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答案【优秀10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2

《愚公移山》(节选)(15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4分)

(1)惩山北之塞 惩(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

(3)指通豫南 指(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 )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

15.“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劝诫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1)苦于

(2)险峻的大山

(3)直

(4)即使

14.(1)凭着你的力气,并不能损坏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也太不聪明了!

15.“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6.?示例: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试题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险”属于词类活用词语,“虽”属于古今异义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以”“曾”“损”“惠”等关键词的理解,注意句(2)倒装句的翻译。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通观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阅读文本,根据“其妻献疑”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可知:?“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谈认识类的题型,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寓言。它通过一个老人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挖掉挡住他家出路的。两座大山,最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了的故事。据此可认识到: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3

中考真题演练《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杂然相许:赞同

B、子孙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焉 反:同“返”,往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D)

A、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外户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不惠 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我之死,有子存焉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以:凭借;/以:来;

B、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之:结构助词,的;

D、虽:即使/虽:即使。

故选:D。

(3)本题林冲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

故选:C。

答案:

(1)C。

(2)D。

(3)C。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请解释下面加粗词的词义。

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亡通无,没有;②灭亡;③逃跑。

2.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3.示例:要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6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乏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卒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竞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huàn)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粗点字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虎亦寻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

(1)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

(2)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

(3)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

(4)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苦于。

(2)通。

(3)通“慧”,聪明。

(4)不久。

2.(1)(你)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老虎看了孩子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1)×

(2)×

(3)√

(4)√

4.“略”。(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7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

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2分)

3、A× B× C√ D√ (2分,每个0.5分)

4、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8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9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投诸渤海之尾( ) (4)始一反焉(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9. 画波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案:

7.(1)苦于 (2)赞同 (3)之于 (4)通“返”,返回

8.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说明: 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9.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10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xx题。(共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