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道路建设标准范文(最新8篇)

《高标准农田道路建设标准范文(最新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旱涝保收】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1

范文(1)

今年我镇防汛抗旱工作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近一年来艰苦不懈的努力,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职责。

了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镇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高轩仪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镇长袁晓华担任,成员由水保站、国土所、民政、派出所、镇卫生院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指挥,决策有关重大事项,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科学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领导小组下设防汛办公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2名,配备了联网电脑、传真机、电话机、数码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层层靠实责任,形成了有组织、有物资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编应急抢险预案,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我镇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结合上年工作运行情

况,我镇认真修订了2010年的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发至各村,通过无线广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督促民营电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组织了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开展了防汛演练、业务技能培训。共组织进行了2次集中业务技能培训。

三。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做好信息传送

我镇及时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严肃防汛工作纪律,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落实专职汛情灾情报送员,将灾情及时汇总并于1小时内上报。

“6〃17”洪水等洪灾期间,根据县防指命令,我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全体机关干部都能迅速到达防汛抢险工作岗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情不除,决不罢兵。年内未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和责任事故,更无人员死亡事件。

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情况

(一)山洪无线预警系统管理。在我镇试点建设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涝灾害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对全镇所有无线广播设备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对分机管护人实行再培训。

(二)保障通讯遇到紧急事件信息畅通无阻。我镇各行政村防汛办公室都安装有专用电话,另外,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写了各地质灾害户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和转移地点等信息,便于及时联系和转移。

(三)备足防汛物资。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储备一批防汛应急物资,目前已集中储备编织袋10000只、铁锹20把、应急充电电筒50支、铁丝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规宣传及防洪保安资金征收情况

8月份我镇组织镇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有关企业主进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宣教活动,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传,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范文(2)

20xx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涝及台风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按照国家防总及流域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防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统一指挥,科学调度,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确保了大江、大河、各类水库、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了城镇供水和人畜饮用水安全,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据分析测算,今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209亿元。

雨水情及其特点

20xx年5~9月份,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仅为54毫米,为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区和9月上旬大别山区分别遭受历史罕见强暴雨。

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滁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淮河、滁河分别有9个和2个行蓄洪区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董铺、黄栗树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库均相继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显。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没有形成明显的降雨带,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显。

2、降雨集中,强度大。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县坛城站626毫米,涡阳、蒙城及蒙城县坛城站7天累计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区暴雨中心蒙城县顺河集站24小时降雨258毫米,为建站以来第一位,超过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二位,其中夹沟、时村等站日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位,点暴雨量重现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响洪甸站24小时降雨量达558毫米,是我省有记录以来点暴雨量第二位、大别山区第一位;响洪甸水库面平均降雨量24小时329毫米,两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创记录;最大24小时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岭380毫米、含山东山278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3、降雨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发生在6月到7月。而20xx年汛期大部分地区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显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发性致灾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区特别是蒙城、涡阳等县(区)的强降雨形成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严峻形势。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区在9月份后汛期,发生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极小,而9月初13号台风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级和发生时间上为历史同期少见。

4、台风活动频繁,破坏性大。今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有4个,分别是第5号台风“海棠”、第9号台风“麦莎”、第13号台风“泰利”和第15号台风“卡努”。尤其是第13号台风“泰利”形成的暴雨来势猛,强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发生大洪水,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水位迅猛上涨。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性灾害,破坏性极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出现最高水位29.14米,超过保证水位0.14米,为建国以来第九位。受13号台风暴雨影响,大别山区水库在超前预泄和紧急泄洪的情况下,佛、梅、响、磨四大水库日涨幅分别达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两库最大1小时分别上涨0.95米、1.46米。佛、磨、梅、响水库最高超汛限水位分别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最高水位和最大入库流量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横排头站最高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别居历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最高水位13.66米,超保证水位0.16米

工情及灾情

长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各类险情323处,其中长江干堤7处(均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处,其余险情均发生在洪河、西淝河、颍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区堤防。所有险情中,较大险情3处,即阜南县老观乡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险情、淮南市石姚湾行洪堤管涌险情和天长市高邮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严重毁损。全省共溃破圩口86个,淹没面积36.5万亩,受灾人口40.5万人。其中万亩以上圩口7个,面积22.3万亩,受灾人口26.9万。溃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庆、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溃破圩口65个,约占全省溃破圩口总面积的88%。

洪涝灾害。今年台风及洪涝灾害致使全省81个县(市、区)的917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973万人,受灾面积2608万亩、绝收面积670.4万亩,倒塌房屋17.2万间,因灾死亡86人(其中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3.6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18.53亿元。其中三次洪涝灾情最为严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灾情。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8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5万亩、绝收293万亩,倒塌房屋2.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9.5亿元。二是8月淮北地区涝情。短历时强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浍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涨,沿淮淮北洼地涝水难以外排,发生了严重的涝灾。三是13号台风“泰利”灾情。六安、安庆、巢湖等7市27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达677万人,因灾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万间,损坏房屋17.7万间;农作物受灾698万亩、绝收182万亩,基础设施水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1亿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潜山等6个县(区)受灾最重。

干旱灾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别是5—6月,旱情急剧发展。全省17个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黄山等地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全省年累计受旱面积达2330万亩,其中成灾493.5万亩,一度有148万亩水田缺水、95万亩旱地缺墒难以适时栽插播种,9.3万人、9.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用水困难。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考验了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各项防灾抗灾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各类责任制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抗洪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防指先后七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全面部署安排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在抗洪排涝和防御台风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号召受灾地区积极迎战淮河洪水和台风灾害。省委书记郭金龙两次坐镇省防指,指挥淮河抗洪和防御台风工作,省长王金山多次亲临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灾工作。郭金龙、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赵树丛等省领导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汛前,明确省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实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区防汛行政、技术责任人,调整省防指机构及其组成人员,修订印发省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各地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为重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以防为主,突出重点,防汛抗旱工作准备充分

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灾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防汛抗旱准备工作,为迎战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防指2月份就发出《关于开展20xx年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准备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个技术检查组,对各地落实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准备、违章设障清除等进行检查、抽查,督促限期解决度汛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及时消除工程度汛隐患,长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处主要险工险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处理或落实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开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备正常防洪条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了《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方案,调整了王家坝站防汛特征水位;编制全省抗旱预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区供水方案。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沿江市县补充防汛物资。按照《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逻查险规定》,各地落实了417万人的民工防汛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广泛动员,合理调度,全力抢排涝水

7至8月发生的三次强降雨过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初的强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严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见事早、行动快,要求受灾地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应对洪涝灾害。省防指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开启淮河、涡河、颍河、怀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节制闸提前大流量预泄,降低河道水位,为加快内水外排创造条件。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场洪涝灾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来前,蚌埠闸提前预泄洪水16亿立方米。随着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位上涨,涵闸无自排条件后,省防指果断要求各类泵站开足马力排水,并同有关部门及时下拨排涝经费和排涝用电指标,支持各地排涝抗灾防汛抗旱工作总结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受灾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清沟沥水,拆除堵坝,架机排水。各类涵闸及泵站累计排涝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自排涝水量约占75%,大大减少了排涝成本。由于排水及时,为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和补种晚秋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工程调度,提前下泄涡河、颍河、洪河污水,洪水到来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体集中下泄对淮干水质造成大的影响。

加强会商,优化调度,实现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省防指办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联系,加强会商,滚动预报天气情况和洪水演进过程,为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7月12日18时淮干王家坝站达到保证水位并继续上涨,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省防指通过异地会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来几天流域上游无大的降雨的情况下,慎重作出不运用蒙洼等6个行蓄洪区的决定,避免31.5万亩农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况下,13号台风“泰利”带来历史罕见暴雨,引发大别山区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大别山区水库及淮河、长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涨,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势极为严峻。省防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慎重决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库安全为重点、加强水库调度、启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顾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强滁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导、实现防洪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防洪调度原则。在第13号台风影响程度尚不确定的情况下,省防指超前调度佛、磨、梅、响四大水库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动权。同时充分利用大别山四大水库联网调度系统,实时监测水库库区降雨、水位变化,综合分析各类防洪因素,联合运行,增强水库调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9月2日至5日,调度大别山水库从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应对了突发性特大暴雨灾害。据测算,五大水库共拦蓄洪量达11.34亿立方米,削减洪峰60%—89%,不仅确保水库自身安全,也最大限度地减轻淠河、史河防洪压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叠加。为进一步缓解淮干防洪压力,省防指在调度水库错峰、蚌埠闸敞泄的基础上,于9月4日凌晨,关闭阜阳闸,启用茨淮新河分洪。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涨,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闸和驷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开襄河口船闸辅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减轻滁河防洪压力。淮河干流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荆山湖、洛河洼9个行洪区,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个蓄洪区超过规定行洪水位,在适度承担风险决策思路的指导下,均未启用,避免了40多万亩农田受淹。据初步统计,今年防洪除涝减灾直接经济效益为141亿元。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省防指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时转移危险区域内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预测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区超规定运用水位的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及时转移区内低洼区临时居住群众;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区涝灾期间,及时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和排出684个村庄内积水;大别山区四大水库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库下游有关县(区)、乡(镇)做好沿河洼地人员转移,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第9、13、15号台风来临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紧急措施,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低洼地、危旧房、高空作业等危险区域的人员。省防办在电视台、电台播发《防台风十二招》,告之群众防御台风灾害知识;利用媒体宣传山区防御地质灾害要决,并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山区乡镇、村、村民组及群众手中,提高群众自救意识,主动防灾、避灾。各地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同时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特别是在防御13号台风暴雨灾害中,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在人员转移和抗洪抢险过程中没有死人。

万众一心,全面防御,奋力抗洪抢险救灾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省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省防指先后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Ⅱ、Ⅲ级响应,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共同影响,淮干水位迅猛上涨,预计第一次洪峰将于12日夜到达我省,王家坝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将全线超警戒水位。同时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等市受涝面积已达960万亩。防洪排涝形势十分严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命令。9月1~4日,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润河集以下河段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水位,邱家湖等9个行洪区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线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闸超过保证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命令。应急预案的适时启动,及时强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灾各项措施。

广辟水源,优化配置,全力保障各类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降雨普遍偏少,蓄水严重不足,相继发生严重的干旱。旱情发生之初,省政府相继召开抗旱工作专题会议和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动员部署抗旱工作,并下达省长预备费、特大抗旱经费1689万元,农业抗灾用电指标2.17亿千瓦时,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适时分析雨水情、旱情发展态势,对各地抗旱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重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省防办抓住淮河上游来水时机,将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为沿淮地区引水创造条件。淠史杭灌区适时调引水15.8亿立方米,保证了近900万亩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桥、驷马山适时开机提水,提引淮河、长江水2.8亿立方米,保证灌区内310万亩农田适时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继打开裕溪闸、凤凰颈排灌站引水闸,引长江水5亿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达14亿立方米。通过闸站调控和抢引过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最高发动435万人,开动近5500处泵站、动用74万台套机动设备投入抗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7亿元、用电2.6亿度、用油2.5万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夏种用水85亿立方米,累计浇灌面积达2500万亩。抗旱挽回粮食损失292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

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

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确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省防指、省水利厅提前谋划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立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人水和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指导原则。省水利厅成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堵口排水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定相关部门联系定点县(区),分类、分片指导。要求各地水毁修复工作由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受灾严重的市、县、乡人民政府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组织发动、计划制订、技术审查、资金筹集及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复堤、影响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修复三类重点项目,确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省补助水毁修复资金2570万元。截至12月16日,三类重点水毁工程已修复完成1801处,占计划的56%;完成土石方84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55%。

经验与启示

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省防指的科学调度,得益于全省广大军民的奋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号台风“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带给我们的主要经验与启示是:

基层组织抓措施落实是防灾抗灾的关键。在防御台风“泰利”特大暴雨灾害中,大别山区金寨县响齐办事处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组、查户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断等困难,逐家逐户紧急转移群众2030人,全办事处无一人在洪灾中死亡。乡、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各项部署的最终主体,只有做到快速反应、组织有力,迅速将各项具体防御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才能有效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发挥防指整体效能是取得抗灾成效的保证。今年我省多灾并发、灾情持续时间长,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防汛、民政、国土等部门相继启动本部门专业应急预案,省防指所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了整体应急管理效能,保证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汛抗旱抗灾工作涉及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独立完成,各成员单位必须在防指的统一指挥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动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门的任务,才能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科学调度的重要技术支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统、异地会商系统、重要水文和雨量站点遥测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王家坝现场和各市防指适时远程会商,开展模拟调度,科学选比调度方案,使防洪调度决策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必须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调度决策体系。针对今年防御台风暴雨工作的实际,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别山库区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的教训,借鉴沿海省份防台风经验,加强台风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山区、库区雨水情站点自动测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山区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是变水患为水利的根本出路。今年的洪涝灾害特别是台风“泰利”暴雨所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再次说明了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必须把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落实到水利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人、水、地之间的关系,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依法坚决制止湖泊围垦、毁林开荒、切坡建房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尽快对淠河、史河、皖水、潜水等淮河、长江重要一级支流进行治理,逐步提高沿河县城和重要集镇防洪能力,加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性灾害的治理力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2

就防汛抗旱和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分别讲几点意见。依照会议布置。

关于防汛抗旱工作

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工作会议精神,今天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是继全省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后县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总结2010年防汛抗旱工作,分析当前防汛抗旱形势,安排2011年防汛抗旱任务,下面讲三点具体意见。

一、2010年防汛抗旱工作情况

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从7月8日至9月4日出现连续59天的高温天气,去年汛期。平均比历年同期偏高2.1℃,总降水量偏少5.5成,全县27个乡镇受灾,25.52万人和24.2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县87万亩的大春面积有79.15万亩受灾,经济作物受旱面积9.08万亩,据初步统计全县直接经济损失9271万元。虽然去年全县的江河汛情不是十分严重,但全县有18个乡镇受洪灾,据不完全统计,倒塌房屋23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9.26万亩,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433万元。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洪涝和旱灾发生后。采取县乡两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开展了汛前、汛中平安大检查,修改完善了防汛抗旱工作预案,全力组织科学防汛抗旱,加强部门配合等强有力的措施,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富平安。

二、切实增强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

县防汛抗旱工作“三大有利”条件: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二是去年大旱之后,今年。各部门和各乡镇增加了对农田工程和病险工程投入,使防汛抗旱能力有所增强;三是防汛抗旱的会商、监测、预报手段有新的提高。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现阶段我县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乡镇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治理了一些面上工程,一是水利工程减灾能力单薄。河道防洪排涝规范较低。能力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中小河道防洪除涝规范仍偏低,且个别乡镇内涝大于防洪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去年九支“6.28洪涝灾害,7月7日县城聋哑学校内积水两米多深,主要原因是街道的下水道防洪排涝规范低而造成。二是病险水库及险工险段量多面广。目前全县还有27座病险水库还需除险加固,任务相当艰巨。三是防洪河道内阻水物多。由于我县梯水电站较多,河道内的阻水坝、阻水物增加,造成汛期行洪严重受阻。四是干部群众防汛抗旱意识不浓。大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虽然年年强调防汛抗旱,但并不是年年有水旱灾害,发生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且局部领导干部未经历过洪水考验,防洪经验缺乏,易造成防汛准备工作的疏漏。五是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随着农作物的收获面积继续增加,农业生产的用水量也将增大,保证农田灌溉和抗旱用水的形势极为严竣。六是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不高。局部乡镇存在防汛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落实、防汛抗旱经费无着落等问题,突发性水旱灾害的应急管理上仍有差距。七是天气形势不容乐观。据预测,今年夏季,局部地区降水量偏多会造成江河洪水,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洪涝过后可能出现伏旱。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天气形势,防汛抗旱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三、科学防控,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做好2011年的防汛抗旱工作

实行兴利与除害结合,为保证防洪和供水安全。防汛与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偏重,深入推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确保河道的防洪平安,全县不垮一座水库,100毫米以下的降水不出现内涝。发生特大干旱时,依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原则,突出重点,确保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最大水平地保障工业、农业生产用水,努力降低旱灾损失。

(一)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今年。明确了县政府领导和有关县级部门的防汛分工。小水库行政首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将在报上刊登。乡镇一级防汛抗旱工作也要进一步调整防汛抗旱机构,明确防汛分工,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防汛行政责任人有变动的要做好防汛抗旱责任制的衔接工作,并加强防汛抗旱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重点协调解决防汛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水利、建设、交通、农业等防汛任务重的部门和单位也要设立防汛机构,负责做好本行业和本单位的防汛工作,同时要积极为全县防汛工作服务。要把各项责任制落实到工程,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做到五到位”即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方案到位、物资到位。同时,落实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追究贯穿于防汛抗旱工作的始终,做到有责任、有检查、有考核、有奖励。

(二)进一步做好防大汛、抗大旱准备。4月中旬。要求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从责任制、工程、预案、物资、队伍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从5月份开始,乡镇对本辖区的防汛抗旱工程进行了检查。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县防办和水利局于6月上旬对各乡镇的重要防汛工程进行了抽查。从抽查情况看,局部乡镇的汛前及除险加固工作搞得较好,但也存在局部乡镇防汛岁修投入仍然偏少,大量的险工险段未及时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存在较严重平安隐患,河道违章设障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再检查、再部署、再落实,对照检查发现的问题,抓紧处置,为迎战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排除工程险工隐患。针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普遍老化。大家要高度重视,对所有影响度汛平安的险工隐患,按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处置,消除隐患。对暂时解决不了问题,要制定应急度汛措施,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备足防汛物料,确保防洪平安。

(四)进一步清除阻水障碍。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原则。采取坚决措施,限期清除阻水障碍,恢复河道行洪能力。

(五)进一步确保水库度汛平安。水库平安度汛是防汛工作重点。不能完成的要落实度汛方案和抢险队伍。对局部租赁承包给个人的水库,要责成承包人除险加固,不能除险加固的要适当降低蓄水位,尽量减少危险。根据国家防总关于小水库管理“四项制度”要求,水库防汛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人的职责,编制水库防汛应急预案;水库调度权限单位要根据水库运用方案和计划调度水库;所有水库管理单位都要制定严格的值班制度,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严禁脱岗、缺岗、漏岗现象。水库值班人员要根据水库水位、降雨情况等,增加水库巡查,确保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县级有关部门要把制定和完善预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防汛预案”没有组织编制的县级部门和乡镇要抓紧组织编制。六)进一步完善各类防汛预案。防汛预案是防洪保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七)进一步做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随着城镇工业、企业、服务行业的固定资产增幅加大。进一步增加了防洪排查压力,对城镇防洪、排涝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要安排专门力量,疏通排水管道,落实好抢排抢险队伍,确保城镇不出现内涝。

(八)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平安建设。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我县3座在建水库平安度汛工作。严格落实平安度汛责任制和保障措施,各项目法人单位要与所在地防汛指挥机构和相关部门建立疏通的联系渠道,一遇重大汛情、险情,第一时间向所在地防汛指挥机构和项目主管部门演讲。

(九)切实做好抗旱减灾工作。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做好抗大灾的准备。一是加强蓄水保水。根据蓄水和降雨情况,积极抓好当前水库、塘坝的蓄水保水工作,适时开展过境水资源利用和洪水资源利用工作,保证防洪平安的前提下,尽量多留水,保证各类用水需要。二是完善抗旱预案。各乡镇都要修订完善《抗旱预案》确保抗旱措施落实到位。三是提前对抗旱设施做好维修以及电灌站运行费用准备等准备工作。四是切实加强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县为骨干、乡镇为补充、村组为依托的三级抗旱服务网络。五是密切关注主要河道水流变化,要特别维护好城镇水源地。

四、关于生猪疫病防控工作

发了两个文件,去冬以来。先后召开了四次生猪疫病防控工作会,对全县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安排和部署,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从6月10日起,依照夏书记在全县生猪疫病防控紧急工作会上提出的三个确保”要求和6月10日下午郭永祥副省长对我县下阶段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通过抓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消毒免疫、堵源截流、宣传教育、检疫监督,落实防控保障等,确保了疫病防控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有效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昨天下午,邹蔚副市长来电告诉我郭省长对我县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昨天农业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专家也高度赞扬我县的工作做得“实”严”全”全面安排、全民动员,制定的各项措施非常实在采取的手段严格,特别是呈现了问题对相关人员和违法经营人员处置力度很大。但是必需清醒认识到县确实出现了零星的病猪死亡现象,从指挥部统计的数据看,6月10日—14日,全县累计发病生猪1750头,死亡242头,扑杀病猪866头,虽然死亡比例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正常范围,而且我县未发生高致病性疫病疫情,也没有发生大面积生猪死亡,但与我县毗邻的重庆、贵州已分别被确定为疫区,而且重庆疫情还比较严重,给我县的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必需进一步强化措施,进一步夯实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平安监管基础,确保我县不发生疫情,确保疫区动物及其制品不流入,确保病死猪不进厂、不上市。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对经过兽医确诊的病猪必需全部进行扑杀,一是进一步严格防疫消毒。各乡镇消毒防疫工作要迅速。对养猪场、养殖大户、屠宰场要组织防检人员到场、户、点实行消毒和检疫。继续开展全面排查。对非传染病的病猪积极组织兽医进行诊治,减少生猪死亡,降低养殖户损失。同时,对照动物春防、夏防记录,对存栏生猪开展查漏补免工作,对病猪周围的存栏生猪进行强制免疫。

增设的临时临控消毒点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二是进一步拓展监控范围。严防死守。毗邻重庆、贵州的白鹿、九支、虎头等三个检查站必需实行24小时值班,对省外运载生猪及其制品车辆实施消毒和劝返,否则一律就地销毁,严防外来疫源传入。提高应急警戒级别,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积极向群众宣传生猪疫病举报奖励制度,凡经查实的要落实对举报人每例50元的奖励及时兑现。

乡镇人民政府也要牵头,三是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这项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严格对市场肉制品进行检疫,杜绝病死猪肉流入市场。

必需认真履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四是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县上增设的4个督查组。加大对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各乡镇、城区市场的督查力度,重点对防疫检查站(点)乡镇市场和城区市场,采取随机抽样、明查暗访等方式督查督办,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3

关键词 国家战略;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TU9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来,尤其是近2年来,国家批准了20个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所谓国家战略,国内外尚无统一认定,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大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大的支撑作用。发展是有风险的。除了社会风险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区域的风险,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很好地把握每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风险来源、风险特点和风险规模,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和改进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对发展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对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历史(1949-2009年)灾情调查统计,对于发展区域的人均损失、地均损失和损失占GDP的比重,构成了灾害风险;而人均GDP、地均GDP(区域单位面积的GDP)构成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将两者相组合,就形成了发展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见表1)。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结果

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作相对指标分析,即20个区域的5项指标(见表1)。其中,前三项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后两项是减灾能力的相对指标。每一项指标作大小排序,再作横向指标相加,即得出该区域的风险指数。规定风险指数在30以内者为低度风险,指数在30-50之间者为中度风险,指数在50-70之间者为较高度风险,指数在70以上为高度风险。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风险区2个,分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中度风险区8个,分别是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沈阳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较高度风险区6个,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高度风险区4个,分别是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的主要风险及对策3.1 天津市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惟一聚集了港口、部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是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地震、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保障滨海新区的防潮、排沥安全和防治病虫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建港、筑堤、清水、造地、开发”的总体目标。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体系,做好防潮预案,制定应急措施。加强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强风暴潮的情报、预报工作。加强非海挡保护区和险工险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储备物资更新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科学合理的安排救灾物资的储备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市、区(县)救灾物资的计划储备和调度制度。

(4)充分发挥社区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组织运行模式。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资本运营方式引入水利。统一制定流域内各行政区的分水方案,对流域内的水源工程实施统一调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水资源[6]。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行资本经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水资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针对以辽河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标准还偏低的状况,提出使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抗旱体系建设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经过辽宁省的云水资源总量约5 000亿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辽宁云水资源的27%,尚有73%可待开发。

(4)进一步调整完善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尚缺256个,主要是存在严重的监测空白区,以及监测空白项目问题。

(5)对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发挥植物措施。加强对现有森林的保护,陡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合理利用蚕场。全面落实工程措施。沟道的防治工程可分为如下三大类:沟道治理、拦挡和排导工程。

3.3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城市型水灾害及其减灾对策。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需要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

(2)辽河流域减少泥沙的建议。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护现状湿地,修建小塘坝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虑采取工程措施对险段护岸,全面规划治导线稳定中水河槽,进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3.4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是中国内陆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杨家崴子、明月沟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抓紧长春、四平、辽源等中部城市群从丰满水库引水工程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研究。节水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及依据作物、土壤确定科学的节水灌溉规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抗旱品种的选育,依据区域特点,优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学抗旱制剂的研制与利用。加强技术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的抗旱技术体系。

(3)加强自主创新,把吉林建设成部级的人影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立由市、乡(镇)、村三级监测体系组成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大部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即泥石流沟上游区应以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以修建谷坊等拦挡工程措施为辅,下游区则以修建导流槽等排导工程措施为主,必要时采取避让搬迁措施。

3.5 上海浦东新区

该去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化监测预报能力和队伍建设。组成的全天候、立体化、多参数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监测自然灾害,实现对海流、海浪、风暴增水、海啸、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监测。

(2)针对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别由28个企业自行管理,对企业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线海塘必须加强专业化管理。

(3)加强上海市应急避难所建设。

3.6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地质灾害、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太湖流域中长期洪水保险规划的建议。

(2)农业防灾、减灾、抗灾的措施建议。

3.7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海洋灾害预报能力。要提高海洋观测水平,加强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

(2)加强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提高防灾标准。改进海堤的结构,加强现有海堤的工程与生物护坡,以提高其抗御风暴潮水冲刷和淘蚀的能力。对地势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设要达到使江苏海岸整体上达到抗御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的标准。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灾害。推广防灾减灾技术。稳定种植密度,立足抗灾稳产。建设棉田水系,增强抗灾能力。

3.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积极贯彻国务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针政策,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双退彻底放弃耕作,还圩区为湖面,这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变被动抗御洪涝为主动防灾减灾、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规律,在不影响防洪和江湖联通性的前提下,适度调控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尽量保持湖区水位变化平缓、延缓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区出现极端洪涝和干旱。

(3)从根本上处理好鄱阳湖圩区的治涝问题。设立蓄洪区,修建水库。改善鄱阳湖与“五河”的水文联系。科学调度“五河”干支流现有水库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设施。利用水利设施在汛期来临之前,尽量排除部分存水,腾出库容准备容纳各支流汇入的洪水。

(4)在饶河、信江流域河曲较多较大的地区人工拉直河道,拓宽出水口。

(5)将渍害田分为初步治理和高标准治理两个治理标准。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间排水型式采用明沟或暗沟结合、盲沟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沟为主的排水沟网。高标准治理措施:田间排水采用暗管排渍,明沟集水兼排田间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结合、健全田间排水系统和相应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法规。

(7)以地养堤,管养分离。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单位对圩堤养护人员咨询、控制,对圩堤养护结果评估、验收的严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机制或体系。

(8)做好移民建镇后新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9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御旱涝的近期重点任务。近期,福建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

(2)关键技术研究。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流域水库调度技术;山洪灾害防御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洪水风险图技术。

(3)赤潮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赤潮灾害宣传工作。减少沿海的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福建省赤潮监测及预报工作。深入开展各种赤潮机制的研究。减少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

3.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温带风暴潮、风雹、冻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全面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整体自然环境。系统查明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与机制,科学预测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为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黄河三角洲风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桩专用技术加固根基,利用黄河泥沙填海造陆。非工程措施是加强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观测、预报、预警通信系统。

(3)合理开发沿海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发展沿海经济。开发地下卤水资源,发展盐业,建成盐化工基地。开发旅游资源,建成旅游基地。

3.11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农作物病虫害、风雹、森林病虫害、冻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治理洞庭湖的几点建议。整治长江,确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紧城镇防洪建设。加快蓄洪安全建设。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提高洞庭湖调蓄能力。

(2)山洪灾害防治近期确保生命安全,远期减少财产损失。近期应先建立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通讯系统、落实紧急防洪预案、逐步建成避灾躲灾转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工程项目建设。

(3)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要加大改革力度,实施政策推动,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投资、管理、价格等有效推动节水的政策法规;要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环节,重点投资、重点突破。

(4)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做好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做好城镇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好“源头关”。

(5)建立外来入侵种防御体系。国家能力建设是成功解决入侵生物种问题的关键。加强预防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教育宣传能力。

3.12 武汉城市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武汉沿线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这一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从而加重了武汉沿线湖区的渍害,使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和耕地碱化。

(2)武汉城市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城市圈各级政府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综合管理。加强城市圈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

3.13 长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综合治理,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构筑强有力的执法组织。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制度。维护生态环境,抓好封山育林。坚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资金投入。

(2)气象与水文相结台、增长洪水预见期。走水文与气象相结合的道路。在业务上如防灾减灾的措施、水文气象资料的交换(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系统的联网等方面能有更为全面的合作。

3.14 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标准。在重点防洪(潮)地段(如市区)防洪(潮)标准要达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黄田机场等)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涝标准。内涝危险依然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深圳市的防洪标准最少应达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现有的山体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计划治理率90%以上,并与环境美化、绿化有机结合。

(4)深圳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加强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类地质灾害知识有关法制、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落实监测责任人,传授监测预报知识;对重大隐患点,要编制防灾预案。

(5)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可防灾。进一步扩大红树林的人工种植面积。在西部的福永、西乡、沙井以及东部临海区加快基干林带的建设进度,并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工程。

3.15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修筑分洪渠道,减轻珠江三角洲洪涝灾害压力。修筑分洪渠道除应考虑减少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之外,还应与邻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结合起来,既可减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开支,发展经济。

(2)建设蓄滞洪区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飞来峡水库下游建设江滞洪区,对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别滞蓄洪水3.66,3.70和4.11亿m3;在西江下游的联安围和金安围建设蓄滞洪区,联安围滞洪5.9亿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规划治导线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线。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珠三角环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邻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动。

(5)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通讯和预报系统建设,做好风暴潮监测和预报服务。在监测方面除做好潮位变化监测外,还要开展诸如地壳形变、地面非构造沉降、海岸侵蚀、河道淤积、地基软化、大型围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有效防治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强化汛期和重点地区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常经费保障。

(7)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立法。

3.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北部湾千余km大陆岸线平均100 km还没有1个观测站(点),测点远远不够,应增设茅岭、大山、百曲、青山头、西场、康熙岭、犁头嘴等7个潮位观测站。

(2)健全基层堤围管理机构。地(市)、县(区)级应设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规模配置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完善的通讯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层建筑物防洪减灾。应在乡村规划中把中心学校、村公所、医院、专业观测站、汽车站等建于高程较高的地点,宜建3层以上楼房并与各村落间修通辐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灾,可以作撤退点。

(4)全面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大地表水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

(5)全面规划,加速建设“四道防线”(红树林带、海堤堤围、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

(6)有关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的政策建议。落实林地权属。将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严惩违法毁林行为。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能。加快立法,适应保护发展需要。

3.17 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尽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扑救中心的建议。省级成立专业扑火队,市县级成立半专业扑火队,乡镇级成立群众骨干扑火队,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从整体上实行专群结合。

3.18 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较大的城乡差距,使成渝两市具有与我国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农作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认真贯彻森林城市战略,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主城区水利系统要全力推进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区级水系森林工程建设详细规划。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库和江河两岸为重点。落实专项资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力争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规划区域的绿化率达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护卫水系”的良性水生态环境。

3.19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风雹、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行干旱监控、做好干旱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掌握气候的基本规律,进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气预报手段来预报某一年度能否发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测定,来监视干旱能否发生。当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60%以下时,发生旱情迹象,以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作好抗旱的准备工作。

(2)实施山洪灾害分区防治措施。关中断陷盆地:关中盆地南侧支流多短小,坡降大,为山洪灾害的多发区。宜采取沟道工程、水库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灾害易发区,均以生态工程为主,在有利地段辅以水库工程。

(3)尽快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力争列入国家重点防治项目。突出“农村以居民搬迁为主,城市以重点治理为主”和“严禁在地质灾害征兆区搞工程建设”等原则。

3.20 甘肃省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森林病虫害、洪涝、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加强干旱灾害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做好干旱灾害监测和预测。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估。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品种。种草种树,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开源节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

(2)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内容和目标中,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进一步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质量保育基础上的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生态安全的目的,真正实现抗旱救灾、节本增效的目标。

(3)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结合推进。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基础调查及应急救灾五个工程。

(4)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加强规划,合理布置小城镇选址和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避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甘肃的生态地质环境。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体系,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5)加强用卫星空间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能力。发挥卫星空间技术作用,进行及时高效沙尘暴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并及时信息,以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6)构筑完整的农村突发应急救助系统。特殊情况产生贫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涝、干旱、地震、冰雹、风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灾民生活危机的紧急救助;突发疫情、化学灾害事故、灾害性天气气象等响应预案中的生活救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浩.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刘安炉.九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Liu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钊,彭迪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互动合作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张胜军.湖南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及发展前景[J].钦州学院学报,2010,(1).[Li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张政宏,陈曦.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Xi.Study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刘元芳.我国南方地区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JiangHuai,Liu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苏幼坡.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张嫒,王耀.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J].灾害学,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Yao.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wenty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have been approved in thelast two years. Risks of national disaster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atural circumstances of each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from 1949 to 2009, the paper constructes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ystem involving five indicators, per capita loss, per unit area loss,proportion of the loss in the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and per unit area GDP. The results show that Binhai New Zone of Tianjin City and Pudong New Zone of Shanghai City are the low risk zones, Experimental Zone of Shenzhen City,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oastal Economic Belt of Liaoning Province,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Economic Zone of Shenyang City, Wuhan City Circle and Highly Efficient Ecologicai Economy Zone of Yellow River Delta are the middle risk zones,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of Taiwan Straits, North Bay of Guangxi Province, the Middle Areas of China,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Zone and Comprehensive Exprimental Zone of National Tourism Island of Hainan Province are comparatively high risk zones, and ChengduChongqing Rural and Urban Experimental Zone, Gansu Provinc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Agglomeration and B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are the high risk zone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 of each zone.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4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夏季主雨带位于黄淮、江淮地区,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多,可能出现较严重洪涝灾害,淮河防汛形势严峻。

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发生,具有多灾性。

淮河6月进入汛期以来,淮河流域降雨量为15毫米,其中王家坝―鲁台子面雨量为50毫米,有效缓解了当时在田作物的旱情。但是由于降雨量有限和前期底墒不足。6月9日、10日、13日降雨基本未形成径流,对流域总蓄水量的增加不明显,大多河湖水量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与此同时,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各地抗旱用水量明显大于往年,江河湖库水位呈现加快下降趋势,流域主要江河湖库水位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据预测,6月份淮河流域平均降水达120~160毫米,比常年同期(121毫米)偏多约2成。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随着季节的转换,极有可能发生“旱涝急转”。因此,要求将防汛抗旱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在积极做好流域抗旱用水调度的同时,认真落实防汛准备,严防旱涝急转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同时高度重视前期旱情,加强流域雨水情的监测预报,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积极配合地方部门切实做好抗旱工作。

挑战

也正是这种旱涝并存的实际,进一步凸显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今年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预测今年夏季可能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天气状况复杂多变,暴雨频发,洪涝与干旱灾害频繁将使防汛抗旱工作非常复杂。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水旱灾害,2007年发生了新世纪以来第二场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出现了1964年以来的最大春汛,2009年部分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严重春旱,今年春季一些地区又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气象干旱。

二是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治淮工程建设进展加快,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成,大部已经验收,防洪工程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正在实施,目前的防洪工程体系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对今年安全度汛构成很大挑战。洪泽湖下游主要排洪河道尚未达到规划设计排洪能力,洪水出路明显不足;支流的防洪标准低,堤防质量差、穿堤建筑物病险问题多;蓄滞洪区人口密集、启用标准低、区内安全救生设施少,分洪保安难度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多,安全隐患仍未根除;易涝区范围大,耕地多,排涝标准低,渍涝问题突出。此外,很多新建的防洪工程尚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发生洪水时很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是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干旱,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工作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目前的暴雨洪水和干旱缺水监测系统覆盖面小,监测点少;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还不够完善,预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抢险预案操作性还不够强;工程监视和洪水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小,防汛抗旱的应急能力不足;一些地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沂沭泗水系洪水来得快,拦河闸和分洪闸很多,工程变化大,调度方案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洪保安和抗旱夺丰收的预期越来越高。

行动

2011年5月8日,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山东济南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今年淮河流域天气形势,部署“十二五”和今年主要工作。

会议强调,淮河防汛抗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淮河流域各省防汛抗旱部门要立足于“十二五”发展的顺利开局,牢牢把握进一步治淮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认识当前淮河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奋力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省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准备,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和预案制订得更周全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些,以百分之百的准备应对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坚决打赢今年淮河防汛抗旱攻坚战。

根据会议精神,淮河防汛抗旱将坚定不移地树立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落实以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坚定不移地采取区域统筹、团结抗洪的举措,深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切实增强预报预警工作,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迅速开展隐患排查处置。

特别是要建立起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要建立完善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工作会商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着力形成科学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淮委和淮河防总办公室切实履职尽责,发挥枢纽作用,承担好组织、指导、协调、调度和监督职能,凝聚沿淮四省和流域上下,奋力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委主任钱敏说,“十二五”是实施新一轮淮河治理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统一指挥、科学防控,坚持依法防洪、按章办事,坚持顾全大局、团结抗洪,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做到“五个强化”:强化工程防御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强化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强化信息和宣传工作。目标是确保重要河流、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当前,淮河汛期来临,流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从山洪灾害防治和台风防御、“两小”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度汛安全、河道和行蓄洪区管理等方面全力加强管理。

5月25至29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率国家防总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检查组赴安徽、山东、江苏三省检查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检查组一行深入水利工程一线,现场查看了安徽省的淮北大堤蚌郊段、蚌埠闸枢纽、蚌埠城市防洪堤,山东省的南四湖韩庄水利枢纽、南四湖湖东堤防、南四湖二级坝、大官庄枢纽、刘家道口枢纽、江风口分洪闸、沂河堤防,江苏省的嶂山闸、宿迁闸、骆马湖一线大堤及黄墩湖滞洪区的避洪楼、滞洪闸等工程,对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胡四一提醒大家,淮河流域水系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突发性强,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防汛抗旱任务繁重,今年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气象预测淮河流域今年夏季有可能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二是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尚不完善。

对此,淮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强化:

一是切实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强化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对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的培训,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全力做好蓄滞洪区的运用准备。把蓄滞洪区运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落实转移方案、撤退道路、转移地点、生活安置等具体措施,做好蓄滞洪区进、退水闸等工程设施的检查,完善通信预警设施,落实扒口和爆破方案等。

三是加强水库、水电站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工作。进一步强化水库水电站安全检查,切实做好水库调度运用,强化工程查险、抢险,加强安全巡查。

四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根据水雨情变化新特点和工程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各项防汛抗旱预案,不断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预案有效实施。

五是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逐步建立防汛抗旱督察体系,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强化预测预报预警,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和制度。

六是切实做好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编制和完善防灾预案,加强培训演练,使基层干部群众掌握防灾、避灾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要把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七是做好洼地排涝和城市防洪工作。统筹考虑淮河流域易涝地区的外洪内涝问题,落实排涝计划和排涝设施,确保排水畅通。做好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度汛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统一指挥,科学防控,确保防洪安全。

八是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加强抗旱水源的储备和管理,适时做好湖库蓄水工作。密切关注主要河道水质状况,避免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今年春季以来,面对淮河流域一些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淮河防总和流域四省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各地采取了有力的抗旱减灾措施;流域内各地按照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落实抗旱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取得了很大成绩。去年汛后,淮河防总和流域四省结合实际,努力推进水毁工程修复,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为今年防汛抗洪奠定了坚实基础。

镜鉴

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淮河防汛意义之非凡。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万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1/8,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经济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以及蚌(埠)合(肥)铁路和建设中的新(沂)长(兴)铁路等。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近几年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连云港、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重要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使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淮河的防汛抗旱工作影响着全国的防汛形势。“十一五”时期,淮河流域人民战胜了流域性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灾害,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连续战胜多次大洪水。淮河防总与流域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实现了防汛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进一步丰富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新理念。

2009年“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各省防办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基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得到加强,更加完善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统一指挥的组织保障体系。淮河防总坚持统一指挥、依法防洪、科学调度,流域各省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现有工程的综合作用,流域团结治水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全面提升了淮河流域的整体防洪抗旱能力。

目前淮河防洪抗旱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从组织指挥、灾害预防预警、调度决策、抢险救灾、信息报送和、应急保障、善后处置等一整套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实施。淮河防总每年汛前,都要全面分析流域防洪形势,研究部署流域防汛工作;每年汛期,都要密切联系四省,及时提出全局性洪水处理意见,并积极为国家防总当好参谋;每年汛后,都要总结实战经验,提高洪水预报和调度水平。

实践出真知。淮河防总在应对流域性洪水的实践中,综合运用“拦、泄、蓄、分、行、排”等措施,科学调度洪水,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淮河防汛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5

[P键词] 农业 气象 防范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6-01

1 气象对农业的影响

1.1 气象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正常的天气状态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降水和温度。有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适宜的冷冻、风吹等条件用以授粉和保障质量、产量。甘肃省农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土豆、黄豆,以及各种小杂粮等,甘肃省的气候适宜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对农业产生积极影响。

1.2 气象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气象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即气象灾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2.1干旱

干旱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少雨造成土壤、空气长期处于水分不足状态,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是我国最常出现的、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减产。《气象干旱等级》将干旱分为 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五个等级,其中重旱和特旱能够对农作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严影响,从而连带性的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1.2.2冰雹

冰雹的产生是由于积雨云的旺盛对流在云中形成小冰雹,小冰雹形成后又不断的积累成长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撑其重量降落到的面造成的灾害。冰雹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和暴雨,严重时就会连带产生雷击、洪涝灾害。

1.2.3洪涝

洪涝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正常的降雨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出现洪涝灾害时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过多的水积在植物根部使根部缺氧无法进行正常的养分供给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死亡。洪涝发生时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1.2.4大风

风速≥17m/s的风都可称为大风。当风级超过10级的就会造成成片农作物的倒伏。

1.2.5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夹杂携带着大量沙尘物质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沙尘暴对农作物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轻的沙尘暴会使农作物叶面上积压过多的沙土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或者导致叶面掉落,引起植物的死亡;另一方面是严重沙尘暴,能够直接造成农作物倒伏或者将其连根拔起,使农作物减产。

2 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消极影响的措施

2.1 抗旱

2.1.1政府加强干旱地区灌溉设施的铺设。灌溉设施在我国尚未得到良好的应用。干旱气象灾害的出现给灌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出于防范于未然原则的考虑,灌溉设施应该普遍运用到易旱地区。在降雨量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灌溉设施的蓄水工作,将充沛的水资源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降雨正常的情况下灌溉设施处于待命状态,可以不用于农业生产,一方面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节约水资源;在出现旱情时及时使用灌溉设施,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培养耐旱型农作物新品种,这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科技人员可以就某些易旱地区的特定自然条件如突然地酸碱性和具体的降雨情况,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

2.2 抗雹

第一,冰雹灾害多发地区要格外注意植被构成,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能够破坏冰雹的形成,从而减少冰雹天气的出现;第二,要做好对成熟农作物的抢救工作,尽可能少的减轻损失;第三多雹地区农民应加强防范意识,在冰雹多发季节随身配备防雹工具。

2.3 抗洪涝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洪涝易发地区科学的建设水库工程,严格控制水位和蓄水量;加强河道整治,定期进行河道情况巡视,及时疏通。在洪涝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工作,以人为本,在完成受灾群众的援救工作后再视农作物受损情况考虑是否存在抢救的必要。

2.4 大风和沙尘暴的防范

植树造林,提高整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降低大风沙尘的破坏力,减少沙尘暴产生的几率;将报复环境提到法制的高度来,颁布湘桂法律规定,将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到农业管理层面上来;加强易发区人民的防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意识,可以适当的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和土地压力,同时将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群众思想中去。

甘肃省在气象灾害的防范方面一直作出不停地努力,针对甘肃省易发的气象灾害,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对相关的气象灾害给出了防范标准和灾后的智力标准。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尽早预防;加大公众的参与度,对公众进行定期额培养,比如应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在灾害出现时最好不好下田;让公众将保护环境意识落实在实处,认识到这是一种长远的科学的举动。

3 结语

气象灾害的防范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每一个省市甚至是每一个国家都应该落实在实处的农业工作。我国气象灾害的防范有利于所辖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原江。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4(9):136-137.

[2]赵文翔。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8-29.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6

一、我国旱涝灾害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旱涝灾害破坏严重。一是洪涝灾害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心腹大患。二是旱灾司空见惯,损失惨重。我国西、北部常年干旱少雨,严重缺水,黄河是晴雨表。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其后断流时间不断延长。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新疆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缩短300公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水旱灾害时而并存,时而交替发生,并日趋严重。2012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甘肃等北方局部地区遭受了强降雨袭击,福建闽江、江西赣江、抚河、修水等30余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洪水。暴雨洪水造成福建、江西、甘肃等10省(区、市)51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损失总体偏重,主要统计指标除倒塌房屋偏少近6成外,其余受灾指标较2000年以来同期值偏多2—8成。

二、我国在抗旱防涝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抗旱防涝法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旱涝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从灾害学角度分析,应以防灾、减灾和救灾为主;从灾害的成因分析,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节水等法律。

(一)应对干旱的法律以行政法规为主,缺少法律层面的防灾减灾法国务院于200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是专门应对干旱的法规,规定了旱灾的预防、抗旱救灾、灾后恢复和法律责任,较系统地规定了完善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但它是一部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其他法律如《水法》、《水污染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气象法》等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一些防治干旱的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实施较困难。

(二)从立法的内容看,救灾法律多于防灾法律,重事后救济,轻灾前预防应对干旱灾害重在预防,然而我国的大部分法律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对灾前预防的规定较少,例如《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都是注重灾后的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

(三)救灾主体单一,以政府为主导,使政府往往不堪重负我国的救灾主体单一,且以政府为主导。这样使得民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只是被动接受方,人们事事等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危机就处理到什么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不堪重负。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抗旱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抗旱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具体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抗旱工作,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防灾救灾。灾情出现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方式收效快、效益高,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四)灾后救济以政府拨款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管是在《农业法》还是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都规定了对农业灾害的救济制度,都是由政府拨款进行救济。农业灾害对农村的损害很大,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有进行救助的必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灾后救济不应包揽在政府身上,要鼓励企业和个人提高风险意识,利用社会化的安全措施进行自我保护,鼓励社会更多地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避险措施。

(五)农业旱涝法制体系过于分散,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困难我国《农业法》的实施主要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法》的实施主要是水利行政部门,《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主要是环保部门,《气象法》的实施主要是气象部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实施主要是民政部门。从实施主体看较为混乱,部门利益纷争,难以统一协调,没有统一、权威的协调机构。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需要在防灾减灾救灾系统下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和治理。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旱涝法制的构建

(一)在防灾减灾层面,制定《防灾减灾法》在防灾减灾层面,应当制定一部《防灾减灾法》,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完备的、和谐有序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在《防灾减灾法》的指导下,各种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走向高度的逻辑一致与体系和谐。可以说,《防灾减灾法》的确立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制定《防灾减灾法》,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

(二)在救灾层面,制定《农业保险法》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在《农业法》中也只是规定了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和多主体经营原则,没有更加细致的规定,在《保险法》中只是提出“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而在国外,如日本有《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有《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自然灾害每年都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急需制定一部《农业保险法》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把党中央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的精神落到实处。在进行农业保险立法时,应从国家层面制订《农业保险法》,加强对农业的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实现农业风险的社会化,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国务院的《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一些内容上有许多的亮点,在我国制定《农业保险法》时可以借鉴。

(三)设立国家旱灾理事会和国家干旱预防办公室,协调各种法律法规的执行目前我国负责抗旱的机构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国务院2008年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总指挥一般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副总指挥由水利部部长担任。根据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防汛抗旱等工作,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实际上的任务都交由水利部去完成。设立了抗旱一处和抗旱二处,负责全国的抗旱工作。把抗旱工作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进行管理,这样不利于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水资源的调度。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成立国家旱灾委员会和国家干旱预防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委员会设在国务院内,成员包括水利部部长、国防部部长、农业部部长等相关部门的行政首长在内的委员会。干旱预防办公室直接对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委员会实施本法提供援助,委员会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选举产生。

总而言之,把法律体系看作一个系统,就应将应对旱涝灾害贯穿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在立法方面,为了有效地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进行了大量的针对农业旱涝的立法。例如,为了合理弥补农民遭受的损失,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迈出关键步伐,政策性农业保险难题有望破解,旱涝造成的损失分担会更公正公平。在执法方面,负有行政职责的执法人员,应认真负责地执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预防灾害的发生。例如,工作人员认真落实班坝责任制,加大巡堤查水力度,密切注视河堤雨情、水情、工情变化,积极做好各项防御洪水的准备,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雨季堤防工程的管理,切实做好雨前防范,雨中顺水、排水和雨后及时巡查修复等工作。在司法方面,在旱涝灾害地区的灾民案件上,应以减免诉讼费用为主,照顾好灾区人们的生活生产。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7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天气,南方两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出现暴雨、洪涝,呈现出“南旱北涝”的局面,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减产等破坏性影响,减弱了农药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些地区短期内造成了农药市场的萧条。但从长远来看,也催生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首先,极端气候有可能导致部分作物病虫害重发,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增加。前期的高温干旱,容易造成农作物蚜虫、蓟马、蚧壳虫、红蜘蛛、小菜蛾、螟蛾类和夜蛾类等害虫暴发为害,导致药剂防治次数增加。干旱也会造成稻飞虱、纹枯病、卷叶螟等呈加重发生趋势,玉米的虫害也会加重,对杀虫剂、杀螨剂的需求会有明显上升。高温有利于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增加农药市场需求,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当前洪涝区发病明显重于常年,三代玉米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玉米主产区正处于盛发期,需要防治的面积近2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九省区已发生近1000万亩,比去年同期重发。由于东北等地洪涝的到来,再加上高温潮湿,极易引发水稻病虫害。洪涝灾害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可能会加重发生,将会增加对杀虫剂、杀菌剂的需求。

其次,政府出台的涝旱补贴政策将支持农药市场的走强。近日,中央财政部门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重大病虫防控和重旱区农作物改种补种。农业部要求,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统防统治。农业部还要求,强化病虫防控,加强病虫监测,及时病虫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对重发区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措施和发放洪涝灾害救助资金的陆续到位,生产自救将全面展开,这将有助于农民增加大旱后对农药等农资的投入,有利于农药消费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灾后对杀虫剂的需求可能有一个高峰,尤其是菊酯类、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烯啶虫胺、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主流杀虫剂市场需求有望呈现较大增长,一些杀菌剂需求也有可能增加。

最后,南旱北涝的极端气候将加快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品种的农药用量将会增加,包括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吡蚜酮、毒死蜱、噻嗪酮、异丙威等,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环唑等,用于防治二化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烯啶虫胺、吡虫啉等,用来防治蚜虫的***、烯啶虫胺、吡蚜酮、吡虫啉、噻虫嗪等,用来防治蝗虫的氯氰菊酯、辛硫磷、印楝素、杀螟松等,用来防治卷叶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茚虫威等,用来防治红蜘蛛的阿维菌素、浏阳霉素等农药。

在大旱、大涝这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杀虫剂市场将继续活跃,杀菌剂将稳步上涨,杀螨剂也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生物农药逐渐升温的态势将会延续。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8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辩证关系

1 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状况

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的发生。2012年7月2日内蒙巴彦淖尔洪灾、7月22日北京房山区、河北涞水野三坡、7月23日四川泸州水灾、7月26日天津水灾、7月28日新疆和静、8月4日大连水灾、8月4日湖北十堰等地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

2 水土流失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多地多时段发生水旱灾害,虽有气候异常、降雨集中等“天灾”因素,最关键的是河流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增加了洪水中含沙、含泥量,加快了洪水下泄的速度,减少了洪水汇集的时间,增加了洪水的破坏力。

水土流失使河床升高、库容萎缩、湖泊变浅,河湖库等危害,水工程的分洪、延洪、蓄洪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暴雨一来,瞬间汇积成流,洪水泛滥;雨水一过,无可用之水,旱象连续,田地干裂。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旱涝等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超过两个三峡水库的静态投资。据资料报道,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50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泊。

3 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

水土损失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是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特别是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状态下,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旱灾害发生时,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墒情不足以维持植被生长的需要,植被、作物等等因旱导致死亡、腐烂。洪涝灾害发生时,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周围水分过多,不能生长甚至死亡。遇到强降雨径流,随水移动,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加剧了流失强度,土壤养分降低甚至丧失,植被生长不良,植被生长不良又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强度加强,形成恶性循环后,最后植被不再存在,形成剧烈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破坏性强。但如果那个地方植被比较好,树根扎下去了,就能固定住,水不容易下来,下来也不容易带走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4 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措施建议

国家对水患治理高度重视,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调“中上游地区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行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是治水与治土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坡地耕种问题。陡坡开垦坚决停下来,以退耕为契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农、林、牧结合,果、茶、药并重,产、加、销一体,山、江、湖齐治。大力发展坡改梯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产量和复种指数,不能实行退耕和坡改梯的地方,要限期改顺坡耕作为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研究和推广有利于蓄水保土的农艺、农耕措施。

其次治水与兴林相结合,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天然林保护为契机,推动我国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促进有林地区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健全森林功能,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增强防护林体系的投入力度和管护措施,科学布局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沙防护林、公园景观林、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薪炭林,在江河的源头、两岸、库周、湖畔建立永久禁伐区或有限禁伐区;要改善林种结构,实行乔、灌、草立体种植,多树种混合交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稳定、长期、永续的森林资源体系。

再次,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干支流上游拦蓄工程建设的力度。一头是把住洪水和泥沙的来源一关,在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齐上,山上植树种草“戴帽子”,山坡改梯修渠“系带子”,山沟修库建坝“穿鞋子”,使水下山而土不下山,水出沟而泥不出沟。特别是要把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山地灾害切实重视起来,列入水土治理的重点工程。

5 结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