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微单数码相机的涌现又令用户们一头雾水,便携式数码相机、单反、微单甚至单电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一下微单和单反的区别。这次为您整理了微单和单反的区别【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单反的体积绝对比微单反要厚实,庞大,重很多,因为一分钱一分货,好东西都在内部产生重呢。比如说镜头要长于,大于微单反,内部的感光晶体都大于微单反。
但电子取景也有光学取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显然可以让相机变得更小。重点优势还在于进行照片拍摄时没有反光板升抬的机械动作,既不会产生噪音,也不会产生因反光板升抬导致的机器震动。
机背屏幕取景时,无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个取景内容,另外特别的可翻转屏幕设计,更是令拍摄者可将相机置于任何特殊角度进行拍摄,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内容毫无压力。
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在直观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够相当实时地观察取景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情况,还能在屏幕上显示直方图、辅助线等方便用户构图与测光的参考内容,有预见地拍到用户预想中的画面,这些是单反的光学取景无法达成的。
实时电子取景的潜在优势远不止这些,在电子取景过程中完成对焦和测光才是电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单反与微单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收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令整个画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令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节过分丢失。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摄影、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纪录下来是我们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除了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这里,我们无意讲解太多的摄影知识,要完成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台湾及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单反相机。随着照片的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单反数码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单镜头取景和成像的方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光线各种反射的五棱镜,这些用于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的方式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同微单与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的形式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有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
示意图中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通过单个镜头完成取景和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及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单反数码相机。
2010年,索尼对原有单反相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镜,并且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的材料,这样当被摄物体光线入射后,一部分光线可被反射到对焦系统,另一部分则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进而实现电子取景。另外这块半透反光板是固定结构,按下快门时,成像过程中无需再抬起反光板,因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索尼将这种结构的相机称作单电。
(NEX即是索尼的微单系列,从结构中不难看出在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后的精简性)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厂商一样推出了去除反光板与五棱镜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索尼将之命名为微型单电,简称微单。其他厂商认为微单这个称呼相当靠谱,于是也纷纷将自家这种不含反光板、五棱镜,但支持镜头更换和电子取景的相机称作微单。
后来,民间和媒体对微单和单电这两个词汇进行了混用,现在微单和单电都可以用来称呼这种可换镜头但没有反光结构的数码相机。另外索尼的单电结构相机也仍在市场上流通。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采用了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完全的所见即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微单差异的根本就在如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微单仍有各种主要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就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是以牺牲相机的体积和便携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及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单的出现正是试图将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达到平衡状态的中庸之道。
微单反以小巧、轻便、外形美观的特点,主要用于从家庭娱乐休闲出发较多,较为理想;
而单反一般是从有较厚的摄影爱好,家庭,专业商务用较多,可以玩一些光圈,一些快门参数。
一句话,玩摄影,选单反。
外观单反一直是保持着比较结实、稳重、也比较威武的外观,造型比较根深蒂固。
而微单反造型、款式、颜色都注入了一定的现代风,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跟科技一体化的商业产品。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采用了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完全的所见即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微单差异的根本就在如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微单仍有各种主要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就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是以牺牲相机的体积和便携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及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单的出现正是试图将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达到平衡状态的中庸之道。
业界有如此迫切地需求将单反内部的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消费用户便携性和图像质量需求的共同提升,因为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微单的这种变革带来了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是否相较光学取景多有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是针对微单和单反两种相机的不同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弱势比较明确,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实时”过程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图像卡顿无比。
从发展方式上来看,微单是从单反中脱离出来的。微单的'崛起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单反的前进脚步。单反的许多技术都开始借鉴微单系统,例如电子取景几乎已经成为单反相机的标配,通过将反光板收起实现了类似微单的拍摄方式,连带在对焦、测光等系统上也一并加入反差式对焦与感光元件测光作为整个单反系统的补充;又如单反也越来越多开始采用旋转式屏幕,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电子取景方式的拍摄工作。当代单反在汲取微单技术后已摒弃了不少技术缺陷。
业界有如此迫切地需求将单反内部的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消费用户便携性和图像质量需求的共同提升,因为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微单的这种变革带来了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是否相较光学取景多有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是针对微单和单反两种相机的不同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弱势比较明确,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实时”过程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图像卡顿无比。
不过自微单崛起后,这一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内部电子器件的取景过程仍为不停工作状态,所以在耗电方面是比较厉害的,至少单反光学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结构,理论上不存在耗电的情况。而且屏幕显示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会影响拍摄者对图像取景的判断,在外界过亮的环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读性也是电子取景的弱点,微单中出现的EVF取景器,在原本单反光学取景器的位置换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观察电子取景内容,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种类。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中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在旁轴仍为主流的时代,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的观察,因为光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