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调研报告十一篇
目前,全区共有7个行政村,村民30000多人,党员总数574人,现有村党组织书记6人,新农村驻点干部任第一书记1人,候店村暂由村委会主任主持工作,书记、主任无交叉任职。现有村“两委”委员45人,女性9人,平均年龄41.5岁,其中“交叉任职”10人。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两镇党委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村和谐,统筹抓好村级组织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干部带头引路,突出发展重点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切实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全区50%的村“两委”班子成员都发展了农家乐特色餐饮、苗木花卉等特色品业,村“两委”干部绝大多数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通过带头示范,增强了干部的威信度,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使“双带”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基本形成了“党员群众看干部”的发展产业导向。农村基本形成了“村干部发展什么项目,党员群众就跟着干什么项目”的良好氛围,村级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注重培养示范典型,增强了农民创业技能。随着农家乐、苗木花卉等致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组织注重抓好技术培训这一关键环节,通过邀请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广泛组织农民学习实用技术,并侧重培养党员致富能手,让他们在群众中言传身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实践技能。鸡鸣村坚持远程教育学习经常化,认真组织党员观看各类网路技术讲座,并按照多数党员意见定期播放实用技术光盘,调动了党员学习兴趣,每次参会党员都在40人左右。
三是挖掘潜在优势,多元开发致富项目,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镇村两级党组织能够主动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多方寻找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南岗镇梁墩村发扬民族特色,打造回民餐饮一条街,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消费;鸡鸣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各村积极组织有技术的村民进企务工,年龄偏大的村民就近务工,转变身份,增加收入。
四是坚持民主管理,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多数村党组织均能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对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拆迁安置、民生工程等重大事项,都能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实施,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南岗镇成功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一次性成功流转土地2万亩;十八岗村实行阳光拆迁,赢得群众广泛支持。
五是落实“一定三有”,切实保障干部待遇,调动了干部工作热情。各镇、开发区均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岗责实施方案等制度,各村(居)党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有能力的人、踏实苦干的人,真的感受到“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愿景,进一步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十八岗村将集体经济纯收入的10%作为村干部奖金,全区村“两委”成员90%以上对目前的薪酬待遇表示满意。
二、我区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实地察看、与村“两委”成员座谈、调阅相关基础资料,我们发现我区农村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一是村级办公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和基础功能不够完善。全区各村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总体均超过200平米,但大部分村党员群众活动场所面积狭小,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不能正常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农村党组织生活不够规范,缺少内涵和吸引力,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除重大事项及传统“三会一课”外,基层党组织活动次数少、形式旧,缺乏吸引力,党建活动资料也不够完善。
三是农民党员老龄化比较突出,多数年轻党员宗旨意识不强。目前,各村农民党员平均年龄偏大,60岁以上党员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近几年,新发展党员平均年龄基本控制在35岁以下,各村普遍把发展党员重点放在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上,而这些年轻党员多数外出务工,与党组织疏远,对党组织各项工作漠不关心,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党建工作载体不够丰富实用,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缺少有效平台。各村除能基本完成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党建工作任务之外,没有从本村实际出发,设计务实管用的党建载体,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村民群众致富创业,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
三、关于加强全区农村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地区社会稳定。要从群众的所思、所盼找到工作结合点、突破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抓规范,定标准,全面夯实农村党建阵地。村级活动场所是党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要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提出的“建设一个好阵地”标准,推进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相关标识牌、组织制度版、党建园地、党旗等基本实施要齐全,党建台帐要完备,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的“软件”。
二要抓管理,强措施,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在“扩源”的基础上注重“提质”。严格发展党员纪律,坚持发展程序规范化、填写材料标准化、教育考察经常化、党员发展制度化的党员发展“四化”标准,对发展党员质量进行责任追究;对发展农民党员基础资料进行定期抽查,及时进行指导和修改,确保农民党员基础资料规范化。要亮明党员身份,为每名基层党员佩戴党徽,在各精品示范园区或农户庭院设置“党员创业标兵”、“党员技术能手”标识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规范组织关系转接,督促长期在外、举家搬迁的农民党员,转出组织关系,彻底清理“空头”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外出党员信息库,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将党中央和省、市、区委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等编成手机短信,每月发送2条以上信息;建立年轻党员qq群,保持经常联系。及时查处不合格党员,对于不履行党员义务,对党组织漠不关心的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置,树立党员良好的外部形象。
三要抓创新,求实效,不断丰富党员组织生活。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采取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提高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促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以“双培双带”为统领,通过三种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党委(工)委选题式。镇党委、开发区党工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为每个村选题目、“定调子”,研究部署每个村具体抓什么,出什么亮点。党员点菜式。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征求党员意见,以多数党员意见开展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文体结合式。把组织生活会与讨论会、恳谈会、文娱活动结合起来,赋予“三会一课”新的时代内涵,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实际效果。例如:利用远程教育观看健康向上的影片,让党员谈观后感,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组织开展文体竞赛,适当发放奖品,寓教于乐。
四要抓保障,建机制,着力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以制度为抓手,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活动经费保障制度。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各镇党委、开发区党工委设立村党支部党建活动专项经费,按季度向村党组织划拨,由党委副书记管理和监督使用。建立党组织日常管理制度。创造性地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到xx年底前,所有乡镇都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用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研究制定从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以区委组织部《组工信息》、蜀山先锋网为平台,及时通报各镇、开发区及村信息报送及刊载情况,反映基层党建工作动态,提高基层组工干部业务水平,促进相互交流学习,督促基层党建工作开展。
这次实习,我去了一所既有初中又有小学的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实习现状调研报告。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职教师寥寥无几,而代课教师却占了多数。
我不禁困惑了:现在的师范生都说就业困难,有的毕业好几年了也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代课教师呢?于是,我对这里的代课教师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原因
这里地处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离县城得颠簸三四个小时。当地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老弱病残看家,顺便带带孩子。农村教师每月除了领国家规定的那点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补贴。在职教师得在这里工作至少6年才有资格申请调离。现在的师范生毕业时差不多已经21、22了,加上6年,都快30了。
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师范生毕业后宁愿托关系进城镇 的学校,哪怕那些现象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也不愿去农村任教。
代课教师大都为学校附近的长住人口,农村学校的教师奇缺现象,无疑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二)代课教师的学历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代课教师,说通俗一点也就是“临时工”,因为他们没有与学校签定正式的合同,没有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正式的编制,实习报告《农村教师实习现状调研报告》。有的只念了初中,有的只念了高中,有的通过自考或函授取得另外大学文凭,却因为国家有关于代课教师转正年龄不得超过35岁的规定而只好继续代课。
(三)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
从学校领导那里我了解到,教育部门预计拨给代课教师的工资有600元,但是因为现在农村学生的学费不收了,学校的流动资金少了,学校就的从代课教师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流动资金,这样到代课教师手里的',只有400多一点了。
400多一点,我的天。我不禁叹息,这要比在职教师几乎少2倍了,何况代课教师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这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
(四)代课教师的心态问题
以学校的于老师为例,她代课已有25年了,5年前她通过自考取得了小学教育的本科文凭,可是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不能取得正式的编制。
在别人看来,像于老师这样来学校代课,每个月的工资又有了,家里的农业生产也跟上了,一年能有不少收入呢。
通过和于老师的几次闲谈,我才知道,于老师的心里装着不少苦水呢。
这里的学校实行的是坐班制,加上学校教师的严重不足,一个教师往往要上好几个班级。于老师说,平时还好,要是遇上农忙时节,她早上去学校之前就把粮食晒在院子里,若是碰到变天了,就只好等雨水把粮食冲走了。“我不可能看到要下雨了,就跟学生说不上课了,我要回家收粮食吧。”于老师苦笑着说道。
谈到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于老师也觉得挺委屈的。她说自己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在职教师少,有时还远远超过了,可到头来得到的呢......我们都是写临时工,随时都可能下课,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不过于老师又说,虽然是这样,可当她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时,她的那些抱怨、那些烦恼,都抛之脑后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五)值得讨论的问题
国家既然允许了代课教师的存在,那是否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呢?比如,尝试着给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时年,做出了不少贡献的代课教师一点奖励,以后发一点退休工资,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晚景凄凉吧。
目前我国经济仍不是十分发达,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很不健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家庭还将担负较重的赡养老人的职责。但是实际生活中,不赡养老人、甚至虐老人的现象,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农村时有发生;子女在老人不能劳动、生活困难时,不闻不问、相互推诿赡养责任的事情普遍存在;有的甚至不给老人饭吃,不给衣穿,强占老人的住房,虐、遗弃老人,使得不少老人只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的完善,离不开对公民的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加强。但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些需要公民的自觉,因此,在教育之外,我们还要辅之以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督促公民履行义务。只有在社会教育和健全法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的发扬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树立良好的赡养育幼的良好习俗,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家庭关系中的主流,绝大部分子女是尊老的,家庭是和睦的,但也有极少数子女借口这种或那种原因,推脱自己应负的赡养职责,致使老人晚景凄凉,生活无着落,最后被逼无奈,要求亲戚或村委会予以调解落实或诉至法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赡养年老体迈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数量的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与赡养老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确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以依安法院依龙法庭20xx年—20xx年赡养案件的审理情况为例:20xx年受理2件,调解1件,撤诉1件,判决0件;20xx年受理4件,调解3件,撤诉1件,判决0件;20xx年受理8年,调解5件,撤诉1件,判决2件;20xx年受理11件,调解6件,撤诉3件,判决2件。通过这些数字,说明赡养案件呈上升的趋势。
一、赡养问题存在若干类型
1、男多女少型。即在这些赡养案件中,被告多数是儿子,女儿很少成为被告。
2、踢皮球型。即名为轮流赡养,实则不情愿,居所处于不安定状态,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
3、名实不符型。即名义上是因为赡养老人而发纠纷,实际上是子女之间的矛盾,把老人推至风口浪尖,最终受害的还是老人,同时还导致兄弟姐妹之间不和。
4、两极分化型。老而无用的受到虐,认为老年人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不愿意赡养老年人;相反,老年人自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子女却争抢赡养,这种现象的存在,折射出了物质利益的存在,一旦老年人失去经济实力,或许大相径庭。
5、家庭矛盾型。即婆媳关系及夫妻关系处理不恰当导致家庭矛盾产生,从而拒绝赡养老人,无奈诉至法院。
6、精神慰藉型。就是老年人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陪陪自己。
二、赡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形式单一,增收水平不高,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挣钱养家,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2、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尊老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加之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流失,在农民心目中地位的降低。
3、老人和子女心理思想作祟,老人总认为赡养只是儿子的事情与女儿无关,一味要求儿子多尽义务;有的子女则认为赡养老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总不能一直让自己一个人赡养老人,而其他子女不尽赡养义务,互相推诿赡养责任。
实际上,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老年人自身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供自己生活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都关心老人,让每个老年人都有幸福温暖的晚年。
三、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1、大力宣传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村民们明白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使他们知道并体会到只要我们尽了善待老人的传统美德,有一天,我们也会是传统美德的受益者。
2、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老年人保障性基础设施,形成法律制度,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建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审判机关应加大涉老赡养案件的审判力度实行优先立案,对有困难的老年人实施司法救助,为老人提供一个更为便利的环境。
3、要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全面提高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提高农村老年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做到在“养老生活方面有依靠,重大疾病面前有保障”,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4、推广公正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将父母子女以前私定的赡养协议进行公证,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有效消除子女对赡养协议的“赖皮行为”,特别对于一些想通过“认亲”而获得利益的养子女,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5、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首先应进行严肃的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敦促其履行赡养职责,村、乡(镇)两级调解委员会要适时地调解,订立赡养协议,对赡养内容和赡养方式应做出明确规定,对态度恶劣,拒不赡养,甚至虐老人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起到杀一儆百,以防教坏他人的目的,同时对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家庭和个人,应给与适当地表彰和奖励,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6、对于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而为赡养留下后遗症的,村调解委员会应主动介入,先将家庭此类问题予以化解后,在尊重老年人意见的前提下,与子女进行协商,妥善落实老人年的赡养问题。
7、对于“代沟”严重的赡养纠纷当事人,在调处过程中教育子女对父母的生活困难应给与关心,经常对老年人嘘寒问暖,老年人对子女生产中某些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给与关怀,老年人对子女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平时多注意语言和感情的交流,感情融洽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面对现在家庭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赡养老人已变得不是个人和法治问题,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真正使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xx年,我被派到x县x乡x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2月份驻村开始,我按照中共__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乡情村情,我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本村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科教文卫等情况作深入调查,从x村近几年来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和举措,也发现了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x县x乡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x县x乡x村地处x县城西部,在风景名胜区山、小鸡足脚下,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是x乡的窗口,距县城20多公里,有21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855户,3624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71名党员,民族以汉、彝两个民族为主,彝族是世居民族,经济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白云豆、梅果、核桃和红雪梨等。x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20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x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基层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1、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x村地缘优势突出,水利条件好,长期以来,村民以世代守着一方热土为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继承祖业,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20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x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
2、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x村委会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和'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和同是一个村电价不一样,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全村发展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x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积极争取省州县项目资金,基本实现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积极争取烟水工程项目,投资50多万元,建成全长5.7公里的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xx多亩;三是努力争取县农网改造项目,力争在一年内实现改造通向各自然村的10余公里电网,要实现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近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100%;五积极争取血防改厕项目和人畜饮水项目,全村80%村民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变了过去那种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全村90%都喝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六是邀请县内外的科技人员和专家,请他们研究x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指导村民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对村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改变了过去那种靠天收成的原始耕作方式,五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x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村、花果山,打牢了x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3、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白乃村地处县城近郊山区,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酗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极易发生,户与户居住比较散乱,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x村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白乃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x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大力规划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以培训的形式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移风易俗等歪风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到人,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不断总结经验,加快x村发展步伐
x村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1、解决好思想问题,发展思路便明晰可鉴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x村的发展困难,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再加上一家一户的劳作方式,导致了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无人管,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 x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x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x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如x村上x村民小组的集体羊场(每年收入近万元)、集体的华山松林地(价值近上百万元)。
2、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 x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此次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3、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白乃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明晰了山林的权属,许多外商来x地区投资发展林果业,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x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一)xx市概况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 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 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xx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xx市于20xx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 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 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20xx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 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新农村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省委、xx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整合部门力量。xx市31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承担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了考核措施,并发挥部门的优势,围绕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制定了详细的支持参与工作方案,部门整合有力地牵引了农村各块工作的整合。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负责在今明两年内对全市的县乡规划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岗位培训;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等。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依据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将各方资金统筹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高了各部门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与村庄结对,建设新农村的“1+1”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 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 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 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 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县长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 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xx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根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要适当提高筹资限额标准,为村民自愿筹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
限额虽然高,只要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政府不强行摊派,并严格按“一事一议”表决,农民会自我约束资金筹措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长期维护费用低的特点,改年度限额为 3年或 5年总限额,允许农民跨年度使用筹资限额。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本人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为更好的领会中央政策,使之与任职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人对任职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村内建有铁路客、货两座站台,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村内煤炭经营公司、郢通搬运公司、民发运输公司等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一个中心村(136户),共496户,口人,58名共产党员,农民安居乐业,干群关系和谐。村内拥有耕地1900余亩、山林3700亩(其中圆竹600亩、板栗林700亩、用材林2400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空气清新,人杰地灵。村内建有县级示范小学一所。1998年在全县率先建成首个村级电话程控机房一座,联通、移动无线信号塔村前村后遥相耸立,通信相当发达。XX年初在全县第一个在村级开通光纤,并转播有线电视节目38套,村民了解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本村先后荣获省、市“先进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小康村党支部”、“林业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XX年又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xx网名大全积极推广“一池三改”,qq大全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公墓管理缺失,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在当前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解决农村安葬难、土地资源浪费大、视觉污染严重问题,值得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县下辖6镇2乡,90个村,1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万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县建有12个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和501个村级公益性公墓。如今,12个乡级公益性公墓已不复存在,501个村级公益性公墓中,名存实亡的约占90%;无规划,无管理,成为乱埋乱葬坟地的占10%。
从我县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基本现状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墓建设缺少规划管理。1991年,县政府及民政部门在兴办农村公益性公墓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县政府《关于划分土葬改革区工作情况报告》(兴政文[1991]66号)中要求全县在“八五”期间建公益性公墓区160个,其中乡镇建12个,村建148个。至1994年,全县建公益性公墓已达501个,其中乡镇建成12个,村级建489个。但是由于缺乏长期远景规划,在如何办、怎么办、怎么管等方面缺乏具体措施。同时,无专人管理,导致公益性公墓在选址、建设、墓型和占地面积等方面多种多样。有的公墓区当初就是应付差事,立个牌子就成了所谓的“公墓区”,无人管,随便葬,公墓随即变得可有可无。农村公益性公墓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于无人管理,没有规划,滥葬乱埋随即泛滥,坟墓有的建在集镇边,有的建在耕地里,有的建在山坡上;有豪华塔楼式,有砖砌石垒式;有超大型墓,有家族墓,甚至还有建活人墓;占地面积,小的5-8平方米,大的超过10平方米。
(二)安葬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过去全县所建501个公墓区到目前已名存实亡的现在超过400个,这些公墓所在村组已经无处安葬。即使形式上还存在的农村公墓区,也因无人管理,没有规划,横七竖八,乱葬乱埋,公墓土地浪费极大,造成无地可葬。因而直接导致农户或安葬房前,或安葬屋后,或安葬农田,乱埋乱葬,占地毁林。
(三)农田被侵占环境受影响。我县农村每年应该安葬的逝者约在1000人左右。大多数都被安葬在村民自家承包地里。简单的也是砖砌石垒,占地5个平米左右,讲排场的建起豪华塔楼式坟头,占地有的超过10个平米。按每座墓占地7平方米测算,我县因此每年要减少耕地面积10余亩。农村房前屋后,田野山地,到处是坟头,环境不美,也给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殡葬改革带来负面影响。新县城周边有的村民受利益驱动,未经土地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批准,将自家耕地拿来当坟地卖,造成新县城周围环境恶化。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公益性公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不重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没有纳入民生工程,没有列入各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葬”的问题上归根到底一句话,各级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殡葬改革,没有把公墓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二是村级组织无力承担费用。全县绝大多数村没有村办企业,村级经济十分薄弱,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乏力。一些有公墓区的村级公益性公墓既没围墙也没绿化,更谈不上花钱聘人管理。加上公墓又多建在荒山脊地,村民们从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因此许多村民宁愿将已故亲人葬在自家承包地里,也不肯埋进公益性公墓。这也是导致农村公益性公墓“名存实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村民对建公墓热情不高。对于兴办公益性公墓和解决安葬难问题,多数村民热情不高。主要认为公墓区坟墓混乱,离自家较远,有的认为风水也有问题等等。把亲属遗体埋在自家承包的农田里,上坟祭祀,比较方便。所以有没有公墓,与他们关系不大。
三、对策建议
要使农村公益性公墓真正发挥作用,彻底解决乱埋乱葬问题,须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关键要素。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殡葬环境,推行土葬改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一方面,兴办农村公益性公墓是解决农村安葬难的现实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经营、机械化操作程度提高,农村安葬难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兴办公益性公墓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规范安葬秩序,消除乱埋乱葬,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乡风村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
(二)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是做好公墓建设的保证。目前由于农村村级经济普遍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的生活也不够富裕,自身承担公墓建设和管理费用确实困难很大,因此,把农村公墓性公墓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民生工程,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死有所葬”。
(三)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长办长兴。一要规划先行。公益性公墓以村办为主,也可多村联办。对墓穴占地面积、使用年限做全面规划,墓址可选荒地,也可五保老人去世后的土地中调剂出来使用。二要统一标准。既要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又要满足群众文明祭祀需求;既要道路畅通方便安葬,又要让村民愿意进来;既要完善基本设施,又要做到有标志,有界线,有统一规格的墓穴坟头标准。三要加强管理。乡镇与民政部门应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领导和监管,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聘请专人维护管理,严禁承包经营;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可收取成本,不得从中营利;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强化年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一、20xx年总体工作情况
(一)成立专班,制定方案
我区根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工作要求,20xx年制定了检查的工作方案,要求一季度一检查,并且联合纪工委、财政局等单位成立了工作专班。
(二)组织召开培训会
20xx年6月6日,我区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邀请了专家对“三资”管理工作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此次培训,涉农镇(办)、村(社区)等“三资”工作人员全部参与,培训人次达90人次,培训面积较广,业务讲解深入,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督办检查
根据《关于开展全区村集体“三资”监管及财务检查工作通知》要求,我区农村财务检查工作实行“一季一巡查、半年一评议、全年一公示”制度。结合《高新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我区组织专班对涉农镇办20xx年元月至20xx年12月农村财务进行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统计来看,在财务报销和做账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不规范问题,已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至各“三资”代理中心,要求各涉农镇办、村(社区)迅速整改。
二、“三资”管理主要做法
(一)成立机构,落实人员。成立了以党(工)委、政府(办事)、纪检、财政、经管等人员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代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管及日常工作的管理;依托镇经管站设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农村集体“三资”的使用、购置、处置等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各村设一名报帐员,村(社区)均设民主理财小组,成员2-3人,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
(二)完善制度,有章可循。在实行村社会计帐务代理制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村财民理乡监管制度、民主理财小组工作制度、收支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等,做到制度健全、有章可循,坚持用制度规范村社财务的管理,保证村社集体资金开支有序,使用得当,确保村财民理村用乡监管。
(三)提高业务,规范操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会计和村社报帐员进行财会业务培训,由X财政局、镇财政所等进行培训指导,包括财会业务、惠农强农政策业务、灾后重建业务等培训指导,提高会计和报帐员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进行规范化操作。
(四)民主理财,公开监督。每村成立理财小组,参与并监督村社的一切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均交入各村在乡农村信用社开立的村集体帐户中,所有支出理财小组都要进行监督,大额开支需镇上审核。
(五)正确使用,管好资产。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清理登记,并进行动态登记管理(包括房屋建筑、办公设施设备、文化体育器材、道路桥梁、电灌站等水利设施和其它固定资产)。明确资产管理人,动态登记人。维修、租借、使用做好记录。承包、处置、变买、销毁均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及时登记。
(六)合理经营,盘活资源。对土地、林地、河滩等集体资源进行合理合法、公开公平流转、承包,盘活资源,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就地打工挣钱增加收入。
三、“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三资”管理难度较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农村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二)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难以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价值无法准确体现,在评估核算和承包经营时,不好按照公开市场交易原则准确确定价格。
(三)农村“三资”管理队伍不强。由于村社集体财力有限,经费不足,专职业务人员少,技能水平不高,且培训又少,对部分资产和资源的管理无法到位。
(四)村社干部思想需进一步解放。由于一些村社干部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影响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
四、今后加强“三资”管理的措施意见
(一)科学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加大财务监管,执行村社会计代理服务制,确保财务审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等制度落实到位,对集体“三资”分类管理,按照会计核算主体独立设账。二是落实民主决策制度。涉及集体资产的重大事项,要履行民主程序,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通过做出决定。三是完善评估制度。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变更时,必须经过和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按照市场原则合理确定价格。四是实行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依托20xx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对村集体资产、资源实事求是地界定所有权,在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管下,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并对资产进行盘活利用。
(二)抓好“三资”清理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利用村干部离任审计结果,对本届任职时所经办的财务进行认真清理,按照“三清三查”的要求做好村干部离任财务审计工作。即:清理各项往来,审查债权债务是否明确;清理发包款、租凭款、拍卖款等,审查资金用途是否合理;清理历年遗留的财务问题,审查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在此基础上,对村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进行登记造册,由村委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签字盖章后,移交村委会档案管理。
(三)抓好收支管理。一是严格票据管理,定期将已使和末使用的票据进行清查,对开出的票据做到票款同行,及时入账用票据管收入。二是严格奖惩制度,对已实现的收入拒不缴入专户的,要及时查明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并严肃处理。三是加强支出管理,支出单据必须是税务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报销单、证明单、收条等,不得以白条或不规范的凭证入账,严禁无票据付款。对每张支出单据,都应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单据坚决予以退回,做到“五不核销”,即:原始凭证要素不全不核销,不是正规发票不核销,单据没有经办人签名和注明用途的不核销,单据末经相关人员审核的不核销,违返有关财务制度的不核销。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针对少数村组报账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一方面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在报账时及时对单据及流程方面的错误进行认真细致的指正,并告诉其改正方法。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报账员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有条件的鼓励其进行继续再教育提高学历。此外,应适时的组织相关的.培训,及时为报账员充电,适当考虑增加报账员的补贴,让其工作无后顾之忧,更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
(五)加强协调配合,争取各方支持。横向加强与财政、纪检等部门的沟通,纵向积极与上级汇报,争取在报销制度和人员上给予一定帮助,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树立部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良好形象,强化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把问题转变为思路,把思路转化为典型,把典型上升为模式,把模式普及成常式。
(六)继续落实村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征求民意制度。各村组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和公益事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涉及农民的其它事项,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和征求民意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事先征求、吸收合理意见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
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清晰了解村级资金、资产与资源的各项明细,合理的规范各项支出与收入,完善资金管理,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流失与浪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程度,将民主管理落到实处,保证集体利益,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问题的产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系农村建设的步伐。
根据镇党委、政府《关于实施“123农廉工程”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在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委托代理服务制度方面,我站结合全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实际,注重在健全组织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在规范程序上下功夫,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上下功夫,“三资”管理工作运作日渐规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一、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建立完善“三资“委托代理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保障,明确工作机制
首先,我站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指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协调、督查考核;成立了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明确由各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具体负责本村“三资”管理的日常监督工作。
(二)坚持工作原则,奠定法律保障
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委托代理的原则。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向镇提交《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摸清“三资”底数,规范运作程序
着重把好“三关”,即清查登记关、群众参与关、公示公开关。积极利用滕州市农廉监管在线的三资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集中录入、统一管理、统一上报、统一支出,即时记录、随时汇总,实现对“三资”业务、帐务的一体化处理,也满足了监督监管部门的后台查询和村民直接操作、自助管理等需求。
(四)健全管理制度,确立工作目标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权不变、统一管理、集中支付、分村核算”的理念,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审批程序,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项目竞标和严格村委会公章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五)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督实效
在强化监管方面,我们坚持三项原则,严把三道关口,即坚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监督权、收益权、决策权不变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的原则;村委会与会计代理中心依法委托的原则。把好三道关,即:一是收入入账关。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镇村2
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代管账户。集体收入的收取,统一使用市经管局监制的专用票据。二是开支审批关。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开支票据必须经经办人签字、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签字、民主理财小组盖章、镇经管站审验盖章。两字三章齐全后,方可办理支龋三是公开公示关。每月28日为村民主理财日,每月8日张榜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六)注重阳光运作,规范招标管理
重点对村级经济合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一是健全制度。健全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各项制度,使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可依。二是加强监督。强化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的作用,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审批。三是促进规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严密程序,完善提交方案、初步审核、发布公告、投标、开标、公示中标结果、签订承包或承建合同、归档管理八个环节,保证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开透明,节约了建设资金,保证了工程质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同时规范村委会公章监管,分别编制村级一般事务和合同协议类公章使用签批表,制定了严格的使用办法。
(七)突出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了民主监督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了村务监督
委员会的监督作用,预防和制止了账外账、坐收坐支、资金体外循环等现象;二是突出了会计监督的服务职能,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和查处;三是突出了“三资”管理工作检查。一方面由镇纪委牵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重点村重点问题进行通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理顺了资产往来关系,澄清了集体家底,变单纯的农村“三资”不流失向农村“三资”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延伸,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对村干部进行“三资”管理培训,不断增强自身处理“三资”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提升了农村“三资”监管能力
对于农村“三资”管理,从机制上建立了一套规范农村“三资”运作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充分做到了“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一方面加强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帮助和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规范合同、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规范了涉及农村“三资”管理有关会议决定、招投(议)标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设立了资产、资源动态式管理台账,提升了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二)规范了村干部行为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了村集体家底,强化对村集体资产
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对村干部的约束力,根除了随意处置行为。通过构筑监督网络,铲除了滋生村干部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教育了村干部。村干部清正廉洁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推动了村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既消除了群众思想疑虑,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既增强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既强化了村干部创新发展意识,又畅通了干群关系“连心桥”,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三资”管理的规范运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加速了村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及时化解了农村矛盾,巩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1、个别村“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统一。尤其是土地登记不全、不细或没有登记台账,存在底子不清的现象。
2、合同签定不规范。主要是书面合同签订时间过长,有的达20至50年,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3、少数村会计人员素质低,无证上岗。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统一各村各部门对管理好农村“三资”的思想认识。“三资”管理看起来是业务工作,实质上是政治工作、稳定工作。在进一步强化村委会自治组织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同时,克服极少数村干部不够重“三资”管理的麻痹思想。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村两委负责人必须首先懂政策、悉管理,通过参加农经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
3、在继续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应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体制上的弊端,即: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变行政推动为群众自发监管,不仅能确保农村稳定,而且维护农民权益。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追求平等、和谐的婚姻关系,然而绝大部分农村男性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男人是天”大男子主义观念,导致家庭矛盾增多、离婚率上升。仪征市新城镇妇联针对辖区内来信来访妇女中关于农村婚姻家庭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调研和细致分析,并研究相关对策。
一、农村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现状
道德低下导致矛盾纠纷。随着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纷也日益增多性格不合促成矛盾纠纷。经调查,“性格不合”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农村夫妻离婚的原因。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相比于以往更为开放,越来越多人的个性得到张扬。然而在如今的婚姻家庭中,过分强调个性,缺乏角色转换、换位思考的能力必然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夫妻关系的维持需要双方互相妥协,彼此认同,求同存异。但是许多夫妻由于过分强调个性,不愿意为了对方改善自我,而是一味地要求对方为自己而改变,忽略了夫妻之间感情的培养和交流,致使双方出现矛盾,最终感情破裂。
二、造成农村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原因
市场经济对农村婚姻家庭造成的影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成员带来精力压力和精神压力,加之如今农村人民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致使夫妻矛盾越难越难协调。很多原本怀着美好向往走入婚姻的'夫妻,由于不善于化解社会压力和家庭矛盾,导致婚姻一步步走向死胡同。市场经济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婚恋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已经在很多农村家庭中体现,以能否赚到大钱作为择偶标准、以赚钱多少决定夫妻在家中的地位。
女性综合素质偏低对农村婚姻家庭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读书好不如嫁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不少女性在外与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打拼,但回到家里却生活在传统封建思想的阴影下而不自知。有的女性在家庭矛盾冲突中往往走极端。有的女性法制观念淡薄,明知法律已取消事实婚姻,但仍愿意与男方以夫妻名义同居。职能部门对农村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不够及时。家庭矛盾的深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能在矛盾出现之初给予必要的疏导,可能杜绝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调解部门对农村婚姻家庭纠纷不够重视,麻痹大意,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我国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
三、如何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一是提高认识。“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纠纷往往有其特殊的隐私性,因此相关部门在调解矛盾的时候保持中立态度,不作褒贬,息事宁人。然而婚姻家庭纠纷有种感情纠葛,日积月累,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解,一旦爆发,往往使得夫妻反目成仇,做出非理智的选择。
二是注重方法。调解人员在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时,对每一案件的婚姻基础、婚后感情、产生矛盾的原因及家庭生活的现状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同时要注重调解方法,提高调解质量。新城镇妇联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五步”工作法,扎实做好农村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工作。倾听,沟通是双向的,在做调解工作的时候,并不能仅仅依靠单纯地向对方灌输自己的思想,还应该积极倾听对方的内心想法。通过倾听,能够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心声,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相对适当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三是健全机制。健全协调机制。婚姻家庭纠纷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有是单靠一个部门,往往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家庭暴力、婚外情等现象。要建立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对疑难和重点纠纷进行联合调解,不断提高调解的效果。完善处罚制度。由于目前的法律在现实执行中有一定的难度,使婚外情、家庭暴力等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反而愈来愈严重,要认真贯彻“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原则,严厉谴责第三者插足、姘居和家庭暴力等不道德行为。对破坏婚姻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高额罚款、行政拘留等处分。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调研的通知》,我镇纪委与镇'三资'代理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辖区行政村,就全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专题调研,查找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完善有关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形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全镇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本情况
xx镇现有行政村x个,从20xx年开始,镇农经站先后对各行政村实行了财务委托代理。20xx年根据省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要求,xx镇于4月份以镇农经站为依托设立了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原有实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票据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统一电算化的五统一'要求和'五权不变'的原则,对所辖49个行政村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全面实行了规范化代理服务模式。
二、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
(一)摸基数,澄底子
在上级业务部门未统一安排的情况下,及早动手,积极主动设计了各行政村固定资产报表、耕地面积(包括荒山、鱼塘、林地、坡地等)面积情况表、承包合同及有关事项登记表和组级财务状况调查表等表格,并圆满完成了各类表格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同时,认真开展清理规范镇村财务工作,严密制定方案,强化督促检查,顺利完成了农村集体'三资'的排查工作,初步澄清了各村集体'三资'的底数,村级债权、债务和资产更加明晰。
(二)建制度,抓规范
为切实加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镇'三资'代理中心在充分征求意见和借鉴兄弟镇办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xx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实施办法》和《xx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招投标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三资'中心工作职责、村级报账员工作职责、开支审批限额、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报账程序、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和'三资'档案管理都做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使xx镇'三资'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下一步'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强基础,促提高
一是利用各村报账间隙,积极完善各村财务资料,补充完善了部分行政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明细账目的建账、记账工作,同时对这些行政村08年的相关明细项目也做了调整和补充登记;二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了镇财政向村级拨款资金(或物质)电子台账和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电子台账,加强了对各村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管力度;三是配合市委党校培训农村干部计划,组织各村报账员及时参加了业务培训,提高了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设账户,严资金
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组织指导38个行政村(原来已有11个行政村已经开设了银行支票户)开立了银行支票账户,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各行政村资金帐户,同时结合《xx镇行政村银行提现(转账)备查单制度》,强化了对村级资金的管理。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一项新型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而各镇办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难以在工作中取长补短;
(二)在统一收据管理方面,农经收据不再印发,财政统一收据不允许使用,造成了农村收入无'收据'可用的尴尬局面,也弱化了收入管理,为部分收入不入账埋下了隐患;
(三)村级支出单据不规范,白条较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投资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项目较多,资金支出额度大,但使用的支出单据大多都不规范,而镇'三资'管理中心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四)'三资'中心工作人员、村级报账员以及农村基层负责人的素质与'三资'管理工作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
(五)个别村级债权、债务、资产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难以清理规范;
(六)村组级招投标工作流于形式,工程项目建设和承包租赁事项未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的情况还较为普遍。
四、工作建议
(一)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镇级'三资'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
(二)实行统一的三资'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三)建立对村组干部及报账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报账工作规范;
(四)切实保证'三资'中心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努力提高'三资'中心工作人员及村组级报账员的业务技能;
(五)以税务部门为主体,加大对使用违规票据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六)加强对农村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积极培养镇村两级招投标工作专业人才;
(七)要求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必须有硬性规定,防止个别村以各种理由不设立村委监督委员会,同时,研究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方式、工作职责、违规处理等各个方面做出详尽而明确的规定。