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村级调研报告(精选9篇)
为了给镇党委抓好基础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近期镇组织部组织专门人员对浍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形式,基本掌握了我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浍南镇共有20个行政村,人口6.7万,全镇共有36个党总支、53个党支部,1562名党员。
1、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全镇共有20名村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45到59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46—50岁7人,51岁以上13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高中2人,初中10人。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6人,占总数的30%。
2、村“两委”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128人,其中男性108人,占84%;女性20人,占16%。年龄结构偏大,其中35岁以下5人,占4%;36—45岁的7人,占5%;46—54岁的75人,占58%;55—59岁的34人,占26%;60岁以上的7人,占5%。“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24人,交叉兼职比例为1%。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20个村分成三个类别:放心班子13个,占65%;基本放心班子5个,占25%;不放心班子2个,占10%。
不放心班子2个,分别是:桑庙村、盛桥村。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差,内部派性严重,党员群众对干部意见不一,分歧大。桑庙村宗族观念强,派性明显,党员群众意见不统一;盛桥村的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村内矛盾复杂,群众基础不好。
基本放心班子5个,分别是:杨集村、郎湖村、肖许刘村、元集村、彭圩村。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村庄人口少、党员少,缺乏干部人选,这种情况的有1个村(肖许刘);二是村庄较大、支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太牢固,这种情况的有3个村(元集、杨集、彭圩);三是村内有两个以上大宗族,有较明显派性分歧,班子相对软弱,这种情况的有1个村(郎湖村)。5个基本放心的班子,共有支部委员15名,村委委员21名,交叉任职的5人,实有人员31人。
其他为放心班子,共13个。由于各村经济条件不同,党员队伍状况不均衡,具体情况也有不同。
3、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全镇共有村级后备干部78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8人,分别占总数的90%、10%。35岁以下23人,占29.4%;36—45岁的55人,占70.6%。初中以下文化的有67人,占86%;高中文化的9人,占11.5%;大专文化的仅有2人,占2.5%。
4、党员队伍情况。全镇现有农村党员1245人,占全体党员总数的79.9%,其中男1148人,女97人。35岁以下218人,占17.5%;36—45岁的236人,占19%;46—54岁的177人,占14.2%;55—59岁的148人,占11.9%;60岁以上的466人,占37.4%。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001人,占80.4%;高中文化的191人,占15.3%;大专文化的仅有53人,占4.3%。入党积极分子共计128人,其中男性97人,女性31人,致富能手22人。35岁以下的59人,占46%;36—45岁的47人,占36.8%;46—54岁的22人,占17.2%。初中及以下文化的89人,占61.7%;高中29人,占22.5%;大专10人,占7.8%。
5、集体经济情况。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没有集体企业,部分村靠集体资产和机动地出租获得一点收入。
二、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浍南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建设,面对原来后进班子多,干部整体素质弱的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镇党委一班人树立了“党要管党”的思想,能够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村级组织整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实行书记负总责,镇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各部门(站所)分别签定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狠抓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分解落实。
2、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每年都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面的村级班子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以后进村整顿为突破口,促强、帮弱、带中间,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后进班子调配。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各村在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原因,村级经济薄弱仍然是全镇大多数村的共性问题。村级班子建设和工作运转都因此面临严峻考验,服务没实力,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影响。
2、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突出。由于当前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偏低,庸才干不了、能人不愿干,很多村干部由村里家族大、威望高的老党员担任,有些老干部又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全镇在册的共78名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4人。
3、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员队伍老化在各村普遍存在,一些村不注重党员培养,个别村党员纳新工作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部分村发展党员有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党员队伍和村级班子的质量。全镇现有的1245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近一半。吸收优秀青年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学历结构的任务非常紧迫。
4、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偏低。在推行交叉兼职方面,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6人,仅占总数的30%,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有些村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四、几点建议
1、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建议镇党委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在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大胆探索新路子。特别是结合第八届村两委换届机会,大胆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2、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增强危机感,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突出抓好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回村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工作,切实改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党员发展上,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发展党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各村在换届前,对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尽快吸收进班子,推进班子新老交替。
税费改革后,村级没有了原来的收费权利和项目,不但没有收入渠道,还不同程度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给村级运转提出了新的课题。
乌敦套海镇合村并组后保留12个村委会,目前,每个村都有债务包袱,从10万元到70万元不等,村级债务总额在300万元以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是基础建设投资投资,造成资金沉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地方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要求村组办企业,搞开发,建基地。由于脱离实际盲目投资和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开始欠下大笔债务。
二是超越经济实力,举债达标。“普九”达标、修路办电、计划生育等达标升级都需要村级集体出钱出物,而村级财力有限,只有举债完成任务。特别是“普九”验收的强大压力,迫使村级大量向社会借贷,使村级债务雪上加霜。
三是垫付税费,借贷完成上交任务。农民负担过重,拖欠税费逐年增加,税费提留征收过早过急,夏征比例过高,村干部为了完成镇下达的税费任务和保村组运转,直接高息借贷上交。这是近几年村级债务膨胀最主要原因。
四是高息借债还债,造成债务膨胀。几乎所有的村,用高息借债来还高息。村级债务中约60%以上是有息借贷,其中高息借贷年利率一般在20%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息转本,利滚利,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五是村组收农民以物抵税费造成亏损。由于物品价格不确定和不稳定,有的农民以实物抵上交,造成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格,形成欠债。
六是在原来体制下造成的浪费。以前村级支出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村级支出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村级开支不能量入为出,透支现象严重,使村级债务连年追加。
而在现实条件下,村级债务的化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是债务总数额居高不下。几年来,村级债务基本是稳定在原有的水平,虽然偿还了部分债务,但被利息抵消了。
二是化债的'途径越来越少。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前的化债措施和办法效力降低了。如盘活资产偿债,很多地方集体资产资源能卖的卖、租的租,拍卖、租赁经营权一般都年限很长。税费改革后,机动地、林地的支配权等都要全民表决,靠盘活资产资源偿债的空间有限。
三是化债缺乏资金来源。首先,集体经济发展困难,偿还能力差。大多数村缺乏经济增长因素,有的入不敷出,还需靠借贷维持。当年收不抵支,入不敷出,没有收益,完全靠借贷维持运行,其次,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开支缺口增大。一般村可用资金只有2-4万元,所有收入保运转都困难,没钱化债。
四是债务硬,债权软。目前,村级债务能化解的基本上都化解了,剩下的多是“硬骨头”,越往后越难化解。村级债权80%左右是农户欠款,欠款农户有的已迁走,有的人已去世,有的缺乏偿还能力,相当部分债权可能成为呆死悬帐。
五是高息借贷多,利息沉重。村级债务的来源主要是银行、信用社、个人借款,这些债务都要支付利息,特别是民间借贷,大都是高利息。即使不增加新的借债,高额的利息也使债务总额不断增长。
目前,解决村级运转难的渠道相对狭窄,以下方法可以逐步尝试:
一要调整财政收支体制,加大对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做到财力下移,缺口上移。
二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力度,迅速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道路、水利设施、用电等方面的条件。
三要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每年给予一定额度,按照程序核减村级已倒闭企业拖欠金融单位的呆、死账。
四要改革农村土地利用和征用政策,使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来源,而不是负担的源头。
五要改革乡镇管理体制,使其转变职能,强化服务。
六要压缩村级人员职数,最大限度控制支出。
20xx年5月20日
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障村(居)集体组织基本运转,缓解村(居)组织财务困难,调动村(居)干部积极性,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望直港镇21个村(居)组织目前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村(居)经济组织运转中存在问题。
1、村级组织收入渠道少,资产资源增值空间有限。由于该镇大部分村没有村办集体工业,村经济主要来自农田发包收入,村集体经济显得十分脆弱。少部分村虽有一些陈旧校舍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但收益极为有限。尤其是望直港镇西片几个村,几乎没有集体有收益的资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发放村干部部分工资,依靠争取土地复垦资金来维持日常工作运转,部分村虽争取了土地复垦项目,但还存在着土地项目资金存在层层扒皮现象,最后真正到村到项目资金所剩无几。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突出。
2、公益项目要求配套多,村级负担难解决。由于村级组织承担农村许多公益项目建设与管理职责,村部改造、道路、桥梁、泵站、河沟渠道、环境保洁、秸秆禁烧、路灯绿化、项目维护等均需要各村自筹资金予以配套。目前农户基本没有出义务工,村集体公益项目只得花钱雇杂工,因农村青壮劳力长期在外打工,村里所雇老年杂工有出工不出力、工日单价偏高现象。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一直由村承担,虽有上级专项补贴,但仍需由村级三项资金安排,受资金预算约束,农村五保人数受县镇人头指标控制,应享受而未享受五保户待遇人员只能由镇村纳入农村低保给予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贪大求全,不顾财力实际举债建设,加重了村经济负担,给农村社会的稳定留下隐患。
3、村级财务核算不规范,陈欠两项往来清收难。目前乡镇农经部门注重农村“三资”管理,对村级财务进行“双代管”,村级财务能定期公开,但由于现行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核算内容不衔接,会计核算科目口径不统一,许多项目支出列在“其他支出”或“公益金”、“公积金”科目名下(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村民看不懂、有意见;有的村项目资金核算不规范,招投标手续不全,预决算资料不全,长期不结账,自制白条单据较多,有白条抵库现象;部分村主办会计变动频繁、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很少,代理会计和村级主办会计的素质尚有待提升。农户陈欠两项往来资金占用过大,村干部人手少,清收难度较大,主要集中在:部分欠款农户长期外出打工,承包土地委托代种,承包上交户主村难落实;由于部分因病困难户、因宅基地旱方地历史矛盾难以解决户、刁难拖赖户等因素影响了村级往来清收进度。
4、村组干部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据调查,该镇在职村干部平均月报酬在20xx元左右,一部分是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另一部分由村集体收入发放的,他们与在打人员相比,收入报酬有很大差距,心理上有落差。此外,村干部养老金保险由于起步迟、基数低、自缴比例高(50%)、领取收益少(每月每人500元左右);与农户一样享受农村医保待遇。每年都有一些村干部因待遇低、工作量大,生活不如一般村民而主动要求辞职。另外,目前村干部职数偏少,一般配备5—7人;目前行政村区域范围大,即使少部分村配备了生产小组长(年报酬约4000元),由于待遇偏低,生产小组长队伍也极不稳定。据调查,还有部分村原自行选配的编外退职干部退职金负担也不少,如马垛村达12人。
二、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几点建议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展集体增收空间,不断化解债务。一是各村(居)组织应依靠本村(居)的土地资源、人脉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找项目,立足实际谋发展。村(居)组织可以土地、厂房及其他资源入股的方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的项目,提高自身增收造血功能。二是各级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项目上予以扶持;继续加大扶贫村建厂房帮扶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有稳定的经营租金收入。三是采取多项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村(居)债务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对村(居)现有债务,通过清欠消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抵债等多种方式,积极化解村(居)债务。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减少村级配套。
一是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村(居)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对农村五保经费投入,可以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按乡镇总人口全员负担办法。改变过去村里五保户人数越多、村里负担越重的做法。加大对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保障力度,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标准。
二是加大支农力度,减少村级配套。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针对目前农村基础条件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小城镇和中心村庄。注重整合各种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自筹,发起社会仁人捐助,发挥支农项目资金的社会效应,尽力减轻村(居)经济负担。加强农村土地复垦及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村(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杜绝层层打扣现象。
3、建立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建立村干部报酬保障与年增长机制,对在职、离任村干的工资,建议全部由县级财政统筹扎口管理,实行农户“一折通”发放。根据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规定,县财政可在年度报酬中预留部分资金作为目标责任抵押金,视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再予以补发或扣除。基本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村干部职数、统一村干部工资补助标准、统一报酬打卡发放、统一村(居)办公费补助标准、统一村干部社保待遇、统一财政转移支付年度增长幅度。
4、规范村账镇管核算行为,提高民主理财水平。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着重是要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乡镇农经服务中心有监管村级财务的职能,但目前乡镇农经中心人员少,力不从心,财务记账核算难以到位,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执行不力,财务收支基础信息公开公示不够到位,而乡镇会计管理站业务力量相对较强,整体业务素质相对较高,信息化办公设备齐全,具备一定的代理记账核算的条件及能力。建议可将农经中心村级财务代理记账职能与镇会计管理站代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相合并,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和减少核算人员。
开展行政村建档工作是维护农村稳定、服务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6月中旬,我们对全县村级建档工作通过深入乡镇、村实地调查和电话询问的形式,就村级建档工作现状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和统计,为进一步摸清__行政村档案工作现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村级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工作现状
截止20__年6月底,全县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有68个村完成了村级建档任务,建档率为44%。其中沟坝乡镇村级建档工作开展得比较好。普基镇7个行政村,完成7个,建档率100%;花山乡4个行政村,完成4个,建档率100%;__镇6个行政村,完成5个,建档率83 %;螺髻山镇7个行政村,完成6个,建档率86%。总的来说,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人员高度重视,措施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为行政村建档创造了较好条件。20__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行政村建档工作作为档案工作一项主要内容列入各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之一,建立了对各乡镇、村的档案工作考核机制,将任务完成情况和干部年终考核挂钩。
2、典型引路,为行政村建档工作树立了样板。20__年,全县第一个村级建档试点在普基镇下坝村成功试点后,县档案局积极争取乡镇、村各级领导对村级建档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注重和发现培植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档案示范村”的幅射带动作用。20__年普基镇下坝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三级标准;20__年普基镇正街村、城关社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三级标准。目前,红军树村、__社区正积极开展达标升级工作,这些示范村的涌现,促进了我县村级档案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农村档案工作的水平。
3、积极探索,快速打开村级建档局面。在我县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档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如何使村级档案建起、管好,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档案局的配合支持下,采取“统一整理、统一保管、统一利用”的措施,将全乡镇各个行政村的档案集中到乡镇档案室统一保管。这种“村档乡管村用”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推动了村级建档工作快速发展。
4、主动服务,档案部门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把行政村建档工作抓落实,县档案局克服人手少、经费紧张的困难,深入村镇上门服务,送档案柜、档案卷盒装具和送指导,帮
助各建档村共清理各类文件资料1万多份,归档整理482卷(盒),有力地促进了行政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村级建档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部份乡镇村级建档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在同一乡镇各行政村之间也发展不平衡,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村级建档工作发展迅速;交通不便、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村级建档工作发展迟缓。
2、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文件材料收集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档案意识淡薄,对村级建档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不注重平时的收集与管理,任其流失;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保管条件制约,村里的文件材料基本上都由村干部分散保管。要将分散在多人手中的文件材料收集起来,难度较大。
3、乡镇监督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由于我县乡镇档案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按照《档案法》第六条的规定,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镇党委、政府的档案尚且长期依靠县档案部门,对村级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难以到位。
4、经费困难。在乡镇经费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有的乡镇连购买档案装具的经费都无法解决,建档工作难以开展。档案部门也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投入,且无交通工具,档案工作指导难以覆盖到村。
三、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深化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认真抓实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档案意识;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展村级档案工作,帮助村级组织把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建立起来,为农民的衣食住行和就医、就学、保险、田地、林权等提供档案服务,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乡镇要依照《档案法》要求,切实履行对所辖村档案管理和监督指导职能。同时,扶助一定专项资金资助行政村建档,努力使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融为一体,促进乡镇、村两级档案工作健康发展。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密切合作,从各自的职能出发,结合业务工作特点,切实加强对村级档案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20__年全面完成村级建档任务。
3、区别情况,整体推进。要区别乡镇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推进行政村建档。条件好的村,应利用村级活动室建立档案室并逐步向档案信息、图书资料合一的文化活动场所方向发展。条件差的村,可借鉴“村档乡管村用”管理模式,确保村级组织的历史完整性,为农民提供快捷、实用、高效的服务。
4、巩固成果,全面提升。村级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克服畏难和松劲情绪,把村级档案工作作为一项为民生服务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已建档的行政村,每年要定期回访检查、督促指导,巩固原有成果,补充完善新内容,努力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坚持依法治档,逐步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实现我县农业农村档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
我国兽医防疫机构和队伍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已初具规模,相对完整,在控制动物疫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仍旧每年都有规模较大的动物疫病爆发和流行,特别是近些年来,猪高热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给广大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概括起来,问题主要出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现行的防疫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乡镇兽医站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三权归县,二是双层管理、以县为主,三是三权归乡、业务受县指导。根据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属于前两种方式占大多数,三权归乡的乡镇站占少部分,村级防疫管理趋于零。这种管理模式束缚了乡镇站的主动性,而且还产生了断头,急需要管理和指导的村级防疫却无人过问。使基层的动物防疫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关专家在对我国95个乡镇兽医站的调查中发现,约37-44%兽医站连房屋等硬件设施都没有,财政拨款仅占总收入的8.7%,防疫和检疫收入占48%,诊疗、兽药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占37.8%,其它经营性活动仅占5.5%。大部分乡镇站基本上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维持运转并承担着防疫等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无法安心从事疫病防治管理,队伍不稳定,其瘫痪率在80%以上。
与此形成尖锐矛盾的是,农户散养比重大,畜禽流通量大,疫情复杂,基层防疫、检疫工作任务最为繁重,需要一支庞大的兽医执法防疫队伍。
二、基层防疫意识较差。
老百姓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猪或鸡没有发病,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去注射疫苗,看不到潜在的危险性,这样一旦发病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更坑害了国家的利益。本来几元或十几元钱的疫苗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节省这点小钱却造成了成千上万元的损失。例如,在20__年的猪高热病爆发期内,由于乡村的个体小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较差,许多猪根本就没有进行最基本的免疫,导致许多小饲养户猪死亡率在50%以上,在有的地方猪的死亡率甚至在90%以上。而这些乡村小养殖户饲养的猪的数量(50头/户以下)约占调查样本村总的饲养量的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规模化猪场由于防疫意识较强,损失要小很多,这充分证明了加强防疫和免疫的重要性。据统计,规模化饲养场由于有自己的兽医队伍,防疫密度大都能达到95%以上,而一般散养农户仅为60%,钉子户和拒注户较多,但又缺乏对这些钉子户的强制管理措施。通过对240家1000头以下的猪场调查发现,免疫程序不到位的占30%、消毒不规范的占22%、养殖场环境差的占27%、防疫药物质量不好的占22%,这些都是疫病发生的隐患,因而必须要提高基层饲养户的防疫意识。散养农户的强制免疫和产地检疫既是当前防疫工作的弱点,也是下一步继续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趋小利而不顾大局。
每当动物疫病爆发时,由于政府的补贴不到位,老百姓的普遍做法是,尽快地把患病的动物卖掉而不是做掩埋和焚烧等无公害处理。而购买者可能来自屠宰厂,也可能是来自周边或几千公里之外的养猪场,无论是哪一种购买者,都会导致疫病的大面积传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现行母猪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20__年猪高热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国家为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按每头母猪补助100元。这其实是一项好的政策,但许多人为了多拿钱,采用了以下不正当的手段:一是采用虚报母猪数量,把自己的母猪数量按2倍或几倍地向上虚报,据调查几乎90%的猪场有这种违规现象;二是把肥育猪当成母猪向上虚报。
既然达不到母猪补贴的预期目的,不如取消母猪补贴,把这笔钱用于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基层防疫体系、搞好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的防范意识,从“根”上解决问题。另外,养猪生产遵从的也是市场价值规律,猪肉价格高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向该领域投入,使养猪数量增加,这样一来猪肉价格会逐步回落,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象撒胡椒面那样到处乱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乡村级防疫体制。防疫体系出现的漏洞,说到底是“机构”和“经费”的问题。由于机构不健全,经费无保障,基层防疫人员没有工资、得不到培训、基础设施缺乏,导致最需要得到关注的基层防疫工作难以落实。因此,国家应制定政策,将乡村级防疫列入财政拨款范畴,用于乡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依地区而定工资标准)、培训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和购置。这笔费用看起来不小,但与造成的损失相比,可算是九牛一毛。基层防疫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回报性工程,各政府部门要权衡利弊,尽早行动起来。
县畜牧局有义务对乡村级动物防疫员(村兽医)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将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以获证人员为基础组建乡村级动物防疫和应急扑疫预备队伍,为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针对当前畜禽养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饲养量大、饲养品种多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难等问题,为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弥补乡镇的畜牧兽医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必须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每村的防疫员至少1名,同时要对乡村级防疫员进行监控,根据当年的疫病发生和控制情况以及对当地养殖户的走访来判断其是否合格,对不称职的防疫员应立即撤换。只有这样才可彻底地解决乡村级防疫体制中出现的“真空”问题。
(二)、加强疫病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扩散无地域性限制,因而动物的疫病防治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如果99%的地方疫病防治工作到位,而只有1%的地方没到位,那么这就象一片野火,将可能烧遍全国甚至全球(如禽流感)。因而,政府要大力加强对疫病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三)、提高动物疫情扑杀补助标准。提高对重大疫病发生期间所屠宰的疑似动物的赔偿力度,使饲养者得到的补偿高于以病死的方式卖给不法收购者的价格。确保扑杀及各类防控措施到位,确保疫情不扩散。若发现故意把病畜禽卖给其他饲养者,购买者有权向售出者索赔,同时售出者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售出的动物皆要通过检疫部门的检疫(特别是在疫病的爆发和流行期内),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
(四)、完善防疫工作体制。动物防疫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决定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起一支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动物防疫队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和职能,健全强化乡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
要实现执法与服务的分离,将执法职能单独分离出来,纳入行政系列:执法人员转为国家官方兽医,服务职能纳入技术推广和服务系列;兽医人员转为从业兽医,逐步走向市场。对动物产品的生产要素进行全程监控,使兽医管理工作覆盖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和流通全过程。同时要加大检疫监督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置疫病,减少疫病损失。进一步健全各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机构,理顺职能,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
五、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执法水平,有效解决产地、运输检疫、家禽检疫等薄弱问题,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活畜交易、屠宰、运输监管,特别是对外调动物及动物产品真正执行报批报检制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做好边境、边界动物及其产品的免疫、检疫和设卡消毒工作,有效防止外疫传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商南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公司过风楼镇千家坪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千家坪村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千家坪村辖14个村民小组、303户、1186人,全村耕地面积986亩。地处丹江以南耀岭河上游,立地条件差,属典型高寒偏远贫困村。千家坪村贫困户共104户,365人,x年脱贫20户84人,目前,还有84户281人未实现脱贫。
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米等作物,种香菇,饲养牛、羊、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医疗卫生室1所。x年底,千家坪村种植业和种香菇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千家坪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千家坪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小麦621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3%。另种植少量豆类、蔬菜约213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56头;羊存栏32只;猪存栏113头。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全部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建有饮水池,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有房301户,1160人。
4、公共服务设施
党员活动室建起多年,由于没有资金,至今村部院落还没有平整和硬化,没有厕所和室内楼梯设计不合理。
贫困现状:(x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860元的贫困户84户,涉及人口281人,贫困面居全镇偏中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
5、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213人,共有育龄妇女54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千家坪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猪多为年底宰杀用,品质差,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30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县香菇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种香菇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种植、养殖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以种植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大棚种植蔬菜,真正做到科学种植,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2、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
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
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支柱产业。
公司将采取一帮一结对的方式帮扶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在公路沿线适宜地块集中连片发展200亩地膜魔芋和洋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发展高山蔬菜,成立核桃协会,香菇专业合作社,选择在蔬菜、核桃、香菇生产有基础的户,通过资金、技术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其他户的发展。
(三)重视科教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利用农业科教中心丰富资源,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组织开展魔芋、洋芋地膜种植、核桃、香菇等农技培训2期,三年时间使全村所有贫困户及80%以上的农户接受培训至少3次,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及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
(四)因户施策,惠民措施落到实处。针对贫困户,要求包扶干部要深入家庭促膝谈心,了解贫困原因,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规划项目,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法。同时,用足用活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尽量使贫困户应享尽享政策红利,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比例。
(五)精准结对帮扶,减少因病因学致贫。针对因病、因学致贫,一是要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养老补贴、高龄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二是要发动职工结对认领,帮助贫困户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争取扶贫、慈善协会、妇联等机构的助学金,为贫困户学生捐款捐物,使贫困人口在教育上享受公平待遇,减少因失学而致贫的现象。
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我街道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调研工作。共分8个工作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街道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分别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严格按照给定的提纲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现将相关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村级组织运行现状
目前,我街道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健全,运行较好。全街道5个行政村中,书记、主任共10人;3个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3人。在调研中有这么一种感觉,凡是由党员群众公选出的候选人而进入村班子的年轻干部,在工作上比较敢闯敢干,热情较高;而部分由村支部和村委会提名为候选人而进入村班子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在村任职时间较长的年长干部),在工作魄力上有些欠缺,工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推诿现象。这种情况也引起了街道党委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换届的潜在因素
1、部分好干部在选举中不占优势。有些村干部坚持原则,按上级要求敢抓敢管,工作中免不了触及一些人的利益,甚至有对立面,可能会失掉一些选票。
2、宗族势力对选举的影响。由于受陈腐观念的影响和村级组织职能的弱化,致使一些村宗派、宗族势力有
所抬头,随着选举工作的推进,可能会对选举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3、外出打工人员多。加达村有很大一批有见识、有责任心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可能会造成组织选举吸纳年青力量和新鲜血液难度较大。
4、村民的民主意识还有一定差距,对选举权利的认识不够,认为选举是村干部的事,填写选票时敷衍了事,影响选举的公正性,甚至不配合、不参与选举工作,不参加会议,致使选举没办法开展。
三、对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几点建议
今年,随着街道、区、市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圆满结束,马上就要迎来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结合我街道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灵活选择选举形式。无论是深化完善“两推一选”制度,还是推行“公推直选”制度,都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实际。对于选民素质较高,民主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推行“公推直选”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在广大村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是先导,认识是前提。凡是宣传教育工作到了位,群众参选热情就高,否则,群众漠不关心,选举工作就难于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营
造浓厚的选举氛围。同时,要注重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联系,激发和调动广大村民的参选热情,确保党员和选民的参选率。
三是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首先要明确责任,街道党委和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一级对一级签订选举工作责任状。其次是准备工作要充分,在选举之前,各村应全面清理财务,并将结果张榜公布,让选民放心,更好地挑选信赖的村委会班子。再次是要注重选举中的细节设计,尽量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漏洞。要把选举工作的法定程序、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详细分解安排到每一天,实行倒计时日程安排。在选举前,负责选举的工作人员要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尽量完善工作细节,避免选举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矛盾。
四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街道要分派指导组,对选举全过程严密加以指导,确保选举依法依程序进行。同时,要做好选情监测工作,及早掌握各种动态,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问题。
五是要认真做好换届选举后续工作。一方面要保证新老班子平稳过渡,着重做好对落选者的安抚工作,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对任职时间较长的正常离任村干部给予一定的补助。另一方面,有必要对新“两委”成员加强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为有效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根据本县三类镇(乡)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尚嵇、茅栗、鸭溪、平正、芝麻、龙坑、乌江、团溪、南白9个镇(乡)50个村(居、社区)进行了抽样调研,深入剖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20xx年,遵义县被列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试点县,按照"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的要求,县委认真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积极鼓励村级党组织大胆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20xx年出台了《遵义县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遵县党办字〔20xx〕3号)。大多数村(居、社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加大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兴办物业实体、培育农业主体、发展服务经济,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题五条路径。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输血"强基础。在出台《遵义县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的基础上,20xx年又制发《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决定县财政20xx年、20xx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20xx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作奖励,扶持和奖励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收入的实体项目。各镇(乡)每年向县级申报1-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经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后,县财政局按照集体经济项目所需贷款资金的利息划拨到镇(乡),并和镇(乡)签订还款计划按期收回,扶持资金可直接作为项目启动资金,也可作为贷款贴息,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的问题。
二是盘活集体资产"活血"破瓶颈。各村级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滩涂、水库、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鸭溪镇仁合村将村属废旧场地租赁给北部新城预制厂,年收入3万余元;茅栗镇金山村将集体荒地租赁给采矿企业堆放矿石,年收入2万元;龙坑镇共青社区在满足自身办公需要的前提下,租赁剩余房屋,年增收集体收入13万元。
三是兴办物业实体"造血"增积累。各村级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成立公司、创办酒店农庄等物业实体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南白镇火车站社区利用村属闲置空地,修建储物仓库向企业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平正乡共心村通过集资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77万元,成功创办中国仡佬第一乡海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仡佬山灰果、仡乡地梨片等民族特色系列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万余元;龙坑镇马家湾社区20xx年注入资金300万元成立遵义众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聘请职业经纪人团队负责经营管理,既为小区业主提供优质物业服务,又组建建筑施工队伍,承包辖区内部分房开项目的基建工程,公司当年创收76万元,增加集体收入53万元。
四是培育农业主体"生血"创收入。各村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独立出资发展蔬菜、烤烟、干鲜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并依托项目优、发展快、前景好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以土地使用权、资产、知识产权等资源形式参股,增加村集体股份合作收入。如乌江镇核桃村流转土地30亩创建核桃苗圃基地,培育核桃苗22万株,待核桃苗出售后,预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9万元;尚嵇镇保星村流转土地种植辣椒140亩,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团溪镇香山村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天麻种植60000平方米,由协会统一生产销售,村级组织提取13%的利润,增加村集体经济30万元。
五是发展服务经济"补血"见效益。村级组织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注册、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物业管理、宣传推介等通过有偿服务,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尚嵇镇大坝村依托氧化铝厂,整合辖区运输车辆,成立运输协会,每年收取8000余元协调服务费;龙坑镇马家湾社区20xx年采取挂靠有资质公司方式组建环卫队,并创新开展有偿公共服务,主动对接镇政府和县城管部门,承包集镇范围和遵南大道龙坑段环境保洁工作,当年即实现产值130余万元,集体增收40余万元;龙坑镇桂花社区成立劳务公司、物管公司和家政公司,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每年为村级集体创收10余万元。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不少村(居、社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部分村(居、社区)由于基础薄弱、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空壳村"的比重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收入来源单一。从调研的34个村、16个社区来看,只有17个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其余33个村集体无自身经营收入,主要靠镇(乡)划拨办公经费和社会抚养费返还款及单项工作奖励维持运转。
二是发展不平衡。临近县城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好;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仍有不少"空壳村"。如:龙坑镇各小区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创办家政公司、物管公司、建立花卉苗圃基地、修建洗车场、停车场、货物转运仓库、合伙开发土地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年该镇10个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65.67万元,经济结余共695.5万元,其中马家湾社区结余238万元;芝麻、平正、茅栗3个镇(乡)18个村,经济结余1万元以上1个村、5000元-1万元的3个村、5000元以下的7个村,有7个经济"空壳村"。
三是部门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村支"两委"带头人的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部分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或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或"赞助费",没有找到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实现持久发展的途径,一旦项目竣工或是企业停产以后,这些村又退回"空壳村"的老样子,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和阻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
一是受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影响,在村干部待遇偏低、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现实下,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居、社区)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是村(居、社区)人员少,常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整天疲于应付,没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工作思路老套,抓农村经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
三是多数村干部"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风险自己担、利益集体享,不敢担当,担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搞砸了会新增债务,还会遭到斥责和埋怨,甚至会丢选票,被起诉,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四是村(居、社区)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下派到村(居、社区)任支书的国家正式干部,思想上存在今年镇(乡)安排我在这个村任支书,明年我将到哪个村或者是回镇(乡)机关工作的顾虑,一方面原因是镇(乡)人事调整频繁,另一方面原因是干部有浮躁心理,缺乏坚守精神,没有搞好集体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五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裹足不前,畏首畏脚,不敢先行先试,导致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了集体经济不会管,担心回到"富"了个别村干部、"穷"了整个村集体的老路上。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可利用资源。
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多数村已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没有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与致富能手合股联手经营等方式,把潜在资源用好用活。二是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边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如茅栗镇富兴村有2块100余亩林场,由于承包人经营不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法给村集体创收。
三是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第一桶金"。有的村很想发展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缺"第一桶金",只能望洋兴叹。如茅栗镇金山村拟借龙江组省级示范村寨创建之机,计划长期流转8亩土地发展荷花种植和流水养鱼,预计每年可增收4-5万元,但土地流转资金22.88万元无着落,仅靠县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鸭溪镇雷泉小区拟将辖区闲置电力小区20栋共800间房屋维修后出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但需房屋维修、水电安装、小区绿化等资金50余万元,在无民间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无法实施;平正乡葛腾村计划流转土地400亩种植脆红李、无籽刺梨等经果林木,因缺启动资金无法实施。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办理相关手续、证照难。如平正乡共心村虽然成功创办公司生产系列民族特色产品,但由于资金缺乏未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导致产品得不到QS认证不能在市场流通,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二是技术支持不到位。没有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需求,成立起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落实对应的技术指导人员。三是税收优惠与项目扶持力度不大。对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未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拓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融资渠道上给以"松绑"。
三、对策建议
(一)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是要优化村支"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拘一格用人才。二是改进村级考核考评机制,精简考核指标,取消不必要的资料考核内容,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与村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提拔任用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三是严格落实县委《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扶持和奖励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收入的实体项目,同时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居、社区)两委实施奖励,培树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村(居、社区)负责人进行调整。四是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思想。五是依托江苏华西、山东寿光、市县党校、职业学院等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和挂职培训,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论坛和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协会等方式,全面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水平。
(二)充分利用集体资源。一是对全县各村(居、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确权颁证,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资源,获取稳定的经营收入。二是针对全县国有资产闲置、蚕食的问题,县国资部门对全县闲置国有资源进行全面清理,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代管机制,委托当地村(居、社区)管理,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中,村集体依靠项目建设产生的增量土地作价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搭建县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平台,以村级集体所有为主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对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招、拍、挂,在取得土地手续后,以租赁或入股,土地出让收益由村级组织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允许集体土地征用时将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一次性留给被征地的村集体组织,通过开发经营,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立足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等类型的集体经济,并根据项目发展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进行服务指导。一是位于城镇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村(居、社区),可围绕服务产业,创办物管公司、家政公司,为居民、小区等提供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工业发展好和项目建设多的村(居、社区),可围绕企业建设和项目建设,在工程建设、材料运输等方面做文章。如鸭溪镇雷泉小区将整合辖区内20余台挖机、铲车,成立挖机协会,为园区建设服务,从而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农业发展好的村,可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在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上做文章,为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劳务中介、农业生产等微利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可依托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建设,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县、镇(乡)两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征、免征优惠政策。二是在不改变集体资金实际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给予优惠和扶持;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布局经营网点,全面实现"农信银"或"惠农通"工程村村通。四是深化各级领导帮镇联村、县镇(乡)两级机关部门包村帮扶、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驻村指导等结对帮扶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将结对帮扶情况纳入挂帮单位(部门)及个人考核内容;并扎实推行"村企结对帮扶"活动,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开展项目合作、产品配套、资产出租、农副产品配送、技术支持等,实现双赢。
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是一个原始积累过程,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属于所有者权益范畴,是由会计科目中“公积公益金、部分应付福利费、部分资本”等构成,金额应等于资产借方余额减去负债贷方的金额。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是我们农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总体目标。如何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是农经管理部门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和政策焦点。正确运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是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当家作主的根本体现。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我们对全市的农村财富积累的现状、做法、效果以及各村集体财富积累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我们的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现状。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村级集体积累13.2亿元,年可支配集体收入7亿元,每年可为老百姓分红0.8亿元,每年可为村民增加公益性支出536万元,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积累2亿元。经过我们课题组的调研整理发现,我市自五十年代至今,市委、市政府以及农经管理部门在建立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方面始终没有放松,年年都有建树,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增加集体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积累的文件,如1980年市委出台了二十条,禁止个别村分光积累、平调积累的行为;1987年市委出台了文件,提倡村民为本村提供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并将其纳入集体积累核算,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村级劳动积累方法;1990年、1995年、20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文件,规定了村级集体财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增加村级积累办法等;今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的安排布暑,在全市成立了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领导小组,探索村级组织农业税取消后如何获得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和增加村级积累问题。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市的村级财富积累措施概括起来存在五种模式:
一是以石梯子沟村为代表的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增加集体财富积累,全市符合这种条件的村有30个,占总村数的6%,形成集体积累3.5亿元,占全市集体积累的27%。
二是以六股道村为代表的发包集体机动地、“四荒地”和集体机、泵、管、带、井等收入增加集体财富积累,符合这种条件的村有360个,占总村数的67%,实现集体积累4.5亿元,占全市集体积累的34%。
三是以山叶口村为代表的开发集体自然资源,依靠旅游观光产业收入增加村级财富积累,符合这种条件的村有40个,占总村数的7%,实现集体积累1.5亿元,占全市集体积累的11%。
四是以南关村为代表发包村建门市店铺,靠承租收入增加村级财富积累,符合这种条件的村有25个,占总村数的5%,实现集体积累1亿元,占全市集体积累的.8%;五是以包官营村为代表发包集体资源开采权,靠出租村办企业集体资产增加财富积累,符合这种条件的村有79个,占总村数的15%,实现集体积累2.7亿元,占全市集体积累的20%。
二、做法。
建立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增加村级财富积累是一个长效机制并长期坚持的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就完成的工作,要有一个坚持持久、持之以恒的信念。各村的发展也不一样,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套一个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增加村级财富积累的五种模式为:
以石梯子沟村为代表通过集体统一经营增加集体积累。村集体把所有的可控资产重新登记造册,实行集体所有、集中经营、目标考核、按劳分配、共同投资、按股分配、集体受益。经过公开选举或竞聘上岗,村民委员会把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本村致富带头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带领大伙搞集体经营,共同致富、全村受益。石梯子沟村位于**市大崔庄镇东北部,属纯山区,全村289户,1102口人,山场面积4000亩,耕地面积670亩,党员42名,村民代表53名。几十年来,该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按照“集体统一经营不能变,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不能变”的宗旨,大家一致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流,大河无水小河干”。为了搞好本村的企业和山场的经营管理,该村两委干部一班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前提下,经过民主讨论、村民代表会表决,提出了“林场成立合作社,果园服务采摘节,企业成立董事会”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搞拍卖、不搞私有化,实行集体统一经营,集体统一管理,收益统一分配的集体经营管理模式。经过村民反复讨论、村干部反复实践,该村制订了本村的经济发展思路是“矿业带动,六业并举”。
为此该村两委干部对集体土地上的林木资产进行了清理、对集体企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对村民在集体山场栽植的树木进行了作价回收,并划入了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把原承包果园内个体栽植的树木协商作价后纳入林果合作社管理。通过村民代表会表决,采石厂使用的机械设备按股份制管理,实行一户一股,按股分红,在20xx年入股232户226万元的基础上,20xx年新增入股40户、28.8万元,累计入股272户、254.8万元,全体股东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会,股东代表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购进勾机2台、d-80空压机2台。仅此一项,每年为股东分红100万元,每年可为集体增加财富积累100万元。另外,该村还对退耕还林果园600亩,围山转果园1000亩,集体林场2400亩实行了合作社管理模式,安排妇女劳动力就业40多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集体资产不断增加,实现村级财富逐步积累,现在集体固定资产663.9万元,村集体财富积累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