰好可以阐释人性的本质。”

那么我想问: 什么是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是汉斯�休伯曼眼中闪着的银光还是迪勒太太呼吸中的冰冷味道,

这是我阅读《偷书贼》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二)让我们进一步分析刚刚的片段,出场的人物有:汉斯�休伯曼、犹太老人、德国士兵、莉赛尔�梅明格,别遗漏了,里面还有一大群围观的人群。发生的事情是:慕尼黑大街上有一群犹太人被游街,一位善良的普通德国人因为帮助一位遭受苦难的犹太老人而使两人都遭到德国士兵的鞭打。旁边就围观着一群冷漠的民众。

如果你还是不太理解当中人物的行为及心理,那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二战时期关于德国的一些情况。

让我们看看《偷书贼》里的一个犹太人马克斯�范登伯格是怎么说的:“没错,元首决定要用文字来统治世界……他的第一个计划是让他的话尽可能地植入本国人民的心中。他日夜种植耕耘。他看着它们生长,直到最后,文字的庞大森林遍布德国……德国成为了一片被‘思想’统治的土地。”

是的,我们找到其中的一个因素了,就是文字,元首生产的邪恶丑陋的文字直直灌输进德国人民的思想里,他们被催眠了。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面对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骄傲的德意志民族强烈地渴望实现“强国梦”。元首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于是他在德国反犹思想的基础上更是将之演变为实践上的种族斗争。他说:“血流的混杂和由此带来的人种水平的下降,是旧文化衰亡的唯一原因。因为人类并不会由于战争的失败而灭亡,却会由于抵抗力的丧失而灭亡。而这种抵抗力只有在纯粹血统中才能继续保持。世界上凡是不属于优良种族的人都是糟粕。”于是,消灭犹太人就当然是为人类的进步而做出的努力了。德国民众跟着元首的思想,上上下下充斥着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强烈的民族仇恨,为了强国,为了德意志的骄傲,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也在所不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这一个情景,看看元首文字灌输的“威力”:“穿着咖啡色衬衣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极端分子,沿着慕尼黑大街游行。他们骄傲地扛着旗帜,高昂着头,就好像下面有根棍子在撑着一样,嘴里一直高唱着《德意志高于一切》。人们也像往常一样欢呼鼓掌。他们一路上情绪高昂,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到底是何处。站在街上围观的人群中,有的手臂笔直地行举手礼;有的把手掌都拍红了;有些人像迪勒夫人一样矜持地绷着脸;还有一些人,缓慢、服从地拍着手,尽职尽责。”德国成为了一片被思想统治的土地,人民在一台狂暴的机器上奔跑,他们兴高采烈,他们被催眠了。正因为如此

(三)文字在元首的手里,是统治、催眠民众的工具,而在“偷书贼”的手里则可以拯救心灵,喂养灵魂。

书中德国女孩莉赛尔�梅明格和犹太青年马克斯�范登伯格的刻骨友谊令人动容,他们是因为分享无声的文字而走到一起的。“他先前写下的文字还完整地保留在楼梯边的墙上,字迹歪歪扭扭的,带着点孩子气。这些文字看着躲在此地的犹太人和小女孩挨在一块儿亲密地入睡。他们在呼吸。德国人和犹太人的肺都在呼吸。”因为文字,他们的心在无限地靠近着,交融着,超越了年龄,超越了种族间的差别与“仇恨”。

看到吧,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仇恨犹太人,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失去了思想自由的。偷书贼莉赛尔的童年和少女时代都浸润在文字中,虽然一共只拥有十四本书,其中对她产生影响的也只有十本。但那一页页一本本载满了文字的书,陪伴着莉赛尔成长,滋润着她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拯救了她及其她周围的人的灵魂。在她周围,人性本质的纯正光芒得到极致的体现:这里有像手风琴发出的音符般悦耳,眼里闪着银光的爸爸;有大声骂她“猪猡”却伸长了手臂到床垫里为她取素描本的人;有陪她一起“偷书”,亲切地喊她“偷书贼”的鲁迪�斯丹纳,他是把自己涂成黑炭想赢得全世界的狂小子;有假装对一切冷漠却为她提供一屋子书的镇长夫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看到了人性向善的一面。

文字,真的是种妙不可言的东西。它可以统治思想,麻木人性,也可以传递温暖,喂养灵魂。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街头上有一个盲人乞丐,他前面竖着一个牌子,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路人只是匆匆走过,并未给予帮助。一位诗人只在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于是盲人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是这一行充满诗意的文字拨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弦,唤起了人们的善心,文字影响了人性的本质。

(四)现在我们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上,人性的本质是善是恶?由《偷书贼》中,我想到,人性的本质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人性就是一棵树,看生长在什么样的泥土里。也就是说,人生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由于受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两面性。在这里我仅探讨了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文字。虽然二战已经过去70多年,但二战是人类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以史为鉴,在现今信息传播如此快速便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善用手中的文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众理性思考,保持思想自由和独立的政治意识,让惨剧成为过去,让人性本质焕发出“善”的光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