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小的船》评课稿【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露珠》评课
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中的《小露珠》一课,这篇课文写得很美,细细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我想,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孩子进入审美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并进入审美佳境。本节课的教者较好地把握了这一重点,教态自然、亲切,课堂上注重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薛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健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的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注重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结合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之语即三句比喻句。在学生朗读后为了帮助理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播放小动物如何与小露珠打招呼的场景,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使学生兴趣倍增。薛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到小露珠真的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而且能体会到描写时采用打比方的句子是那么优美,使学生看到图画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习这三句句子就更深刻了。另外,如 “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爬着,滚着,笑着”“笑盈盈”等词表现了小露珠的可爱,在朗读这些语句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的心怎能不充满对小露珠、对大自然的喜爱呢?除了小露珠,文中不同的植物还有不同的外形和色泽,向日葵的“金黄”,白杨树的“碧绿”,喇叭花的“紫红”,表现出了在小露珠滋润下植物们的格外精神,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独有的魅力:神奇、美丽。薛老师教学的时候还可抓住表示动物不同动作的词“蹦”“爬”“落”来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抓住表示色彩的词来体会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薛老师在在朗读训练的同时,扎实地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课堂上多次进行了句式训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推敲词句。本文作者用词造句准确精当,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出内含的滋味。咬文嚼字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语言的文字美是在学生对字词的咀嚼、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出的,这也是学生语感的积淀。
《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做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穿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我们一年级三位语文老师的课,感觉她们都上的很出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的说一说。 张琼芮老师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张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张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教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 拼音与生字的教学处理富有创意。
一般的教学,都是先认读拼音,再认读生字。可是张老师在认读拼音和生字后,又反过来让学生由生字去反推拼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拼音,也认读了生字,收到了双重效果。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几点建议: 1. 多音字的认读环节被教师忽略了,这样学生心中可能会存疑,造成错读情况的发生。 2. 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 3. 生字小老师不够灵活,可能还是经历太少,仍需加强训练。 孔燕茹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根据张琼芮老师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有效的改善和补充,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孔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得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2. 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孔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放松环节,让幼儿齐唱《小星星》歌曲,并在课堂结束时播放《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 对多音字的识记和对偏旁部首的认识。
在认读生字环节中,能及时的讲解多音字以及本课需要掌握的偏旁部首,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细致。 4. 用游戏学生字,学生更有兴趣。
孔老师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字,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生字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生字游戏当中来,高效实用。 不过,这节课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教师在讲解多音字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叫多音字。如果有一个归纳总结,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总结归纳了。 2. 课件上出现了错别字。
3、 没有及时对答对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学生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纠正。
有了张老师和孔老师的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王婷老师的课堂设计更加的完整细致,是一节成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 扎实有趣的字词学习。
在字词板块的学习中,王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又进行了配乐朗诵,让孩子展开美丽的想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后鼻音、三拼音”,使学生在比较分类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此外,王老师还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我们平常所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何让生字宝宝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呢?教师创设了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多次反复展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摘星星”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和生字宝宝成为了朋友。并且注重整体识字,把生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 2. 将视听的感官体验引入到教学中来,事半功倍。
王老师在范读课文以及在让孩子诵读课文时,都进行了配乐,这让孩子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文章的美,更通过音乐加深这种美的印象。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情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根据老师的提示,孩子能按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识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更利于孩子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堂课,只有不断的完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扬学生一体化,缺乏针对性;教师的语调稍显平淡,不够抑扬顿挫富有激情。但是只要抓住了“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进行的越来越精彩。
最后,作为新进语文老师,通过本次语文教研周的活动,我们也学习到很多宝贵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向本次讲课的优秀教师们靠拢。
谢谢大家!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3.10.30篇二:评课稿--小小的船
评课稿
小小的船是一手优美的儿童诗,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诗中有景,有情,有韵。
魏主任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扎实字词学习,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板块的学习中,魏主任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魏主任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引出课题,而图片正是一年级孩子喜爱的熊出没,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图片吸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朗读技巧。
因为这首儿童诗简短且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所以初读课文显得十分顺利。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魏主任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引导学生()像()的句式,以弯弯的月儿像()的句子形式出示给孩子,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了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这节课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识字教学实践占用较多,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效果。但整体来看瑕不掩玉,这节课还是比较优秀的。篇三:《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稿
李素玲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听了一年级四位语文老师的课,他们一个个上的都很出色。下面就一一说说吧: 陈爱华老师整个课堂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本课有几个亮点: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陈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陈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坐在月亮上,我看见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我也有几点建议:
1、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
2、教师的语言还需要锤炼。一个是语速还可加快,一个是语调的高低。 张华玲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
(一)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二) 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听音乐,背唱《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 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有关太空的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刘新华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刘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
二. 语言亲切、细腻、感染力强,娓娓动听。
对于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而且决定了课堂效果的成败。刘新华老师的语言感染了她的学生,因为她的语言亲切、柔和、自然。在教学中,她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改进,不失时机,不吝美词去赞美她的学生,如:“你真聪明”,“你真让老师喜欢”??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给我的感觉好象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友好地交流,整堂课的学习效果相当的好。
王丽琴老师的课
一,拼音与生字的教学处理,富有创意。
一般的教学,都是先认读拼音,再认读生字就完了。可李老师在认读音节和生字后,反过来让学生由生字去拼读音节,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音节,也认读了生字,收到了双重效果。
二. 指导写生字的方法,巧妙实用。
在教学生如何定生字时,她巧妙地利用“房间”与“田字格”的相似处,生字的每一个笔画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占用其它空间,使学生养成了一个正确的书写姿势与方法,同时又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与写字也有相似处,要脚踏实地。 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调皮,李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到,她没有及时地制止,因此课堂有些乱;表扬学生一体化,缺乏针对性,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偏差,也说“你真聪明”,这不太妥当。虽说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但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也很重要;又如生字教学与文章的衔接有些地方稍牵强了些,不够紧凑。篇四: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做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穿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我们一年级三位语文老师的课,感觉她们都上的很出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的说一说。
张琼芮老师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张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张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
“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教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 拼音与生字的教学处理富有创意。
一般的教学,都是先认读拼音,再认读生字。可是张老师在认读拼音和生字后,又反过来让学生由生字去反推拼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拼音,也认读了生字,收到了双重效果。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几点建议: 1. 多音字的认读环节被教师忽略了,这样学生心中可能会存疑,造成错读情况的发生。 2. 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 3. 生字小老师不够灵活,可能还是经历太少,仍需加强训练。
孔燕茹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根据张琼芮老师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有效的改善和补充,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孔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得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2. 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孔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放松环节,让幼儿齐唱《小星星》歌曲,并在课堂结束时播放《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 对多音字的识记和对偏旁部首的认识。
在认读生字环节中,能及时的讲解多音字以及本课需要掌握的偏旁部首,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细致。 4. 用游戏学生字,学生更有兴趣。
孔老师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字,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生字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生字游戏当中来,高效实用。
不过,这节课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教师在讲解多音字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叫多音字。
如果有一个归纳总结,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总结归纳了。 2. 课件上出现了错别字。
3、 没有及时对答对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学生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纠正。
有了张老师和孔老师的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王婷老师的课堂设计更加的完整细致,是一节成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 扎实有趣的字词学习。
在字词板块的学习中,王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又进行了配乐朗诵,让孩子展开美丽的想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后鼻音、三拼音”,使学生在比较分类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此外,王老师还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我们平常所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何让生字宝宝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呢?教师创设了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多次反复展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摘星星”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和生字宝宝成为了朋友。并且注重整体识字,把生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 2. 将视听的感官体验引入到教学中来,事半功倍。 王老师在范读课文以及在让孩子诵读课文时,都进行了配乐,这让孩子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文章的美,更通过音乐加深这种美的印象。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情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根据老师的提示,孩子能按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识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更利于孩子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堂课,只有不断的完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扬学生一体化,缺乏针对性;教师的语调稍显平淡,不够抑扬顿挫富有激情。但是只要抓住了“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进行篇五:《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它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魏洪君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充满美感,让学生整节课寓意未尽。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课件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充满了童真、童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① 兴趣课堂,为教学推波助澜。教学中以动画片的方式打开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光头强的家,发现了门上的人物,从而引出作者与本课的课题。既简单明了,又富有童趣。识字部分又设计了贴星星与摘星星的游戏,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枯燥的识字演变的像一次比赛,你争我抢般完成了任务。
② 注重方法,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石。在识字部分,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与学生介绍相结合,彰显出了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同时,多种方法识字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努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在教书之余不忘育人。
③ 想象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本课中安排了用“像”说
话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朗读课文中又加入了想象读与表演读,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④ 读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孔子曰:“学而不 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不同的要求去读,如初读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间,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顺,听范读时要注意停顿,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让每一次读都有新收获,在不断的训练中自然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⑤ 设计紧凑,过渡自然。用一个大冒险的游戏,把一堂课连到一
起,首尾呼应,结束时更是留下问题,引起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有遗憾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才有再反思的空间,我觉得这节课中还有有待商榷之处:识字教学时间占用较多,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中要关注所有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回课堂学习中来;写字教学也可以随文进行。
小露珠评课稿
11月12日下午,我听了我校三年级张海燕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小露珠》。这篇课文写得很美,细细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我想,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儿童的视角带孩子进入审美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并进入审美佳境。本节课的教者较好地把握了这一重点,教态自然、亲切,课堂上注重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佳。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其一:教师挖掘了文本的内在特点: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教师能将这一特点与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充分触摸语言文字后,设计了“扮演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的环节,并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文字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设计了“赞美小露珠”的环节进行说话训练。
读和说,一是吸收,一是表达,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训练。
其二:全篇采用了以朗读为主的讲读法,让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不管是朗读训练中扶与放的结合,还是说话能力培养中思维的激发,教师始终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其三:动态课件的使用,使美术、音乐等美学手段得以在语文课中运用,使课堂洋溢着美育的气氛。小练笔“你想对小露珠说什么”的设计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氛围中受到美育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很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四:教者在朗读训练的同时,扎实地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课堂上多次进行了句式训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推敲词句。本文作者用词造句准确精当,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出内含的滋味。咬文嚼字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语言的文字美是在学生对字词的咀嚼、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出的,这也是学生语感的积淀。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教学环节
(一)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马老师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四个大版块:导课;读好课文;识字;巩固总结。
(二)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读课题
知道孩子读课题时,先范读,再齐读紧接着问:“谁能读出是什么样的船?”“小小的什么?”无形中锻炼孩子的朗读能力。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讲解识字方法,运用加一加,猜字谜,拼音拼读,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横下面一间房,两个小人里面藏”“人字进门就是闪”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
片段三:自由读
让全体孩子起立,看着黑板自由读,读完以后坐下。这样的方式有效有趣,很好的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让孩子消除了课堂久坐的疲劳。
二、组织教学能力高超
从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她的课堂上没有“1、2、3请坐端”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例如:会听的孩子最会学习……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
例如坐姿,回答问题:说话、回答问题要让所有的同学都听得见;会听的孩子比会说的孩子要厉害的多。
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慢。
《小小的船》评课稿
李素玲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听了一年级四位语文老师的课,他们一个个上的都很出色。下面就一一说说吧: 陈爱华老师整个课堂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本课有几个亮点: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陈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陈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坐在月亮上,我看见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我也有几点建议:
1、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
2、教师的语言还需要锤炼。一个是语速还可加快,一个是语调的高低。
张华玲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
(一)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二) 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听音乐,背唱《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
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有关太空的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刘新华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刘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
二. 语言亲切、细腻、感染力强,娓娓动听。
对于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而且决定了课堂效果的成败。刘新华老师的语言感染了她的学生,因为她的语言亲切、柔和、自然。在教学中,她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改进,不失时机,不吝美词去赞美她的学生,如:“你真聪明”,“你真让老师喜欢”„„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给我的感觉好象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友好地交流,整堂课的学习效果相当的好。
王丽琴老师的课
一,拼音与生字的教学处理,富有创意。
一般的教学,都是先认读拼音,再认读生字就完了。可李老师在认读音节和生字后,反过来让学生由生字去拼读音节,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音节,也认读了生字,收到了双重效果。
二. 指导写生字的方法,巧妙实用。
在教学生如何定生字时,她巧妙地利用“房间”与“田字格”的相似处,生字的每一个笔画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占用其它空间,使学生养成了一个正确的书写姿势与方法,同时又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与写字也有相似处,要脚踏实地。
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调皮,李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到,她没有及时地制止,因此课堂有些乱;表扬学生一体化,缺乏针对性,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偏差,也说“你真聪明”,这不太妥当。虽说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但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也很重要;又如生字教学与文章的衔接有些地方稍牵强了些,不够紧凑。
《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感触
首先很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到白蒲小学听课学习,本次活动中我有幸了听了由马建红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七颗钻石》和陈锦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小松树和大松树》。
下面我主要谈谈《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感受:《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陈老师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三个生字。
陈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她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陈老师在开头通过说一说、指一指那里是山下,那里是山上,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然后以简贴画的形式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家。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并设置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可以看到什么?让孩子领会小松树的得意,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陈老师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例如,在讲解感叹号时,陈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感叹号就是可以让小松树变得更得意。然后再让孩子们加上表情和动作把小松树的骄傲读给同桌听。 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陈老师先出示语句,然后让孩子自己运用第二节老师交给的读书小窍门自己读。让孩子自己找关键字词,让孩子学以致用。
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并把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的话说给同桌听,让孩子学会道歉。
《小小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折纸的基本要求,能用折纸的方法表现小船。 2.能大胆地对小纸船进行涂画装饰,感受其造型美感。 3.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会折纸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彩色纸或废旧挂历纸、油画棒或彩色水笔、剪刀、胶水等。 2.毛线、塑料管、包装带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给船体涂画、添加花纹时,要考虑到不同种类船只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去设计适宜的花纹、色彩等。这样的设计,既简单有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创作,发展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模型船,引入正文。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船) 教师倾斜模型船,使学生可以看到船舱内的各种小船,问:“这里面呢?”(船、还是船、那么多小船„„)“大船里面装小船,好玩儿吧。”
二、讲授新课。
1.教师从大船内拿出不同种类的船只,与学生共同辨认,使学生初步认知船的种类,感受不同种类船只的造型特点。
帆船:船体上有各种造型的帆。渔船:有个大平底儿,渔民伯伯架着它出海捕鱼,一定特别稳当。客船:能装载许多游客四处旅游观光,上边儿有救生圈、铁锚等。
2.探究纸船的具体做法。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纸船是怎么做成的吗?别着急,咱们拿近点儿,你们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也可以拆一拆,最后,好好想一想。一会儿,老师看谁说的最好。
教师将小船分发给各组学生,并板书课题。
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船的几种做法:
①直接用带有美丽图案的画报、挂历纸折。
②先用白纸或单色彩纸折,再用油画棒、水彩笔等对船身进行装饰。 ③先用纸折好小船,再使用多种媒材对船体进行装饰。如:加贴桅杆、彩旗、船舱等。 3.教师通过展示其他造型的船只图片,如:航空母舰、羊皮筏子、快艇等,与学生共同研究其造型、色彩等特点,拓展学生思路。
师:“小小船,两头尖,乘风破浪去探险。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船?”“如果你是小船长,你最希望驾驶哪种船去大海探险呀?是帆船?客船?还是连老师都没想到的最特别的船?把你的想法跟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提制作要求。
师:“想好了没有?这节课,咱们就来做一只属于自己的小小船。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谁做的又快,小船又漂亮,谁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听!(教师摇动放礼物的盒子,让学生听到里面的礼物碰撞声)想不想要?那你的动作可要快啊。我再提醒大家一句,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其他的小朋友。
2.学生开始制作后,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表现积极、主动的学生。对有创意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并进行展示,启发其他学生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四、评价。
1.播放儿童歌曲“赛船”。将学生引导到教室前方展示小船的地方。
师:“小朋友们,我要开着‘小小船’去大海探险了,谁愿意跟我一起去?快上船吧!拿着你的小船上大船,咱们一起划。” 2.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师:“呀!大海里有这么多漂亮的小船。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只?喜欢它哪儿啊?”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奖励说的好、做的好的学生,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
五、教师总结性评价。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沈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
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
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沈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沈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沈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沈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读得非常好。
因为这首儿童诗简短且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而且由于字词版块的有效铺垫,初读课文时显得十分顺利。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沈老师首先抓住了孩子们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在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沈老师也很大胆,能够给予孩子尝试标出课文有几句话的机会。事实也告诉我们沈老师的尝试是正确的,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因此标得非常好。在引领孩子认识一句话的过程中,沈老师以“指名分句连读课文的形式”进行了朗读课文,使孩子们对于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沈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沈老师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弯的月儿小的船。”进行比较,在交流中孩子们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原句的妙处,朗读上口的优势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且引导孩子理解“像”的句式,以“弯弯的月儿像”的句子形式出示给孩子,让他们说一说,在交流中使学生理解了句子。在阅读理解第二句话的时候,沈老师重点抓住“尖尖的”这个短语进行理解,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
最后,沈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指导孩子进行了写字练习。本环节也十分扎实有效,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字体。一句话,本节课是一堂非常完美的课,孩子们学得高兴而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