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热门3篇】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3篇)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湖北省xx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拥有40万亩湖泊河塘,20余万亩宜渔低湖田,约60万亩水稻田,独特的土壤、气候、水质环境十分适合小龙虾繁育生长和大规模养殖。本世纪初,xx市农民首创了稻虾连作的稻田养虾模式,农时种稻,闲时养虾,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益;后经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为稻虾共作模式,养殖技术更成熟,稻田利用率更高,产量效益更好,小龙虾养殖也由此在潜江得到发展壮大。充足优质的养殖小龙虾货源,吸引了加工企业的入驻并迅速壮大,涌现出了两家小龙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xx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目前xx市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格局,在稻田上作出了大文章,使小龙虾打造出了大产业。xx市因此享有“世界小龙虾在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美誉。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还盘活了稻田土地流转,传播了渔业文化,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创造出了“华山模式”:这一企业、农户、集体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和“产城互动”的城镇化路径。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现代渔业建设探索了新路径,是生态高效渔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小龙虾大产业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是潜江小龙虾产业良性发展、不断壮大的根本途径。经过15年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全地域、全方位、全产业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大产业格局。小龙虾养殖规模从20__年的60亩发展到现在的26万亩,其中稻虾共作13万亩,建成5个万亩集中连片和26个千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产量4.2万吨,养殖业产值达13亿元。与此同时,加工流通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加速发展,据xx市测算,20__年,综合产值规模突破100多亿元,出口创汇1.9亿美元。小龙虾已经成为xx市名副其实的支柱性大产业。

小龙虾大市场

不断拓展、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是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xx市不断跟踪小龙虾市场变化,分析研判国内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年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欧美市场年消费量达16万~18万吨,但自给能力不足三分之一。xx市生态养殖的小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薄、色泽明亮、肉质鲜嫩,相关加工企业获得haccp、iso9001和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健全,鲜销、加工小龙虾都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小龙虾废弃物加工生产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钾盐、钠盐、壳聚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甲壳素衍生制品市场潜力巨大,华山公司20__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20.2亿元,预计20__年实现50亿元销售收入,20__年潜江将建成年产值220亿元的甲壳素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小龙虾大品牌

品牌是质量安全和市场销售的信誉保障。近年来xx市高度重视小龙虾品牌建设,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终造就了潜江龙虾大品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xx市内塑质量、外树形象,通过举办参加展销会、主办龙虾节等手段,不断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打造虾稻共作的品牌内涵和美誉度,培育了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市场占有率高的精品小龙虾。xx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xx县,“潜江龙虾”成功注册地理标志产品,“良仁”小龙虾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楚江红”、“楚玉”小龙虾获得湖北省产品称号。潜江也被授予“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

小龙虾大效益

效益是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潜江稻虾共作模式促进了粮食增产,推动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经济效益看,每亩稻田从原来单纯种稻收入1200元,提高到6000元。从社会效益看,有效化解了政府在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方面的矛盾困境,促进了四化同步发展,特别是“华山模式”,被湖北省委称为“四化同步”的有益探索。从生态效益看,稻虾共作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小龙虾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减少了化肥使用,小龙虾耐药性差,减少了农药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小龙虾大效应

一虾带来百业兴,潜江小龙虾发挥了极好的带动发展大效应。一是带动了低湖冷浸田的开发。潜江稻虾模式是在撂荒的低湖冷浸田上首创成功的,由此带动了湖北全省206万亩撂荒低湖冷浸田的高效开发利用。二是带动了二三产业大发展。目前潜江小龙虾养殖业产值为12.6亿元,而带动发展的二三产业产值近90亿元。在xx市仅300米长的龙虾街,遍布着数十家小龙虾餐饮店,龙虾节期间,游客如梭、一位难求,吃娱两旺、城乡同乐。三是带动了就业。据xx市摸底调查情况,xx市小龙虾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人左右,可谓小龙虾大就业。四是带动了粮食发展。稻田养虾模式既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也不与稻争水,还开发了荒滩,带动了粮食生产。据xx市农办统计,近年来潜江稻田总面积年年增加,已从20__年的45.83万亩,增加到20__年的58.41万亩。

小龙虾大创新

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一是养殖模式创新。潜江农民首创稻虾连作,后来发展为稻虾共作,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是一种养殖模式的创新,是一种传统农业的革命。二是繁育选育创新。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靠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小龙虾苗种瓶颈,xx市聘请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小龙虾人工繁育,成功突破了小龙虾批量产卵技术。为实现小龙虾产业可持续发展,xx市还邀请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建立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院士工作站,系统开展小龙虾选育繁育工作。三是加工技术创新。小龙虾从最初的冻虾仁、整虾冻品的加工,不断创新拓展至甲壳素加工,又拓展至甲壳素衍生品加工,企业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今年6月17日,年产氨糖、壳聚糖、壳寡糖片剂20亿粒的华山甲壳素保健品正式投产。四是村镇建设创新。xx市在小龙虾规模化经营中,创造出一条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村镇建设的新路,实行土地“三权”分离,即土地流转后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农民承包地租金归农民,宅基地复垦和土耕地平整后多出的耕地租金归村集体。熊口镇赵脑村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有了土地收益保障,还能通过“反租倒包”从事小龙虾养殖,并可获得一套“两证”齐全的城镇住房;企业获得了扩大生产的土地和劳动力,开辟了多方共赢的城镇化路径。

小龙虾大调整

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推动了xx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三安三增”,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收、镇村增地。一是种养结构调优,农民增收。潜江农民过去稻田只种稻,收益单一,效益不高,农民逐渐或弃稻或抛荒,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xx市的水稻种植结构,目前xx市约50%的稻田为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一些棉花和油菜种植区也改作了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增收增效。二是产业结构调顺,企业增效。就小龙虾产业而言,xx市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苗种、养殖、加工、贸易、餐饮、娱乐,环环相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处于产业链中游的龙头加工企业发挥了联系农户生产与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企业效益增加了,产业发展就良性循环了。三是土地结构调整,镇村增地。xx市大量被撂荒抛弃的低湖冷浸田,被稻虾共作模式盘活利用,同时通过稻田的成片开发、土地流转,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土地供给。赵脑村通过迁村腾地、土地平整,华山公司共流转村土地10900亩,增加耕地2600亩,腾出建设用地560亩。

稻田养殖模式在湖北监利、钟祥、天门等地也正在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湖北省正在大力推动稻渔共作模式,单一种稻改稻田种养,棉田和油菜田改稻田养殖,正在大规模上演。

小龙虾大扶持

潜江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是农民首创,但发展壮大成为支柱性产业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早在20__年,湖北省政府在潜江召开了全省加工出口创汇现场会,力促小龙虾加工出口;20__年4月湖北省政府又在潜江召开了“虾稻连作”现场会;20__年xx市政府对新发展“稻虾连作”模式按照每亩10元予以奖励;20__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稻虾连作写进了省委一号文件;20__-20__年,农业部连续组织对湖北稻田养虾模式进行示范总结和提升,专家们提炼出了“稻虾共作”模式;20__年省政府投入1亿元,xx市政府投入1.1亿元,企业自筹1亿元,依托莱克公司建立全国的小龙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20__年xx市政府对新发展的“稻虾共作”模式按照每亩40元标准予以补贴;20__年xx市政府又对新发展的千亩连片基地按每亩40元给予补贴。大扶持带来大发展,仅20__和20__年就新发展“稻虾共作”模式13万亩。

小龙虾大潜力

由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需求旺盛,小龙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产销两旺。除此以外,小龙虾精深加工还有巨大发展潜力,20__年多位院士、专家和xx市政府参事联名上书湖北省政府,提出对废弃的龙虾壳进行产业化、规模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衍生高附加值产品有近100个,转化增值的直接效益将超过1000亿。目前,仅湖北省适宜开展稻虾共作的稻田就达600万亩,养殖空间还有很大拓展余地。同时,稻田养殖小龙虾在发挥食物保障、原料供给、提供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还增加了生态保护、休闲、文化传承等新功能,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农渔民的养殖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总之,小龙虾一二三产业仍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阶段。

小龙虾大蓝图

近年来,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农村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得到农业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华山模式”即稻虾共生是四化同步和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值得高度重视和推广;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华山模式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农业部等八部委刚印发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__-2030年)》,提出发展“稻渔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稻田养小龙虾是重要模式之一,稻田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xx市也正按照“因地制宜、政策扶持、产业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原则,制定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末发展稻虾共作面积40万亩,力争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

可以说,一只虾造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美化了一片环境,培育了一种文化,点亮了一个城市,xx市和湖北省正在依此描绘中国特色农业、渔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篇2

XX年5月13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两三口之家成为主要家庭类型。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60%以上,单身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父亲在育儿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的护理主要依靠自己和家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31个省(市、区)32494户,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人口184439人。

家庭人口

以2、3人为主

调查界定了家庭、住户和住户的概念。家庭成员包括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和其他亲属;家庭户主要包括靠亲属关系共同生活的人,成员关系密切。家庭人口包括调查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3.07。家庭平均规模为3.02,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14,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2.84。家庭平均规模仅为2.72,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2.79,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2.63。

户数和户数主要是2和3。在家庭规模上,二人家庭和三人家庭分别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四五户排在后面,分别占21.0%和11.5%;一人家庭排第五,占6.4%,六人家庭排第六,占5.3%,七人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家庭,独居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流动家庭

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4.3%,直系家庭占26.2%,单亲家庭占6.5%,联合家庭占1.4%,其他家庭占1.6%。

流动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17.2%的流动家庭与户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在流动家庭中,81.7%的二人家庭和84.7%的三人家庭共同抚养子女。流动家庭的平均规模为2.59。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其中,40.3%的50岁以上有子女的受访者是子女或配偶不住在自己家里的空巢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空巢率呈下降趋势。

失业妇女的比例为15.9%

本次调查16-59岁的家庭中,81.3%就业,3.6%退休,4.6%学者,10.5%失业。中国非农就业比例为53.0%,农业就业比例为28.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非农业就业的比例都高于农业。女性失业比例为15.9%,高于男性失业比例(4.8%)。城镇失业人口比例为13.2%,高于农村失业人口比例(8.8%)。

在接受调查的16至59岁的成年人中,失业率为4.8%,没有找到工作的人除外。女性失业率为5.5%,高于男性(4.3%)。农村失业率为5.4%,高于城市失业率(4.2%)。数据显示,XX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本次调查结果接近。

在已婚家庭中,77.6%有工作(或退休),3.9%没有工作,18.5%有工作(或退休)。

XX年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占31.9%,男性老年人比例为40.5%,女性为23.8%。农村老年人的比例比城市老年人(12.8%)高42.2%。

照顾孩子

爸爸在哪里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0-5岁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农村爷爷奶奶照顾比例高于城市。城市地区的祖父母和父母的照顾比例高于农村地区。然而,只有7.5%的人受到父母双方的照顾。在日常生活照顾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足。

这半年来,家里0-5岁儿童日常教育的承担者基本上和日常生活的照顾者是一样的,又主要是母亲、爷爷奶奶、父母。城市家庭母亲承担日常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高于城市家庭,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仅为11.7%,城市家庭高于农村家庭。

在0-5岁的儿童中,22.4%的儿童每周平均与父亲见面0次。14.4%的孩子平均每周与母亲见面0次,农村高于城市。相互相处1小时以内的母亲比例仅为父亲的1/2,相互相处4小时以上的母亲比例是父亲的2倍。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父亲多。

此外,调查显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为46.7%,与儿童玩游戏是最受欢迎的早期教育形式。

独居的老年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10%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占41.9%。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面临更多的困难。28.9%的城市老年人认为目前养老没有困难,而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低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年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自己患病较多,比城镇高10个百分点以上。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养老服务需求以医疗为主,社会化服务需求大。老年人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比例很低,城乡差别不大。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体检和咨询,约有27%的老年人接受过这种服务,其次是拜访医生、帮助做农活和陪护医生。然而,很少老年人得到这些服务,分别只有7.5%、6.8%和4.4%。

老年人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比城市老年人更依赖子女。在住房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倾向于与子女同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名下有房产的老年人比例下降。60-64岁的老年人(或配偶)中有82.4%拥有房产,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降至43.9%,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农村老人更倾向于把房子给孩子,以换取老年。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篇3

一、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兴起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丹麦和新加坡等国家目前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20xx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应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20xx年3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xx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截至20xx年12月,装配式建筑涉及国家和行业规范、规程、图集共计16种,地方规范、规程、图集共计67种。20xx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等3部国家标准,用以规范国家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已发布。

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与激励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xx〕71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xx年,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济南、青岛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市)分别达到25%、15%以上;到20xx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20xx年1月,山东省出台《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奖励资金基准为500万元;对装配式建筑示范奖励基准为100元/平方米,示范方案批复后拨付50%,通过验收后再拨付50%,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

(二)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初步建立了包括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在内的新型结构技术体系。陆续完成发布了《山东省(住宅)产业现代化推广应用技术体系》(第1号)、《山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推广应用技术》(第2号)和《山东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

(三)装配式建筑试点初见成效目前,全省先后公布了10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县)(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临沂、滕州、嘉祥、荣成、平邑)和5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县)(济宁、泰安、峄城、蓬莱、单县)、85个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和73个试点工程项目。

三、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xx年4月20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xx〕28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其中在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均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另外,各区县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细则正在积极制定中。

(二)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示范项目开展顺利

1、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1)山东方大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经济开发区淄矿工业园内,建设规划用地500亩,总投资15亿元,分两期实施,争创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项目总体规划年产钢管束构件20万吨、钢梁钢柱7万吨、钢筋桁架楼承板400万平方米和新型墙材板材20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地基基础的建设,车间主体正在建设中。

2)淄博鹏润建安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区罗村镇,总投资4.659亿元,一期工程计划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现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土地手续已完成,正在进行地基基础建设工作,建成后可年生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

3)淄博馨家园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桓台县,前期计划投资1.6亿元,目前正在进行车间主体建设工作,预计20xx年7月可以投产。

4)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配套材料生产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区,利用陶瓷废渣为主要原材料年产蒸压自保温材料30万立方米,产品已在多个建设工程中应用。由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理工大学编制的《装配式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墙板应用技术导则》和《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导则》被批准为山东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技术导则,已正式发布实施。该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2、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1)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项目有莲台养生养老院活动中心、临淄区辛店街道办城南棚户区辛店街片区10、11、12#楼项目。莲台养生养老院活动中心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万平方米,其中2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建造;临淄区辛店街道办城南棚户区辛店街片区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10、11、12#楼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按照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装配率不低于50%,该项目已被列为20xx年度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2)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项目共4个,总建筑面积近82万平方米,分别为文昌嘉苑社区项目、欣洲千禧农谷沿街楼ABCD段项目、山东千江源环境有限公司科研楼和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1#楼创客空间项目。其中,文昌嘉苑社区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规划占地546.7亩,总建筑面积约78.5万平方米,主体框架全部采用钢结构;欣洲千禧农谷沿街楼ABCD段项目、山东千江源环境有限公司科研楼和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1.29、0.78和1.5万平方米,其中,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装配率达到了65%。

四、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市场尚需培育由于受现有的城市规划、土地出让、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装配式建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可度不高,再加上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整体推进,大部分企业对此还持观望态度。

(二)技术水平不足。装配式建筑改变了现浇建筑的建造方式,设计、施工等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缺少成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三)人才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各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首先是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缺乏,装配式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其次是装配式技术人才缺乏,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四)建设成本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牵扯到建筑企业的转型,需明确扶持措施。目前,只有省级的试点城市和示范项目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我市对发展装配式建筑还缺乏实质性的扶持政策。

五、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议

(一)结合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是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未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当前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装配式材料、部件的生产存在缺失断层的现状问题,下一步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二)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结合《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扶持装配式生产基地发展,将淄川区和桓台县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其他区县作为积极推动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建住房全装修工作。抓紧制定全装修标准,尽快取消新建住房毛坯交付的消费模式,减少现场湿作业,实施装配式装修,使新建住房装修与房屋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根据市场及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扶持政策和推广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与现有建设工程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