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最新8篇)

夕次盱眙县 篇1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滁州西涧 篇2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送杨氏女 篇3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若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复难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复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歌后两句写渡口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夹带着雨水而来,在傍晚时分更显急切。“带”字与“急”字,写出了潮水与雨水的鲜活动态。而在傍晚的潮水中,野渡无人,小舟自横。这个“自”字,指的是“自顾自”,同时也包含着“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 篇4

韦应物似乎非常喜欢使用“自”这个字,在他的诗中,时常出现“自”的身影。比如形容春天景物的“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拟古诗》其十二,《全唐诗》卷186),又如形容黄莺啼声的“欲啭不啭意自娇”(《听莺曲》,《全唐诗》卷195),还有“百草无情春自绿”(《金谷园歌》,《全唐诗》卷194)等。这些“自”字,都可以理解为类似的意思。韦应物似乎很重视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自”字的频繁出现,体现了韦应物对待事物本真状态的欣赏和尊重。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篇5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作者简析 篇6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 篇7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同样,在《滁州西涧》这首诗中,韦应物也是用一个“自”字,描绘出小船随波动荡、任意横浮的悠然情态。尽管前一句写潮水的急,好像是冲破了环境的宁静,然而这个“自”字的出现,以一种悠然自在的姿态,不但消解了潮水的“急”,反而更显出滁州西涧的`自然清幽,并透露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因此,这个“自”字,不但是这一句中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整首诗的“诗眼”。 篇8

这两句极具画意,春潮、春雨、野渡、小舟,组成极有层次的画面。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关于“野渡无人”,我们通常会这么理解: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空荡荡的小舟,独自在春潮中起伏。其实,关于这两句,我们还可以作另一种解读:没有想要渡河的人,因而撑船人十分悠闲,任凭小舟自由横浮。开头我们提到了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时所出的题目:“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据记载,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画的是岸边的空船,或是有白鹭站立在船艄,以显示“无人”。惟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画了一名撑船人,躺在小船之中,悠闲地吹着横笛。这画的意思是,“无人”指的是没有行人,撑船人如此悠闲,正说明没有行人渡河。而悠闲自适的意境,也就透过撑船人得到了极佳的传达。因此,这名考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录取。由此可见这两句诗所具有的丰富想象空间。其实,无论作哪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的,就是诗歌中那自由自在、闲适淡雅的意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