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原文赏析【优秀3篇】

《渔家傲》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渔家傲》李清照原文赏析【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渔家傲》阅读答案 篇1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3)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阅读答案鉴赏

(1)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2)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渔家傲》阅读答案 篇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一,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钧泽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描写渔人偏居江湖,未曾到过繁华都市,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

B. 晴日泛舟,笑语相属,欢歌互答;日暮归散,烟波江上,绿洲微茫。诗情画意盎然,让人神往。

C. 本诗‘‘因事立题”,述写世事,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缘事而发”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

D. 本诗先写渔家孤傲性格,接着写渔人生活,最后用典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清晰。

15、 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A15. ①运用“后车”典故,表明诗人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避世;②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表明诗人不愿沉浮宦海、屈身事人;③运用严光“披羊裘钓泽中”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是表现渔人生活的悠闲欢乐,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屑一顾。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结合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结合用典分析抒发的情感。具体看诗歌,“后车”是侍从所乘的车,后面又接了“藏去无复在”表明作者无意于仕途纷争,主动避世退让;“曲躬”,结合注解说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表明作者不愿卑躬屈膝,委身下人,屈心抑志;“行泽”是借用东汉严光的事情,表明自己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整理一下即可。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翻译

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注释

些小:细小。

几人:很多人。

星星点:言鬓发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厌:厌烦。

胜我:比我强。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

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

宁:安宁。

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

冉冉:慢慢的样子。

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

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

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

卸掉:实指死亡。

创作背景

《渔家傲·赠曹光州》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王适和曹焕来访苏轼。苏轼作此词,让曹焕转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时作《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绮州》词安慰被罢官的王适。

赏析

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游戏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暗叹自己老了;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这是自然规律。曹九章须埋怨,苏轼已过了三年贬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厌”三字隐含着曹光州的满腹牢骚,“胜我三年贬”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