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阅读题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①我喜欢出发。
②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_______A____,仍然遗憾;见了 A 没见过 B ,依旧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④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⑤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⑥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⑦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⑧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选自《时文选粹》)
1:请给第③段划线的词各写一个近义词。(2分)
巍峨( ) 广袤( )
2:联系语境,说说文章第⑤段中成语老当益壮的意思。(2分)
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我喜欢出发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3分)
5:请联系前后内容,在A、B处填上适当的话,使它们句意连贯。(2分)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_______A____,仍然遗憾;见了_______A____ 没见过_______B____,依旧遗憾。。
参考答案:
1:(2分)雄伟 、广阔
2:(2分)年纪虽老,劲头更大。(意近即可)
3:(2分)喜欢出发是一种不停的追求,即时刻在追求着人生的进步、完满。
4:(3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停的追求应具有志向(或目标)与意志,只有如此,人生才会变得丰富而充实,才能不虚此生。
5:(2分)略
掣肘难书古诗阅读答案
宓子贱治单父①,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也,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单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②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③,而令之单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单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④单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⑤。”宓子敬诺,得行其术于单父 。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宓子贱:名不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单父:古地名。②勉归:回去努力。③所爱:宠幸的人。④有便于:即有利于。⑤言其要:言,报告。要,要点。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宓 子 贱 从 旁 时 掣 摇 其 肘 (2) 此 臣 所 以 辞 而 去 也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吏甚患之( ) (2) 君曰:“何故?”( )
(3) 必数有之矣( ) (4)遂发所爱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2)微二人,寡人几过。
小题4:宓子贱“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掣肘难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分别从宓子贱和鲁君的角度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共2分)(1) 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2)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小题2:(共4分)(1)很,非常(2)原因,缘故(3)屡次,多次(4)于是,就
小题3:(共4分)(1)你们的书法很不好,你们还是回去努力吧!
(2)(如果)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犯过失了。
小题4:(共2分)宓子贱治单父,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
小题5:(共4分)示例: 鲁君的角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宓子贱的角度:要善于动脑,注意方法,以争取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不同类型的题目不同的解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语文阅读答题套路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①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②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③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④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⑤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⑥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⑦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⑧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⑨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____________。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2、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3分)“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2、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2分)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2分)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2分)(共6分,手法、句意、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注】此诗为寒食节王维从贬所济州任满归京,途经广武城(今郑州市西)时所作。王维回京后就要接受新的任命。
(1)诗中的“归客”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归客”是一个忧伤,孤寂的贬官形象。(2分)
②他从贬所归长安,适逢暮春时节,面对落花,为逝去的光阴而伤感;(1分)山鸟的啼叫更加深了旅途和人生道路上的孤寂之感,不禁为前途的迷茫感到忧伤,泪流满面,拭湿了手巾。(1分)
(2)①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技巧。(1分)用山鸟的啼叫衬托落花的寂寥,营造了寂静凄清的氛围,为情感的抒发作烘托。(2分)
②用青青杨柳这乐景衬托哀情,突出渡水的诗人的孤寂之情。(1分)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和。(2分)
13.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6分)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手法各1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2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白 夜
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uán)_____释 (chōng)_____憬 (shùn)_____间
跌(dàng)_____ 真(dì)_____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入下列表中,加以改正。(注意形近、音同字的辨析)
千恣百态 喜怒哀乐 追名啄利 足不出户 无拘无束 刘览 五光十式
错别字
纠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凝聚着人类___________。
4.文章的作者赵丽宏在《晶莹的瞬间》自序中说:“书籍为我打开了许多窗户,使我冲出狭小幽暗的天地,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请结合你平时的阅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诠;憧;瞬;宕;谛
2.错别字:恣;啄;刘;式
改正:姿;逐;浏;色
3.(1)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2)憧憬和理想 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4.“略”。(意对即可)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没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练习与测试答案想一想,你觉得文中的“出发”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
出发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前路未知,只要永远保持出发时候的那一份执着和新鲜,坚持下去,终会到达。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理解为开始,而是要一直保持一种出发时的感觉。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我喜欢雾阅读答案
我喜欢雾我喜欢那使世界呈现出朦胧之美的雾。我赞美雾之神那种象征派诗人的一般的笔法。有人说过:落雾的时候,世界整个地变成了一间白色的屋子,而这屋-四年级语文-魔方格
我喜欢那使世界呈现出朦胧之美的雾。我赞美雾之神那种象征派诗人的`一般的笔法。有人说过:落雾的时候,世界整个地变成了一间白色的屋子,而这屋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你既无从进来,也无从出去,只有在那一片白色的氤氲中,和自己的影子捉迷藏。这真是一种有趣味的说法。
古今诗人吟咏雾的词句很多,宋代的词人秦观曾写过这样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八个字已在纸上展现那一片微茫的境界。
美国一位现代诗人桑德堡也曾写过:“雾来了,附在小猫的足上。”他的想象的确非常丰富,还有什么比猫更能表现出那轻而且软、落地无声的雾呢。
在雾中,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是隐去了,我们徘徊雾中,正如读到一首意境高远、含蓄深厚的诗,其妙处,原只可以意会。当你融着一片浓雾,忽然听到你熟悉的那条小河的潺潺水音,那份喜悦,不是在阳光朗照时所能体会得到的。
我喜欢雾霭烟横的晨昏,一如我喜欢晓阴翳日的微雨天气。薄雾与轻阴笼罩下的世界,虽然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使人有无处不凄凉之感,但是霏雾弄晴的光景,不是已予人无限的希望吗?
浓雾微阴之后,必能看到更灿烂的阳光。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朦胧——( ) 熟悉——( ) 恍惚——( ) 含蓄——( )
2.按要求摘抄句子。
(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雾来了,附在小猫的足上”写出了雾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份喜悦,不是在阳光朗照时所能体会得到的。与这句话句意不同的一项是( )。
A.那份喜悦,是在阳光朗照时所能体会得到的。
B.那份喜悦,不是在阳光朗照时所能体会得到的。
C.那份喜悦,是在阳光朗照时所体会不到的。
5.画线句子在文中起__________作用。
1.清晰 陌生 清楚 直率
2.(1)落雾的时候,世界整个地方变成了一间白色的屋子。
(2)但是霏雾弄晴的光景,不是已予人无限的希望吗?(答案不唯一)
3.写出了雾的轻、软,来时静寂无声的特点。
4.A
5.点明主题(点明中心)
1.作者说“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请根据文章内容,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不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写到“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
①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这种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管那时“我”还小,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语境提示,仿照前句,试将文章末句补充完整
“多看要一目十行,而 __________________ 。”
6.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读书,不仅要圈点批注,而且还要学做读书卡片。请你根据本文,试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宓子贱(1)(孔子学生。宓,mì)治亶(dǎn)父,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2)(施政方案)也。将辞而行,请近吏(3)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拜见)。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4)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快)归(5)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6)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7),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8)(指施政的简要情况)。”宓子敬诺,(9)得(能够)行其术于亶父。
(选自《吕氏春秋》)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
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宓子贱接受鲁王的任命去治理亶父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怕鲁王听信小人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亶父,所以在即将辞行,快要上马赴任时,宓子贱突然停下来对鲁王说:“大王,我想要您身边两名侍从随我前往,也好有个帮手。”鲁王欣然同意,送给了他两名最亲近的侍从随他同往。
到了亶父,当地的官吏按照惯例都来参见新来的大人。宓子贱就让随他同来的鲁王的近侍帮他做记录,要求他记下官员们说的话。宓子贱坐在主人的位置上,面朝来宾,两名侍从坐在宓子贱旁边,准备了纸和笔打算记录。宓子贱当然先和官员们客套一番,然后才谈论亶父当地的情况,并问大人们有何好的建议和意见治理亶父。官员们献计献策,可是正当两名侍从要动笔打算记录时,宓子贱却不时的摇摇那做记录的`侍从的胳膊,两名侍从不敢顶撞大人,只好凑合着写,以至于写得不像样。急得两名侍从不知如何是好,头上直冒汗。来参见的官员看到两名侍从那狼狈的样子,无不暗自偷笑。接见完各位官员,宓子贱要看记录,两名侍从呈上去,宓子贱一看字迹很潦草,就大发脾气,把这两名侍从臭骂了一顿。两名侍从心里不服气,心想我们本来是鲁王身边最受宠的人,如今刚到亶父就受这样的气,宓子贱太欺负人了。于是两人越想越生气,心想如果在此长住,说不定还受什么气呢。便收拾行装去和宓子贱告辞,准备回京,宓子贱说:“你们的书法很差劲,回去努力自勉吧。”
两名侍从回去报告鲁王说:“宓子贱很难共事,我们没法为他做记录。”鲁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侍从们答:“他让我们为他做记录,却又不停地摇我们的胳膊,以至于我们写不好字,亶父当地的官员都笑我们,他看我们字写的不好又大发雷霆。我们气不过就回来了。”鲁王听了,叹息说:“这是宓子贱劝我改正不贤德的地方啊!过去我一定是对他干扰太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如果没有你们二人。我差点就做错事啊!”
之后,鲁王立刻派一名宠信的官吏前往亶父。转告宓子贱说:“从今往后,我再也不兼管亶父了,亶父的主权属于您,只要是有利于治理亶父的办法,您就决策,不用处处向我请示。五年后再向我回报你的政绩。”
宓子贱恭恭敬敬的答应了,于是在亶父顺利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果然把亶父治理的很好。
1.因为小时侯读的书没有意思,不符合儿童阅读口味,教育方式也单一,束缚儿童天性,所以不喜欢。(意思对即可)
2.①身历其境(意思对即可)
②一方面书的内容形象生动,对儿童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我能驱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受书中的无穷乐趣,欣赏到书中的艺术美。(意思对即可)
3.指书中不懂之处
4.①受年龄和阅历等的影响,有些书暂时是不能全读懂,而要经常读甚至一辈子读才能读懂。
②我不能完全领略书中的精彩。之处。 (意思对即可)
5.少看要十目一行
6.作者:白夜
语句摘录: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本文主要内容是:我由小时候不喜欢听祖父教书,变为非常喜欢看书。由一目十行的看书,变为懂得要学会精读
宓子贱治单父①,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也,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单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②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③,而令之单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单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④单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⑤。”宓子敬诺,得行其术于单父 。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宓子贱:名不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单父:古地名。②勉归:回去努力。③所爱:宠幸的人。④有便于:即有利于。⑤言其要:言,报告。要,要点。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宓 子 贱 从 旁 时 掣 摇 其 肘 (2) 此 臣 所 以 辞 而 去 也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吏甚患之( ) (2) 君曰:“何故?”( )
(3) 必数有之矣( ) (4)遂发所爱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2)微二人,寡人几过。
小题4:宓子贱“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5:“掣肘难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分别从宓子贱和鲁君的角度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共2分)(1) 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2)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小题2:(共4分)(1)很,非常(2)原因,缘故(3)屡次,多次(4)于是,就
小题3:(共4分)(1)你们的书法很不好,你们还是回去努力吧!
(2)(如果)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犯过失了。
小题4:(共2分)宓子贱治单父,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
小题5:(共4分)示例: 鲁君的角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宓子贱的角度:要善于动脑,注意方法,以争取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意对即可)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带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怎麽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翰,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翰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麽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哪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还向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向两脚而是要问向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向双手而是要问向意志。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再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1.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自 然 大山 大海 大漠 森林
环 境
面对的 ? ? ? ?
困 难
环境的 ? ? ? ?
特 点
感受到 ? ? ?
的内涵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虚此生:
缤纷的人生:
参考答案:
1、面对的困难:坎坷、浪涛、广袤、猛兽
环境的特点:巍峨、浩瀚、广袤、神秘
感受到的内涵:深刻、勇敢、沉着、机敏
2、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表示我喜欢出发,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收获
缤纷的人生:多彩,绚丽的人生,我路上遇到的事,学会的道理让我的生命充实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问题】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 )
(2)相【去】几何时矣( )
17.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8.读了上文,� (6分)
【参考答案】
16.(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4分,各2分)
17.D(2分)
18.热爱学习(勤学)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