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调研报告(实用8篇)

贫困村调研报告(精选8篇)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1

一、“十

一五”扶贫工作

20xx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xx大、xx大及国家、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全省扶贫开发纲要》、全县“”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突出以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以来,我县扶贫开发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外争项目、内抓管理,按照“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思路,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缓解,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的进程。三年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

1、整村推进。“”期间,计划完成省级整村推进285个。目前,省下达234个,已实施完成163个,正在实施71个;市级配套和市级部门挂钩实施完成33个。196个整村推进,共投入财政资金2900万元,完成群众投劳折资1245万元。

2、易地扶贫开发。按照“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原则,共实施完成易地搬迁安置685户3050人,其中财政易地搬迁安置560户2500人,国债易地集中安置123户550人,共投入财政资金152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75万元。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其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短期引导性培训20xx人,共投入培训资金110万元。

4、科技产业扶贫。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资源开发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选择项目。完成战河乡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县高原牦牛特色资源开发项目,烂泥箐乡20xx亩脱毒洋芋种植示范基地和西川乡4000亩核桃标准化种植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

5、农村民居、安居项目。完成安居工程1436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共投入扶贫资金1200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6、信贷扶贫。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发展种养殖业,促进群众增收。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650万元。

7、社会扶贫。积极动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争取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挂钩帮扶制度。共累计投入各级各类帮扶项目50个,帮扶资金14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高强重视,加强领导。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不断充实和完善扶贫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四套班子及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扶贫领导小组,各乡村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2、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为把各类扶贫项目落到实处,县与乡签订了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状,乡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对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县对乡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把扶贫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明确任务,责任落实,精心组织,确保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有人管。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和资金的安全运行。

(1)项目管理。一是瞄准对象,科学规划。根据先难后易的原则,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困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筛选项目,自下而上制定规划项目。二是严格公示公告制。省、市项目批复后,县乡两级通过电视、网站、政府公示栏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8个工作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投资情况、工程质量、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公示。项目竣工后,设立标志碑进行公示。做到了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公示,使项目资金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格项目监督检查。项目实施中,组织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多次到各项目点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县扶贫办班子按南中北三个片区,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四是加强项目后续管理。项目完成验收后,及时进行移交,制定项目后续管理办法,明确具体管护人,做到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严格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先由乡村自查自验,再由县扶贫领导小组逐一对扶贫项目进行县级验收,最后报请市级验收。要求县乡两级验收覆盖率达100%。

(2)严格资金管理。一是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严格拨款程序。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4:4:2进行拨付。资金拨付实行四级联签制(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三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在财政直接支付,到户资金一律实行一折通支付。乡村不设扶贫项目资金户。四是结合县情,制定出台了《**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确保资金到村到户,规范安全。五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完善了资金县级报账回补制,每批次资金报账由用款乡提出申请,经县扶贫办审批后,由县报账中心按批复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审核,报账再回补剩余资金。六是大宗物资进行招投标统一采购,严格管理。七是严格审计制度,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书。八是每年组织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一至二次的检查监督。

4、扶贫先扶智。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群众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5、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投入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动员投工投劳。“”以来共累计投劳折资3564.2万元,占总投资的14%。

6、部门协作,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发挥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实行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8、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树立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主要工作成效

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明显增加。20xx年至20xx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投入逐年增加。

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县贫困人口从20xx年20.9万人减少到20xx年的1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减少2.42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0.5万人。

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xx年782元增加到20xx年1614元,增加106.39%。

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完成农田建设2769亩;通电89件,345.12km,解决用电困难56个村1265户4535人;通路49件,23.34km,解决了34个村1947户8627人通路困难;水利工程完成193个件,659.8km,个水池(窖)1199个,解决22050人23708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5003亩,改善灌溉面积5222亩;1436户6892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居民住上安全抗震民房;易地安置685户3050人达到了“搬得出,安得稳,能发展”的目标。

产业扶贫取得明显进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村情、乡情积极扶持特色种养业发展,共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20792亩,引进推广优良畜种7290头(匹、只)。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20xx年以来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就学难、就医难等得到明显缓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全县培训8250人次,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3200 人,已转移输出3232人。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新建沼气池105口,节柴灶605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成种植经济林果20792亩,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种社会形态。1956年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是一个全省特别贫困的县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问题。

一是自然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山区面积占97%,海拔高差达3160米,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多种自然灾害频繁,不少地方已丧失生存发展条件,需要易地搬迁的有13455户43550人。**县脱胎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式多种社会形态,落后的生产关系长期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技能弱。从纵向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横向比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xx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9.3亿元,财政收入5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元。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长期以来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一直困绕着贫困群众。到目前,28645户11.45万人、22.4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21242户贫困群众仍居住杈杈房、黄板房、高危房(部分为无房户);468个村民小组未通路;有610个村民小组未通电;70个村委会630个村民小组无自来水饮用;13个乡无农贸集市;1048个村民小组无卫生室,420个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527个村小组未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以来,由于上级关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扶贫效益十分显著,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于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居高不下。到20xx年底,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标准,全县仍有18.14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极差,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寒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

四是投入与需求矛盾加剧,扶贫难度大。全县有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1065个贫困村民小组中,被省列为整村推进范围的有285个,仅占贫困村民小组总数的26.7%;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因投入太少,15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解决不了村民的更多实际困难,难以实现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的目标,许多已实施项目的村仍用电难、行路难;因原居住地丧失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无望而搬迁的人口达5200人,但因易地开发指标少,实际享受补助政策的仅占搬迁总数的25%;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大多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居住分散,项目实施难度大,投入效益明显降低。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规模、销售难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自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价跌,使好的收成变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贫困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这对于培植贫困地区的产业和提高生产技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近期扶贫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

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按照中央、省、市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确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突出抓好扶贫整村推进,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落实多项扶贫措施,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皱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到20xx年的扶贫工作目标和任务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扩大扶持范围,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基本实现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基本完成易地搬迁任务,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根据扶贫工作思路,围绕上述工作目标,今后三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全局的中心工作重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充实加强县乡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不断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具有特色的扶贫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工作办法措施,分解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群众参与积极性,把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一是整村推进。积极争取将全县未列入“”省级整村推进规划的780个贫困村和因灾返贫的85个贫困村列入近三年内整村推进实施范围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选择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县级整合为主,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实施一个村、改变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积极争取整乡推进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州市县自筹、省级补助、多方投入、合力攻坚的原则,每年选择一至二个乡镇开展整乡推进扶贫。

二是产业扶贫。根据**县情,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优势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好用足用活信贷扶贫政策,扶持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努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启动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扶持发展100户种植大户、100户养殖大户),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和增收效益,确保每户至少有一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户年均销售一头商品畜,户均有一项可靠的增收产业。力争3年内扶持重点龙头企业10个,实施畜牧品种改良3万头(只),种植核桃100万亩、木瓜10万亩。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实施分类指导,采取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追求型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由追求单纯增收型向追求培植产业提高素质型转变。3年内完成劳动力培训转移1万人以上,确保培训后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80%,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5%。

(三)落实扶贫措施,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一是易地搬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分类建档立卡工作,坚持政策标准,严把扶持对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管理措施,充分尊重安置农户意愿,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实施好易地开发扶贫项目,解决好特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力争每年实施5000人易地扶贫项目。

二是安居工程。我县贫困农户住房特别困难,黄板房的简陋程度决不亚于茅草房,且三五年需重建一次,生态破坏力强。实施对黄板房的改造,不仅是贫困群众的迫切需要,是民心工程,而且是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和谐工程。目前我县尚有2.1万户贫困户居住在极其简陋的黄板房内,有3.5万户农户的住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力争每年实施7000户安居工程,3年内基本消除黄板房,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安全可靠的住房。

三是社会帮扶。继续抓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努力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协调服务,争取外部力量对扶贫地区的更大扶持,扎实做好与中央、省、市挂钩单位的协调联系,配合服务。

(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严格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更加扎实有效的管理办法措施,切实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认真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执行项目报批审查制,严格按批复实施项目;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落实大宗物质询价采购,统一管理制,并逐步把它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严把物质价格质量;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分期拨付和回补报账制,加强项目资金审计工作,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加强内业工作,完善后续管理,探索产业滚动发展,按要求设立标志碑,签定廉政合同,强化项目验收。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内部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开展专题调研,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探索新办法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实施项目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监督,严把重点环节,确保不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分工,加强协调联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敬业精神,树立团结实干的工作形象。加强业务培训,改善工作条件,缓解公用经费困难,使扶贫办的自身建设逐步适应扶贫工作的需要。

四、意见建议和请求事项

1、请求恢复我县藏彝地区待遇,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或针对小凉山地区特殊情况,制定特殊政策,给予重点扶持。

2、请求将未列入“”省级整村推进计划的贫困村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共865个村,列入三年内省级整村推进计划范围,每村投入的财政资金增加到30万元。

3、请求安排专项资金,分三年度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每年安排不低于7000户的安居工程项目。

4、请求对原搬迁未享受补助的搬迁户,在3年内给予落实补助政策;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人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

5、请求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畜种改良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发展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和特色种植业。

6、请求每年安排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

7、请求将我县列入互助资金扶持对象,每年安排2-3个互助资金扶持项目。

8、请求每年安排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000-1500人,安排指导性转移培训5000人。

9、请求把我县列入县级整村推进范围或每年安排2个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

10、请求加大中央、省级部门挂钩扶持力度,增加挂钩部门数量。

11、请求安排资金支持特困县扶贫办自身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单列项目工作经费,加强业务培训。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2

一、“十三五”扶贫工作

20xx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工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__大及国家、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全省扶贫开发纲要》、全县“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突出以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县扶贫开发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外争项目、内抓管理,按照“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思路,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缓解,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的进程。三年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

1、整村推进。“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省级整村推进285个。目前,省下达234个,已实施完成163个,正在实施71个;市级配套和市级部门挂钩实施完成33个。196个整村推进,共投入财政资金2900万元,完成群众投劳折资1245万元。

2、易地扶贫开发。按照“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原则,共实施完成易地搬迁安置685户3050人,其中财政易地搬迁安置560户2500人,国债易地集中安置123户550人,共投入财政资金152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75万元。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其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短期引导性培训20__人,共投入培训资金110万元。

4、科技产业扶贫。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大力发展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资源开发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选择项目。完成战河乡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县高原牦牛特色资源开发项目,烂泥箐乡20__亩脱毒洋芋种植示范基地和西川乡4000亩核桃标准化种植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

5、农村民居、安居项目。完成安居工程1436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共投入扶贫资金1200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6、信贷扶贫。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发展种养殖业,促进群众增收。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650万元。

7、社会扶贫。积极动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争取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挂钩帮扶制度。共累计投入各级各类帮扶项目50个,帮扶资金14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高强重视,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不断充实和完善扶贫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四套班子及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扶贫领导小组,各乡村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2、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为把各类扶贫项目落到实处,县与乡签订了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状,乡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对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县对乡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把扶贫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明确任务,责任落实,精心组织,确保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有人管。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和资金的安全运行。

(1)项目管理。一是瞄准对象,科学规划。根据先难后易的原则,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困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筛选项目,自下而上制定规划项目。二是严格公示公告制。省、市项目批复后,县乡两级通过电视、网站、政府公示栏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8个工作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投资情况、工程质量、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公示。项目竣工后,设立标志碑进行公示。做到了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公示,使项目资金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格项目监督检查。项目实施中,组织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多次到各项目点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县扶贫办班子按南中北三个片区,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四是加强项目后续管理。项目完成验收后,及时进行移交,制定项目后续管理办法,明确具体管护人,做到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严格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先由乡村自查自验,再由县扶贫领导小组逐一对扶贫项目进行县级验收,最后报请市级验收。要求县乡两级验收覆盖率达100%。

(2)严格资金管理。一是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严格拨款程序。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4:4:2进行拨付。资金拨付实行四级联签制(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三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在财政直接支付,到户资金一律实行一折通支付。乡村不设扶贫项目资金户。四是结合县情,制定出台了《**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确保资金到村到户,规范安全。五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完善了资金县级报账回补制,每批次资金报账由用款乡提出申请,经县扶贫办审批后,由县报账中心按批复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审核,报账再回补剩余资金。六是大宗物资进行招投标统一采购,严格管理。七是严格审计制度,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书。八是每年组织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一至二次的检查监督。

4、扶贫先扶智。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群众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5、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投入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动员投工投劳。“十三五”以来共累计投劳折资3564.2万元,占总投资的14%。

6、部门协作,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发挥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实行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8、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树立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主要工作成效

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明显增加。20__年至20__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投入逐年增加。

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县贫困人口从20__年20.9万人减少到20__年的1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减少2.42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0.5万人。

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__年782元增加到20__年1614元,增加106.39%。

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完成农田建设2769亩;通电89件,345.12km,解决用电困难56个村1265户4535人;通路49件,23.34km,解决了34个村1947户8627人通路困难;水利工程完成193个件,659.8km,个水池(窖)1199个,解决22050人23708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5003亩,改善灌溉面积5222亩;1436户6892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居民住上安全抗震民房;易地安置685户3050人达到了“搬得出,安得稳,能发展”的目标。

产业扶贫取得明显进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村情、乡情积极扶持特色种养业发展,共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20792亩,引进推广优良畜种7290头(匹、只)。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20__年以来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就学难、就医难等得到明显缓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全县培训8250人次,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3200 人,已转移输出3232人。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新建沼气池105口,节柴灶605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成种植经济林果20792亩,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种社会形态。1956年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是一个全省特别贫困的县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问题。

一是自然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山区面积占97%,海拔高差达3160米,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多种自然灾害频繁,不少地方已丧失生存发展条件,需要易地搬迁的有13455户43550人。**县脱胎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式多种社会形态,落后的生产关系长期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技能弱。从纵向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横向比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__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9.3亿元,财政收入5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元。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长期以来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一直困绕着贫困群众。到目前,28645户11.45万人、22.4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21242户贫困群众仍居住杈杈房、黄板房、高危房(部分为无房户);468个村民小组未通路;有610个村民小组未通电;70个村委会630个村民小组无自来水饮用;13个乡无农贸集市;1048个村民小组无卫生室,420个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527个村小组未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由于上级关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扶贫效益十分显著,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于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居高不下。到20__年底,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标准,全县仍有18.14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极差,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寒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

四是投入与需求矛盾加剧,扶贫难度大。全县有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1065个贫困村民小组中,被省列为整村推进范围的有285个,仅占贫困村民小组总数的26.7%;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因投入太少,15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解决不了村民的更多实际困难,难以实现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的目标,许多已实施项目的村仍用电难、行路难;因原居住地丧失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无望而搬迁的人口达5200人,但因易地开发指标少,实际享受补助政策的仅占搬迁总数的25%;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大多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居住分散,项目实施难度大,投入效益明显降低。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规模、销售难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自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价跌,使好的收成变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贫困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这对于培植贫困地区的产业和提高生产技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近期扶贫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

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按照中央、省、市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确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突出抓好扶贫整村推进,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落实多项扶贫措施,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皱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到20__年的扶贫工作目标和任务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扩大扶持范围,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基本实现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基本完成易地搬迁任务,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根据扶贫工作思路,围绕上述工作目标,今后三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全局的中心工作重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充实加强县乡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不断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具有特色的扶贫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工作办法措施,分解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群众参与积极性,把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一是整村推进。积极争取将全县未列入“十三五”省级整村推进规划的780个贫困村和因灾返贫的85个贫困村列入近三年内整村推进实施范围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选择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县级整合为主,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实施一个村、改变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积极争取整乡推进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州市县自筹、省级补助、多方投入、合力攻坚的原则,每年选择一至二个乡镇开展整乡推进扶贫。

二是产业扶贫。根据**县情,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优势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好用足用活信贷扶贫政策,扶持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努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启动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扶持发展100户种植大户、100户养殖大户),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和增收效益,确保每户至少有一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户年均销售一头商品畜,户均有一项可靠的增收产业。力争3年内扶持重点龙头企业10个,实施畜牧品种改良3万头(只),种植核桃100万亩、木瓜10万亩。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实施分类指导,采取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追求型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由追求单纯增收型向追求培植产业提高素质型转变。3年内完成劳动力培训转移1万人以上,确保培训后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80%,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5%。

(三)落实扶贫措施,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一是易地搬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分类建档立卡工作,坚持政策标准,严把扶持对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管理措施,充分尊重安置农户意愿,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实施好易地开发扶贫项目,解决好特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力争每年实施5000人易地扶贫项目。

二是安居工程。我县贫困农户住房特别困难,黄板房的简陋程度决不亚于茅草房,且三五年需重建一次,生态破坏力强。实施对黄板房的改造,不仅是贫困群众的迫切需要,是民心工程,而且是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和谐工程。目前我县尚有2.1万户贫困户居住在极其简陋的黄板房内,有3.5万户农户的住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力争每年实施7000户安居工程,3年内基本消除黄板房,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安全可靠的住房。

三是社会帮扶。继续抓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努力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协调服务,争取外部力量对扶贫地区的更大扶持,扎实做好与中央、省、市挂钩单位的协调联系,配合服务。

(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严格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更加扎实有效的管理办法措施,切实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认真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执行项目报批审查制,严格按批复实施项目;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落实大宗物质询价采购,统一管理制,并逐步把它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严把物质价格质量;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分期拨付和回补报账制,加强项目资金审计工作,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加强内业工作,完善后续管理,探索产业滚动发展,按要求设立标志碑,签定廉政合同,强化项目验收。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内部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开展专题调研,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探索新办法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实施项目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监督,严把重点环节,确保不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分工,加强协调联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敬业精神,树立团结实干的工作形象。加强业务培训,改善工作条件,缓解公用经费困难,使扶贫办的自身建设逐步适应扶贫工作的需要。

四、意见建议和请求事项

1、请求恢复我县藏彝地区待遇,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或针对小凉山地区特殊情况,制定特殊政策,给予重点扶持。

2、请求将未列入“十三五”省级整村推进计划的贫困村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共865个村,列入三年内省级整村推进计划范围,每村投入的财政资金增加到30万元。

3、请求安排专项资金,分三年度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每年安排不低于7000户的安居工程项目。

4、请求对原搬迁未享受补助的搬迁户,在3年内给予落实补助政策;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人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

5、请求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畜种改良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发展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和特色种植业。

6、请求每年安排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

7、请求将我县列入互助资金扶持对象,每年安排2-3个互助资金扶持项目。

8、请求每年安排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000-1500人,安排指导性转移培训5000人。

9、请求把我县列入县级整村推进范围或每年安排2个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

10、请求加大中央、省级部门挂钩扶持力度,增加挂钩部门数量。

11、请求安排资金支持特困县扶贫办自身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单列项目工作经费,加强业务培训。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3

一、“十

一五”扶贫工作

20__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工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xx大、xx大及国家、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全省扶贫开发纲要》、全县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突出以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以来,我县扶贫开发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外争项目、内抓管理,按照“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思路,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缓解,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的进程。三年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

1、整村推进。期间,计划完成省级整村推进285个。目前,省下达234个,已实施完成163个,正在实施71个;市级配套和市级部门挂钩实施完成33个。196个整村推进,共投入财政资金2900万元,完成群众投劳折资1245万元。

2、易地扶贫开发。按照“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原则,共实施完成易地搬迁安置685户3050人,其中财政易地搬迁安置560户2500人,国债易地集中安置123户550人,共投入财政资金152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75万元。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其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短期引导性培训20__人,共投入培训资金110万元。

4、科技产业扶贫。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资源开发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选择项目。完成战河乡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__县高原牦牛特色资源开发项目,烂泥箐乡20__亩脱毒洋芋种植示范基地和西川乡4000亩核桃标准化种植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

5、农村民居、安居项目。完成安居工程1436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共投入扶贫资金1200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6、信贷扶贫。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发展种养殖业,促进群众增收。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650万元。

7、社会扶贫。积极动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争取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挂钩帮扶制度。共累计投入各级各类帮扶项目50个,帮扶资金14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高强重视,加强领导。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不断充实和完善扶贫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四套班子及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扶贫领导小组,各乡村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2、精心组织,落实目标责任。为把各类扶贫项目落到实处,县与乡签订了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状,乡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对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县对乡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把扶贫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明确任务,责任落实,精心组织,确保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有人管。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和资金的安全运行。

(1)项目管理。一是瞄准对象,科学规划。根据先难后易的原则,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困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筛选项目,自下而上制定规划项目。二是严格公示公告制。省、市项目批复后,县乡两级通过电视、网站、政府公示栏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8个工作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投资情况、工程质量、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公示。项目竣工后,设立标志碑进行公示。做到了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公示,使项目资金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格项目监督检查。项目实施中,组织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多次到各项目点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县扶贫办班子按南中北三个片区,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四是加强项目后续管理。项目完成验收后,及时进行移交,制定项目后续管理办法,明确具体管护人,做到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严格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先由乡村自查自验,再由县扶贫领导小组逐一对扶贫项目进行县级验收,最后报请市级验收。要求县乡两级验收覆盖率达100%。

(2)严格资金管理。一是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严格拨款程序。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4:4:2进行拨付。资金拨付实行四级联签制(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三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在财政直接支付,到户资金一律实行一折通支付。乡村不设扶贫项目资金户。四是结合县情,制定出台了《__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确保资金到村到户,规范安全。五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完善了资金县级报账回补制,每批次资金报账由用款乡提出申请,经县扶贫办审批后,由县报账中心按批复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审核,报账再回补剩余资金。六是大宗物资进行招投标统一采购,严格管理。七是严格审计制度,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书。八是每年组织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一至二次的检查监督。

4、扶贫先扶智。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群众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5、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投入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动员投工投劳。以来共累计投劳折资3564.2万元,占总投资的14%。

6、部门协作,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发挥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实行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8、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树立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主要工作成效

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明显增加。20__年至20__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67.5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372.5万元,市级投入104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达3564.2万元。投入逐年增加。

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县贫困人口从20__年20.9万人减少到20__年的1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减少2.42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0.5万人。

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__年782元增加到20__年1614元,增加106.39%。

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完成农田建设2769亩;通电89件,345.12km,解决用电困难56个村1265户4535人;通路49件,23.34km,解决了34个村1947户8627人通路困难;水利工程完成193个件,659.8km,个水池(窖)1199个,解决22050人23708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5003亩,改善灌溉面积5222亩;1436户6892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居民住上安全抗震民房;易地安置685户3050人达到了“搬得出,安得稳,能发展”的目标。

产业扶贫取得明显进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村情、乡情积极扶持特色种养业发展,共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20792亩,引进推广优良畜种7290头(匹、只)。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20__年以来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就学难、就医难等得到明显缓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全县培训8250人次,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3200 人,已转移输出3232人。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新建沼气池105口,节柴灶605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成种植经济林果20792亩,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__县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解放前,__尚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种社会形态。1956年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是一个全省特别贫困的县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问题。

一是自然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__山区面积占97%,海拔高差达3160米,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多种自然灾害频繁,不少地方已丧失生存发展条件,需要易地搬迁的有13455户43550人。__县脱胎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式多种社会形态,落后的生产关系长期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技能弱。从纵向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横向比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__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9.3亿元,财政收入5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元。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长期以来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一直困绕着贫困群众。到目前,28645户11.45万人、22.4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21242户贫困群众仍居住杈杈房、黄板房、高危房(部分为无房户);468个村民小组未通路;有610个村民小组未通电;70个村委会630个村民小组无自来水饮用;13个乡无农贸集市;1048个村民小组无卫生室,420个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527个村小组未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以来,由于上级关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扶贫效益十分显著,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于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居高不下。到20__年底,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标准,全县仍有18.14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极差,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寒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

四是投入与需求矛盾加剧,扶贫难度大。全县有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1065个贫困村民小组中,被省列为整村推进范围的有285个,仅占贫困村民小组总数的26.7%;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因投入太少,15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解决不了村民的更多实际困难,难以实现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的目标,许多已实施项目的村仍用电难、行路难;因原居住地丧失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无望而搬迁的人口达5200人,但因易地开发指标少,实际享受补助政策的仅占搬迁总数的25%;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大多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居住分散,项目实施难度大,投入效益明显降低。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规模、销售难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自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价跌,使好的收成变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贫困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这对于培植贫困地区的产业和提高生产技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近期扶贫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

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按照中央、省、市会议精神,结合__实际,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确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突出抓好扶贫整村推进,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落实多项扶贫措施,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皱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到20__年的扶贫工作目标和任务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扩大扶持范围,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基本实现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基本完成易地搬迁任务,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贫困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根据扶贫工作思路,围绕上述工作目标,今后三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全局的中心工作重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充实加强县乡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不断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具有特色的__扶贫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工作办法措施,分解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群众参与积极性,把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一是整村推进。积极争取将全县未列入省级整村推进规划的780个贫困村和因灾返贫的85个贫困村列入近三年内整村推进实施范围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选择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县级整合为主,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实施一个村、改变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积极争取整乡推进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州市县自筹、省级补助、多方投入、合力攻坚的原则,每年选择一至二个乡镇开展整乡推进扶贫。

二是产业扶贫。根据__县情,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优势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好用足用活信贷扶贫政策,扶持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努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启动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扶持发展100户种植大户、100户养殖大户),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和增收效益,确保每户至少有一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户年均销售一头商品畜,户均有一项可靠的增收产业。力争3年内扶持重点龙头企业10个,实施畜牧品种改良3万头(只),种植核桃100万亩、木瓜10万亩。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实施分类指导,采取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追求型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由追求单纯增收型向追求培植产业提高素质型转变。3年内完成劳动力培训转移1万人以上,确保培训后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80%,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5%。

(三)落实扶贫措施,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一是易地搬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分类建档立卡工作,坚持政策标准,严把扶持对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管理措施,充分尊重安置农户意愿,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实施好易地开发扶贫项目,解决好特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力争每年实施5000人易地扶贫项目。

二是安居工程。我县贫困农户住房特别困难,黄板房的简陋程度决不亚于茅草房,且三五年需重建一次,生态破坏力强。实施对黄板房的改造,不仅是贫困群众的迫切需要,是民心工程,而且是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和谐工程。目前我县尚有2.1万户贫困户居住在极其简陋的黄板房内,有3.5万户农户的住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力争每年实施7000户安居工程,3年内基本消除黄板房,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安全可靠的住房。

三是社会帮扶。继续抓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努力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协调服务,争取外部力量对__扶贫地区的更大扶持,扎实做好与中央、省、市挂钩单位的协调联系,配合服务。

(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严格执行《__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更加扎实有效的管理办法措施,切实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认真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执行项目报批审查制,严格按批复实施项目;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落实大宗物质询价采购,统一管理制,并逐步把它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严把物质价格质量;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分期拨付和回补报账制,加强项目资金审计工作,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加强内业工作,完善后续管理,探索产业滚动发展,按要求设立标志碑,签定廉政合同,强化项目验收。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内部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开展专题调研,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探索新办法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实施项目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监督,严把重点环节,确保不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分工,加强协调联系,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敬业精神,树立团结实干的工作形象。加强业务培训,改善工作条件,缓解公用经费困难,使扶贫办的自身建设逐步适应扶贫工作的需要。

四、意见建议和请求事项

1、请求恢复我县藏彝地区待遇,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或针对小凉山地区特殊情况,制定特殊政策,给予重点扶持。

2、请求将未列入省级整村推进计划的贫困村和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共865个村,列入三年内省级整村推进计划范围,每村投入的财政资金增加到30万元。

3、请求安排专项资金,分三年度基本消除无电村、无路村,每年安排不低于7000户的安居工程项目。

4、请求对原搬迁未享受补助的搬迁户,在3年内给予落实补助政策;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人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

5、请求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畜种改良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发展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和特色种植业。

6、请求每年安排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

7、请求将我县列入互助资金扶持对象,每年安排2-3个互助资金扶持项目。

8、请求每年安排基地职业技能培训1000-1500人,安排指导性转移培训5000人。

9、请求把我县列入县级整村推进范围或每年安排2个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

10、请求加大中央、省级部门挂钩扶持力度,增加挂钩部门数量。

11、请求安排资金支持特困县扶贫办自身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单列项目工作经费,加强业务培训。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4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XX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XX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XX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 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 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XX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XX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XX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 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 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xx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XX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xx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xx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XX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 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xx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体系。XX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xx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XX年统计数据,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XX年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xx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 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 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分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5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而缓解和消除贫困,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低,面临的任务更为繁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连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新农村;如果贫困地区建不成新农村,全县将出现大片的新农村建设"盲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农村的发展。能否有效地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将直接影响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优先完成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仅就我县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对策提出肤浅的观点。

一、我县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广西的49个贫困县之一,是梧州市唯一的区定贫困县,全县共有7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3%;全县农村人口184033人,其中贫困村人口60499人,占32.8%。20xx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在958元以下)23581人,占农村人口的12.8%。

二、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我县目前还有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4260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19321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产出效益低,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又较差。这一系列因素使得要在这些贫困村实现扶贫开发目标困难极大。

2、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落后,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因医保、社保制度未健全,贫困村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文化生活贫乏。贫困村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文化生活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贫困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贫困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调查,六桂村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全村人数的2%,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则占58%。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如芦山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2%,六桂村为64%,六洛村占61%。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贫困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和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

5、村级组织作用偏弱。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两委和广大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但是贫困村一些党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现象。有的村支部软弱涣散,后继乏人。很难成为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有的党员"双带"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的标杆作用和先锋作用发挥不好,少数乡村甚至出现干部与群众关系趋于紧张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三、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组建好村支部。首先要选好"领头雁",重视培养选拔带头人,切实把思想素质好、有能力、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分子选拔为村支书,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两带",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贫困村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缺乏、缺少后备干部问题。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 新农村建设。

2、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点,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人饮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村道建设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3、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建立培训基地,改进教育方式,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技术等培训,使年满16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帮带,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展贫困村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在贫困村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村显得尤其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贫困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5、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环境。尽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村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在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一些人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经过调查研究证明,农村低保是从生活保障的层面对贫困人口的求助,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开发是从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入手,给予项目扶持,奠定发展基础,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全区确定的扶持对象没有变,扶持标准没有变,扶贫开发政策没有变,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没有变,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我们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动摇,因村因户制宜采取帮扶措施,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增强群众自我积累能力。

2、加强协调和指导。我们要按照党的__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大扶贫"的观念,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作用,积极主动做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显示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以贫困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方式的一个创新,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xx-20xx年,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贫困村共11个,两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87.7万元,在11个贫困村实施村道、桥梁建设、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产业开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11个首批整推进的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20xx-20xx年,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8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我们要加大整合资金和组织实施的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三个重点工作,要确保认识、领导、责任、管理、监督到位,通过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使贫困村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能上学、有病能就医的目标,真正做到扶持一个村,发展一个村,脱贫致富一个村,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4、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各方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5、实施贫困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贫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低下、劳动收入低,制约着贫困人口的脱贫。因此,对贫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新增劳动力要进行全员培训。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要求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采取集中讲授、地头操作、农家课堂等形式对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种养技术培训。二是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培训,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三是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的资源,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形成大扶贫大协作大培训的局面,使贫困村的劳动力得以全员培训,劳动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围绕贫困农民增收目的,着力做好产业扶贫这篇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引导、扶持。首先要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以多种形式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生产,使其增加收入。要让贫困农户得到信贷资金(贴息贷款)和风险基金的支持、获得多种多样的技术服务以及网络的支持。此外还有免费或低价的种苗、肥料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支持。其次是建立培植扶贫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信贷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社会帮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各种优惠政策帮扶扶贫龙头企业,使企业日益壮大,从而带动、辐射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真正获得增收。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6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县妇联选派我到**乡**村担任第一支书。**县委办、县国税局、县妇联党支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是结对帮扶单位。为全面掌握该村实际情况,我与工作队一起深入**村开展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基本了解了该村贫困人口现状,在深入分析该村贫困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帮助该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面貌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帮助**村早日摆脱贫困。

一、**村基本情况

**乡地处**县西北边陲,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7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距乡政府2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居住点较为分散。目前,全村共有168户639口人,其中占总人口的35%,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从人员年龄构成看,全村18岁以下162人,18—45岁191人,45—59岁159人,60岁以上127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村18岁以上人群中拥有高中学历人数为30人,占5%,拥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6人,占1%。

**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四面环山,田土面积少,全村耕地面积仅200余亩。该村山林资源较为丰富,山林面积共有5400多亩,主要出产楠竹和杉木。同时,因未过度开发利用,该村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虽然道路等基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走访中,发现村内没有学校、医疗诊所,网络信号也较差,村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个别村庄因位置偏僻,出行条件较差,连日常生产生活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收入来源看,该村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山林竹木收入。据统计,每户每人平均拥有山林 18亩,按照目前楠竹 5 元/根、杉树 15 元/根的价格计算,一年竹木收入每户约3000元。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该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 400 人,占该村青壮年人口的80%。

二、**村贫困人口主要特点及致贫原因

为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子,我与工作队人员分成两个组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对拟摸底调查的43户逐户进行了走访,根据实地走访调查情况,其中困难的有22户33口人,比较困难的有8户17口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居住条件差。从走访对象居住条件看,该村目前有10户居住在泥土房中,4户没有住房依靠租房或居住在亲居家。比如,**村5组的赵春桂,因外出务工意外致残,无力自主建房,现在租住的民房四面透风,家中基本没有现代化家具电器,居住条件较差。二是患病、伤残或年老贫困户多。走访中,发现该村贫困户患病、伤残和年老人员所占比例大,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0%。比如,该村4组的周东连、唐起军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7组的、,8组的等几人都是残疾人,个人收入较低。三是留守老人、儿童多。从走访的43户来看,不少家庭多是年老父母及幼小子女在家。5组的赵远联,母亲在家,本人外出务工。四是家庭负担重。部分贫困户家庭因父母年老患病、子女就读等日常开支较大,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比如,该村9组的邓远英,妻子是哑巴,3个子女目前都在读书,每年学费就达5000元左右,仅靠户主每年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再如,该村9组的曾凡友,妻子患有支气管炎、哮喘,3个子女均在就读,同样仅靠户主一人在打零工支撑,家庭负担较重。五是外出务工收入偏低。根据与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交谈得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零工或在工厂流水线工作。比如,该村9组邓远英,常年在家周边地区打零工,打工年收入1-2万元左右。

综合调查情况,经认真分析,**村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在与部分群众的`交谈中发现少数群众存在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认为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地区,自身贫困主要是因为“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在如何实现自我脱贫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少数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国家扶贫就是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

二是文化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对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对教育的投入偏低,不少村民初中毕业就辍学待业。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多参与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打工收入不高。

三是基础条件较差。目前**村通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如,自然村偏多,居住分散,不利于整体规划建设新农村。村内无基站发射塔,网络信号覆盖率低,村内宽带连接率低,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手段单一,信息总体仍然较为闭塞。

四是产业发展滞后。虽然**村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但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楠竹、杉树种植面积广,但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带动全村致富能力弱。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想法

一是坚持以思想扶贫为先导。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村要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想方设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村群众“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扶贫政策宣传要精准。要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实有效地宣传到位,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扶贫的真正内涵,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摒弃自暴自弃、甘于贫困的消极思想,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心,又要帮助贫困人口认识到国家扶贫并是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纠正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二是典型模范要树立。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通过解放思想、勤劳苦干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如该村支部书记,在生活水平较高、年纪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田劳作。说明在同等环境下,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要注重从贫困群众身边树立典型,用身边的模范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外部氛围要优化。坚持用好的环境影响人,大力倡导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民风,摒弃“等靠要”、“吃救济光荣”的不良风气,通过好的村规民约,营造人人向上、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一要建立健全扶贫台账。进一步全面摸清扶贫村贫困人口状况,严把审核关口,真正把贫困人口纳入到帮扶范围,分门别类建好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要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每一户每一人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精准帮扶、措施对路、取得实效。三要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扶贫人口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随时掌握贫困人口状况,帮助解决脱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三是坚持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劳务输出是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快速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村地少人多,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决定了劳务输出是该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方式和手段。一要加大宣传引导。要积极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解放年轻人思想意识,破除各种思想顾虑,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勤劳致富。二要加大教育培训。一方面,要增强**村村民的教育意识,加大对适龄儿童的教育投入,对因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要加强与教育基金会及其他教育慈善机构合作,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全村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与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业中学的联系,帮助**村村民提升职业技能素养。三要帮助联系务工企业。强化与**村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络联系,为本村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信息和资源。同时,加强与县工业园的联系沟通,积极为贫困人口联系适合工作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外出务工。

四是坚持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帮扶投入力度,加大**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建立移动信号发射塔,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基石。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实施异地搬迁扶贫,通过异地搬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疾或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群众申报低保、五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五是坚持以发展产业为根本。一要做好“山”文章。依托村内丰富的楠竹和杉树资源,大力引进和扶持本地能人发展竹木加工型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增加本地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托山上野生菌、竹笋等特色产品,包装开发绿色食品,结合农村淘宝等现代营销模式,打开山区绿色生态食品销售市场,增加村民收入。二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利用山区污染少、水质优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比如,经调查考证水质十分适合养殖娃娃鱼,且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建议适度开发娃娃鱼规模养殖,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三要做好“山水”文章。立足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空气质量好等独特优势,且境内具有风景优美的峡谷资源,可以尝试引进有眼光的战略投资者包装开发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7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而缓解和消除贫困,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低,面临的任务更为繁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连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新农村;如果贫困地区建不成新农村,全县将出现大片的新农村建设"盲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农村的发展。能否有效地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将直接影响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优先完成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仅就我县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对策提出肤浅的观点。

一、我县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广西的49个贫困县之一,是梧州市唯一的区定贫困县,全县共有7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3%;全县农村人口184033人,其中贫困村人口60499人,占32.8%。20__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在958元以下)23581人,占农村人口的12.8%。

二、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我县目前还有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4260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19321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产出效益低,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又较差。这一系列因素使得要在这些贫困村实现扶贫开发目标困难极大。

2、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落后,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因医保、社保制度未健全,贫困村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文化生活贫乏。贫困村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文化生活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贫困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贫困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调查,六桂村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全村人数的2%,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则占58%。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如芦山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2%,六桂村为64%,六洛村占61%。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贫困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和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

5、村级组织作用偏弱。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两委和广大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但是贫困村一些党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现象。有的村支部软弱涣散,后继乏人。很难成为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有的党员"双带"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的标杆作用和先锋作用发挥不好,少数乡村甚至出现干部与群众关系趋于紧张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三、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组建好村支部。首先要选好"领头雁",重视培养选拔带头人,切实把思想素质好、有能力、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分子选拔为村支书,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两带",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贫困村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缺乏、缺少后备干部问题。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 新农村建设。

2、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点,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人饮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村道建设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3、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建立培训基地,改进教育方式,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技术等培训,使年满16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帮带,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展贫困村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在贫困村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村显得尤其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贫困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5、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环境。尽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村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在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一些人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经过调查研究证明,农村低保是从生活保障的层面对贫困人口的求助,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开发是从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入手,给予项目扶持,奠定发展基础,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全区""确定的扶持对象没有变,扶持标准没有变,扶贫开发政策没有变,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没有变,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我们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动摇,因村因户制宜采取帮扶措施,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增强群众自我积累能力。

2、加强协调和指导。我们要按照党的xx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大扶贫"的观念,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作用,积极主动做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显示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以贫困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方式的一个创新,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__-20__年,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贫困村共11个,两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87.7万元,在11个贫困村实施村道、桥梁建设、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产业开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11个首批整推进的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20__-20__年,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8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我们要加大整合资金和组织实施的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三个重点工作,要确保认识、领导、责任、管理、监督到位,通过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使贫困村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能上学、有病能就医的目标,真正做到扶持一个村,发展一个村,脱贫致富一个村,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4、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各方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5、实施贫困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贫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低下、劳动收入低,制约着贫困人口的脱贫。因此,对贫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新增劳动力要进行全员培训。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要求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采取集中讲授、地头操作、农家课堂等形式对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种养技术培训。二是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培训,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三是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的资源,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形成大扶贫大协作大培训的局面,使贫困村的劳动力得以全员培训,劳动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围绕贫困农民增收目的,着力做好产业扶贫这篇一文章,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引导、扶持。首先要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以多种形式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生产,使其增加收入。要让贫困农户得到信贷资金(贴息贷款)和风险基金的支持、获得多种多样的技术服务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的支持。此外还有免费或低价的种苗、肥料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支持。其次是建立培植扶贫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信贷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社会帮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各种优惠政策帮扶扶贫龙头企业,使企业日益壮大,从而带动、辐射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真正获得增收。

贫困村调研报告 篇8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9]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