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诸葛亮就像是神灵般的人物存在着,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那么到底诸葛亮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小故事呢?体现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的故事【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爱子教子的故事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一时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潜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关羽不曾参与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二月,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与逆江而上的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赤壁之战,无情地击碎了曹操一统山河的梦想,奠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甚至对日后南北朝并立局面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
然而这一仗,有着太多的谜团。这些谜团,已经无休止地争论了千年,很有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鉴于留下来的第一手可靠资料实在太少,我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者说出个人观点。
宏观上说,赤壁之战的参战双方自然是刘备、孙权联军,对抗曹操一方。但具体到关键性的乌林战役,双方究竟有哪些部队参战,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争论的焦点是刘备的主力——关羽水军究竟有没有参战,刘备一方在战役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等等。
史料记载过于简略,是这些疑问出现的根源。但正因为关羽、张飞、赵云等刘备大将的传记中没有记载他们在乌林战役中有什么表现,恰恰从侧面说明他们没有参战或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战绩。与此相反,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程普等人的传中,无不对乌林之战大书特书。
既然史料记载无法正面说明关羽水军是否参战,我们不妨从字缝里寻找答案:“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鲁肃)来欲收地邪?”(《三国志》注引《吴书》)
这句话的发言人是关羽,用意是争取荆州土地。
这样的语境,就如我们学生时代评选三好学生或者争取奖学金,候选人都是尽量找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为自己增加砝码,不弄虚作假、吹牛谎报都算不错了,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绝对不会隐瞒不报。但关羽口中己方的功劳仅仅是刘备身临前线,却没有说具体有什么战绩,更没有说自己率领水军如何如何。
所以结论是关羽水军没有参加乌林战役,很可能是在封锁汉水,防止曹操从汉水进入长江,以掩护周瑜水军后路。
刘备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从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亲临前线,却没有直接战果。
这不奇怪,如果关羽水军没有参战,那么刘备率领参战的就只是一部分陆军,在水战主导的乌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实际上,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后,刘备陆军倒是配合周瑜水军共同追击,一直追击到江陵城下,不过没有什么可喜的战果。
《三国志》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有刘备追击曹操的记载。曹操乌林战败后,走陆路抄近道过华容道回江陵。华容县南部有著名的云梦泽,曹操的军队就扎扎实实地走了一回云梦泽的泥泞草地,不过他们走得很有创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许多老弱伤残的士兵被踩死在泥中,极其悲惨!(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丢下N多将士的尸体后,曹操历尽艰难走出了华容道。
这样的语境,就如我们学生时代评选三好学生或者争取奖学金,候选人都是尽量找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为自己增加砝码,不弄虚作假、吹牛谎报都算不错了,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绝对不会隐瞒不报。但关羽口中己方的功劳仅仅是刘备身临前线,却没有说具体有什么战绩,更没有说自己率领水军如何如何。
所以结论是关羽水军没有参加乌林战役,很可能是在封锁汉水,防止曹操从汉水进入长江,以掩护周瑜水军后路。
刘备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从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亲临前线,却没有直接战果。
这不奇怪,如果关羽水军没有参战,那么刘备率领参战的就只是一部分陆军,在水战主导的乌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实际上,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后,刘备陆军倒是配合周瑜水军共同追击,一直追击到江陵城下,不过没有什么可喜的战果。
《三国志》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有刘备追击曹操的记载。曹操乌林战败后,走陆路抄近道过华容道回江陵。华容县南部有著名的云梦泽,曹操的军队就扎扎实实地走了一回云梦泽的泥泞草地,不过他们走得很有创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许多老弱伤残的士兵被踩死在泥中,极其悲惨!(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丢下N多将士的尸体后,曹操历尽艰难走出了华容道。
诸葛亮的故事1.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诸葛亮的故事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的故事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诸葛亮的故事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的故事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诸葛亮的故事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诸葛亮的故事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麽能够推诿呢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之后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