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作文(通用8篇)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在书的前页,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似懂非懂,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便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
苏菲——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少校书中的女主角,与席德同生日的女孩。故事围绕哲学,从伊甸园伊始到神话故事的更替,从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从书中走到书外。一位位历史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马克思等等,他们走入苏菲的世界,走入席德的世界,也走入了我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很奇妙也很真实,很有趣同时富有哲理。
以前的我向来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对哲学问题更是不想思考,可当我又一次看到“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哲学经典问题和艾伯特的诉说,我也不禁思考起来如今的我已有十九岁,正如书中所说,越来越觉得生活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当然,不觉得它们奇怪也不会怀疑它们的存在,似乎我也开始从兔毛尖走进了兔毛里,好奇心少了,探索的心思也少了。可随着对苏菲的世界的了解,我好像逐渐找回了幼时好奇的感觉,也不会担心问出“为什么”会遭人笑话。因为,学习知识不仅是漫长的过程,更是不可笑的过程,能学到东西被人笑话一下又何妨?况且疑问的精神本身就是需要挑战现实和世人的勇气。艾伯特告诉苏菲,他们只是少校书中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席德能读到他们发生的一切。这样的故事真的很有新意,甚至挑战者读者
的想象力,读书过程中我也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是某人书中的人,也是虚拟的人,也可以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红帽们,这实在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苏菲的世界》吸引我的不仅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且其中写入的哲学家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它们实在非常吸引人。我从未如此接近哲学家们,更未想到仅是从一本小说中就能了解。当苏菲和艾伯特逃离少校的书,进入到席德的世界,我既惊又喜,生命看似一切已注定,但若你有心改变现在的生存状态却是能实现的。
书中有些话我是极为喜欢的。“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生命的悲欢离合就是这样,莫民奇妙却十分珍贵。“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大多数人相信爱情,却怎样也摸不透彼此的心,所以爱就只能相信。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有关哲学的书,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喜欢她的世界,也希望今后的我能像苏菲一样,对未来的生活积极、勇敢、充满好奇心与探索心。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直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罂粟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放学回家后收到了两封奇怪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开始,苏菲的命运改变了。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试着-这个世界的谜团。但是苏菲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她想象中更离奇古怪……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可以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么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么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么兴盛怎么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符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该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该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现在、亦或是未来的某一个时空里)有一个女孩,人们叫她“苏菲”(但“上帝”并没有给她一个正常的人生,亦或许在“苏菲”的世界里的“上帝”根本是有意利用她)这时,有一个名叫“席德”的女孩出现了,可奇怪的是“席德”和“苏菲”似乎因为同一天的生日就此被绑在了一起(亦或许并非如此),然后怪事接连不断,一位叫“艾伯特”的男子成了“苏菲”的老师,一位自称“艾伯特上校”的神秘人总是将给自己女儿“席德)的贺卡明信片交给”苏菲“让她转交......
可能在看到这段文字的你已经开始糊涂了,比较这一段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是......,亦或许是......”的句子,吧我也弄得晕头转向,而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就像上述所说一样,总能把读者弄得怀疑人生,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文笔。
可到底是什么,让书中的事变得如此扑朔迷离呢?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这是一本“书中书”!
所谓“书中书”从字面上来看,应该很好理解,但这样一本书中书读起来却是非常的耐人寻味!
如果把书反着读,一切都解释的清楚了。“席德”的爸爸“艾伯特上校”写了一本哲学书送给他的女儿作为十五岁生日礼物,“苏菲“、”艾伯特“等人都是这本书中的人物。
可是,书中的人物读书由书外的作者决定的,这样会不会太不公平了?“苏菲”想做的一切“艾伯特上校”已经帮她想好了,容不得反抗,这是我们想到的,也是“席德“想到的,因为“席德”只是我们眼里的一个人物,所以严格意义上她也没有“想”只能说是乔斯坦的做法。
但这书中的人物毕竟不是真实的人,我们所谓强加给Ta们了一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Ta们的“上帝”。
那既然如此,我们人中会不会也藏着一个“人”呢?如果你快乐,Ta是不是也跟着快乐,如果你生气,那Ta......?
有人总是会说“越想越生气”,如果照人中人这个观点来看,是不是能理解为人生气时带动着内心的小人一起生气,从而导致越来越生气,如果从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想要控制细节的情绪,就得先控制内心的那个小人。
如果这个还很好理解,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和苏菲一样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世界里,被外面的“人”操控,虽然这很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谁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假的世界。换作我也不会相信,当你眼前所有都是事物都是虚幻的(包括人),那些发生的事都是假的,你该怎么办?(假设建立在我们存在在另一个世界中)。
到那时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因为Ta们只是虚无,所有都将不可信,一切你直观判断的大多不可信,你需要主观面对所有的事物。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假设,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判断坏人的方法就非常的直观,如果是阿姨就一定不是坏人,叔叔就不一定了,但事实证明,虽然我没有遇上所谓的坏人,但女的坏人也是真实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是无法直接判断区分善与恶,而我们也会被层层迷雾遮挡了真相。
我在各大网站搜索过《苏菲的世界》的各种介绍,但每一种都大同小异,在我看来它并不只是一本哲学书,它激醒了人们对人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的思考,直击现今社会上最大的问题。
可是非对错,真真假假,又有那个人能真正道的清说的明呢?又有那个人能确保自己每次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呢?亦或是每次所谓正确的事在若干年后还能是正确的呢?这或许就是其中的道理所在吧。
苏格拉底是戏剧性的,也是震撼的,他的生命证明了他对哲学的定义:爱智慧!我喜欢那些坚持一些纯粹的东西的人们,那些太专注于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在意其他事情的人们,那些乐于向肉体无法超越的雨宇宙中发起挑战,提出问题的人,那些能够真正快乐的人。
苏菲跟着哲学老师游览了雅典的山城,甚至还有过去的雅典。柏拉图问了她几个问题,马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吗?某种程度上是的啊,他们有相似的基因,尽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遗传学,孟德尔还未曾和这群人交流过,他们的提问,也已经触摸到了真相的边缘。
那么是否可以推论,其他的一些猜测,如同其实摸到了当年不知道的遗传学的边缘一样,我们也摸到了宇宙的真相的边缘?人类的灵魂真相的边缘?这样想想,尽管仍然不自知答案是什么,但有生之年能知道,有一定的几率是对的,接近对的,该有多么快乐。
起码我现在就很快乐,一方面因为共鸣,一方面因为阅读这件事本身。
我喜欢阅读,只因为它让我快乐,和成功学,或者乃至于积累知识这种诉求没什么关系。我既不寄希望于阅读让我走向成功,也不等待阅读增加我可以炫耀或者运用的知识量。
我只是单纯的享受阅读,可能我读的方式并不如何好,也没有记住一长串的希腊人名地名,但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种开始前的期待,期待进入书的世界,和进入后的快乐,在书的世界里好像灵魂暂时探出了现实的一方天地,来到了别的世界经历奇妙的旅程,这种体验感才是我所享受的,也可以说是我阅读的目的。
那么说,喜欢阅读的人和不喜欢阅读的人有什么区别吗,我觉得只是爱好不同,无高下之分。不喜欢阅读的人不是不会去读书的人,他们也会读书,只是读书并不作为爱好,并不通过对其的喜爱获得快乐。
喜欢阅读的人大多和喜欢阅读的人才能交流阅读,因为这是双方所感兴趣的。那喜欢阅读的人和不喜欢阅读的人交流,就是他们之间其他的共同爱好,比如舞蹈,绘画,音乐等等。这样想想,阅读之于我就像音乐之于我,以获取快乐为最大目标,不过不同人追求爱好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其他人的阅读不是这样。
今天下午,读完了乔斯坦●贾德所的《苏菲的世界》。这不只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籍,也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作者新奇的构思与娓娓的讲述,使得每位读者在不断的惊疑和追寻答案的迫切渴望中,同时受到了哲学的启蒙,并开始学会哲学地思考。
在读这本书之前,哲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纵然以前也听过几位世界知名哲学家的名号,读到过他们的一些观点,但毕竟没有读过专门的哲学书籍,实比空白”好不了多少。然,读完这本哲学启蒙书籍以后,我的脑袋里依旧是一团“浆糊”:书中许多哲学家的名字尚且没有记全,更不要说记住他们各自所在的时代、创立的学说、流派、著作等等。但,我们认真读过的每一本书总会在记忆中留下一些痕迹,让我们的思想与心灵产生一些“震荡”。哪怕只是惊起一丝浅浅的涟漪,仅于空白处留下了一些短暂的思索或疑问,那亦是一种收获。
我想,我和书中的苏菲一样,虽然脑子里在短时间内被塞进了许多哲学知识,无法完全消化吸收,但确确实实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们开始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所处的现实世界、大自然、人类历史乃至我们自身时,的确会产生许多之前所没有的疑问,也会有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感悟。
作为一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我是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也许生命对于地球而言,只是产生于久远时代的一次“偶然”。但对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来说,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人究竟有没有一个不灭的灵魂至今无法拥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心去感悟生命,执着地追寻真理,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的价值。
人类的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被不断地证实,但历史毕竟有其局限性,哲学的思想也是。我想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囊括整个宇宙,并解读其中的一切奥秘。但人类无疑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只要我们坚持相信真理,并努力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我相信未来将会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我们自身,也会变得更好。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