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红楼梦每章节简介(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诗曰:
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另:
甲戌本凡例诗:
终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鲁迅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戚序本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
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张爱玲: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评价的。现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不光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广大读者一般也是这么看的。
评红有个非同一般的现象,象攀登云梯那样,你有多大本事,多高境界,能在学术上攀登得多高,它就能给你多高的层次。比如说一般的小说很难上到哲学层次的分析,但《红楼梦》却可以经得起哲学分析。1995年浙师大梅新林教授就写了一本《〈红楼梦〉的哲学精神》,由专门出版一流学术著作的学林出版社出版,在红学界影响很大。我自已也有点体会。1994年夏天,写《〈红楼梦〉虚实论——兼谈〈红楼梦〉以小说创构意境》,思考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攀升,几乎是一天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最后认识到曹雪芹首先是个大诗人,然后才是大作家,他用诗的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小说创构意境的第一人。
评价《红楼梦》还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人本人文化素养越高,见识越广,对《红楼梦》研究得越深入,对《红楼梦》的评价就越高。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毛泽东视野开阔,他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独独提出《红楼梦》。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红楼梦》可以胜过人家。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突出地位。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
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就《红楼梦》的典型意义而言,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用一句诗来概括:“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么说古往今,五洲四海的人都是《红楼梦》中人。著名的作家王蒙不仅非常喜欢《红楼梦》,还写过《红楼启示录》,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
“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真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有形色各异的主角人物们,也有无数看似可有可无,但实则举足轻重的小人物们。红楼梦贾代儒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他就像是孔乙己一样,让人又可怜来又可嫌。为何有人会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贾代儒呢?接下来将分为两个方面一一进行详细解释,以解除众人们心中的疑惑。
说贾代儒可怜是有如下理由的。
其一,贾代儒自己的身世是有一定的可怜成分在内的,他虽然也是贾家的子弟,但却因为是庶而非嫡,所以就注定了他此生无法扬名,无法继承世袭传承,也无法接受家族荣光,外加上自己本身也非一块读书的好料子,只能依靠贾家的安排而成活。
其一,贾代儒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他的人生中只剩下一个幼孙,与他相依为命。奈何最终其孙被王熙凤给勾了魂,活活害了性命,作为白发人的贾代儒又送走了孙子,从此以后,孤苦无依,聊以度日。
那为何有人又说贾代儒可嫌呢?
其一,曹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儿,在给贾代儒取名时便对此人的性格做下了批注,贾代儒,即假代儒,意思就是这是一个伪君子,真小人也。
其二,贾代儒不思进取,不明是非,在唯一的一个孙儿的教育上如此的大意,如此的不堪,使得孙儿被美色所惑而死,最可悲的却是,直到孙儿死去,那贾代儒还弄不清楚孙儿为何而死,实乃可嫌。
贾代儒和贾代化是什么关系
《红楼梦》中的贾代儒,贾代化,两个人的名字只差一个字,那么贾代儒和贾代化是什么关系?除却贾代儒、贾代化之外是否还有另外的与他们名字相似的人物呢,如果有,那与贾代儒和贾代化是什么关系呢?
翻阅《红楼梦》,查阅关于贾家的家谱,赫然发现居然没有贾代儒这个名字,这究竟是为何?
在贾家的族谱之中,贾府被分为了两大主脉,分别是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贾代化是作为宁国公一脉被传承下来的,另外一脉荣国公府则是由贾代善继承了的。在整个红史中,贾家的势力大主要还是因为荣国公府的势力大的原因,也就是说贾代化一脉都是要依赖贾代善一脉的。
至于未有提及的贾代儒,光从名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贾家的代字辈的长者,更准确的说,贾代儒应该是跟贾代化、贾代善同辈份的兄弟。贾代化、贾代善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荣国公、成为宁国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是嫡出的长子,而贾代儒之所以默默无名,不外乎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小编根据相关的传记,可以推测出贾代儒应该是庶出旁支,虽然与贾代化同属代字辈的,也可以说贾代儒应该是贾代化的兄弟,更准确应该是堂兄弟类似关系。但两人的机遇确实截然不同的,在那种时代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
贾代儒是旁支,依靠着贾代化而生活,在贾家做一个教书先生,聊以度日。
贾代儒和贾府的关系
贾代儒,贾姓名代儒,他在《红楼梦》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贾代儒和贾府的关系是什么?贾府对于贾代儒又意味着什么呢?离开了贾府,贾代儒又能够算上一个怎样的人物?
贾代儒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配角,小角色。他的一生都被刻上了悲剧二字,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实在是大大的不幸。他自卑又自负,想自立却无法自立,想做一件事情却无法下定决心去处理,这其实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那么接下来看看,贾代儒和贾府的关系。贾代儒既然也是姓贾的,其实追根溯源,他也是贾府中的代字辈的老者,他的兄弟有贾代善、贾代化两人。贾代善继承了荣国公的世袭爵位,而贾代化则是宁国公的世袭爵位,作为贾代儒因非嫡出,所以一生均无大的成就,最终只得依靠贾府过日子,沦为贾府家族的一位教书先生。
贾代儒认为自己十分有学问,常常倚老卖老,十分爱面子。因为信奉儒家,所以为人显得十分迂腐顽固。宝玉作为贾府的心肝宝贝,也曾经两次进入私塾跟随贾代儒学习,可以说贾代儒是贾宝玉的第一任师傅。
贾府,对于贾代儒来说,是他的衣食父母,如果离开了贾府,贾代儒将一文不名,而且无法生存,尤其是他还要抚养那年幼的孙儿贾瑞。
贾府,对于贾代儒来说,也是他的***,正是有了指望,所以希望不劳而获,正是有了凤姐,贾代儒那年幼孙儿贾瑞因此折了命。
(一)贾宝玉
过着优裕的“安富尊荣”生活的贾宝玉,被称作“富贵闲人”。由于口中含一块晶莹的宝玉降生在贾府,而且天生的“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因此,得到贾母的特殊宠爱。在贾府上下二百个男性人物中,唯有宝玉被允许进入大观园中与女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大观园中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部辛酸的历史。宝玉生活在她们之中,既深切感受着她们的纯洁、美好,更“呼吸领会”到她们的悲辛。正如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之领会至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这是社会的“规定”,家族的“逻辑”。但是,宝玉正是在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叛逆性。
宝玉还大胆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主奴的界限,他甚至大胆地把丫鬟晴雯与古圣先贤相提并论。
宝玉强烈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相关情节:听曲文宝主悟禅机宝黛读西厢宝玉挨打宝玉瞒赃杜撰芙蓉诔宝玉出家
第一,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怀疑、挑战和否定。
宝玉不爱读圣贤书,对封建传统思想提出大胆怀疑:“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理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贾政对其子的叛逆性格是十分敏感的,宝玉遭受一场血淋淋的毒打之后并没有屈服,更加深了对封建秩序、对死抱着封建教条的士大夫之类人物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厌恶与激烈抨击。他提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他对功他关心“仕途经济”、立身扬名的人十分生气,认为这种人也学着“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他说:“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死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在这里,他把矛头指向皇帝。
第二,他反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深切同情受压迫的女性;能平等对待下人。在贾宝玉看来,女儿们纯洁天真,像清静的水;而贾赦、贾琏一类的大男人们则是龌龊丑恶。在围绕他四周的女孩子们那里,他并不把自己当主子,而平等对待她们、尊重她们。金钏的投井,使他“五内摧伤”,曾偷偷去荒郊祭奠;情雯的死,更在他身上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难以愈合。他极讨厌与贾雨村之流士大夫来往,但他和为封建礼法所不取的下层人士蒋玉菡、柳湘莲、秦钟等却建立起友谊。
第三,反对封建婚姻,大胆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情。
宝玉选择黛玉是因“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他关心“仕途经济”,这使他十分生气:“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神妙鬼之流。”“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宝黛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叛逆基础上的。他们之间是志同道合的爱情,而不是“才子佳人”式的“金榜题名”而后的大团圆的俗套。第四,他的性格是复杂的。
宝玉形成的新意识是朦胧的,他的反抗与叛逆也是软弱的,仍是一位贵族气十足的公子哥儿。
(二)林黛玉
她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林黛玉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有很多看上去是“多心”、“过敏”,甚至有点“刻薄”的言行,实则蕴涵着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而封建社会要求女子的是“甘于卑”“伏于弱”,所以,黛玉的自尊、自卫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世俗恶性,而且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因此有人说她“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
实际上黛玉是十分宽厚、坦荡的,而且很容易相信人:黛玉与自己的丫鬟(紫鹃)情同姐妹,生死与共;真诚地教授香菱写诗,为她改诗、讲诗;即使对薛宝钗,在第四十五回后,她也真诚相待,把内心的隐曲,向宝钗全盘托出。黛玉从不看中功名富贵,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无保留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己。林黛玉既自尊又尊人,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写的《葬花吟》(第二十七回),正象征她的人格。
相关情节:黛玉半含酸俏语谑娇音飞燕泣残红魁夺菊花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
第一,黛玉性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可分。
林如海儿子早夭,教黛玉识字读书,以“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黛玉年纪尚小母一疾而终;自幼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她具有娇惯、不受拘束的较为自由的童年,体弱与母亲的早逝让她多愁善感,母早丧,父亲忙于公务,家庭未能对她进行更多的封建教育,则形成她独特的性格特征。
第二,她敏感自尊、任性率真、锋芒毕露、娇贵脆弱
第五回写薛宝钗到荣府,比出两个人的区别:“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任性而又直率的少女,她不会去“随分从时”,更不会去谄媚奉承。她到荣府不久,父亲病故,使她的身份出现了转折。如果说此前她是一位大家闺秀,还有一位巡盐御史的父亲做后盾的话,那现在她就已成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身女子。贾家人多,矛盾重重,人际关系复杂,这样背景下她多疑、敏感在所难免。如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因丫鬟们的误会而拒绝开门,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回去竟然“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她讽刺过宝钗、恼过湘云、打趣过惜春,对下人某些不当行为也敢于用刻薄语言说出。
第三,她才华出众,孤标傲世,多愁善感,有诗人气质。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愿奴肋下走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充满了不平之气,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提出的强烈控诉,是对幸福与自由的向往,是不受污辱、不甘屈服、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展现。
第四,具有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对志同道合的爱情有执著追求。
第九十八回写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们,借宝玉病中糊涂,给他娶了薛宝钗,在前头成大礼之时,潇湘馆中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作者用大量笔墨写黛玉与宝玉互相试探、相互表达情感,以及“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的微妙而复杂的恋爱心理。让黛玉不安的是,宝玉也分出感情与宝钗亲近,尤其是宝钗“会做人”的一系列表演令荣府上下对她更有好感。当听说宝主对宝钗的反感和不避他人表示对她信赖时,她感到“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而披着“慈爱”外衣的外祖母为自己的“命根子”选择的不可能是她,而是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薛宝钗,最后她不惜以死结束自己的悲剧命运。
(三)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她有才有识,见多识广,通情达理,绝顶聪明。但是,她的灵魂充满了封建道德的信条,一切言行绝不违背正统的礼教规范,她本身分明是有才识、有能力的女子,但却时时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她分明极有心计,有主见,但却“守拙藏愚”“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善于处理一切大事小事,原则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第三十七回)她遵循着“长者为讳”(即为长辈遮掩,护短)的原则,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第三十二回中写她对金钏之死的态度)
薛宝钗做为一个少女,对“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有爱慕之情,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贾府的认可,从而赢得婚姻,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与行为的自然结果。
然而她同样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她的悲剧有两方面:一是压抑着她的聪明才智;一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立即成为一个被遗弃的“弃妇”。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原稿佚失。原名《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