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大家知道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早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各式各样的月饼就纷纷上市了,人们很早就准备好了供节日享用的食品。
节日是从下午的设宴聚餐真正开始。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最精致高雅、隆重的,当属宫廷宴席。八月十五这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无一例外地要全家团坐在一起,用餐赏月。明代的宫廷,在八月十五这天,最流行吃螃蟹,人们认为八月十五前后的螃蟹又大又好,是食用的时间,因此中秋这天,大家围坐在蒸熟的螃蟹周围,一边聊天,一边用餐。在吃的时候还可以蘸上点醋,这样更可口。吃完螃蟹以后,还要喝苏叶汤,用苏叶汤洗手。聚餐过后,大家一同观看关于中秋的神话戏曲的演出。清代的宫廷中秋节不同于明代,在中秋节这天,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院落,在院子的东边竖一个屏风,屏风两侧摆上鸡冠花、毛豆枝等植物。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子正中放一个特大的月饼,月饼四周堆满各式各样的糕点和时鲜瓜果。祭月完毕,按照皇家人口,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月饼,这被称为“吃团圆饼”。
吃罢晚饭,正是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节日的气氛才真正地显现出来,有的家庭会全家一起去河边或到视野辽阔的地方赏月。赏月的习俗,一直以来就盛行。在唐代,中秋赏月,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朝,中秋节赏月吟诗更为风行,每到中秋之夜,夜市常常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有的地方民间要举行“拜月”仪式。到中秋节,各家各户都要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于香案上,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形状放在案首。然后要将月神像面向月亮供好,全家按照辈分依次祭拜,然后这家的女主人将月饼切给家人分享。团圆月饼的切法非常讲究,在动手之前,要把家中的所有亲人都算在内,无论是在家的家人还是在外的游子,都一并算在其中,分出的月饼份数不能有差错,而且必须每一块都均匀,不多不少,公平分割。
在中国南方,中秋节晚上还会举行灯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举行灯会展览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节的灯会虽然不像元宵节那样规模宏大,但是中秋节的花灯种类却非常丰富,有放上天空的孔明灯,有放在水中漂流的荷叶灯,有用柚子皮做成的柚子灯、南瓜掏空做成的南瓜灯,还有稻草灯、鱼鳞灯、蛋壳灯等,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香港地区过中秋节,流行一项古老的庆祝活动,即舞火龙。为了庆祝中秋节这一传统佳节的到来,香港的铜锣湾大坑地区每年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就开始了一年一度、延续三天之久的盛大的舞火龙活动,庆祝用的火龙是用珍珠草扎成,一共有三十二节龙身,总计长达七十多米,龙身上插满了长寿香,舞龙的人们挥舞着火龙在大街小巷欢腾,吸引众多的民众前来观看狂欢,热闹非凡。
在中国湖南、贵州、安徽等地有中秋节偷瓜送子的习俗,祈求已婚妇女能够怀上孩子。在中国台湾,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还会跑到别人的菜园中偷菜,据说如果能够偷到蔬菜的话,就会找到如意郎君。
�1、 中秋节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人间民不聊生。这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登上昆仑山的顶峰,张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个太阳,大地于是变得凉爽,草木开始生长,牲畜也开始繁衍,百姓们不再饱受炎热之苦。后羿为百姓立了大功劳,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遇见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为感激后羿为百姓作出的贡献,赐给后羿两颗药丸,并告诉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独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赐仙药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放进了百宝箱,岂料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众打猎时,称病在家,持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誓死不给,危急之下拿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变得极其轻盈,慢慢地飘向了天空。后羿预感到嫦娥有危险,于是在打猎途中匆匆赶回家。赶到的时候,嫦娥已经飘出了窗口,后羿只来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睁睁地看着嫦娥飞向空中,飞离了他和故土,飞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后羿都遥遥望着月亮,回忆与嫦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姓们为嫦娥保护仙药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摆上瓜果遥拜嫦娥,渐渐形成过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节日由来
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无比,身怀绝技,人称“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山,支脉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用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行,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人员也就复杂了。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名叫蓬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蓬蒙,原本就是个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伤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变得又大又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们以月饼、瓜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月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月:
几缕情丝系广寒,
真心问计向青天?
今生已是难相聚,
来世谁帮续旧缘?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历史上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 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人出生,受尽鞑人统治之气,立志消灭鞑人,恢复汉人统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老师偷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满满写了一抽屉,后被老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一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胆小的老师吓坏了,这么大的事,让村里的鞑子头领知道,不用说一个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里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火炉里,谁知火炉发出一声响声,一股青烟,火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人们通过吃的月饼,把纸条放在月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人手里,形成全国统一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局面。一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子,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