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如何放假?有没有放假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清明节是几月几日今年最新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清明节的起源于来历
清明节最早只是节气的名称,它与寒食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面一天命为清明节,清明节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时年八节中的一节,它起源于古代皇家对祖先的墓祭之礼,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清明节,而且清明节还与天气节候有关,清明时节,万物生长,这个时候也有外出踏青祭祖之说。在纪念先祖的同时,也在野外观赏一下美丽的景色,外出转换一下心情。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习俗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扫墓,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清明节主要的活动是为先人扫墓,清明祭祀参与者是全国人民,都要去祖先的墓碑前祭祀祖先,为祖先扫墓。清明节也属于三大鬼节中的一种,但是一般不会被称为鬼节,因为清明节只是祭祀先祖的亡魂,而不会去祭祀孤魂野鬼。
每个地区祭祀先祖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日期也各不相同,北京在清明前后的单日祭祀祖先,而浙江一带则在清明前后7天内都可以去祭拜祖先,山东等则是在寒食节的时候去祭拜祖先。每个地方,祭祀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但大体都是一样的
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廿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最多相差两天。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定为清明。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戴柳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是属于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改火寒食,这是属于一种很传统也是很严谨的祭祀活动之一。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的节期。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清明时节的传统惯例就是家族扫墓,祭奠先人,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扫墓遂成为每逢清明节来到时社会的重要风俗。
此外,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传统要禁火吃冷食,因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民间逐渐约定在清明节期进行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20xx年清明的日期:
20xx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戊戌年(狗年)二月二十)
清明节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xx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x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3、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2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3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4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如何养生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时令蔬菜。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动风升阳性发物”指易引动肝风,易升气升阳的发物,发物会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禁忌一:扫墓时间要注意
清明扫墓大家都会根据自己时间定扫墓时间的,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因为下午三点之后阳气减弱阴气渐重。
禁忌二:孕妇避免去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禁忌三:不可在墓地拍照
扫墓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拍照,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禁忌四:不可穿大红大紫
扫墓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着装以深色正式为佳,切忌穿的大红大紫。
禁忌五:坟头长草必须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禁忌六:忌嬉戏
扫墓带孩子去,刚开始可能比较庄严,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调皮捣蛋,不一会就开始嬉戏打闹了,这样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在墓地嬉戏打闹,是大不敬。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一、20xx年清明的日期:
20xx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戊戌年(狗年)二月二十,)
二、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 ,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旧称三月节 , 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 因为 20xx年阴历有个闰七月 , 接下来 20xx年 、20xx年连续两年清明都出现在阴历的二月 , 阳历的时间只差一天 。 20xx年的清明又是在阴历的三月初九 (阳历的 4月 4日 )。 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 , 这便是古书上所谓 “斗建 ” 。 《淮南子 ·天文 》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 北斗星指子则为 “冬至 ”, 冬至后 105天 , 北斗星指乙 , “则清明风至 ”。 古人以为 , 万物到了这个时期 , 都 “洁齐清明 ”(《孝经纬 》),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 。
三、清明是怎样从节气变成节日的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 , 四川农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时令谚语和农事谚语 。 如 :“清明要明 , 谷雨要淋 。”“清明前后一场雨 , 胜似秀才中了举 。” “清明 、谷雨紧相连 , 浸种 、耕田莫迟延 。” “清明播谷 , 小满栽秧 。”“清明前 , 好种棉 , 清明后 , 好种豆 。”“清明种棉多结桃 。” “清明种棉花 , 秋后大把抓 。” “清明种瓜 , 车装船拉 。”“清明种菜 , 有吃有卖 。”“雨水清明紧相连 , 植树季节在眼前 ”等等 。 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上巳和寒食是分不开的 。
四、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从节气变为节日是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日 ———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 。 清明节文化内涵是前两个节日文化的累积 。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构成了清明节的民俗内容 。 因此 , 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 “复活节 ”, 清明节是中国的 “感恩节 ”。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作为一种文化群体性的文化符号 ,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国务院明令从 20xx年起 , 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 , 其意义在于让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丢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 有利于清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有利于启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同时 , 这也是对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了新的视野 。 让我们认真过好清明节 , 热情地讴歌春天 , 拥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为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不懈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