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1篇)
《甜橙树》的作家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先生,他的作品《甜橙树》把我深深的感动。
秋天的太阳照耀着安静的田野,在油麻地最大的甜橙树下,发生了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
弯桥是一个孤儿,碰巧被光棍刘四捡到,但是刘四是麻油地最穷的人,因为没钱所以取不起老婆,所以一直是孤身一人,捡到弯桥后,他无比兴奋与激动。决定要把弯桥抚养成人。但弯桥在八岁那年,他突然昏倒,之后大病一场,醒来后就成了智障。
油麻地的孩子都期盼见到弯桥,因为这是一个取得快乐的会。但是对于他们的取笑与捉弄,弯桥一点也不生产,而是用笑面对。
还有一次,伙伴们打算在弯桥睡醒的脸上涂上泥巴。弯桥被伙伴的笑声惊醒。在弯桥醒来时,伙伴们再次哈哈大笑,弯桥却不以为然。开始给伙伴讲甜橙的美梦,他讲完后,伙伴们都被感动了。在自己的脸上细细地涂上了泥巴。在油麻地的甜橙树下,五个孩子,五张一样的黑脸,在树下又蹦又跳。
读完后,我被弯桥深深打动了。弯桥是那么的善良,那样的宽容。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教师读书笔记。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20世纪x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x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我非常喜欢海蒂,因为她天真善良,她热爱大自然。自幼父母双亡的海蒂在五岁时因为生活问题被姨妈送到了爷爷家,海蒂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度过了令人难忘的五年。
五年后,姨妈突然出现并带海蒂到法兰克福给伤残姑娘克拉拉当玩伴。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一年后,海蒂因思乡病发作被克拉拉的医生送回爷爷家。可两个姐妹情深的小伙伴不能分开太久。
次年夏天,克拉拉来到了海蒂家并且因为高山牧场的纯净空气和海蒂爷爷的悉心照料恢复了健康……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无比善良,无数次为了无助的瞎眼奶奶东奔西跑,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念诗歌给她听,千里迢迢地带白面包送给她。
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去面对磨难。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远趴在地上,要站起来,重新面对新的人生。
海蒂的年纪虽小,但是却有着一种非常感人的魅力。要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能像海蒂那样的去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该多好啊!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细米,读了他我知道:细米是好样的,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细米呢?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细米很坚强,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梅纹是苏州来的知青,梅纹的父母不幸溺水而死,梅纹去为爸妈办后事去了,去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细米就坐在家门口等着梅纹,有一次,他看错了人,以为那个女孩是梅纹,就追上去,不了把脸磕破了,流了很多血,细米依然不放弃”从这段就能充分地体现出细米很坚定,脸割破了要,换了我,我只会哇哇大哭,而细米没有!后面,更让我感到震撼:梅纹终于回来了,可是她大病了一场,细米听母亲说河里有一种鱼能治好梅纹的病,那是一个寒冬
,外面非常的冷,细米偷偷的借来了鱼网来到冰面上打鱼,细米为了能捞上一条能够救命的金鲤鱼,她的手被锋利的冰片划破了,流出了鲜血”从这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捞上罕见的金鲤鱼是十分困难的,读到这,一股寒流仿佛穿过我的身体。细米还很有毅力,在别人捞不上的情况下,别人会放弃,而细米却坚持到底。细米不疼吗?疼啊,可他坚强。
我已后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要说毛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小女孩,这很对。因为她具有一般人没有的“超能力”。她能倾听别人说话,以至于她不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解决。而且,她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要到何处去,还能自己一个人住在圆形露天剧场的废墟里。她有很多朋友,其中有小孩也有大人。
终于,一些可怕的“灰先生”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些惨无人道的时间窃贼在这个城市里疯狂植入了“节省时间”的信号,于是,每个人都没有了平常悠闲的时间,只知道拼命的工作,一个好端端的世界几乎就要葬送在这些无孔不入的幽灵手里。而唯一不被植入这些信息的只有毛毛。她有的是时间,而且亲眼目睹并揭露了灰先生的罪行。她为了挽救病入膏肓的人类,不顾安危地往复在侯拉和人类两个世界。最后,她凭着一朵时间花和乌龟卡西欧佩亚的帮助,打败了灰先生,把人们的时间都要了回来。
我知道,真正的灰先生我们看不见,因为他们在你我以及所有大城市人的心里,挥之不去。如果我们身边也有一个像毛毛那样的“守护天使”,我们就会正视自己的时间,赶走来自心底的“灰先生”。你可以用时间挣来金钱,可金钱却买不到时间。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又似乎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如果我们每人都有小毛毛那样的正义和胆量,这世界上的“快节奏”或许会放慢点脚步。拿出一点时间吧,去做做平时认为“没用”的事情:多陪陪父母,多读读书,多看看朋友,多想想今天发生的美好的事。最后,我想引用时光大师侯拉的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在我们的心中。”要想让生命之花开得绚烂,就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哈哈,到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会那么讨厌看书,一拿起书,翻不了三页,上下眼皮就不能和睦相处,打得厉害。原来,我从小就没有训练好这方面的能力,哎,怪谁呢,好像不能怪我,哈哈。
今天下午,杭州天长小学的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为我们作了“与孩子聊书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专题讲座。在阐述读书的好处时,蒋军晶老师提出,四年级前必须让孩子练习阅读整本的书,否则,孩子将很难真正的爱上阅读。这一点好像从我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好像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去阅读一本书,读完一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有点困难。哈哈哈,估计这一辈子爱上读书是不可能了。
在谈到怎样让孩子爱上书时,有两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一点是通过影响友伴,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是群体动力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当你想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时,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不妨给孩子的好朋友也买上一本。第二点是“读后讨论”,蒋老师指出“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孩子读书时,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与他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收获,这样才能有效巩固孩子读书的动机。作为父亲,作为一个一年级孩子的父亲,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这一方面,好像做的真的很不够。希望听听讲座时的激动、想想讲座时的感动能够化作与女儿相处时的真正行动。
在谈到引导孩子读什么样的书时,蒋老师提出只要不是暴力,色情的,孩子只要乐于去阅读,作为家长,作为老师都应该支持并鼓励,孩子只有不断的阅读,才有可能激发出他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推荐他们读一些简单易懂,故事有趣,主题正面,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书。三四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推荐他们读一些写现实英雄,友情,冒险,同情心的书。五六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推荐他们读一些知识类、科幻类、侦探推理类,抒情文学及描写人类命运的书籍,他特别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书推荐网站——红泥巴网站。
在谈到与孩子怎样聊书时,蒋老师详细阐述了四个方面:提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提稍微“开放一点”的问题;提稍微“生活一点”的问题;提稍微“美感一点”的问题。这也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阅读效果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曾经听过闫学老师的一句话,“让读书变得象呼吸一样自然”让我感到无比的汗颜。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却很少读书,总是借口太忙没有时间去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如何让所教的孩子们爱上阅读呢?
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我们承认别国有对猫国不讲理的地方,但是,谁肯因为替没有国格的国说话而伤了同等国家的和气呢?火星上还有许多贫弱国家,他们并不因为贫弱而失去国际地位。国弱是有许多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的同情的。
他借别国的猫人的口,说出上面的话。如果说狂人看到的满纸都是“吃人”二字,那么在这本《猫城记》里,我看到的全是“屈服”二字:对外国人屈服、对迷叶屈服、对不公屈服,对所谓的现实屈服,对懦弱屈服……
那两万年历史最古的猫国,可不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家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吸食着***;那些学者喊着应该多娶几个老婆,如同“一个大星总要带着几个小星”,多熟悉!这不就是辜鸿铭说的“一个茶壶可配四个茶碗”;喊着要革命啊革命,到头来是革了谁的命,反而把哄(党派)的头领举上了皇位;外国人入侵了,皇帝和大臣先跑,还下了法令说老百姓不准跑;文物、书籍,一切只要还有点价值的,都换了钱,而这钱却叫“国魂”;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赴死的义士,死了以后不过成了来往人的谈资:呀,那个大坏蛋抓住啦!为了什么而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有热闹看啦!
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长歌当哭。有些话是不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动摇民心。可是这样讽刺地写,恐怕许多人真的就当笑话看。但又或许不点破,老舍才能躲在猫国的故事里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情到深处,仍不免露出马脚,只看他好几次不再说“猫人”而说“人类”,以及最后“我”无处可去,还要回猫城,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彼得·潘》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童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剧作家杰·姆·巴里创作的童话故事。
大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永远拒绝不了长大,老死的现实。之所以不想长大,是因为长大后会有许多要烦恼操心的事。也要承担照顾一个家庭的责任。如果,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每天脸上都会露出天真无邪的笑脸,每天都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不想长大,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时,心中都有一位值得自己崇拜,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我的心中,小彼得是我的偶像。他不仅能帮我们实现不想长大的这个愿望而且还会教于我们飞行之术,叫我们魔法,去对付社会上欺压弱小、谋财害命的坏人。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彼得·潘是一个会飞翔。拥有魔力的男孩,是永无岛上的主宰者。他在夜间飞行时,身上会发出只有拳头般大小的光芒。他,有着过人的机智与勇敢。他,天真烂漫而又顽皮,每时每刻都会散发出淘气的气息。但是,当危险来临时,他那临危不惧的精神,让我觉得她好像是一个“小大人”似的。彼得那侠义、乐观、勇于探险的自主精神是值得每个孩子学习的。
文中的三个孩子——文蒂、约翰、迈克尔。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他们的小保姆娜娜是他们生活中的好玩伴。每天都陪他们去上学,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们。
在这本书中,文蒂、约翰、迈克尔在跟随着彼得飞往那不易找的地方永无岛的路上,又会遇到什么困难与危险呢?好了,现在,我们就与彼得开始起程,去飞往永无岛,解除路上的一切困难,去品尝这永无岛上的精彩的生活!
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
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现,又有无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时候,又总免不去大学时代的单纯气息。你甚至可以说书中探讨的是难有定论的人生话题。故事里人性激烈地冲突着,当看到善与恶,幸福与不幸竟系于一念之间时,读者的心弦完全紧绷起来,并且不由得不展开对生命的思索。当目光扫过文字,我常闪过这样的想法:小说里的“先生”能对生活和生命这样深刻而客观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对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尽管其反映于自觉的意识中只是一直在寻求心灵的自由,一直由于曾经犯下的过错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都不应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来,生命亦脆弱,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灵的易于受伤。如此轻易间,或许是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一个人已经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如此严肃的抉择,并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种子,这样会让每个人的内心都过于沉重,有些难于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让“先生”不顾别人会有的痛苦和拥有的权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让他同时又有着强烈的道德悔悟意识?或许更可能是由于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对自我,对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年轻的“先生”在愿望与现实之间,想法与行动之间痛苦矛盾着,也因为阅历尚浅,所以他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变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
(二)
请原谅我写下了这些让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的文字。我绝非有意为之,实在是读后的感想如此这般,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越能让评论者们众说纷呈的小说,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处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读后感分为一二两个部分,是因为下面的话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关于小说的结局,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自知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我”能及时赶回东京,听“先生”诉说一切,那么“我”应该如何去劝导先生释怀,“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选择自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我真的太希望出现某种情况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杀,他的生命确实可贵,也有可敬之处,而且同时它也是属于“夫人”的,并非只是属于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会对“先生”持有什么看法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可能那会更实用而有利于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让心灵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于生活的天空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想法接近于天真,但在这里天真亦非不可为之。
从相对狭小的心灵空间里跨越到更宽广的人性的世界里,培养对生命挚热的关爱,把这份爱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个人心中的这份爱可以让所有需要温暖的心灵获得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一“跨越”是关键所在,当心灵空间以开放的姿态去与外部因素有选择地融合,原有的相对静止的对立体便能获得建立新的对立平衡所必需的引发新运动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础。而在跨越中,选择很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方向,而爱与善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能从已有的心灵空间去获得,但爱与善在成为标准时自身也要不断实现跨越,那么选择标准的提升又以何作为推动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动力。我感到“美”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给“我”的长信中说到,他也知道自己对夫人坦白或许可以得到原谅,并因此流下欢喜的轻松的泪水,但他不会坦白,只为留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份“美”,没有折扣的美。可以说,是对美的认识决定了选择和结果。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动和动情的瞬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美的历程。并且我认为,美育也因此才变得尤为重要,也许有时它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化,但却是根与源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优雅的事情。
我认为,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有形或无形的空间里,要打破那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相对守衡,进而产生运动和改变,需要让一定的外部因素进入到这一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产生一个更具可能性和多样性的变化平台,这是推动事物朝一定的预期方向发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词典里查了查“人性”的解释——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这样解释好像太简单,又好像——无须更复杂。
在这篇读后感的尾声里,我想应该抛开难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对我今后生活所给予的启示。我想到的是,每个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多地去关心周围的人,多数情况下宽厚友善地待人,怀一颗感谢的心,我们的生活里会温情常在;坦然地面对自身的缺点错误,坦诚地与人沟通,用真心的行动来让生活充满理解……
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读完《珍珠鸟》,我终于明白了信赖在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作者在与一只小鸟的交往中发出的感触,一只胆小的珍珠鸟,在与作者真诚的交往中,信赖作者,把他当作朋友,于是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的确,信赖确实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假如一个人在交往中信赖他人,真诚相待,老实守信,那么其他的人就会把他当作知心的朋友,也会同样信赖他,友好相处,即使在危难的时候也会给他带来帮助;反之,假如一个人不信赖他人,处处疑神疑鬼,那不知会造成多长恼人的误解,引起多长无辜的争吵,树起多长势不两立的敌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有一次,关羽在战斗的时,不幸中毒箭,关羽信赖神医华陀,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让华陀为他刮骨疗毒,因为关羽对华佗的信赖,才使得关羽有了以后的威风凛凛。但是,同样请华陀治病,可是曹操却怀疑华陀存有异心,病还没治就把华陀给杀害了,过不了多久,曹操就病入膏肓不治而死。在危机的时刻,关羽表现出了一种君子的风范,那就是信赖,而曹操却是一种小人的心胸,疑神疑鬼的性格最终让他走上了绝路。
用信赖点燃起交往的蜡烛,情谊的火焰不会被误解给吹灭,也不会被患难所浇灭,因为真诚的灯芯永远在天地间燃烧——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片又一片的光明。
越过历史的年轮,飞过浩瀚的书海,面对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难以忘却,一个又一个的条约因为不信赖而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因为不信赖而解散;一个又一个的微笑因为不信赖而误认为是虚情假意;一句又一句的寒暄因为不信赖而误认为是假作关心……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乞丐,因为没有讨到钱而饿死在路边,是因为路人的冷漠吗?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冷漠,更重要的是大家之间的不信赖,因为不信赖,所以冷漠。在这个各种信息充斥的社会里,看到在大街上的那些乞丐,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骗钱”这个词,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些疑神疑鬼的想法,才使得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被误认成为骗子。试想,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敞开心扉,信赖他人,那将是怎样一个美好境界?小则促进人际关系,中则推动社会发展,大则中华民族之腾飞、世界之持久和平可即日而待也!让我们用信赖点燃起交往的蜡烛,共创美好的社会吧!
这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飘》的主题思想很多,写乱世中佳人的命运,写飘然而逝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战争改变了女人们,她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她们勇敢,坚强,不屈服,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论我也有点同情郝思嘉,对于其“不择手段“式的“自私钻营”,或许那些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不过静静想想也确实如此,在郝思嘉所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一帮朋友也保不住父亲留下的陶乐。郝思嘉通过用斤斤计较的赚来的钱,通过各种“残酷手段”,换得了自己的新生,换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从爷爷的书架上,从爸爸的箱子里,从学校的书堆里,我都能发现一本书,那就是——《蒙学经典》。其中有《弟子规》,有《千字文》,有《百家姓》。我最喜欢其中的《三字经》了,因为它读起来简单,上口,还能轻易读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我爱读。
记得《三字经》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战国的时候有个叫苏秦的学生,他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而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便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他的家里很贫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或停顿过学习。这种做法我觉得有些不合道理,但是这种精神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历史学家到政治学家再到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想自己,我学得十分惭愧,和他们相比我可差远了,今后我要学习古人们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记得还有一段对我记忆犹深: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意思是: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从孔融让梨里我受到启示: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尊敬兄长开始,培养我们的爱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我们要懂得谦让,我觉得谦让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它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谦让,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字经》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文化的宝藏,是智慧的结晶,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源远流长。
说起《猫城记》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有99个没有听过这本小说的,要提起老舍先生,我想恐怕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他老人家的名字吧!而在国外,老舍的《猫城记》是和《骆驼祥子》并驾齐驱的。并且,老舍先生也是因为《猫城记》几乎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我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猫城的钱),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由于种.种原因,《猫城记》后来没有出过单行本,收在《老舍文集》中。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使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批斗,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大烟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作者和朋友坐飞机到了火星,飞机碎了,朋友升天了,而作者却意外地存活了下来。他只有碎得像些挂着的干菠菜的衣服和肚子里的干粮,几乎等于一贫如洗(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把手,一盒火柴)。
作者认识了地主大蝎,它的迷林是它的命根子。大蝎请作者为它守护迷林,因为大蝎认为作者这个“外国人”(其实是外星人)就是迷林的守护神;大蝎的儿子小蝎去过外国,是个“新派”人物,有一些知识,看不惯猫人国里这些猫人的自私行为,却又无法改变事实,只好无比的悲观,每天与比迷叶还迷的迷一起嬉笑打闹;守寡在家的公使太太,带着公使的八个妾,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吃迷叶”,每天要说百十遍:“公使太太,到过外国,我不吃迷叶!”“喂,外国人,你该交房租了,五十国魂(猫国的货币),我们不吃迷叶!”最后,外敌入侵时,由于猫人的软弱无能和为自己着想,作者也见证了猫国的灭亡。
总体来说,猫人是非常自私,颓废和软弱的。它们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官员种植迷叶(一种能让人的饥饿感消失,让人变懒的植物),收获后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的高价卖出;皇帝吃官员进贡的迷叶;老百姓只能吃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苦;人们当兵只为了每月的那几片迷叶。猫人的宗旨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彼此之间互相绝对不接触。
我难以想象——这样的国家是如何成立的?没有规章制度,国内到处乱成一团糟,竟然还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为什么不造反呢?后来,我想通了,因为这个民族过于软弱,过于自私,过于愚钝。它们没有文化,而皇上又过于“聪明”人民讲什么,他就提倡什么,可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猫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它们不懂得合作,自相残杀,不灭亡,天理难容!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条规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我喜欢民族英雄,如林则徐、朱德等,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岳飞,因此我喜欢读《岳飞传》。
当岳飞取完名的那一刻,一场洪水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后来他们母子俩被一户富有人家救了,而且还收养了他们母子俩。岳飞有三个好朋友,名叫王贵、汤怀、张显。岳飞很羡慕他的三个好朋友,因为他们家有钱,有钱请老师教他们读书。而岳飞家贫穷,没有钱请老师,只能拿着小板凳在教室外偷听。有一次他们的先生临时有事先走了,只留下一道文章的题目,岳飞走进来想跟他的同伴说说话,而他的朋友们见到了岳飞就像见到了大救星一样,拜托岳飞帮他们写文章。岳飞无奈的笑了笑,按照朋友们的口气写了三篇不同的文章,结果越写越入迷,不禁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他听到了急急的脚步声时,就赶紧离开了,先生回来了以后,开始检查他们的作业。他发现三人的文笔一下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感到很惊讶。当他看到墙边有一首诗,便知道这三篇文章不是他们写的,而是一个名叫“岳飞”的小孩写的。他便让王贵把岳飞请来,免费收岳飞为徒。
由于岳飞家里没有钱买笔和纸,他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沙子为纸,以树枝当笔来书写,条件十分艰苦。而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不知道比岳飞好了多少倍,我们在家有自己的书桌、书柜、电脑。还有钢笔、自动铅笔,还有橡皮、套尺,以及用不完的纸,用剩的文具就随便乱扔,打扫卫生的时候都能找到好多。在学校里,还有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还有宽阔的操场,我们有那么优越的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们的环境比岳飞好,只要我们勤奋,就能学的和岳飞一样好!
最近的网传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勾出了不少人对逃去如飞的时光的感叹,反思时间都去哪儿了,我觉得时间都被浪费了。人生很短,只有几十年,如果不好好读书,岂不白来人间一遭?值得吗?
读书很苦,很累,很无味。你在为谁读书?我们是初生的太阳,应该放射光芒,而不是在地平线上漫游。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善用理想这个生命的罗盘,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驶向辉煌的彼岸。
《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教诲我无数的道理,让我领悟到了做一个让别人都给你“出彩”的人有多么不易。书中有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你的目标是月球,那么你就不会羡慕雄鹰。是呀,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理想有多远大,只要你加倍努力,那么你的天地就有多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吧,将精神集中在十分钟的距离内,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只有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在不会的题目面前心矢志不移;在成绩优异时毫不放松,才能翻山越岭,比别人走得扎实,比别人走得遥远。
让我们珍惜时光,谱写人生多彩的旋律,构建人生的高楼大厦吧!
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离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谓的抒情。这与我一向追求的理智颇有冲突之处。
坚守的被动摇,吸收的不能补足,便感到无边的空虚。我不敢安慰自己说小桶的水倒入大桶,达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空虚自然会有,而且是暂时的。这些关于透支未来的计划,我愈发感觉他的可怕和难以承受。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之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断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言语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但是这一切的事情又都过于繁杂,无用的道理只能培养无用的人,这是我所不愿的,而所谓的直面生活,却只能得到更多的迷惑。我已不敢把生活做简单的归类,说这是生机所迫,那是遭遇可怜。总觉得一切的不人道,历史总该负那么点责任。
我觉得,幽默有趣的确应该追求,而上面所书正与此相反,原因有二,其一,人发牢骚打瞌睡并不能使旁人愉快而只能舒畅自己,所以我方才只对自己保存了那可怜的幽默。其二,人不知道自己所言为甚的时候,不敢随便幽默,不然做出些挨棍子摇尾巴的朋友样,虽然高尚,却不该是人之所为。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今天,我读了《珍珠鸟》这篇文章,它是我感到无比赞叹与吃惊。这篇文章写朋友送作者一对珍珠鸟,经过作者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竟使这种很怕人的鸟逐渐变得亲近人,最最终与作者和谐相处。
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深思,珍珠鸟能从怕人逐渐变得信耐人。可以说明,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然而,这些年来却发生了无数人类捕杀动物·动物攻击人类的事件。例如,旅行鸽的消失。
旅行鸽曾今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然而,人类却因为它的肉食用起来非常鲜美,便丧心病狂地残杀它们。那时,每天都有几百万只旅行鸽被用火车送进城里。就这样,旅行鸽在短短五十年内绝种了。
自私的人类,动物也是这个地球上的主人,它们也有在地球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权利,它们和人类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太霸道了,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更美的世界。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是巴金先生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一步步让我们目睹在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下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从鸣凤、婉儿到梅、瑞珏……她们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无奈。她们做错了什么?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她们什么也没做错,错就错在这个腐朽、病态、封建的社会!表面上端着长辈架子却在外面养小老婆、赌博道貌岸然的克安、克定;公馆里看似个个都是孝子却在高老太爷病重时依旧到“金陵高寓”打牌与女人调笑;在因高老太爷病情加重陈姨太提出“捉鬼”的荒唐治病法后,克明,这个日本留学生、省城有名的大律师并不相信“捉鬼”办法的儿子,为了在外面博得个“孝顺”的名声,不曾为自己的父亲高老太爷的安宁着想,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捉鬼”;而在高老太爷死后葬礼上“哭”竟成了一种工作——“这时候哭已经成了一种艺术,而且还有了应酬客人的功用。”何其讽刺!所幸还有一些年轻人“睁开了眼睛”以觉慧为代表的新青年,他们敢于抗争、敢于为自己争取幸福。觉民和琴在坚定的斗争下把幸福给自己争了过来。他们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有朝气有理想的“新青年”。
但是今天我想谈谈觉新,这个被觉慧称为懦夫的大哥。觉新自小聪慧、懂事、听话家人庆幸有这样一个“宁馨儿”。是这一房的长子,又是这个大家族的长孙,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身份捆绑住了他的命运。他始终处在一个纠结、矛盾的境地当中,新与旧之间,梅与瑞珏之间。觉新悲剧的开始在于一个晚上父亲找他谈话,说高老太爷给他看定了一门亲事要他结婚。他的梦想他的幸福在这一刻破灭,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想继续上大学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两情相悦的表妹——梅,他对于未来无限憧憬,然而这一切在此刻化为泡影。他不会反抗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什么“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是,在这个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大家族高老太爷就是权威,就是不容忤逆。觉新能怎么办呢他只能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婚后他慢慢麻木自己以寻求一个安定的状态,可不过半年光景父亲去世了,这表示觉新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作为大哥他要接过父亲的责任维持这个家这是他活着的.目标。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这些新思想唤醒了觉新被麻木的青春和梦想,点燃了他们兄弟三人的热情。他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当中他接受、信服新思想,可是在生活中却还是顺应着旧制度,不反抗、不作为。觉民、觉慧不能理解他这种一边看着新思想的书报一边继续过着旧生活的生活方式称他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可是他们又怎么会体会到作为长子作为他们大哥的压力所在呢?他肩上有父亲的担子,要与整个旧制度作抗争,要推翻现存的看似安定的生活谈何容易?他没有勇气去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他只想维护好这个家庭的安定最好什么巨动都不要有。他为了这个家庭一直在自我牺牲,自他自愿从父亲的肩头上接过担子起就把扶助弟弟妹妹的事情放在首位。他不想要幸福吗?他当然想,可是他的处境让他可望而不可即,只能看着新思想过着旧生活,他用他的“作揖主义”小心翼翼地与大家庭的现实调和。
他以为这样便可安定可是一味不抵抗、不作为换来的是梅和瑞珏的死去,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在他的“不抵抗”下活生生的被封建礼教压迫致死。第一次不抵抗结婚间接导致梅的死亡,第二次不抵抗所谓“血光之灾”的荒唐迷信直接导致瑞珏的死亡。他终于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肩上,夺去了他的青春、梦想、前途和最爱的两个女人。可是他依然无力抵抗不过最终他帮助了觉慧离开,他也在心中呐喊:“你们看罢。家里头并不完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书给我带来了许多知识,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也有所感悟。
平时下课的时候,我经常喜欢在座位上默默地看书,我看过黄蓓佳的《我飞了》《我要做好孩子》《亲亲我的妈妈》,看过张之路的《空箱子》《伤心的实验》,阅读过全套的“科学丛书”,还阅读过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我最喜欢看黄蓓佳的书了,那是因为从她的书中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家人的关爱和人间的真情。
最近我在看柯南·道尔写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这本书使我了解了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破案传奇。看到死者的症状时,我和他们一起疑惑;看到凶手留下的痕迹时,我和他们一起思考;看到留下的证据时,我和他们一起恍然大悟。
我的思绪都是跟着书走,书是那么的神奇,像一位魔术师似的,把我牵引到书的世界。
书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生活中的无数的快乐。无论是充满童趣、稚气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教会我勇敢独立的《男孩的冒险书》,还是充满韵味和诗情画意的《唐诗》《宋词》,都给我带来生活的启迪,成长的快乐。
书,我成长的航标,一生的朋友!
一个人的朝圣,可能某一天你会因为某件事情,没有原因,也知道不太可能,但是就是想去做,不管是周围的人还是自己的理智都告诉自己,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自己就是想去做,更经常见到的就是年轻人的冲动。
在《恋恋日记本》中的男主角在知道女主角已经喜欢上其他人的情况下,还是去修那个房子,那是一个梦想,有那么一个执着的念头,其实自己想想知道修房子和女主角能不能够回来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就是想去做,在这本书中,把整个路途中所有的心理路程也写下来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没有拯救得癌症的朋友的生命,但是让她安详的死去,最重要的就是整个过程,男主找到了自我,了解了自我,在不断的徒步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去想自己的事情,还有他的妻子也在整个过程中,了解到两人之间的真爱,将因为儿子去世而留下的裂痕去掉了。两个人又重新找回了那份丢失的爱情。
人活着,有些事情必须去疯狂的去做一下,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白活。
我们向来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经常给孩子买书,订杂志,家里藏书达一百多册,为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家庭中提倡读书学文化,利用家庭藏书,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在星期六、日我经常带女儿去逛书店,由她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家里形成一种读书交流的家风,在周末经常开展亲子读书交流活动,母女互相学习,有时母女互相出题考对方。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树立起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阅读能力。
女儿自三年级以来,对阅读开始抱有浓厚的兴趣。从幼儿园的连环画册到现在的课外书籍她都能以她特有的角度去理解诠释,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会主动向家长请教,并学会用工具书如字典等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女儿平时最喜欢的书籍应数童话故事方面的书,她自己的书架上有一大半是这种书。
每买一本这类书,就爱不释手,有时连吃饭也在“偷偷地”看书。这些书籍为她打开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窗口,使她了解了课堂以外的知识,开阔她的视野,锻炼她的胆识,培养她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通过这些课外书籍的阅读,孩子的知识面比以前要宽广了许多。因为丰富的阅读经验,使孩子的文字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想象力也更丰富了,并且能够将从课外书籍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任用,在课堂上积极……
今天,我们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已经结束了,我的书《昆虫记》也回来了。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人闻名世界的著名昆虫学家,他在有生之年都一直不断地研究昆虫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书中介绍了法布尔对大自然的一切昆虫都很的喜爱和保护。他努力研究生物学,凭着无数次的实验研究后,才取得了成功。 《昆虫记》让我爱不释手,也让我知道了昆虫王国里萤火虫是从卵开始,到幼虫,到成虫,再到死,总是发着光的。还一个凶猛无比的肉食动物;狼蛛的毒素可以让麻雀于死地,也可以使鼠类毙命;寄生虫狡猾的行猎;凶残的步甲;斑纹蜂的勤劳和不幸;孔雀蛾的一生;蜂族中的巨人土蜂;随意旅行家和电报学家——蜘蛛;追逐阳光的歌手——蝗虫…… 法布尔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是他坚信科学,成功地发掘了大自然的昆虫世界的自然规律取得的。法布尔非常有细心,是通过无数次的仔细观察才能获得宝贵的资料。他通过观察和实验解剖工作了解昆虫王国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然后记录下来,把研究当成乐趣!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去实现我们心中的目标要向法布尔学习。希望你也来读读看!
这学期我们学了《穷人》这偏课文。我觉得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偏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桑娜的丈夫出海打渔去了,她家里有五个孩子,家里十分穷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打渔来维持。桑娜去探望女邻居时,发现她已经死了,就把她的孩子们抱回了家。回到家,她有些后悔了,因为她明白自我家的条件不好,丈夫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再多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她还是善良地决定要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
过了一会,丈夫回来了。当他得知这些情景后,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
我最喜欢的是桑娜的善良。她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有,有过后悔,担心丈夫揍她,但她还是出于内心的善良把邻居的孩子留了下来,她能够为了别人牺牲自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课文的最后。因为渔网破了,而他们没有本事买一个新的,只能等补好了再打渔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段时间,他们家将没有一点点收入,或许他们自我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就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桑娜又抱回来了两个孩子,这肯定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可是当桑娜的丈夫明白邻居的孩子从此无人照顾时,立即决定要抱养他们,桑娜的丈夫和桑娜一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善良,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善良而更完美!
今年假期,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欧也妮·葛朗台》,“书中的葛朗台非常吝啬”妈妈这么告诉我。于是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他到底有多么吝啬?
《欧也妮葛朗台》是由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写成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葛朗台精于算计,趁着当时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乱中发财,成为苏缪城的首富。他是个十足的守财奴,虽然他有四五百万的家产,但生活却还不如普通人,常常把租户交来抵租的水果蔬菜拿到市场卖,把剩菜烂果子留在家里自己吃。不到规定的时间不准生火,不管天多冷都不能。
晚上一家人都到一个房间做事,那样可以节约蜡烛。他把什么都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他最后将要死的那几天,总是叫女儿拿出一把黄金来洒在桌子上,还说:“我看见他们心里就热乎了。”脸上露出极为幸福的表情。
虽然我感到他很可恶,竟然这么冷酷无情,但他将要逝世的时候,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可惜:一生就这么过去了,每天脑子里只有钱,只有算计,这样他会快乐吗?对于他也许是的。但是想想,你有那么多金子,你渴望自己拥有这么多金子,但当你死去的时候,那钱是带不走的。你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最后还是留给了你的后人(当然欧也妮很孝顺)。与其这么攒钱,倒不如好好的生活。这样,是亏了自己。他的人生除了钱就没有别的了吗?他脑中就转不过这个弯来吗?
欧也妮是葛朗台的女儿,美丽温娴、天真单纯、善良多情。到二十二岁都没有出去见过别的世面,成天在家缝缝补补。后来暗地与堂弟夏尔·葛朗台相爱,但夏尔又抛弃了她。因为伤心,欧也妮嫁给了他不喜欢的德·彭封庭长。欧也妮可谓一个孝子,父亲曾经只让她吃清水面包,与她母亲的死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更是父亲提供很大的条件使夏尔变心,她却依然待父亲那么好。
父亲死后,她虽在生活上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她把钱用在公益事业上。心地善良的她还替背叛他的夏尔还上了他夏尔父亲两百多万法郎的巨债,当夏尔知道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家产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吃惊与懊悔!欧也妮是伟大的!她的那颗高尚的心,只为最温良的感情而跳动!
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生活中,我们做人做事要大方,不要太吝啬,不要被金钱牵着鼻子走,否则你的朋友都不会喜欢你。只有活得坦然,才会快乐!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小妇人》,是梅·奥尔科特。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流畅、优美,显示出女作家很有气质。
这本书主要写了圣诞之际,马奇家的四个女孩都努力做好女孩:不再乱发脾气,不再懒惰,不再自私。但是,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她们也不是总是成功,有时她们会有感动以及落泪的时候。但是也有欢笑和有趣的事情。
我对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也深有感触。大姐梅格非常漂亮,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虽然她不太爱工作,但还是深受妹妹们的喜欢(尤其是乔);二姐乔喜欢写作,赚了很多的钱,但是脾气暴躁;三姐贝丝十分文静,很害羞,喜欢音乐,但是后来患上了猩红热,不久之后就去了“奈何桥”;最小的妹妹艾米有一头金色的卷发,喜欢作画,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乔不带妹妹艾米出去,艾米生气了,就将乔写的一本书烧掉了,后来乔就怎么也不原谅她……在现实生活中呢,我又像艾米又像乔,像艾米是因为只要有人把我惹恼了,我就会像艾米一样对他或她的东西做些‘手脚’;像乔是因为我的脾气跟乔一样暴躁,经常被同学称为暴力女一号(但要不是他们来惹我,我也不会对他们发脾气)
我觉得我以后不能再这样鲁莽,不要再乱发脾气了。
读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深受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家的花生收获了。母亲决定过一个收获节,准备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过节的时候,父亲和我们一起议论花生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父亲还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读后让我明白了花生虽然没有外在美丽,却有朴实无华,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力。从中我懂得了人要做心灵美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追求外表的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要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对社会有好处有贡献的人。
我从课文中的爸爸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花生让我体会到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的,要做实际有用的人。而我要像花生一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做一个心灵美、语言美,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只有这种人,对人民、社会和祖国都需要。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像一杯绿茶,清香四溢;又像一把金钥匙,引领我打开充满知识的殿堂。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不错。我从书籍中品尝到了不少快乐,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我对书籍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爸妈给我的零花钱,我一分都舍不得花,全部都攒起来买书。周末去图书馆,直到关门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每当生日或成绩优异时,爸妈问我要什么奖励,我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要一本我喜爱的书!”
在我的房间里,书架就在床的旁边,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拿起一本书细细地品读,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在那里遨游。《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豆豆助”在巴学园里的校园生活,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校园生活,也让我听到了一个真诚的心声。JK罗琳以一个带着圆形眼睛的男孩和他的红头发朋友,成绩优异的女生朋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用心的真诚换来的。为此,我还交到了一个与我共同进退、风雨同舟,相伴了六年的好友。
我们就像一朵花,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沐浴着书中的阳光,品味着人生的道理……我想说,读书是快乐的!读书,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